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輝,魏思昂,陳樹嘉,丁志文,喬惠麗
(1南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農業(yè)工程學院,河南南陽 473000;2山西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西太谷 030801;3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 200032)
近40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經高達3.30億[1-5]。因此,研究心血管疾病(CVD)的預防和治療策略是緊迫和值得的。在過去幾十年中,人類營養(yǎng)科學已經從注重特定營養(yǎng)的減少主義方法轉向強調促進代謝健康的整體飲食質量和模式概念的更廣泛觀點[6]。這一范式變化得到令人信服的證據(jù)的支持,證明食物暴露是復雜的,它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受到單一營養(yǎng)物質的影響,而且受到其相互作用和食物中生物活性非營養(yǎng)物質(即纖維、抗氧化劑、礦物質等)相互作用的影響[7-8]。因此,除非在整個飲食范圍內進行評估,否則營養(yǎng)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重視[9],特別是尚不清楚中國居民飲食對健康的有益影響是由于整體飲食還是由“也可以作為補充品提供的關鍵食物/食物成分”驅動的。本研究分析1982—2019年城鄉(xiāng)居民飲食結構改變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變化趨勢,為中國人調整飲食結構和制定針對性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jù)。
資料來源于中國公共科學數(shù)據(jù)庫中心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死亡數(shù)據(jù)庫公開的2021年研究,其中從中國公共科學數(shù)據(jù)庫中心下載1982—2012年中國居民食物攝入與膳食結構數(shù)據(jù),指標為中國城鄉(xiāng)居民能量的食物來源、營養(yǎng)素來源;世界衛(wèi)生組織GHO數(shù)據(jù)庫下載中國2000—2019年前100死因中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數(shù)據(jù)。
(1)基于中國公共科學數(shù)據(jù)庫,分析1982—2012年城鄉(xiāng)居民飲食攝入變化。為了進一步顯示飲食結構的變化,分析中國居民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1982—2012年間主要營養(yǎng)素結構變化。(2)采用DALY率分析2000、2005、2010、2015、2019年中國、男女、全部年齡段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等4類心血管疾病發(fā)病與死亡情況。(3)綜合中國公共科學數(shù)據(jù)庫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死亡數(shù)據(jù)庫飲食結構和中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資料,分析谷類、豆類、薯類、動物性、純熱能等食物攝入變化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性。
采用R包進行相關性分析,擬合線性回歸方程,R2越接近1,說明擬合的曲線和實際曲線越趨近?;疑珬l帶代表 95%置信區(qū)間。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極顯著。
1982—2012年中國居民谷類食物占總食物攝入量從71.3%降低為54.2%,動物性食物占總食物攝入量從7.9%增加到15.3%,熱能性食物占總食物攝入量從7.7%增加到16.7%;此外,豆類和薯類攝入量也呈下降趨勢,其他食物顯著增加(圖1)。進一步分析城市與農村飲食結構變化,熱能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明顯增加,谷類性食物下降17.4%(65%~47.6%)(圖2A);在農村飲食中谷類食物降低14.1%,但除了熱能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增加外,農村飲食中薯類食物下降6.8%(9%~2.2%)(圖2B)。從表1可以看出,碳水化合物降低,脂肪類食物結構增加??偟膩碚f,中國城鎮(zhèn)居民飲食結構發(fā)生明顯變化,谷類食物下降,動物性和純熱能食物增加。
圖1 中國居民1982—2012年飲食結構變化
圖2 中國城鄉(xiāng)居民1982—2012年飲食結構變化
表1 中國居民能量的營養(yǎng)素來源 (%)
2000—2019年,在前100位致命性疾病中,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有4種: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我國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表2)。
表2 2000—2019年中國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shù) 單位:人/10萬人
分析1982—2012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飲食攝入量與心血管死亡率的關系發(fā)現(xiàn),谷類食物攝入占比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負相關,線性關系為y=246.95-2.37x,R2=0.96,P<0.05;動物性食物攝入占比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相關(圖3A),線性關系為y=33.92+5.73x(R2=1,P<0.001)(圖3B),即谷類食物攝入降低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風險,動物性食物攝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風險。此外,我們還分析了純熱能食物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人數(shù)的關系,純熱能食物攝入占比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相關(圖4),線性關系為y=48.88+373x,R2=0.78,P=0.11,純熱能食物同樣存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
圖3 食物攝入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相關性
圖4 純熱能食物攝入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shù)風險
飲食結構與心血管疾病存在重大關聯(lián)[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近年來,中國城鄉(xiāng)居民飲食結構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顯著升高,盡管可能已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上升趨勢,但是仍然需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12]。飲食做為一種易調控的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調整飲食結構來預防或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顯得至關重要[13-14]。因此,本研究通過線性分析結構變化是否改變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通過合理的飲食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提供科學依據(jù)。
1984—2017年,中國居民對糧食的需求在減少,而對加工和補充食品的需求在增加,預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肉類和奶制品的消費量還將持續(xù)增長[15]。1961—2017年,中國居民的人均能量攝入增加了2倍多。與此同時,食品消費已經從谷類轉向肉類食品,尤其是紅肉[15]。因此,目前中國的食品消費問題已經從絕對數(shù)量短缺逐步轉變?yōu)榻Y構失衡,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肉類攝入過多。肉類,特別是紅肉或加工肉類的高攝入量與癌癥發(fā)病率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持續(xù)上升,已成為對我國居民健康的嚴重威脅和重大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16]。本研究結果表明,谷類、豆類和薯類食物攝入明顯降低,特別是農村人口薯類食物下降遠快于城市居民攝入、動物性食物、純熱能食物明顯升高。這從碳水化合物減低和脂肪類食物升高也能體現(xiàn)。但是蛋白質攝入量在農村和城市居民中變化不大,這說明中國城鄉(xiāng)居民飲食結構在向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食物模式轉變,而這種飲食方式對心血管疾病是高風險的[17]。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主要來源于缺血性心臟病和高血壓性心臟病兩個方面[18-19],2019年中國心血管疾病中的缺血性心臟病率為 122.9/10萬,遠高于高血壓病率(20.9/10 萬),提示缺血性心臟病是造成中國心血管疾病中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2000—2019年缺血性心臟病和心肌病死亡率分別升高了99.5%和23.5%,說明由于長期的不健康飲食,所致冠狀動脈疾病負擔在快速增長,這可能與飲食結構轉變過快以及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教育、治療措施等方面不足有關。
本研究使用線性回歸分析來研究食物攝入與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間的關聯(lián)。低谷類食物攝入降低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反比,動物性食物攝入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比。此外,純熱能食物的攝入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風險(P=0.11)。研究證實,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從2009年起超過并持續(xù)高于城市水平[20],這可能與農村居民碳水化合物類食物攝入下降過快有關。提示中國心血管疾病中防治工作應重點加強對城鄉(xiāng)居民人群的飲食結構健康宣教活動,提升其對心血管疾病預防知識的知曉率,降低疾病危害。
中國城鄉(xiāng)居民飲食逐漸呈現(xiàn)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類飲食結構,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呈上升趨勢,提高谷類食物攝入和降低動物性食物攝入對于預防和降低中國居民心血管疾病有著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