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效應用可以將大量的優(yōu)質信息融入綜合實踐課堂教學當中,優(yōu)化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指明學習的方向。文章以綜合實踐活動體驗為基礎,探討如何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應用好信息技術這一有效手段,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變課堂互動模式,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使學生打好信息技術應用基礎,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素養(yǎng),真正做到課程教育信
息化。
【關鍵詞】綜合實踐課程;信息技術手段;優(yōu)化教學
作者簡介:鄭琳琳(1985—),女,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學科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小學綜合實踐學科也不例外。近年,我國教育部發(f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助推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進入2.0時代,使各學科的教育信息化成為必然。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不僅可以有效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進一步實現(xiàn)教育公平,還可以優(yōu)化學科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更直觀有效地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能力,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一、發(fā)揮信息技術平臺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是一個通過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與學習的綜合空間,本校為每名教師和學生注冊了賬號。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靠且安全的數(shù)字化學習窗口,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數(shù)字化的教學窗口。教師可以將教學過程中的素材、課件、視頻等資源上傳到平臺上,方便開展教學活動。而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應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可以讓教與學更系統(tǒng)。如在平臺上,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進度需要,對教學資源進行專項模塊劃分,以供不同需要的學生針對性地開展學習與
復習。
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教師可以劃分出課程同步模塊、微教材模塊、重難點復習(練習)模塊、拓展訓練模塊以及思維導圖模塊等。教師可以在課程同步模塊中上傳或設置一些與課程相匹配和同步的資源,供學生觀看;在微教材模塊中設置一些與教材同步的數(shù)字化內容;在微課堂模塊設置一些導學、引學的內容;在拓展訓練模塊設置一些經典的習題、案例等。當然,隨著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入,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情調整模塊設置,如設置一些展示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的模塊,讓學生將自己制作完成的作業(yè)成果分享給全體師生,然后教師可以通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篩選一些優(yōu)秀作品,供全體學生學習和借鑒,從而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在綜合實踐三年級上冊“設計一個我喜歡的標志”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先利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中的優(yōu)質資源,向學生展示一些有特色的標志設計作品。觀看精美標志設計作品的過程也是學生信息技術啟蒙的過程。隨后,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再介紹設計標志使用的畫圖軟件,傳授利用畫圖軟件設計標志的技能。課堂中教師告訴學生:“畫圖軟件是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中所附的繪圖軟件,利用它可以繪制簡筆畫、水彩畫、插圖或賀年卡片等,也可以繪制比較復雜的藝術圖案。同學們既可以在空白的畫稿上作畫,也可以修改已有的畫稿。通過學習,同學們也能用它繪制出美麗的圖畫。”隨后,教師再一步一步地通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詳細講解課本內容。最后,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課本中的“做一做”嘗試動手設計標志,達到吸收、理解和消化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當學生完成標志設計作品后,教師指導學生將作品上傳至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的共享模塊中,以便全體學生參考和學習[1]。
二、挖掘信息技術工具特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利用好信息技術工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助手”來完成教學設計,包括進行課前的導學、課中的檢測、課后的作業(yè)布置等。課前的導學是指利用“教學助手”中的導學模塊給學生提供相關教育資源和練習題等,以供學生自主學習。而課中的檢測是針對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開展測試,教師根據(jù)反饋的結果研究制訂下一步教學策略。課后的作業(yè)布置則是通過任務發(fā)布的方式讓學生查閱作業(yè)、訓練和提交作業(yè),同時教師可以實時檢查任務完成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網絡閱卷、點評等功能批閱作業(yè),這大大提高了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效率。如在五年級上冊“小小廣告設計師”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教學助手”的各項功能進行導學和任務布置,從而做到有策略地開展課堂教學。在導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先引導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在課中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為了更好地完成導學,教師自制微課教學視頻,導入知識內容,共有三個題型,一是知識鞏固題,能夠讓學生明白在實踐活動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明確活動操作的步驟;二是檢測新知識題,能夠讓學生了解廣告設計師要完成的部分是什么;三是明確目標題,能夠讓學生了解本堂課要學習的新知識、新內容等。教師通過挖掘“教學助手”中的各項功能及資源,采取微課導入的教學策略,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同時,在課中檢測的過程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可以借助答題器或電腦終端,獲得第一手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資料。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料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也可以及時了解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加以改正,最終實現(xiàn)教學與學習效率的整體提高。
隨著智慧校園活動的開展,學校統(tǒng)一給每臺電腦安裝了“優(yōu)教信使”軟件,這款軟件涵蓋了所有學科的教學資料,給教師備課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其中,關于綜合實踐學科的資料有電子課本、精品教案、優(yōu)教課件、教學視頻等。除了這些資料,教師還可以通過軟件上傳自己的教學資料,便于整合管理。最實用的是這款軟件可以智能組卷,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自主出卷和改卷,還可以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統(tǒng)計出答題率、錯誤率、優(yōu)秀率等,從而動態(tài)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真正做到實時關注了解學生。例如,在教學綜合實踐信息模塊“機器人的傳感器”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優(yōu)教信使”中的視頻資料導入,讓學生了解機器人的傳感器的基礎概念和應用的領域,這樣學生在此基礎上學習就更方便了?!皟?yōu)教信使”中的課件具有很強的交互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用課件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為課堂添色。課件能更直觀地展示知識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優(yōu)教信使”中的組卷功能設計一份自評表,讓學生根據(jù)當節(jié)課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自評。項目設置要多樣化,評價要全面化,這樣可以為課堂展示評價環(huán)節(jié)添磚加瓦。
三、使用先進信息技術設備,改變課堂互動模式
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做好學生學習情況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互動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要及時整理課程內容的難點和易錯點,以問題導入的形式來開展教學,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存在的問題,最終確定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和節(jié)奏。教師可以利用大數(shù)據(jù)的實時反饋,分析學生們存在的普遍性和個性問題,然后以問題為引導制訂有針對性的合作探究策略,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課堂講解以及實踐教學來解決。
以五年級下冊“仿生知多少”一課為例,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仿生的奇妙并收集相關的仿生資料,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對比、探究調查等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感知體驗能力的提升,讓學生養(yǎng)成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問卷星”“雨課堂”等軟件設計調查問卷,借助學校平板設備收集學生的預習情況,做好學情分析,為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答題反饋器是幫助教師快速收集并分析學生的問題反饋的教學技術設備。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答題反饋器,針對某個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實時考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步驟。答題反饋器改變了傳統(tǒng)的師生互動模式,使互動模式從原來的一問一答變成了一問全體回答,操作過程快速、準確及有效,提高了互動效率,也激發(fā)了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隨后,教師可以將學生以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分組,讓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先自主完成仿生資料的收集,然后在組內討論小結,完善小組資料。接著,教師可以借助平板設備將小組資料拍照上傳到公共服務平臺,比一比哪一組做得更快、收集的資料更多,營造課堂的互動教學氣氛。課后教師還可以使用答題反饋器開展知識競賽,把課堂教學氛圍推向高潮。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在教學方面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及時互動和及時探究,讓學生更熱情地參與
其中。
近年,國務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中提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支持開展人工智能競賽,鼓勵進行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科普創(chuàng)作。”人工智能已納入綜合實踐學科的范疇,開展人工智能教育離不開人工智能設備,這些信息技術設備能讓學生獲得新奇的體驗。例如,在教學綜合實踐信息模塊第2課“人工智能在身邊”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導課環(huán)節(jié)利用智能家居機器人開關窗簾,打開照明燈。這些操作可以瞬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體驗信息技術設備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接著,教師可以利用悟空機器人進行人臉識別,讓機器人判斷是誰,讓學生了解人臉識別的好處和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更具有趣味性,學生更能掌握和理解知識點。隨后,教師可以讓小愛、小微、天貓精靈等智能機器人講故事、唱歌、聊天,通過一系列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充分感受人工智能給生活和學習帶來的便利和樂趣。這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方式會讓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歡聲笑語,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愉快地進行學習。
四、巧用信息技術評價系統(tǒng),優(yōu)化學生學習效果
在信息技術的使用過程中,有兩個問題經常容易被忽視。第一,經常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容易造成結構高和對話貧的傾向;第二,在綜合實踐學習課堂中,學生充滿熱情與活力,課堂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教師很容易忽視生成與預設之間的關系。
在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時,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根據(jù)學習進度節(jié)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一要關注課堂的互動效果,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絕不是簡單地播放預制課件、視頻和動畫,這樣會很容易忽視學生的反饋與回應;二要特別重視對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設備開展互動性學習的過程進行評價。
教師可以借助服務平臺進行網上答疑,通過對學生請教的問題數(shù)量、瀏覽問題的數(shù)量以及教師給出的答疑次數(shù)來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情況,進而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過程進行科學性評價。同時,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助手”了解學生在線學習的時間、次數(shù)、范圍以及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情況等,從而生成學生的檔案記錄袋。就綜合實踐教學內容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平臺的小程序,構建一套全面具體的評價體系,達到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
結語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是全新的教育變革,可以讓學生了解信息化課堂中涌現(xiàn)的各種新問題和新情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與精神,實現(xiàn)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創(chuàng)新型、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馬萍.以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教育資源共享[J].人民論壇,2020(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