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向澤
(甘肅省民勤縣大壩鎮(zhèn)教學輔導站,甘肅民勤 733399)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改推進,傳統(tǒng)班級管理方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教學要求,以往班級管理大多由班主任主導,學生能夠接觸和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十分有限,這不僅與“以生為本”的理念相悖,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及能力養(yǎng)成也有諸多限制。對此,班主任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革新班級管理觀念和模式。不僅如此,班主任還要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參與班級管理,以期在提升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時,班級管理有效性也能隨之提升。
將班級管理任務中班主任的作用逐漸“弱化”,對學生的主體發(fā)展和能力強化有一定促進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學生對自主管理興趣的增加,能夠更加主動地配合和參與班級自主管理活動,并且主動創(chuàng)造自主管理條件,以確保班級管理目標能夠有效實現(xiàn)。如果學生的興趣被壓制,其自主管理主動性也會逐漸減弱,因此班主任應注意加強引導,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管理興趣。而在管理作用“弱化”這一要求下,班主任需要不斷利用各種趣味活動或管理方式,來引導學生加強自主管理,以此提升學生的自主管理興趣,強化學生班級管理參與的自覺性[1]。
學生受生活環(huán)境以及活動范圍的影響,能夠進行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有限,更不易顯現(xiàn)其潛在能力。對以往班主任所使用的班級管理形式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能夠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較少,班主任難以了解和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但隨著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作用的“弱化”,學生可以由此獲取更多自我展示和表現(xiàn)的機會,班主任也可利用該契機引導學生將潛能內化為核心能力。
當前班級管理模式影響下,學生一旦遇到問題就會向班主任發(fā)出求助,自身缺乏克服和解決困難的意志品質。但隨著班主任作用的“弱化”,學生需要主動承擔起班級管理的重任,整個過程中不能再依賴于班主任的幫忙,而是應做到自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通過自主克服困難,學生能夠對自身行為與思想進行嚴格掌控,其意志品質也會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得到明顯加強[2]。
班主任所秉持的班級管理理念,直接決定“弱化”自身管理作用的效果,以及學生自主管理水平的提高。班主任要想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管理和約束,必須將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管理理念視為首要任務,并且要有意識地引領全班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從而強化其管理意識與能力。
首先,班主任應對學生的學習任務、綜合能力以及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充分了解,以此為基礎合理制定班級管理目標,在管理目標的引領下,班主任在設計班級管理任務時,會有更加精準和明確的方向,學生也會更積極地參與管理[3]。其次,隨著管理理念的更新,班主任應建立相應的職能機構,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管理機會。再次,班主任需要結合實際教育情況,在班級內設置不同的管理崗位,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興趣與優(yōu)勢選擇具體崗位,這樣對發(fā)揮學生群體的自主管理潛能十分有利。最后,班主任應圍繞學生實際情況,遵循循序漸進和分段實施的原則,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在班級管理中發(fā)揮出自身應有的價值。
班主任應明確學生的自主管理不是僅僅針對部分學生,而是要能夠讓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中?,F(xiàn)階段,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性格特征和行為習慣有較大區(qū)別,所以其班級表現(xiàn)也不一樣。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兩極分化是學生人際關系微觀結構的主要特征:一極指生活中不會被人主動選擇的學生群體,簡單來講是在班級中常被忽視的一類學生;另一極則是受班主任和其他學生喜愛、受歡迎度較高的一類學生,這類學生提出某項觀點或是意見后,往往能夠獲得眾多人的認可[4]。班主任在推行自主管理模式后,受歡迎的學生自然會成為班級管理核心,該類學生能夠主動承擔起班級各項事務,并且會要求其他學生服從其管理,但是這種自主管理方式并不符合學生的自主管理宗旨。班主任需要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參與班級管理,讓學生將班級事務作為自身事務。與此同時,整個自主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應進行嚴格監(jiān)督與管控,確保全體學生的關系都是平等的。
合理的自主管理方法是提高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和能力的關鍵所在,班主任應引導學生群體不斷探索自主管理方法,并結合自身需求加以運用。
首先,情境體驗法。班主任需要依據(jù)班級事務的內容和大小,構建帶有較強教育意義的管理情境,引導學生主動融入相關情境中,并圍繞具體問題展開集中討論。例如對于違反紀律這一班級管理問題,班主任可以設置“假如我是班主任”的討論活動,整個活動中讓學生擔任班主任,針對班級學生頻頻違反紀律這一問題進行深度思考。通過創(chuàng)設管理情境,班主任與學生間的距離能夠有所拉近,學生也能做到立足班主任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更加明確生活和學習中哪些事情能夠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這樣在長時間的影響下,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必然會得到全面發(fā)展。
其次,組織變革法。應用自主管理方法時,班主任需要變革班級中的組織結構,具體實踐環(huán)節(jié)可通過設立每周班長制度、班主任助理和多個班干部等方式實施管理。班級內組織結構的改變,既能夠給予學生群體更多自主管理的機會,也有助于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
最后,角色互換法。班主任要引導學生群體在班級管理中對自己的職務進行不斷調換,如本周擔任衛(wèi)生委員的學生下周可擔任學習委員,本周擔任學習委員的學生下周可擔任宣傳委員。通過這種自主管理方式,學生群體能夠感受和體會不同管理職務的責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管理經(jīng)驗,強化學生的管理職責。
基于學生的發(fā)展特點,班主任在選擇“弱化”自身管理作用和引導學生實施自主管理時,應創(chuàng)設各類集體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內容,主動參與并完成班級管理工作。
首先,班主任可引導學生主體針對班級管理任務,設計相關的活動方案、計劃,在方案、計劃的開展過程中,班主任要敢于放手,給予學生群體充分的信任,使學生能夠通過多人商討與研究的方式,制訂完整的班級活動計劃,整個計劃需要包含活動目標、活動具體流程等內容。這樣一來,在班級活動實施環(huán)節(jié),學生群體不僅能自覺參與,更會為有效落實班級管理活動而提出各種針對性建議。由此可見,班主任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班級管理,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自主管理積極性,也能充分確保班級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5]。
其次,班主任應注意引領學生感受和體驗班級管理活動的參與樂趣。學生的求知欲望一般比較旺盛,同時學生也有著濃厚的自主管理意識和要求,針對學生的管理意識,班主任在設置具體的班級管理活動時,必須確保學生能夠深入?yún)⑴c其中,讓學生利用班級管理的機會充分展示自身潛能,這樣就能夠確保學生在體驗自主管理成效時,收獲快樂和自信。
最后,班主任要注意帶領學生總結自主管理活動效果,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成長。每次班級管理活動開展后,班主任必須與學生對活動的目標和內容進行反思和總結,而且要重點思考活動的主題和過程的設計是否恰當、合理。為了確保后續(xù)班級管理活動能夠更好開展,班主任應與學生一同找出本次活動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要找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在對活動進行總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再次感受到自主管理所帶來的不同體驗,同時也可以對自身的不足之處有充分的了解,這有助于后續(xù)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改進和提升。
班干部組建是引導學生自主管理的一項重要保障,班主任要對以往的班干部選用方式和制度進行創(chuàng)新,選聘過程中秉承公平、民主的原則,同時合理運用學生的自薦和投票等方式,以促使班級學生能夠自主參與班級管理。班主任一般擁有較大的管理權,對班級內召開的一些班干部會議要多給予指導。學生在進行自主管理的過程中,通常會因為經(jīng)驗不足及年齡有限等,遇到一些阻礙。對此,班主任可引導班干部通過開例會的方式輔助解決班級管理問題,同時也幫助班干部篩選出最佳班級管理方式。此外,在班干部開例會時,班主任要積極協(xié)助他們,不但要幫助班干部制定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而且要及時為班干部提供一些管理經(jīng)驗和心得指導,盡最大可能使班干部成為促進班級發(fā)展和提高班級管理水平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據(jù)班級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等情況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管理興趣,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自身能力。
首先,班主任可以結合班級勞動組織實踐活動,先對班級區(qū)域進行劃分,之后對學生群體進行分組,規(guī)定每組學生負責的衛(wèi)生區(qū)域,完成區(qū)域內的清掃和衛(wèi)生維護等工作就是學生自主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班主任也可以要求每一小組負責一周的班級衛(wèi)生工作,這樣不但能強化學生的班級管理意識,而且對學生班級管理水平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強化也有很大幫助。
其次,班主任可以指派相關學生負責班級各項活動的具體準備工作,包括活動流程的設計、內容的明確、活動場地的選擇與布置等多個方面,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時對其核心素養(yǎng)的強化也有極大幫助。
最后,班主任要鼓勵學生在閑暇之余,積極參加一些社會實踐類活動,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也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6]。
制定科學、完善的班級規(guī)章制度是班主任“放手”讓學生進行班級自主管理的重要條件,也是進一步“弱化”班主任作用以增強班級管理成效的有效手段。對此,班主任需要以學生管理能力和實際管理情況為前提,制定完善的班規(guī)制度,確保學生充分投入班級管理工作中。
首先,班主任可以結合相關政策制定可行性較高的班規(guī)制度。為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班主任可圍繞學習習慣、作息時間、課堂規(guī)律等內容制定具體制度,既要保證制度符合學生需求,又要促使制度的真正落實,以有效督促學生進行自主管理。
其次,班主任在制定相關的班級管理制度時,可以讓學生一同參與,并且要指導學生圍繞班級管理制度,提出自己的需求和針對性建議,如此能夠保證班規(guī)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最后,公平性、時效性是班規(guī)制定的基本原則,班主任制定班規(guī)時嚴格遵循這一原則,能夠保證班規(guī)制度內容符合所有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全體學生的管理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要結合學生群體的成長狀態(tài)和能力發(fā)展情況,不斷對班級制度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如此才能確保學生群體在班級規(guī)定的指導下進行自主管理和約束。
教育改革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群體的核心素養(yǎng)及綜合能力已經(jīng)成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而自主管理能力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不僅對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有重要影響,對學生后續(xù)的成長發(fā)展也十分有利。為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班主任應不斷“弱化”自身作用,革新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和策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自主管理方法,自主開展一些集體活動,同時科學制定班規(guī),促使學生能夠主動進行自主管理,并有效提高自主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