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超,廖云峰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半p減”政策的實施,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必須堅持“五育”并舉,全面加強作業(yè)管理、考試管理、睡眠管理等,優(yōu)化課后服務,塑造學校整體育人和著眼質量提升的教育服務體系。古往今來,為詩歌配上圖畫或者是根據(jù)圖畫題寫詩歌,視覺藝術與語言藝術在藝術表現(xiàn)中得以完美融合。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術來提高教學質量具有意義。
課堂教學是學校最常規(guī),也是最核心的教育活動,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科教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向課堂要效率,是保障教育整體質量提高的基本手段,也是實現(xiàn)“五育”并舉的基本前提。在“雙減”背景下實施“五育”融合,是對育人過程的不斷探索,不能將“五育”割裂開了,更不能片面強調某一方面,“五育”應均衡發(fā)展,不可分割、相互滲透,要關注每個人智力、情感、交際、身體、審美、創(chuàng)造性、靈性等多元能力的充分發(fā)展。
“雙減”背景下,農(nóng)村學校在實施“五育”融合中都做了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學校往往缺少豐富優(yōu)質的資源,“五育”融合的效果不是很好。而美術資源在農(nóng)村學校卻隨處可見,青山綠水、樹木花草都是美術的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術,能有效實現(xiàn)以畫育人,提高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通過美術的直觀呈現(xiàn),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生發(fā)自身情感,形成自身語文素養(yǎng);更能在語文與美術的融合中實現(xiàn)以文化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豐富學生的藝術、文化生活,實現(xiàn)跨學科聯(lián)系,讓學生觸類旁通,將所學用于其他學科,綜合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就語文學科而言,無論是文學作品的教學還是寫作方法的指導,都是將客觀的生活實際進行創(chuàng)新而又理性地升華,文本或文章中所描述的客觀事物、蘊含的情感都是從生活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的課堂引入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滲透美術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白鵝》一文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先將豐子愷先生的畫作《白鵝》通過PPT 展示,讓學生邊看圖邊讀文,學生學習的興趣被激發(fā),“奔跑、飛舞、駐足、凝望,可愛的小動物,我們的好朋友”這一人文主題也得到了很好的滲透。
再如,在《秋天的雨》這篇優(yōu)美的文章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用美術手段,配上合適的圖畫,營造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欣賞課文,再通過配樂或其他方式誦讀課文,最后立足文本展開聯(lián)想,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這樣的訓練將閱讀、寫作與想象和思維融為一體,既是一種“隨課文的作文”,又是一種“創(chuàng)設情境的作文”, 它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學生的言語能力發(fā)展、表達方式提高、思維整合能力增強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智力支撐。
中華民族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象形文字。這些文字是物體本身所具有的象形符號,本身就類似于簡筆畫的方式,在人類社會不斷的發(fā)展中,這些符號逐漸發(fā)展成為文字,因此,在語文識字寫字的教學中,可以用簡筆畫或其他美術形態(tài),將簡單的文字和畫面、有趣的圖畫生字融入課堂,豐富學生的直觀感受,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記憶能力。如教學“日月水火”時,教師可以先用象形文字圖畫的方式呈現(xiàn)這幾個字的象形符號,或者可以用簡筆畫方式在黑板上畫出這幾個字的象形符號,然后讓學生大膽地猜一猜,學生在猜的過程中興趣濃厚,猜到結果后又很有成就感,增加了學習的自信心,當下筆寫這幾個字的時候,記憶會更加深刻,效果會更加明顯。
如教學“休”字時,教師可以用粉筆快速地在黑板上寥寥幾筆畫出一個人依靠在大樹邊休息,然后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和“休”字的相似之處。簡單的一幅畫,不僅幫助學生輕松地識記了“休”字,還無意間培養(yǎng)了他們的觀察能力。
語文學科教學內容比較豐富,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語文教材中往往都選配了許多精美的插圖。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教師除了借助課文插圖這種已有的美術資源外,還可以將更多豐富的美術資源融合使用。例如,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雨點兒》一文教學過程中,老師立足文本,充分引導學生誦讀并理解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終于讓學生明白了: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水滋潤了萬事萬物,花兒更紅更鮮艷了,草更綠更茂盛了,即使是沒有花兒沒有草的地方,有了雨的滋潤,也能長出紅的花和綠的草。如果在充分教學的基礎上,再借助美術資源,讓學生拿起畫筆,充分發(fā)揮想象,動手畫一畫大地上甚至是沙漠等地方下雨之后的變化,學生通過饒有興趣的創(chuàng)作,既深刻領會了語文文本的內容,更能夠深刻地感悟到雨水與植物生長的密切關系。再如,在《畫風》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文本中的風是以看不見、摸不著的形式存在的,學生對風的形狀的理解片面而抽象,甚至結合文本也不能真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將美術資源等方式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和實驗。課文中講道:小朋友在風中拿著風車,風中的風車轉個不停;且還出現(xiàn)風推著烏云疾馳以及風吹彎小樹等場景。為豐富孩子們的認知,幫助孩子們理解課文,教師可以通過張貼圖畫,或者是采用簡筆畫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小樹、烏云、風車、旗子以及旗桿等物品在風中的變化,幫助學生能夠感性地理解文本,更客觀、直觀地認識事物。在采用簡筆畫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用課文原文來回答“為什么風車會轉”“為什么小樹會彎”等問題,使學生理解課文的能力得以加深。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立足生活實際,根據(jù)自身想象的事物在作業(yè)本上、黑板上大膽“畫風”,促進學生想象力全面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全面體現(xiàn),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課堂教學質量。美術資源與文本資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了學生的認知,真正促進了學科融合和“五育”并舉。
古詩,特別是王維的古詩,一直都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我們在朗讀古詩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浮現(xiàn)出活潑有趣的美好畫面。因此,將美術資源融入語文課堂,采用比較形象的畫面形式讓孩子們解讀詩句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如在古詩《草》的教學中,“離離”這個詞語的含義比較抽象,教師用語言是很難敘述清楚、解釋清楚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 老師采用簡單筆畫的方式整合教學,在黑板上畫出一片草原,讓學生簡單地描述并充分體會畫面的意境。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和分析,結合教師利用簡筆畫畫出的草原,對真實的草原的樣子進行想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看到和想到的畫面進行描繪,學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離離”的基本含義。類似的教學方式,《中國詩詞大會》已經(jīng)為利用美術資源學習古詩詞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康震老師筆下,一首詩、一句詞都能形象地躍然紙上,形成一幅充滿意境的畫面。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學習古詩,不但能讓學生更形象具體地理解詩意,還能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在學生口語交際中,激發(fā)表達欲望很關鍵。語文老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或者是用思維導圖方式自己創(chuàng)造,在美術資源欣賞運用的過程中學會自然表達。如小學四年級上冊《我的心兒怦怦跳》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孩子們用抽象畫這種能凸顯心情感受的繪畫方式, 在課堂上,先用高低起伏的線條畫出自己經(jīng)歷心跳一刻的心情變化,邊畫邊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再根據(jù)情節(jié)添加一些具體的形象來豐富畫面的內容,學生在邊畫邊講述的過程中,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實現(xiàn)了自然的達成。
很多美的語言文字,都能夠讓我們在閱讀美文時走進美麗的生活畫面,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寫圖畫日記,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欣賞春天的百花、夏天的綠葉,觀賞秋天豐收的原野和冬季皚皚的白雪,讓他們用喜歡的方式把自己眼中最美的景象畫下來,然后配上自己親手寫下的美麗文字。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將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雙減”的目的,就是要讓教育回歸本真,讓孩子們主動體會成長,農(nóng)村小學的語文教學更應該如此,充分整合語文和美術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跨學科的有機融合,將學習的負擔轉化為追求美好的興趣,切實讓“雙減”落地生根,真正實現(xiàn)提質增效,這也是在農(nóng)村學校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術的最佳價值和最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