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琴琴,任 靜,成俊麗,朱芷葳,許冬梅,賈雪純,李鵬飛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西門塔爾牛是目前我國廣泛的大型乳肉兼用品種,具有產(chǎn)奶量高、適應(yīng)性強和繁殖率高等優(yōu)點[1]。自引進以來,西門塔爾牛對本地黃牛改良效果顯著,目前已形成我國西門塔爾牛各品系。在集約化養(yǎng)殖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角西門塔爾牛易對飼養(yǎng)人員造成傷害,同時牛角也降低牛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利用程度[2-3]。因此,培育西門塔爾牛無角品系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GEORGES等[4]利用微衛(wèi)星標記首次將牛無角基 因 定 位 于 BTA1(Bovine chromosome 1)上 。DR?GEMüLLER等[5]進一步將控制該性狀的基因(突變位點)定位到BTA1上1 Mb區(qū)域內(nèi)。MEDUGORAC等[6]利用高密度基因芯片對夏洛萊、西門塔爾、荷斯坦等多個品種的無角性狀進行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該性狀由6個位點控制,其中,荷斯坦牛的無角性狀是由PF基因內(nèi)P5ID、PG1654405A、PC1655463T、PC1768587A、P80kbⅡ等 5 個緊密連鎖的 SNP 位點所控制;西門塔爾等其他品種的無角性狀大多由P202ID位點控制,該位點是由BTA1上與PC基因緊密連鎖的IFNAR2和OLIG1間一個202 bp的插入缺失突變所導(dǎo)致。ASAI等[7]研究表明,一些控制牛無角性狀的基因座還存在于BTA19,但目前只在夏洛萊牛中可檢測到,其精細定位情況和遺傳機制尚不清楚。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對不同品種無角性狀突變位點的檢測和成因進行分析,并已培育出一些無角新品系。尚嵩洋等[8]檢測了182頭無角遼育白牛和4頭夏洛萊牛P202ID和P219ID突變位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93.96%的無角個體攜帶有P202ID位點,所有樣本中均未檢測出攜帶2種突變的個體,但無角夏洛萊牛則全部攜帶P202ID位點。谷明娟等[9]鑒定了48頭無角蒙古牛P219ID突變位點。CHEN等[10]對48頭無角和16頭有角的四川牛進行鑒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該群體中存在P202ID、P219ID和P80kbID等3個突變位點。對于引入我國的西門塔爾牛各品系,目前尚無控制其角性狀基因和突變位點的報道。
本研究采用PCR-測序技術(shù)對30頭西門塔爾種公牛和78頭種母牛的P202ID位點進行檢測,并通過卡方檢驗進行關(guān)聯(lián)分析,旨在對西門塔爾牛角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進行闡釋、探討西門塔爾牛角性狀的分子機制,為西門塔爾牛無角品系的培育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采集西門塔爾牛頸靜脈血(EDTA抗凝)108份(其中,鼎寶牧業(yè)有限公司24份,廣利養(yǎng)殖29份,全澤農(nóng)林牧專業(yè)合作社25份,天河牧業(yè)30份),無角安格斯牛頸靜脈血(EDTA抗凝)5份(天河牧業(yè)),置于-20 ℃保存。
1.2.1 基因組DNA提取 采用血液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提取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牛全血DNA,采用核酸定量儀(賽默飛世爾(中國)有限公司)檢測DNA樣品的濃度和純度。
1.2.2 PCR-測序 P202ID引物序列引用文獻[6],具體序列如表1所示。PCR擴增體系為12.5 μL:模板 DNA 1.0 μL,2×Reaction Mix 6.25 μL,上下游引物各 0.2 μL,ddH2O 4.85 μL。PCR 反應(yīng)程序:95 ℃預(yù)變性 4 min;94 ℃變性 40 s,59 ℃退火 40 s,72 ℃ 延伸 30 s,32個循環(huán);72 ℃終末延伸 10 min。PCR產(chǎn)物采用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表1 P202ID引物序列Tab.1 The primer sequence of P202ID
選取不同基因型樣本的PCR擴增產(chǎn)物切膠后回收,回收產(chǎn)物純化后連接至pGM-T載體(連接反應(yīng)體系為 10×T4 DNA Ligase Buffer 1.0 μL,T4 DNA Ligase 1.0 μL,pGM-T 載體 1.0 μL,連接反應(yīng) DNA 片段 3.0 μL,ddH2O 4.0 μL,16 ℃過夜連接),并轉(zhuǎn)化感受態(tài)細胞Top10(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將感受態(tài)細胞均勻涂布于含氨芐青霉素(Amp)的LB固體瓊脂培養(yǎng)基上,37 ℃培養(yǎng)16 h,挑取每種基因型3個白色陽性菌落進行菌體PCR并測序(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有檢測個體角性狀與P202ID突變位點進行關(guān)聯(lián)分析,計算其PC基因和prs基因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采用交叉表進行卡方(χ2)獨立性檢驗和顯著性分析。菌液測序結(jié)果采用MEGA 7.0和Chromas軟件進行分析。
有角和無角個體的測序結(jié)果如圖1所示。
圖1 有角和無角個體的測序結(jié)果Fig.1 Sequencing results of horned and hornless individuals
提取DNA后進行PCR擴增,并對不同基因型個體的擴增產(chǎn)物進行切膠測序,結(jié)果顯示,野生型(有角)在369 bp處有一條擴增帶,突變型(無角)在571 bp處有一條擴增帶,雜合子(有角)則在571、369 bp處有2條擴增帶。采用MEGA 7.0軟件對測序結(jié)果進行多序列比對,結(jié)果表明,相比野生型,突變型PC基因內(nèi)可檢測出大小為202 bp的插入序列(圖1)。
圖2為103頭無角西門塔爾牛、5頭有角西門塔爾牛和5頭無角安格斯牛PC基因的擴增結(jié)果,在103頭無角西門塔爾牛中可檢測到基因型為PC/PC的無角純合子以及基因型為PC/prs的有角雜合子。
如圖2所示,4頭無角西門塔爾牛為純合子(其中,公牛3頭、母牛1頭),82頭無角西門塔爾牛為雜合子(其中,公牛22頭、母牛60頭),17頭表型無角西門塔爾牛與5頭有角西門塔爾牛基因型一致,均為prs/prs,結(jié)合其培育歷史,推測這些樣本為去角牛。所檢測的108頭西門塔爾牛基因型與其角性狀完全一致。
圖2 西門塔爾牛與安格斯牛PC基因P202ID位點的分子檢測結(jié)果Fig.2 Molecular detection results of P202ID site of PC gene in Simmental cattle and Angus cattle
對西門塔爾牛PC基因中P202ID突變位點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如表2所示,無角基因(PC)頻率為0.416 6,有角基因(prs)頻率為0.583 4;純合無角牛PC/PC基因型頻率為0.037 0,雜合無角牛PC/prs基因型頻率為0.759 3,純合有角牛prs/prs基因型頻率為0.203 7。所檢測樣本中,共有79.63%的個體為無角牛,20.37%的個體為有角牛,結(jié)合基因型判斷,鑒定成功率為100%。對基因型與角性狀進行卡方檢驗后發(fā)現(xiàn),P202ID位點的基因型與西門塔爾牛角性狀具有顯著關(guān)聯(lián)關(guān)系(χ2=20.49,P<0.001)。因此,可利用P202ID位點鑒定西門塔爾牛有角與無角性狀。
表2 西門塔爾牛P202ID位點的PCR結(jié)果Tab.2 PCR results of P202ID site in Simmental cattle
角是牛的重要物種特征,也是其在自然界生存斗爭的主要工具[11-13]。在集約化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牛去角后攻擊性減弱且增質(zhì)量快,易于管理,但人工去角(如灼燒、腐蝕、切割等)會嚴重影響犢牛的生長發(fā)育并增加細菌感染風險[14],而培育無角品系可避免上述危害。目前,多采用基因編輯技術(shù)獲得無角個體[15],如大通無角牦牛[16]。CARLSON等[17]和TAN等[18]利用轉(zhuǎn)錄激活因子類效應(yīng)核酸酶(TALENs)技術(shù)將無角基因PC插入到有角荷斯坦牛胚胎成纖維細胞中,獲得無角荷斯坦牛。谷明娟等[19]采用CRISPR/Cas9技術(shù)獲得穩(wěn)定整合P202ID位點的有角蒙古牛細胞系,為無角蒙古牛的培育提供材料。王歡[20]利用Tild-CRISPR/Cas9技術(shù)獲得PC/PC純合無角荷斯坦種公牛細胞系及其胚胎,為采用體細胞克隆技術(shù)培育無角荷斯坦種公牛奠定基礎(chǔ)。
本研究所檢測的108頭西門塔爾牛P202ID基因型與角性狀完全一致,鑒定成功率100%,此結(jié)果與WIEDEMAR等[21]報道一致。卡方檢驗結(jié)果顯示,P202ID位點基因型與西門塔爾牛角性狀極顯著相關(guān),證實了西門塔爾牛無角性狀是由PC基因的P202ID位點突變所致。P202ID基因首次發(fā)現(xiàn)于凱爾特牛[22],除在無角西門塔爾牛中檢測到P202ID位點外,在蜀宣花牛、夏南牛、云嶺牛中均檢測到該位點。劉林海[23]對48頭蜀宣花牛的無角突變位點進行分子鑒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39頭蜀宣花牛的無角表型與P202ID突變位點相關(guān),結(jié)合其培育歷史,推測P202ID突變位點可能來源于引進品種西門塔爾牛。在對113頭夏南牛[24]和269頭云嶺牛[25]無角性狀的研究中顯示,2個品種的P202ID突變位點均來源于夏洛萊牛,P202ID位點可用于我國西門塔爾牛及本地黃牛品種角性狀的鑒定。
目前,控制牛角性狀的POLLED位點已被廣泛研究,且通過轉(zhuǎn)錄組測序發(fā)現(xiàn),影響牛角發(fā)育的基 因 OLIG1、OLIG2、FOXL2、C1H21orf62 和RXFP2在有角和無角個體中表達量顯著不同[21],但相關(guān)候選基因和信號通路仍未被完全闡明。相比微流控芯片、競爭性等位基因特異性PCR(KASP)、毛細管電泳等技術(shù),PCR-測序技術(shù)具有簡便、準確、靈敏、成本低和適用范圍廣等優(yōu)點[26]。顏澤等[27]通過KASP和微流控芯片檢測出2頭德國西門塔爾牛中存在P202ID、PC1768587A和P80kbID等3個無角突變位點,并采用PCR-測序技術(shù)進行了驗證。WIEDEMAR等[21]在對歐洲西門塔爾牛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后,采用PCR-毛細管電泳技術(shù)對該品種進行角性狀鑒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西門塔爾牛無角性狀由P202ID位點控制。
本研究采用PCR-測序技術(shù)對無角西門塔爾牛中P202ID位點進行基因型鑒定,可為在西門塔爾群體中鑒定無角個體提供試驗方法和依據(jù),并為生產(chǎn)中培育無角西門塔爾牛品系奠定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