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柯 陸辛園
摘?要:紅色文化旅游景區(qū)作為中國紅色文化的傳播載體,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但漏洞百出的英譯文本,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外國游客對紅色精神的理解且阻礙了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本文以西安事變紀念館英譯文本為例探討了西安紅色旅游翻譯現狀,?并針對其中問題提出了改善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提高紅色旅游文本翻譯質量,?促進西安紅色旅游資源的對外宣傳。
關鍵詞:紅色旅游;翻譯問題;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14
0?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毙聲r代利用好紅色資源、發(fā)揚好紅色傳統(tǒng)、傳承好紅色基因,能夠更好地為實現民族文化認同、提升國家文化自信凝神聚氣,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魂固本。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蘊含深刻的文化價值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其對外傳播事關我國文化形象和價值理念,也是中國表達文化自信、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構建權力話語體系重要組成部分。西安作為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尤其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城市,其中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zhàn)爭走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轉折點。西安紅色文化在新時期紅色文化建設格局中彰顯著自己的獨特的價值和地位。這不僅是新時期形成、完善、塑造西安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有力支撐,更是西安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基地和國際化大都市偉大戰(zhàn)略目標的現實所需。
1?文本特征
紅色文化的文本主要突出革命時期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對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等都有詳細介紹。首先文本內容多為真實歷史的記載,以傳遞信息為主,敘事性強,其次紅色文本主要講述中國革命歷史,語言以客觀、簡潔、說服力為主。但同時也會出現中文慣用的四字格結構,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再者紅色文本中人名、地名、歷史事件、部隊番號等專有名詞和術語出現頻率較高,最后紅色文化不僅僅只是講述歷史或人物事跡,其中更包含著革命先輩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化,紅色文化在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傳播著偉大的革命精神。
2?失誤類型
2.1?語言失誤
語言錯誤是最低層次的錯誤,含拼寫和語法錯誤,大部分歸因于譯者或制作人員的疏忽。這些錯誤不僅會影響國外游客對中國紅色文化的理解,?同時也阻礙了中國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經實地參觀西安事變紀念館發(fā)現該館展板解說詞英譯文本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1)拼寫錯誤。
例1:原文:54年的幽禁,使他由年輕少帥變成白發(fā)老翁。
譯文:54?yars?of?confinement,?he?become?a?white-hair?old?man?from?the?young?handsome?marshal.
分析:此處譯文中的 “yars”應該修改為?“years”
(2)語法錯誤。
例2:原文:他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譯文:He?strong?opposed?Chiang?Kai-shek’s?policy?of?“domestic?peace?keeps?away?foreign?aggression”.
分析:此處譯文中的?“strong”應改成?“strongly”.?副詞修飾動詞。
例3:原文:楊虎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
譯文:Yang?lived?in?semi-colonial?semi-feudal?old?China.
分析:此處缺少連詞?“and”,?應改成?“Yang?lived?in?semi-colonial?and?semi-feudal?old?China.”
例4:原文:張學良先生卓越功勛和愛國風范,彪炳青史,為世人敬仰。
譯文:Mr.?Zhang?Xueliang?outstanding?meritorious?and?patriotic?behavior?has?gained?great?respect?from?people?both?from?domestic?and?abroad.
分析:?首先應是張學良先生的卓越功勛和愛國風范,其次謂語動詞不應是單數,再者meritorious是形容詞。此處的翻譯省去了“彪炳青史”未翻,不僅避免了句子冗長,同時更易于目的語讀者理解,有利于文化的對外傳播。故此句可改譯為:Mr.?Zhang?Xueliang’s?outstanding?meritorious?service?and?patriotic?behavior?have?gained?great?respect?from?people?both?from?domestic?and?abroad.
這些錯誤對游客了解內容影響不大,然而,這些低級錯誤可能會嚴重影響我國國家和地區(qū)的形象,應當極力避免。
2.2?文化失誤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沒有共同的歷史和文化經歷,若不把隱含的文化信息譯出來,則會使外國游客感到困惑和不解,無法達到對外傳播的目的。文化性翻譯失誤主要體現在源語中的文化和信息被翻譯到目的語中無法被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影響源語文本的預期目的和功能。紅色文化內容翻譯得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著紅色景區(qū)的宣傳和紅色精神的弘揚效果,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進行文本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其文化屬性,確保有效傳遞文本信息,將革命先輩的偉大革命精神展現給世界。
例5:原文:張學良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長子。
譯文:Zhang?Xueliang?is?the?eldest?son?of?Manchurian?warlord?Zhang?Zuolin.
分析:經查閱資料可知,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其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人,故稱奉系。奉天即現在的遼寧省。若翻譯時不對奉系做出解釋,無此背景知識的游客可能會覺得費解。
例6:原文:楊虎城投身革命后,積極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譯文:After?joined?in?the?revolution,?he?actively?participated?in?the?campaign?on?protecting?the?country?and?enforcing?the?law.
分析:護國運動是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護法運動護衛(wèi)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譯文中并沒有對此多加解釋,僅簡單的譯成?“the?campaign?on?protecting?the?country?and?enforcing?the?law”.?外國游客若沒有這方?面知識背景可能會不知所云。
例7:原文:張學良(1901-2001),字漢卿,號毅安。
譯文:Zhang?Xueliang?(1901-2001),?styled?himself?Hanqing.
分析:古代人的名字與現代相比有很大的差別。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年幼時,由父母命名,以便供長輩稱呼。字是在男子20歲加冠禮時所取,用來表示對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稱呼。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吮磉_尊重之意,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對“字”“號”的翻譯歷來是翻譯的難點,譯文中僅僅將“字”譯成?“style?name”,?會給外國游客造成誤解,且沒有正確傳播中國文化。
2.3?交際失誤
交際維度的適應性選擇和轉換,主要是指除了語言信息和文化內涵的轉換之外,把側重點放在語言的交際層面,更加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有沒有真正意義上得以翻譯出來或者有效體現。我們不能為了實現不同語言間語言形式的統(tǒng)一,而忽視其本身的含義。對于譯文讀者沒有太大必要或者重復的信息,譯者可將其刪除或者簡化,使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讀者的思維和語言習慣,這樣才能夠實現翻譯活動溝通和交流的目的。
例8:原文:年方弱冠,即叱咤疆場;不滿而立之年,主政東北,勵精圖治,發(fā)展經濟,興辦教育,竭力建設新東北;改旗易幟,武裝調停中原大戰(zhàn),促成國家統(tǒng)一。
例9:原文:懷沙屈子千秋烈,為國捐軀一世豪。
分析:中文講究聲韻和諧、辭藻華麗,?大量使用四字結構、詩歌、修飾性詞語和烘托性的語言,使所述事物更加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與大量使用描述性語言的中文旅游文本不同,英語旅游文本更趨向于使用簡潔準確的詞匯,更注重行文的邏輯性、語言的實用性和信息的準確性,目的是將景點的相關信息準確傳達給游客。所以在英譯的過程中若將四字格或詩句一一對應翻譯出來,反而會造成重復或句式冗長,不符合譯入語讀者的思維和習慣,可能會對外國游客的理解造成障礙,不能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
3?翻譯策略和方法
3.1?對重復內容的翻譯
減譯法是指從全文出發(fā),根據邏輯、句法、修辭的需要,在譯文中刪減一些不必要的語言單位的方法。減譯并不是簡單的刪掉原文的某些內容,而是為了避免內容重復和文字累贅,使譯文更加簡練,更符合漢語的習慣。所以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譯者可以省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從而使譯文更加簡潔流暢,使譯文既能準確傳達信息也能易于譯入語讀者理解。
例10:原文:主政東北期間,大力發(fā)展經濟、文化、教育事業(yè)。
譯文:During?the?time?when?he?was?in?charge?of?the?Northeast?army,?he?vigorously?advocated?the?development?of?economic,?cultural?and?education.
分析:比如這句話,譯文將“主政東北期間”譯成?“During?the?time?when?he?was?in?charge?of?the?Northeast?army.”?逐字翻譯現象過于明顯,?“during?the?time”?和?“when…”?在語義上構成了重復,若刪去重復部分,則會使譯文更加簡練,同時在這個句子中還存在一個語法錯誤,economic,?cultural皆為形容詞,不能與名詞education并列,所以此句可改譯為“When?he?was?in?charge?of?the?Northeast?army,?he?vigorously?advocated?the?development?of?the?economy,?culture?and?education.”
3.2?對文化內涵詞的翻譯
由于中外文化存在差異,語言表達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漢語中某些文化詞語在英語中根本就沒有對等詞。在這種情況下,最常見的是采用加注法來彌補空缺,加注可以用來增加相關的背景知識、典故意義、文化內涵等相關信息,以幫助外國游客準確理解原文含義。
例11:原文:張學良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長子。
譯文:Zhang?Xueliang?is?the?eldest?son?of?Manchurian?warlord?Zhang?Zuolin.
經查閱資料可知,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其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人,故稱奉系。奉天即現在的遼寧省。若翻譯時不對奉系做出解釋,無此背景知識的游客可能會覺得費解。
改譯:Zhang?Xueliang?is?the?eldest?son?of?Zhang?Zuolin,?a?warlord?of?Feng?Faction.?(Zhang?Zuolin?is?from?Fengtian,?Fengtian?Province?is?Liaoning?Province?now).
例12:原文:楊虎城投身革命后,積極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譯文:After?joined?in?the?revolution,?he?actively?participated?in?the?campaign?on?protecting?the?country?and?enforcing?the?law.
分析:護法運動護衛(wèi)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若不做說明,無歷史背景的外國游客可能會困惑。
改譯:After?joined?in?the?revolution,?he?actively?participated?in?the?campaign?on?protecting?the?country?and?enforcing?the?law?(law?here?refers?to?the?provisional?constitution?of?the?Republic?of?China).
3.3?對四字格的翻譯
對四字格的翻譯主要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并列關系的四字格。
并列關系的四字格是指兩組詞語概念意義或內涵意義相近,翻譯時前后兩個詞語可分別譯成相應的英語譯文,并且中間能用并列連詞“and”連接,一般用來強調某種含義或者達到某種修辭效果。但若使用兩組概念意義或內涵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四字并列結構,以強調某種含義或達到某種修辭效果。可以只譯出其中一詞的概念意義或內涵意義,?可將其中一個詞語省略。對于并列結構的四字格,通常采用直譯法或意譯法。直譯可以清楚傳達文本的交際目的,意譯法通過考慮文化語境因素來傳達原文意思。例如西安事變紀念館中說張學良將軍“改旗易幟”?!案钠臁焙汀耙讕谩北磉_的意義完全一樣,若將其全部譯出,則會使譯文不夠簡練,可直接譯成“change?his?military?flag”.又如楊虎城將軍紀念館中有這樣一句話:“楊虎城從小目睹了清政府的昏庸腐敗和列強的壓迫欺凌?!边@句中的“昏庸腐敗”“壓迫欺凌”為了避免冗長,可直接譯成?“Mediocre?corruption”?“Oppressive?bullying”?更符合譯入語讀者習慣。
(2)動賓結構的翻譯。
漢語動賓結構根據它在句中成分的不同有不同的譯法。如果動賓結構中的動詞和名詞若在句子中分別作謂語、賓語,則仍譯為動賓結構。比如說張學良將軍“叱咤疆場”可譯成?“Smash?the?battlefield”;?“堅守西安”可譯為“stick?to?Xi’an”;“蟄居陜北”可譯成“seclude?in?Northern?Shannxi”。
3.4?對詩歌的翻譯
漢語詞匯豐富,語調鏗鏘,文人們?yōu)閷崿F句式工整,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之美,通常使用華麗的辭藻來堆砌,不時還會引用詩句等,來加強文字傳遞情感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然而,英漢互譯時,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相差甚大的思維習慣與表達方式,英譯時很難用英語表達出漢語想要表達出的意蘊和境界。如果完全進行直譯,可能會造成譯文意思重復和語言冗長的問題,則會導致與外國游客的思維和表達習慣相悖,無法準確傳達意思,無法達到對外傳播的目的。譯者可在充分了解詩歌內涵的背景下,采用減譯或改譯的方法,改變其形式但不改變其意思。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出詩歌的意思。
比如楊虎城將軍止園別墅二樓展區(qū)結束語上寫的:“懷沙屈子千秋烈,為國捐軀一世豪”?!皯焉场笔窃娙饲瓌?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作于屈原臨死前,是詩人的絕命詩。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把楊虎城將軍比作愛國詩人屈原,豪邁的英雄事跡會被人民銘記。若把這兩句詩進行直譯,則會造成句子冗長,外國游客可能不了解屈原,從而無法準確傳達意思。故此句可譯為:?“Just?like?the?patriotic?poet?Qu?Yuan,?the?heroic?deeds?of?General?Yang?will?be?remembered?by?the?world.”但要想要創(chuàng)造出經典的詩歌翻譯,譯者必須在充分闡釋和傳達詩歌內涵的同時努力保持其形式。我國當代著名的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曾說過:“我認為,譯詩要盡可能地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痹姼璞揪褪且环N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表達作者的豐富情感,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必須十分注重詩歌內涵的準確表達和詩歌獨特形式以及節(jié)奏韻律在譯語中的再現。
3.5?對譯者語言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
在旅游文本英譯中,譯文不僅需要準確無誤傳達旅游景點信息,并且需要將旅游文本蘊含的歷史文化準確地傳達給外國游客。因此,為了改善和提高旅游文本的英譯質量,首先,要增強翻譯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其認識到旅游文本英譯的重要意義,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語言性翻譯失誤。其次,應著力培養(yǎng)翻譯人員的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減少文化性翻譯失誤和功能性翻譯失誤。
4?總結
本文通過對西安事變紀念館紅色旅游文本英譯現狀的調研和實例搜集分析,發(fā)現英譯文本仍存在語言失誤,文化失誤和交際失誤的問題。并結合實例提出了紅色紀念館展板講解詞可根據原文特點通過增譯、減譯、加注和提高譯者綜合素質等方法來改進失誤,提高旅游文本英譯質量。為了準確傳遞原文本的信息,?傳播西安紅色文化。譯者要選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克服不同語言、思維模式和文化造成的障礙,不斷完善翻譯水平,?提高自身素養(yǎng)。從而更好推動我國紅色文化旅游經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麗娜,王紹祥.從文本功能論看革命紀念館展板解說詞翻譯——以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為例[J].閩江學院學報,2019,40(04):5260.
[2]曾衍文.紅色旅游外宣翻譯:問題與策略[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4):9296.
[3]徐寧.目的論下紅色旅游文本翻譯失誤例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40(01):117120.
[4]方亞利.淺析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陜西紅色文化旅游資料英譯[J].新西部,2019,(20):98+69.
[5]唐克勝.淺議漢語四字結構的翻譯[J].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03):5561.
[6]蔣麗平.文化差異對旅游文本英譯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清遠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3(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