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2023-03-16 16:15:18鄭玉雙李名義
      新文科理論與實踐 2023年3期
      關鍵詞:法律文化法學教育以人民為中心

      鄭玉雙 李名義

      摘要:構建新時代法學學科體系是新時代推進法學教育的時代命題,涉及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當下與未來等諸多方面,因此應當提煉出面向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應堅持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嵌入到法學學科創(chuàng)新與交叉之中,尊重法學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和知識體系,推動學科體系創(chuàng)新。應堅持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汲取傳統精華,體現時代精神,彰顯中國深厚的傳統法律文化底蘊與自身特色;同時面向世界、兼收并蓄、開放自信。應堅持系統性與現實性的統一,以系統性為驅動機制,勾畫出一個體系完備、邏輯一致、結構完整的有機整體,同時也要強調法學研究和教學的問題導向性與現實針對性。

      關鍵詞:法律文化;法學學科體系;法學教育;以人民為中心

      DOI: 10.20066/j.cnki.37-1535/G4.2023.03.06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項項目“習近平法治思想與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2022JZDZ003)、中國政法大學2023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法理學原理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G2023A003)的階段性成果。

      學科是對人類社會實踐的知識探索基于特定的方法和價值而劃定為不同的領域之后形成的知識板塊?,F代學科劃分具有三方面的意義。一是為科學研究者更為精深地進行學術探究提供了知識論基礎;二是可以更好地開展學科教育,培養(yǎng)出本學科領域的優(yōu)秀專業(yè)人才;三是可以更為直接地將學科知識應用于本學科對應的實踐領域,為社會創(chuàng)造福祉。

      為了更好地體現出學科劃分的多維意義,很多學科都在積極地探索學科體系建設。學科體系主要是一個學科所屬的知識領域在內部所進行的知識板塊化、體系化和專業(yè)化。學科體系建設有助于促進學科整體意義上的科學發(fā)展,也能夠促進學科內部不同領域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學科體系建設與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需求同頻共振。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超大規(guī)模社會的出現、社會互動模式的日益復雜、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社會結構的深度重塑等因素給傳統學科體系建設帶來愈加嚴峻的挑戰(zhàn)。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學是經世濟民之學問。在悠久的法律發(fā)展歷程之中,豐富的法學思想對法律運行的基本原理進行反思和理論建構,提煉出關于法律之本質、價值和實踐模式的基本命題,構建出法學內部的不同領域,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我國法學發(fā)展也經歷了不同尋常的歷程,在傳統法律思想、西方法學知識和蘇聯法學傳統的合力之下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鮮活的實踐力量。然而,基于法學知識傳統而形成的傳統法學學科體系呈現出劃分標準單一、重分立輕交叉、更新力度弱等特點,在當前全面依法治國的格局之下,無力應對上述挑戰(zhàn)。推進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以更為能動的姿態(tài)應對法律實施中的新挑戰(zhàn),為智能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為法學教育提供有力支撐,是當前迫在眉睫的理論任務。本文嘗試探討和提煉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以為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建設尋求一般性的理論框架。

      一、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時代背景與基礎命題

      在現代法學教育實踐中,學科知識領域不斷融合,知識邊界不斷更新。例如,以羅馬法作為思想和制度淵源的民法在知識體系上保持著高度穩(wěn)定,其所確立的人格自治理念和形成的物權債權二分框架維系著民法知識體系的思想魅力和制度活力,但民法學科在現代社會仍然不斷迸發(fā)出知識更新的內在需求,特別是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之下,傳統的民法概念在應對新興事物時會比較棘手,比如作為數字時代的基礎要素之一的“數據”如何界定,數據權利如何進行配置等,也是眾說紛紜。“數據權利配置的復雜性和難度源于數據種類及其被持有、被處理的事實狀態(tài)的復雜性”①,單一學科難以應對這些新興難題。

      法學學科體系亦身處同樣的時代背景,也面臨著亙古未有的時代機遇。中國的法學學科體系建設和發(fā)展歷程受到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西方法學知識體系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法治事業(yè)之時代需求等因素的深刻塑造,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精神氣質和服務于中國法治建設的使命擔當。2014年,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描繪了更為全面和廣闊的行動藍圖。2020年,習近平法治思想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為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zhàn),提供了科學的法治理論指導和制度保障,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②。習近平法治思想既針對法治實踐中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思想凝結和理論提煉,同時也對破解法治難題、應對實踐挑戰(zhàn)提出了根本性的理論指引,為法學理論研究、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yè)訓練提供了更為科學的學科背景支撐③。

      傳統法學學科主要基于某個領域所涉及的法律規(guī)范及其相應的法律關系而進行劃分,除了法理學這一門理論性學科之外,基于憲法、民法、刑法和訴訟法等不同成文法而相應地劃分為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等學科。這種學科劃分的優(yōu)勢是知識領域劃分較為清晰,民法學知識體系是圍繞《民法典》及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實踐而展開的,刑法學知識體系則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相關規(guī)范而展開,不同學科之間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分立格局。然而,隨著法律實踐的日益復雜和社會結構的不斷轉型,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刑民交叉、行刑交叉等棘手的實踐難題不斷涌現,數據和信息保護的巨大需求無法通過單一學科的知識儲備得以滿足,學科交叉融合的現實需求越來越強烈,然而學科之間的藩籬仍然大量存在。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巨大實踐需求面前,學科體系更新和優(yōu)化的力度仍顯薄弱。

      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應當面向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代需求與實踐動向。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完善法學學科專業(yè)體系,構建自主設置與引導設置相結合的學科專業(yè)建設新機制。立足中國實際,推進法理學、法律史等基礎學科以及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軍事法學等更新學科內涵,更好融入全面依法治國實踐”①。這一定位清楚地展現出建構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的理論可行性和現實必要性。

      思想是實踐的指引,實踐是思想的沃土。思想和實踐的互動一直是法治歷程中的前進動力。隨著經濟社會生活日趨復雜,技術發(fā)展不斷重塑社會運轉和互動的方式,國際格局不斷經歷新變,因而從實踐中提煉新的法律命題并進行理論轉化,形成關于法學學科體系的基礎命題。法學學科是對法律實踐的結構性和價值性要素的提煉和總結,有其特定的政治訴求和科學屬性。法學學科內涵的提煉也應當體現出方法論的自覺,面向中國本土實踐,同時兼容并蓄,吸取先進的國際經驗。法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應當體現出理論與實踐的同構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之間進行理論貫通。

      基于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基本命題,緊緊圍繞中國法治實踐的現狀,我們可以從實質內容、方法論和實踐意義三個方面提煉法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可以總結為三個統一,即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系統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二、德法兼修:堅持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是彰顯法學之政治性的必要途徑。只有在學科體系建設中不斷適應政治發(fā)展和國家治理之需求,才能充分凸顯法學學科的政治性底色。法學學科建設的政治性包含著“走什么道路、以什么為指導、為了誰”的基礎性路向問題。只有解決了道路、指導思想和價值追求等根本問題,才能確定法學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應取方向。

      在指導思想上,法學學科體系建設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思維去看待科學法學的發(fā)展過程,尊重法學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和知識體系,克服僵化觀念和教條主義陳見,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地推動學科體系創(chuàng)新。法學知識并非一成不變,法學知識體系也會在實踐的反復淬煉過程中不斷轉型升級。

      法學的政治性突出地體現為法學的價值底色是以人民為中心。法學思想的提煉和建構將人民作為最大價值追求,因此應當以貫徹這一價值追求的法學學科和理念培養(yǎng)實踐法律的人才。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將培養(yǎng)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承擔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作為法學學科建設的出發(fā)點和根本歸宿。以人民為中心是指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放在治理、發(fā)展、改革的核心地位,始終以人民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的權利和利益。

      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民的需求和訴求,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切實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同時,也要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讓人民在治理、發(fā)展和改革中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治理的主人翁。以人民為中心在法學學科體系中的貫徹基點在于為法學學科知識提供一種統一的價值支撐,使人民利益貫穿于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實施的全過程。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語境之下,法學學科體系不再是不同板塊的知識之間的分立,而是超越傳統藩籬而形成的知識之間的連帶。法學的政治性為這種連帶指明了方向,確立了價值追求,提供了根本保障。除了政治性之外,還需要在科學性上彰顯法學的理性色彩,實現政治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對于法律在現代社會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和功能、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如何促進和保障國家治理等基礎性命題,法學的政治性和科學性的互嵌能夠提供更好的理解進路。法學學科體系的科學性體現為創(chuàng)新性、交叉性和實踐性三個層次,法學學科體系的政治性和科學性的統一也可以在這三個層次中充分地展開。具體而言,應當以價值嵌入的方式將法學的政治性顯示于創(chuàng)新性、交叉性和實踐性三個維度之中,實現法學學科體系的政治性和科學性在實質內容上的統一。

      首先,法學的創(chuàng)新性是指對現有法律體系進行重新思考和發(fā)展,以提升其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huán)境的能力。它涉及對法律理論、制度和實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實驗,以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和創(chuàng)新性的方法。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深入,重大的法治問題不斷涌現,其他學科對法學的塑造效應不斷凸顯。數字技術不斷擴展法律的調整范圍,法治社會的深入建設呈現出法律與社會治理的豐富內涵,紀檢監(jiān)察制度的不斷完善推動監(jiān)督理論的縱深發(fā)展,這些新興實踐和議題推動法學學科體系的動態(tài)整合,也需要更為綜合全面的理論創(chuàng)新。在旺盛的實踐需求之下,我國法學界針對新興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比如關于個人信息和數據保護的制度構建。然而,由于個人信息權利的確權存在理論爭議,數據權屬定位不清,不同學科的關注點存在較大分歧,使得個人信息和數據保護在實踐中遇到各種障礙。因此,對不同學科進行整合,重新厘定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成為應對復雜的法律實踐的一種出路。例如,在個人信息權利的證成問題上,可以以“共同善”作為價值支點,對個人信息權利的公法和私法屬性進行融合,并劃定通過立法和司法對個人信息權利進行保護的實踐邊界①?!肮餐啤笔侨嗣窭娴囊?guī)范表達,“共同善”的嵌入使得個人信息保護所面對的學科劃分難題得以有效解決,也能夠有效破解個人信息保護公私界限不明的難題。

      其次,法學的交叉性體現在打破學科藩籬,促進學科交叉,打造新興交叉學科等方面。法律實踐具有統合性和價值一貫性。在傳統法學教育中,受蘇聯法學的影響,法學被區(qū)分為民法、刑法、訴訟法等各種部門法。然而,在真實的法律實踐之中,一個問題既可能是民法問題,也可能是行政法問題,更有可能是刑法問題。刑民交叉、行刑交叉的現象大量存在,給司法實踐帶來諸多挑戰(zhàn)。

      例如,在新興科技領域,人工智能的興起既重構了社會結構,也沖擊了傳統部門法劃分。人工智能技術所涉及到的權利保護、技術監(jiān)管和風險防范等問題,也橫跨私人主體、公共平臺和公權力等各個領域,并非單一學科所能涵括。領域法學應運而生,具有促進學科交叉的巨大優(yōu)勢,這種新興學科范式“旨在構建融合多種法學研究范式于一體的開放性、交叉性、整合性、應用性的新型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①,實現傳統學科的交叉融合,打造出數字法學等新興學科,充實法學學科體系②。價值嵌入這一方法可以在學科交叉中更好地融合法學的政治性和科學性訴求。特別是在應對新興數字科技的挑戰(zhàn)過程中,將以人民之根本福祉與尊嚴為核心的價值納入到對政府監(jiān)管、平臺責任和個體數字權利等問題的理解之中,進而突破傳統學科的知識藩籬。

      最后,法學的實踐性體現在應當在法律實踐中檢驗法學學科劃分的有效性,并根據實踐反饋進行動態(tài)調整。法學學科體系的劃分和優(yōu)化是法律實踐不斷轉型升級的產物,因此會在解決實踐難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提煉出新的命題。法學學科體系應當與法律實踐形成互動和互惠,借助于實踐問題的解決而形成新的學理,在學理積累的基礎上進行學科凝練,能夠讓法學學科的生命力更加蓬勃,法學知識體系的結構更為優(yōu)化。法學學科體系在政治性和科學性上的結合與統一能夠強化法學的實踐性,促進實踐難題的破解。例如,中國的調解制度被譽為“東方之花”,但如何完善和優(yōu)化調解制度并使之與訴訟制度有機銜接,是訴訟法學研究面對的一個難題③。通過充分嵌入調解制度背后的人民價值、和諧理念,使之與訴訟中的程序正義價值進行互補,方可實現訴訟法學和調解學之間的價值融通。

      三、兼容并蓄:堅持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

      新時代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既要汲取傳統精華,體現時代精神,彰顯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特色,又要堅持面向世界、兼收并蓄、開放自信。中國的法律實踐歷史悠久,思想傳統深厚,形成了獨特且富有魅力的法律思想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智慧和資源”,“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yǎng)、擇善而用”④。中華法系的思想智慧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文化理念之中,我們完全能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貢獻⑤。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積極開展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中華法學思想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既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物質文化,也形成了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思想體系。在各種思想資源的共同作用之下,中華法系應運而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等等,都彰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智慧。”①當代中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布局安排雖然與傳統中國的法律實踐所面對的實踐需求與制度環(huán)境存在著較大差異,但中華法系所包含的鮮明民族性特色仍然是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思想底色。法學的民族性體現在價值追求和實踐意義兩個方面。在價值追求上,法學應當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通過打造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來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通過國家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全方位法治化展現出民族復興的法治動力。在實踐意涵上,法學是一個民族精神氣質的體現,是一個國家法治實踐的思想凝結。

      法學的民族性意味著法學思想的提煉和建構應當展現出一個民族的獨特思想貢獻,并在知識構成上將這種民族性注入到對實踐的反思之中,“要立足中國、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面向未來,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法律文化,深入思考在新時代如何賦予中華法制文明新的內涵,不斷推動中華法系在新時代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②。因此法學學科體系應當體現出民族性底色,在法律思想提煉和學科劃分之中進一步挖掘民族智慧。

      同時,構建新時代法學學科體系也要在堅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前提下,認真鑒別、合理吸收域外法治文明成果。一方面,要從西方法律實踐所形成的法理之中尋找可資借鑒的基本原理和建構性的普遍智慧③。另一方面,要促進法學學術交流與互動,要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中擴大國際視野,增強國際意識,提出國際法治議題,參與國際法治對話,為世界法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要培養(yǎng)精通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既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又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的高水平法治人才隊伍。

      任何一種學科體系都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也彰顯出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寬廣的國際胸懷。國際法治實踐,特別是西方法治實踐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重要的法學思想資源,能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鑒。比如我國于2020年制定實施的《民法典》,能夠從大陸法系的民法實踐中汲取很多重要的概念與原則。將民法的基本原理同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相結合,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民法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保障作用。

      另一方面,強調法學學科的國際性,也體現出中國法治建設的國際格局。首先,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國際合作和共同發(fā)展離不開中國方案和中國聲音。中國法治建設為世界法治進程提供了中國方案,也是其他國家法治發(fā)展的東方鏡鑒,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制度保障意義。其次,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際經濟規(guī)則和貿易方式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對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企業(yè)權益造成較大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涉外法治工作亟須努力推進,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和實踐解釋力的全新命題和新概念,穿透涉外法治中的各種障礙,為更深層次的國際交往和合作、更好地發(fā)揮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建設性角色謀篇布局。“面對當前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國際法治遭受威脅的現實,中國從全人類的高度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將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凸顯了中國在推動國際法治方面的責任”①。

      法學的民族性和國際性是高度統一的,民族性是貫徹國際性的基礎,國際性是彰顯民族性的途徑。只有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中充分釋放民族精神和特質,在知識構成上挖掘民族智慧,才能更好地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中國智慧和民族特質的影響力。同時,只有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中納入國際元素和視野,才能更好地突出法學的民族性特質,在開放包容的對話和互動中釋放中國原創(chuàng)性法學命題與概念的國際影響力。

      四、體系融合:堅持系統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是一項整體工程,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宏偉使命,與科學發(fā)展和人文社會科學建設同步進行,同頻共振。中國式現代化是系統性思維的典范,也是直面中國高質量發(fā)展的疑難和痛點的現實性出路。學術研究與中國式現代化是相互融合的關系,學術研究以實現和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為價值追求,中國式現代化則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蓬勃發(fā)展的沃土。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的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氣象的全新現代化道路。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工程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國基礎上提煉和推進的法學學科體系,也應當體現出系統性思維與方法。

      法學學科發(fā)展有著深厚的系統性基礎。無論是羅馬法的法學編纂背后所反映的理性精神,還是中國律學對于法律的系統性整理和注釋,都體現出系統性思維的痕跡。在現代法治實踐中,法學的系統性更為突出。法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法學學科體系是根據科學分工和產業(yè)結構的需要,以法學知識體系和學術體系為基礎而形成的專業(yè)體系。法學的系統性指的是法律體系的內在組織和結構,包括法律的基本原則、規(guī)則、程序和實踐等方面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這種系統性反映了法律的內在邏輯和理論體系,并為法律的實踐提供了基礎。

      (1)內部系統性,指法學學科內部的規(guī)則和原則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協調。例如,人權法學是面向人權實踐的新興學科,其學科知識橫跨法理學、憲法學和國際人權法學等學科。為了凸顯人權法學的獨立意義和獨特價值,應當清楚界定人權法學的內部結構。有學者提議將人權法學學科內容重構為元學科、一般學科、具體學科三個體系性范疇,“這些在學科內部相對獨立的范疇能夠為該層面的學科注入不同視角的原創(chuàng)性知識,從而推動各層面的人權法整合為全面、系統、科學的創(chuàng)新型學科體系”③。

      (2)外部系統性,指不同法學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協調。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雖然并不能消解,但相互之間的協調越來越重要,特別是不同學科知識之間應當融貫而非沖突,且以法律秩序統一為目標。部門法的分野仍然可以保留,但應當形成統合不同部門法的系統性原則,比如將承載著法律秩序背后的正當性理由的一般違法性概念納入到部門法的關系維度,從而優(yōu)化部門法之間的關聯,破解刑民交叉、行刑交叉等難題①。

      (3)方法系統性,指法學的理論和方法的內在邏輯和連貫性。例如,法學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較法、歷史法、社會學法等多種方法,這些方法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和互補。

      新時代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的背景下,勾畫出一個體系完備、邏輯一致、結構完整的有機整體,在基本內容構成上全面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基本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部門法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涵蓋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比如立法、法律實施、法律監(jiān)督、黨內法規(guī)建設等。法律并非紙面上的文字,而是要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體現出其規(guī)范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以系統性思維為指導,呈現出法治建設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系統關聯和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的原創(chuàng)性,對法律實踐具有極高的解釋力。法學學科應當貫徹這種系統性,對法治理論進行學科化凝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基本理論應當以系統性方式呈現出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價值追求、法律的規(guī)范形態(tài)等基本命題。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行動框架之中,法律以人民根本利益為追求,以憲法為總章程,包含著法律規(guī)范、黨內法規(guī)等多種規(guī)范形態(tài),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等多個層面發(fā)揮其規(guī)范性作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應當充分展現法律概念背后的立體性和系統性維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部門法理論要在既有部門法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整合,將系統性思維納入部門法理論的構建之中。部門法的分野格局應當在系統性思維的引導之下予以打破,通過學科整合,提出融合部門法的基本原則,特別是針對部門法的交叉難題提煉出法律秩序統一性和系統性框架下的解決方案,并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拓展新的部門法領域,或者借助于法律實踐所提煉的新問題和新視角對新興的部門法進行“正名”或重塑。例如,環(huán)境法作為部門法的獨立地位一直存在理論爭議,反對者認為環(huán)境法是行政法在環(huán)境領域的具體體現。其實,在法學學科體系之系統性的指引之下,環(huán)境法的內容不限于行政執(zhí)法,而是包含著豐富的系統性內涵,“環(huán)境法律問題不是以純粹的部門法形式出現,而是以‘跨部門法邊界的形式展現,環(huán)境法學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其自身的風格與特點,無法因循傳統部門法學發(fā)展的節(jié)奏”②。

      法學的系統性和現實性是一體兩面,彼此交織。法學的系統性確保法學知識體系之間的融貫和協調,法學的現實性則構成對法學的系統性的檢驗,通過實踐難題的解決,驗證法學知識的生命力和指引力。

      五、結 語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法學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政治和社會發(fā)展中承擔著重要和特殊的使命。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學教育對于提升全社會的法治觀念、鍛造法律治國之效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法學教育需要面向實踐并解決實踐之疑難的法學學科體系的支持。

      法學學科體系劃分的重要意義體現在為傳授法學知識和培訓法律技能提供科學化和理性化的知識方案。法學學科體系是一種知識體系,法學知識來自于法治歷程的思想沉淀,也來自于對法律實踐的高度凝練和總結。通過構建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系,以“三個統一”為指導,可以將法學知識以一種系統化和體系化的方式加以分門別類,借助于高效的教育模式,實現法學知識的傳承和轉化。而接受了良好法學教育的法學人才帶著對法治理想的認同,將專業(yè)技能運用于法治實踐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在每一個具體的立法環(huán)節(jié)、執(zhí)法過程、司法糾紛解決過程中彰顯出法學知識和法治精神的實踐力量,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責任編輯 向 哲]

      ① 時建中:《數據概念的解構與數據法律制度的構建 兼論數據法學的學科內涵與體系》,《中外法學》2023年第1期,第39頁。

      ② 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21年第1期,第5-54頁。

      ③ 張榮剛、尉釧:《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以學科交叉促進新法學建設——兼析新發(fā)展階段政法類高校的學科體系優(yōu)化》,《法學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第189-204頁。

      ①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3年第3號,第4頁。

      ① 鄭玉雙:《個人信息權利的共同善維度》,《浙江社會科學》2023年第2期,第36-44頁。

      ① 劉艷紅:《從學科交叉到交叉學科:法學教育的新文科發(fā)展之路》,《中國高教研究》2022年第10期,第10頁。

      ② 黃文藝:《論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學學科體系》,《法學家》2023年第2期,第16-30頁。

      ③ 廖永安:《論構建中國自主的調解學知識體系》,《商事仲裁與調解》2023年第1期,第24-33頁。

      ④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18頁。

      ⑤ 姚莉:《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創(chuàng)新價值與法學“三大體系”建設》,《法商研究》2021年第2期,第15-25頁。

      ①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95頁。

      ② 夏錦文:《中華法系的深厚底蘊及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江海學刊》2023年第1期,第16頁。

      ③ 鄭玉雙:《如何提煉法理?——西方法哲學路徑與啟示》,《荊楚法學》2022年第1期,第130-142頁。

      ① 劉曉紅:《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法治維度》,《政治與法律》2023年第4期,第6頁。

      ② 胡明:《以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政法論壇》2023年第1期,第3頁。

      ③ 劉志強:《中國人權法學“三大體系”論綱》,《中國法學》2022年第2期,第51頁。

      ① 張峰銘:《論“一般違法性”的法理定位與教義學功能——以部門法判斷協調問題為中心》,《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23年第2期,第71-90頁。

      ② 方印、王明東:《環(huán)境法的性質定位:認知焦慮、理性回歸及歸位效應》,《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70頁。

      猜你喜歡
      法律文化法學教育以人民為中心
      中國改革的成功取決于科學的理論指導
      高校法學教育職業(yè)化改革研究
      法制博覽(2016年12期)2016-12-28 12:45:44
      法律文化因素對法律英語翻譯的影響
      職業(yè)院校法律教學對學生法律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行性路徑探索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0:17:57
      《人民調解技巧》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索
      完善我國法學教育培養(yǎng)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對策分析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51:29
      民國時期湖北司法制度變遷及民事司法實例研究
      商(2016年34期)2016-11-24 20:11:03
      案例教學法在成人法學教育中的應用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5:37:55
      淺議在黨建中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30:46
      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人民論壇(2016年11期)2016-05-17 11:44:25
      盐边县| 巴东县| 株洲市| 遂川县| 缙云县| 安龙县| 靖西县| 郑州市| 浮山县| 辽源市| 叶城县| 孝昌县| 静安区| 中牟县| 广德县| 荔浦县| 那曲县| 沙坪坝区| 衡山县| 龙泉市| 如东县| 红桥区| 龙里县| 吉林省| 西城区| 隆化县| 仙游县| 丹棱县| 苍溪县| 麟游县| 涡阳县| 晋州市| 古交市| 政和县| 长春市| 仙游县| 横山县| 南投市| 珠海市| 平顶山市|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