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丹
(江蘇省邗江中學,江蘇 揚州 225000)
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在對高中物理展開教學時,應該對課堂教學質量更加地注重,可以將生活化教學引入到課堂當中.但現(xiàn)階段的高中物理學科教學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教師并不是很重視生活化教學,甚至還有一些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太過形式化,并未將其優(yōu)勢進行有效的發(fā)揮,再者就是學生沒有過多的實際生活經驗,因此,在具體的課堂當中就很難將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導致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并不能夠順利得以提升,使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受到極大的阻礙.基于此,教師應該注重對新型的教學方法展開利用,以便于學生都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在高中物理教學時,教師要先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將一些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融入課堂中.同時,教師還應當在教學時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學課堂中.不僅如此,教學內容生活化還有利于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這樣學生便會主動挖掘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要注重對教學觀念進行創(chuàng)新,不斷探尋適合學生展開學習的物理方法[1].
教師在對“重力與彈力”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對與力有關的知識展開復習,諸如力的作用效果、大小、作用點、方向等等.隨后,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給學生播放2022冬奧會的諸多體育運動視頻,諸如跳板跳水、撐竿跳高等等,隨后,教師引出問題:運動員要怎樣做才能夠在各項運動中取得好成績?緊接著,教師將一些實際生活當中有關彈力、重力的實例為學生列舉出來,促使學生能夠對課堂知識進行有效鞏固.在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為每一位學生都分發(fā)一個小彈簧,然后讓學生按壓彈簧.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體會:手按壓彈簧,就相當于給彈簧一個作用力,那么同樣,被壓的彈簧也會給手一個作用力.同學們,你們感受到這股力量了嗎?通過這樣讓學生親身試驗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對該部分知識有深刻地體驗,也能使他們更加明確力的實際作用效果.所以,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著手,為學生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
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早已不適應于當今的學生,此時,教師就應該注重對教學手段展開不斷創(chuàng)新,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促使以往的教學模式能夠得以改善,以便于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逐步得到增強,深刻理解物理知識,長此以往,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2].
教師在對“時間和位移”這一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本節(jié)課目標是學生能夠對時間與位移、時刻與位置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更為深刻的掌握,基于此,教師就應該將此部分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為了激發(fā)起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對更多的內容進行掌握,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請你們回憶一下自己每天都是怎樣到學校里來呢?那么在周一到周五,你通常早上幾點出門?你會花費多長時間用于上下學的途中呢?此時,學生要根據(jù)位移知識來回答這一問題,這樣,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就會向生活化的問題進行轉變.緊接著,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并將“早晨的第一節(jié)課,也就是7點30會上物理課”“小明一般都會騎自行車來學校,并且途中會花費30 min”“已知6點30為某一公交車的首班發(fā)車時間”這些生活情景呈現(xiàn)出來,最后,教師帶著學生對該部分內容進行分析,促使學生能夠有效掌握該部分知識.
如今,信息技術被運用到了各個行業(yè)的各個領域當中,教育行業(yè)也不例外.基于此,教師在對高中物理展開具體的教學時,就可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以及圖片在多媒體上直觀地為學生進行呈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觀看視頻[3].此種教學方法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以此更好地對生活化教學情境展開創(chuàng)設.
以“超重和失重”內容為例,由于文本內容過于枯燥,如果教師直接要求學生對文本展開閱讀,學生就會出現(xiàn)開小差的情況,此時,教師為了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可以將信息技術手段引入到課堂當中,進一步地將教學內容變得更為生活化.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為學生呈現(xiàn)出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的場景,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物體的重力是如何產生的?一般情況下,人們應該如何用測力計來對物體的重力展開測量?隨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對“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重力”的實驗展開探討,促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地觀察彈簧測力計上度數(shù)的變化,加深對超重和失重現(xiàn)象的理解.
高中物理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探究性,基于此,教師就應該注重帶領學生開展眾多具有探究性的活動,促使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得以有效發(fā)展[4].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重結合學生當前的學習需要,將實驗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此促進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得以充分鍛煉.
以“摩擦力”內容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具體的實驗情境:拔河時,繩子的一端涂抹上潤滑油,另一端不抹東西.接下來,教師選出班級當中兩名力氣大致相同的成員,要求這兩名學生進行拔河,那么你認為哪名學生獲勝的概率更大一些呢?請你分析一下出現(xiàn)此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來對文本知識展開學習,諸如:為什么會產生摩擦力呢?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有哪些?哪種因素影響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展開探討,一段時間過后,學生給出答案,這樣能夠逐步地加深學生對摩擦力的理解.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將實際生活中所存在的摩擦力挖掘出來,并組織學生展開關于“測量摩擦力大小”的實驗活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就要注重對課后作業(yè)的設計與布置,促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展開更好的學習.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內容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促使學生能夠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后作業(yè)中鞏固知識,以便于學生能夠對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有更為深刻的了解,促進學生逐步提高物理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以“生活中的圓周運動”內容為例,教師要想學生能夠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就需要為學生設計一些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yè),使他們能夠在課后對知識進行復習與鞏固.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在線平臺觀看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著的火車的視頻,促使學生能夠對以下問題展開分析:在視頻當中火車受到力的作用有哪幾個?若想要讓勻速行駛著的火車進行轉彎,那么在轉彎時火車所受的力與勻速行駛時相比,有著怎樣的不同?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火車勻速行駛以及轉彎狀況下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促使學生掌握該部分知識,繼而進一步使學生能夠對實際生活當中直行和轉彎的運動原理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在對高中物理展開具體的教學時,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應該注重教學過程的反思環(huán)節(jié),促使教師以及學生能夠對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完善.
教師為了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每節(jié)課教學結束后,應及時反思整個生活化的教學過程.教師在反思的過程當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錄下本節(jié)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便于在日后進行反復觀看,及時發(fā)現(xiàn)不足并優(yōu)化.
總而言之,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極為密切,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而是應當注重展開生活化教學,不斷挖掘教材中與生活有所聯(lián)系的內容,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又能充分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