吳娟
[摘? 要] 要研究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除了要研究知識之外,還要研究學生的思維。教師不可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拔高到與成人相同,卻可以將自己的思維“下沉”,盡量讓自己的思維接近學生的思維。這一努力在專業(yè)上稱為“稚化思維”。稚化思維是兒童立場的產物,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兒童立場最核心的是思維上向兒童靠近,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將自己的思維“稚化”到與學生的思維相近的水平,這樣就能與學生有同樣的認知興趣、同樣的學習情緒、同樣的思維情境。如此共同探究,可使師生之間在認識和思維上達到“同步”。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稚化”思維;教學策略
在數(shù)學教學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研究學生。正如美國教育家奧蘇伯爾所說的,“要弄懂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然后據此進行教學”。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對于此類判斷的理解,往往集中在知識上,也就是說教師更多地重視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然后在此基礎上實施教學。這樣的判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夠全面,因為學生是動態(tài)變化的,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未必在后面的學習中能夠取得同樣好的成績,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的學生也有可能變成一匹“黑馬”。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本質上還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有所不同。換句話說,要研究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除了要研究知識,還要研究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思維與成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教師一直用成人的思維去設計教學,并實施課堂教學,那么在思維方式上,有可能與學生的思維是脫節(jié)的,教師所做的努力與學生的學習需要之間也就不大可能完全匹配。
如何才能實現(xiàn)這種匹配呢?教師不可能將學生的思維水平拔高到與成人相同,但是可以將自己的思維“下沉”,盡量讓自己的思維接近學生的思維。這一努力在專業(yè)上稱為“稚化思維”。事實證明,通過稚化思維,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接與溝通,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將稚化思維引入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通過稚化思維更好地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然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1]。
[?]一、小學數(shù)學“稚化”思維的實踐意義
稚化思維概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上面提及的教師教學思路與學生學習實際之間的脫節(jié)。從理念上來看,稚化思維是兒童立場的產物,兒童立場強調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兒童立場最核心的實際上就是思維上向兒童靠近,于是稚化思維的概念應運而生。也就是說在教學中,倡導教師把自己的思維降低到學生的思維水平,親近學生,有意識地退回到與學生相仿的思維狀態(tài),以與學生同樣的認知興趣、同樣的學習情緒、同樣的思維情境共同探究,使師生之間在認識上達到“同步”[2]。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小學數(shù)學“稚化”思維的實踐意義非常明顯。
稚化思維可以幫助教師轉換教學視角。近年來的教學改革,都在強調一個觀點,那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比較困難,因為在課堂教學中,很難將教師的主體地位切換為主導地位,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依然是學生圍著教師轉這樣一種教學情形。其中的原因是復雜的,這里限于篇幅不再贅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教師帶著稚化思維的思路去實施教學,那么所設計出來的教學內容,一定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這樣無形當中也就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在課堂上得到實現(xiàn),然后讓教師回歸應有的主導地位。
稚化思維可以幫助課堂實現(xiàn)更好的形態(tài)??梢哉f無論怎樣的教師都追求課堂的活躍與高效,但是在實際教學的時候更容易出現(xiàn)的是“膚淺的熱鬧”“沉悶的聽講”,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師生的思維沒有能夠碰撞出火花。要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關鍵在教師。如果教師能夠稚化自己的思維,讓自己跟學生在較為接近的思維水準上,跟學生一起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會產生更多的共同語言,這個時候的課堂形態(tài)就會更理想,教學效率也會更高。
[?]二、小學數(shù)學“稚化”思維的教學策略
任何一個教學理念的落地,都要靠具體的教學策略來支撐。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強調一個觀點,那就是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時,應做到深入淺出。事實證明,“深入”很容易,“淺出”卻較難。在課堂上能否做到真正的“淺出”,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稚化思維的意識與運用。具體的策略就是: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要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可以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適度扮演學生的角色,這樣可以更好地做到設身處地;同時,還要從學生的思維方式入手,判斷并預設學生的學習過程,然后本著“用教材教”的思路,去開發(fā)課程資源,去調整教材的組織方式,以便更為高效地實施教學。事實證明,只要這一策略應用得當,只要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空間,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及時獲取、理解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力[3]。
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有“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一內容,就“平移”這一概念的教學來說,教師要思考兩個基本的問題: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大腦中已經有了哪些關于平移的知識?學生在建構“平移”概念的時候,具體會有怎樣的建構過程?
要讓這兩個問題有準確的答案,教師必須稚化自己的思維,去靠近學生的思維。比如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時候,有這樣一個設計:觀察圖1中的小船和金魚,看看它們是怎樣運動的?它們的運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材預設的答案是:小船和金魚都是向右平移的;小船平移的距離比金魚遠一些。那么從問題到答案之間,學生的思維是不是真的如此線性呢?教師可以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觀察、討論、思考。事實上就有學生做出這樣的判斷:小船是在水面上漂行的,金魚是在水底下游行的——這一判斷來自生活經驗,且符合圖形中的位置關系,但是其中缺少數(shù)學元素。說明這個學生沒有從數(shù)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這也是很多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的常態(tài)。
小船運動得比金魚要快——這實際上是學生默認兩者同時運動,然后根據位置關系去進行的判斷,其中具有數(shù)學元素,但是卻與“平移”無關。
圖中的箭頭就是移動的“路”嗎?我不知道怎么去“數(shù)”——這個學生應該是在大腦中構建出了“平移”的表象,但是卻又無法判斷小船和金魚運動了多遠。
……
在此過程中,教師進行的分析與判斷,就是在自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將思維稚化,盡可能靠近學生思維水準的過程。事實證明,這樣的判斷也確實符合事實,而在判斷基礎上的教學,實際上就是在學生思維水準上尋找到了教學的出發(fā)點,然后因勢利導,就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建立“平移”的概念。
[?]三、“稚化”思維下的教師教學與內省
稚化思維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來說,具有不可比擬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立場的時候,教師應當認識到只有堅持稚化思維,才能真正站到學生的立場上。
稚化思維意味著研究的重點是學生,意味著要研究學生的思維方式,要研究學生的認知基礎。如果把小學數(shù)學教學比作一個植樹的過程,那么這棵樹應當是數(shù)學知識,而土壤則應當是學生的思維基礎。盡管植樹是目的,但是研究土壤卻是前提,知道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缺少哪些東西,那么植樹的時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這個比喻中,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稚化思維的價值。
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認識到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是生動的、變化的,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學生非線性發(fā)展與動態(tài)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自覺而有意識地反省自己的教學,而具體就可以借助“稚化思維”這一新的方式策略,對學生感到困難的學習過程予以調節(jié)、矯正,讓學生更有效、更主動地學習,只有這樣方能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順利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4]。
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有明確的內省意識,只有有了這一意識,教師才知道自己的思維水平跟學生的思維水平之間的差異,這同樣是稚化思維的實施基礎。在內省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思考稚化思維的實施策略,要知道如何針對學生個體而稚化思維,知道針對不同的個體應將思維稚化到什么水平,這些都影響著思維稚化的結果,也都影響著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關系的推進。這是稚化思維實施策略的具體要求,是體現(xiàn)稚化思維價值更重要的細節(jié)。越至細處,越缺乏規(guī)律性,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體會、把握。
參考文獻:
[1]? 張祖寅. “教師有效稚化自己的思維促進學生參與”的教學策略探究[J]. 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15(34):15-17.
[2]? 龔彥琴,李祎. 芻議稚化思維的數(shù)學教學策略[J]. 數(shù)學通報,2013,52(10):6-9.
[3]? 陳斐. “稚化”教師思維? 提升學生學習力[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6):77-78.
[4]? 丁楊華. 稚化思維:小學數(shù)學教學調控的新視角[J]. 江蘇教育研究,2017(1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