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小玲(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zhèn)中心小學 516400)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理念指導下,教師要分階段、分單元開展閱讀教學任務,帶領學生初步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品味課文中多樣、深厚的思想情感,欣賞、感悟人文價值。區(qū)別于實用性閱讀、思辨性閱讀,文學閱讀的教學方式側重于感性思維,強調課文的價值取向與整體審美,重視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鼓勵學生創(chuàng)意表達,對提升學生的語文審美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大有裨益。教師要通過不斷教學探索與實踐,共同思考“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理念下語文閱讀教學的可行之策。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理念的提出和推行,給予教師以豐富多樣、具有參考性的閱讀教學指導。不同于字、詞、句、段、篇層層深入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文學閱讀更注重學生閱讀靈感的揣摩、閱讀感悟的凝聚,啟示學生圍繞整體的閱讀文本,步步深入理解。這說明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完成生字詞、段落、整篇文章的理解這一系列教學任務,還要圍繞文本的審美價值、情感內涵設計閱讀教學過程,拓展和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
如何深入文本是教師應當思考與實踐的教學重點,文學文本有其特定的文體,教師可以從不同文體入手變換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文本理解。例如,對于古詩詞類文本,根據(jù)新課標的指導,教師要在第二、三學段中引導學生閱讀表達人與自然、人類社會美好情感的詩篇。縱觀小學語文四至六年級的古詩詞文本,以自然風光為主題或背景的古詩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自然景色轉入情感抒發(fā),也是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常見思路。對于古詩詞文本,教師要從自然景色入手,通過抓取關鍵詞、圖畫演示和創(chuàng)作等方式,引導學生把文字與美景聯(lián)系起來,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閱讀教學效果。對于故事、傳記類文本,根據(jù)新課標的指導,教師要在第三學段引導學生掌握人物細節(jié)描寫的手法,描述自己的成長故事。在教學《憶讀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少年閏土》等文本時,教師要緊緊抓住故事情節(jié)脈絡,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故事關鍵情節(jié),并在情節(jié)的枝杈上延伸思考人物形象、總結情感之美。不論是景色美還是情感美,都要建立在具體的文本之上,依據(jù)文體特點、遵循不同文體的教學思路深入文本解讀,幫助學生從文學閱讀中拓寬審美視野。
基于文學閱讀深化學生的情感體悟、審美理解,必須圍繞文本的主題步步深入。針對不同文本的主題,教師既可以從一個主題中心點呈線性地不斷延伸、層層深入,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中心點呈發(fā)射狀向周圍擴散。前者是一種主題的深入解讀,后者是圍繞主題的多元解讀。選擇哪種解讀方式,要根據(jù)文本的主題特點而定。主題相對明確的可以采取前者的解讀方式,例如,在《父愛之舟》《慈母情深》這類文本中,作者集中表達父愛、母愛之情,教師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審美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的情感細節(jié),達成對全篇文本的深入理解。而對于《夏天里的成長》這類課文,文本中描寫了多種多樣的事物,其可供多元解讀的空間大了許多。教師要圍繞文本主題關鍵詞“夏天”“成長”,啟示學生羅列文本中所表現(xiàn)的次要關鍵詞,如“萬物”“季節(jié)”“學生”“農作物”“小動物”等,根據(jù)次要關鍵詞概括文本中描述的主要事物,激發(fā)學生的審美天性。教師可以先出示“萬物”“季節(jié)”兩個關鍵詞,在課件中配上表現(xiàn)四季變換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思考萬物在不同季節(jié)的生長情況,學生有的談植物,有的說動物,課堂討論氛圍一下子熱烈起來。教師再圍繞“夏天”這一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在夏天中會做什么、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是否喜歡夏天等,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迅速深入文本情境。最后,其結合文本中提到的“人要趕時候,趕熱天,盡量地用力地長”,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這句話描述到位,“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有的學生則認為“欲速則不達”,要把功夫下在平時,任何時候都要用力生長;還有的學生認為人與植物是不同的,植物的成熟依賴自然條件的變化,而人具有主動性,能夠選擇怎樣生長。課堂上的主題討論能夠促進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錘煉學生的文學閱讀功底。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理念強調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整體感知,注重綜合性、系統(tǒng)性。教師可以通過單元整合的方式,聯(lián)系單元內部的不同文本,挖掘其共性特點,并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不同之處,啟發(fā)學生思考單元文本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文學閱讀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讓學生能夠脫口而出某一文本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自己對某一文本有何特別的體悟或解讀,而是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深入感知、理解文本的習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自覺主動地探究文本、提出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開展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時發(fā)現(xiàn),整個單元就是在講述神話故事。從盤古開天地到女媧補天再到精衛(wèi)填海,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引人入勝。盡管是不同的神話故事,但處于同一個單元的這些神話故事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教師要讓學生把這幾個神話故事文本聯(lián)系起來閱讀,再配合共工怒觸不周山、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話傳說,厘清中國神話的故事體系。將某一神話故事融入神話傳說體系,學生才能更進一步地感知神話人物的獨特魅力,從善與惡、愛與恨的描述中體會到人類遙遠先祖的深厚想象力。
在大多數(shù)課堂活動中,教師起到的作用比較明顯。例如,提出一個正反問讓學生思考,提出一個生活化的問題供學生自由表達,教師總是承擔開啟文學閱讀之路的角色。在“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像一個指南針,引導學生在層層錯落的文字之中找到文本理解、感悟的正確方向。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率先表達,由學生挑起課堂文學閱讀的話題,通過溫故知新、聯(lián)想想象的方式導入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文學閱讀課堂的發(fā)起者。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在課件中出示《小英雄雨來》的插畫,還不等教師提問,學生便提出疑惑:“這篇課文四年級就學過了,怎么還要學?”教師則可以說:“在革命年代,人們的愛國之情、高尚人格至今仍令我們感動不已,雨來就是我們已學過的一個典型例子。除此之外,你們還想到哪些課文?”學生開始頭腦風暴,一連說出《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經典之作。溫故之后,教師可以引入新課文,讓學生借助聯(lián)想進入文本主題情境,繼續(xù)學習和追思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與偉大成就。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曾談道:“書是有地位的,過什么生活就用什么書。書是不可以死讀的,但是不能不用?!边@不僅點明閱讀的重要性,還強調表達在生活與讀書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如果僅僅閱讀而不表達,那么即使學生對文本有多么深入的理解、奇特的想象,也無法有效地轉化為文學素養(yǎng)。失去了學生個性表達的閱讀教學,是呆板的、毫無生機的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捕捉文學閱讀的靈感,由一到多,生成片段的隨堂練筆。例如,有學生從《只有一個地球》中想到人類的未來,以此為靈感,寫出人類到達其他星球之后的生活。又比如學生在學習《貓》的時候,提到自己遇見過一只和課文描述大相徑庭的貓,便可以隨堂寫作《一只特立獨行的貓》。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常見動物,也深受學生喜愛,這篇課文的文學閱讀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多元化思考,學生在課堂上時常迸發(fā)靈感。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抓住來之不易的靈感,隨堂進行寫作。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展示、點評,提高學生的快速寫作能力。
創(chuàng)意是文學閱讀教學長久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不僅學生要抓住閱讀靈感來及時創(chuàng)意表達,教師也要竭盡所能,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重視創(chuàng)新性,點燃創(chuàng)意火花,促進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文本之后進行多維表達。在《育才二周歲前夜》一文中,陶行知還曾說道:“我們要學問長進,必須創(chuàng)造追求真理所必須的氣候。學問之氣候,可說是追求真理之熱忱與其所需之一定文化養(yǎng)料,其豐富之配合所構成。所賴以追求真理之文化養(yǎng)料之配合則有待于創(chuàng)造?!痹诮洑v理解、感悟、欣賞、聯(lián)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閱讀活動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便成為教師文學閱讀教學的新目標。例如,在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教學中,學生陸續(xù)學習《伯牙鼓琴》《書戴嵩畫?!贰毒﹦∪ふ劇贰对鹿馇返纫幌盗屑炎?單元文本的文體、國別、語言風格迥然不同,但都圍繞藝術各自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藝術是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領域,文學的發(fā)展也從來不是孤立的,因此教師可以在文學閱讀的課堂上,促進藝術與文本的巧妙結合,讓學生選擇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表達。例如課堂上舉行“你畫我猜”的活動,擅長畫畫的學生拿起畫筆,簡單勾勒出一個故事場景或人物形象,讓其他學生猜猜圖畫指的是哪篇課文。教師還可以將《伯牙鼓琴》中表達的知音、友情等情感繼續(xù)發(fā)散,讓學生表演以友情為主題的小短劇,例如管鮑之交、將相和、管寧與華歆等古代故事。借助課堂創(chuàng)意表演,學生不僅了解了多姿多彩的古代典故,還可以發(fā)揮個性,依托故事情節(jié)來豐滿人物設定、創(chuàng)意課堂表演,讓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的形式更為多樣,讓創(chuàng)新思考成為學生參與文學閱讀的持久習慣。
文學閱讀能夠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是語文閱讀任務群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創(chuàng)意表達能夠深化學生的閱讀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感性思維,讓他們由文字理解轉向思考輸出,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性語文閱讀能力。通過深入文本解讀、強化文本關聯(lián)、讀寫共教共促等措施,“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理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煥發(fā)新的活力,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引導學生成長為主動的閱讀者、積極的分享者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