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 宋長坡 吳亦文 錢林
1.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江蘇南京 210089;2.無錫學院 江蘇無錫 214105
社交媒體是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wǎng)站和技術,是彼此之間分享意見、見解、經(jīng)驗和觀點的工具與平臺?;旧厦總€在校大學生都是社交媒體用戶,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越來越深,國內外學者從社交媒體對成人和兒童的人際交往、社交媒體依賴、性格形成等多方面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而對于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群體閱讀習慣的影響和分析較少。本文從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情況分析出發(fā),分析了社交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和歷年高考錄取人數(shù)推算,2021年在讀本科生出生年份在1999年至2003年之間,其中該年齡段的人中約35%升入大學(本科和高職)。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年齡段劃分為70后、80后、90后、00后等,其中90后和00后的行為習慣與當代大學生的行為習慣有高度重合度。2022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新媒體研究報告[1]顯示,社交媒體用戶以90后、00后為主,兩者總占比接近80%,且用戶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00后和90后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影劇、綜藝及游戲領域,體現(xiàn)“泛娛樂”特征;2021年受歡迎的社交媒體賬號也主要集中在資訊類、情感類、搞笑類、教育類、健康類和娛樂類等方面,這幾類公眾號占據(jù)了閱讀數(shù)的90%以上。
隨著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普及,青少年上網(wǎng)普及率持續(xù)提升,但青少年上網(wǎng)目的嚴重偏向娛樂化的趨勢并未得到遏制??傮w來看,大學生在社交媒體關注的內容主要以資訊、休閑、娛樂等內容為主,較少關注或者閱讀專業(yè)性知識。
社交媒體占據(jù)了大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時間。社交媒體在整體經(jīng)營理念上以用戶為中心,在話題設置上緊跟熱點,在交互方式上體現(xiàn)實時性和便捷性,在內容篇幅上以短小精悍的文章為主,在用戶體驗上具有極大的沉浸式特征和黏性特征[2],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閱讀行為,塑造了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習慣。當代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閱讀習慣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閱讀時間的碎片化、信息來源的被動化、閱讀內容的非知識化。
大學生在社交媒體時代逐漸形成了碎片化閱讀習慣。碎片化閱讀習慣的主要特點包括閱讀內容平臺的多樣化、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和閱讀內容的碎片化。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的手機都安裝了多個社交媒體客戶端,而在每個社交媒體平臺之內,閱讀內容的來源呈現(xiàn)出多樣化、原創(chuàng)性等特點,讀者會習慣性在各個媒體平臺之間進行切換;另一方面,在同一個媒體平臺之內,讀者通常會關注不同的內容模塊和不同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媒體平臺的多樣化和創(chuàng)作來源的多樣化決定了信息時代大學生的閱讀通常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多個平臺、多個內容創(chuàng)作者之間進行切換。在閱讀時間方面,社交媒體推送的內容以短小精悍為主,力爭在幾秒鐘之內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因此無論是科普文章、娛樂文章等,整篇文章的閱讀時長都不會太長,社交媒體時代的閱讀呈現(xiàn)出時間短的特點。而在閱讀內容方面,無論是以用戶創(chuàng)造為主要內容來源的社交媒體,還是以官方推送為主要內容來源的社交媒體,其展示方式通常是在短時間內推出不同領域的短文,呈現(xiàn)出閱讀內容的碎片化。
大學生在社交媒體時代的閱讀內容來源呈現(xiàn)出被動化特征,這種被動化特征首先體現(xiàn)在閱讀的無目的性。大學生打開社交媒體客戶端時一般沒有明確的目的,多是基于閑暇或者放松等原因。在這種無目的的閱讀前提下,很少會有人認真搜索某一方面的內容,基本上完全采取一種被動的閱讀方式,即平臺推送什么內容,大學生就閱讀什么內容。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該短文并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則迅速劃過,如果是自覺感興趣的內容,則完成閱讀[3]。閱讀的被動化特征還體現(xiàn)在閱讀內容的單一化。被動化閱讀時個人的興趣在不自覺之間成為閱讀內容的唯一篩選標準,以興趣為唯一篩選標準導致閱讀內容的單一化,而以用戶興趣為中心的平臺推送算法,則會加劇用戶閱讀內容的單一化。在傳統(tǒng)的閱讀形式下,由于傳統(tǒng)閱讀平臺內容的多樣化、傳統(tǒng)閱讀內容切換的高成本等因素,學生不會陷入限制學生思維的困境。而在信息時代,閱讀內容的被動化和單一化,閱讀平臺和閱讀內容的無障礙切換,以及社交媒體平臺以個人興趣為中心的推送算法推波助瀾,使得大學生對世界的認知趨向單一化[4]。
大學生在社交媒體時代的閱讀內容呈現(xiàn)非知識化特征。人類的天性就是喜歡輕松和愉悅的信息,因此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閱讀內容主要以閱讀休閑娛樂類文章為主,以主動獲取知識為目的的閱讀比例明顯偏低。長期閱讀休閑娛樂類文章會使得大學生看待世界缺乏嚴肅的心態(tài),人類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嚴肅的各類文章充滿了智慧和真理。而娛樂化的文章主要特征是把一切娛樂化,以暫時的情感滿足和表面的好玩為目的,會使人對世界的認知不深,學識淺薄,使人對于人類未來缺少擔當和使命。
很多人對于大學生社交媒體時代的閱讀習慣持否定態(tài)度,大學生群體普遍對這種閱讀習慣持正面態(tài)度。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大學生認為這種閱讀習慣既是對零碎時間的充分利用,又是多渠道獲取各類信息的有效手段。在這種認知情況下,大學生每天花在社交媒體上的閱讀時間普遍在1~2個小時[5],是最主要的課外閱讀活動。但同時,大學生也承認,長時間沉浸于社交媒體所形成的閱讀習慣,正在對專業(yè)知識學習產(chǎn)生影響。
大學生的社交媒體閱讀習慣雖然帶來了信息來源的多樣化、信息獲取的便利化等優(yōu)點,但是對于正常的課堂教學和知識學習產(chǎn)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首先,長期的社交媒體閱讀習慣使大學生對正常的專業(yè)知識學習產(chǎn)生畏懼感。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閱讀呈現(xiàn)出簡單、輕松的特點[6],而專業(yè)知識閱讀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并且具有系統(tǒng)性,需要他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充分思考、反復閱讀才能最終理解并吸收。這種專業(yè)知識閱讀體驗與社交媒體閱讀體驗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特點,使得很多大學生產(chǎn)生了畏懼專業(yè)知識學習等情緒,影響了正常的專業(yè)知識學習。
其次,長期的碎片化閱讀降低了大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知識加工能力。專業(yè)知識的閱讀一定要求學生要充分思考、深度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之上,完成對知識的二次加工和知識的深度吸收,這是一種細膩的理性體驗過程。而碎片化閱讀缺乏思考,更不利于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基于廣泛傳播的需要,社交媒體的內容生產(chǎn)者也傾向于推送感性內容。所以社交媒體上的碎片化閱讀更多的是感性體驗,長期的感性體驗會使人削減理性思考能力、對知識深加工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最后,長期的社交媒體閱讀體驗降低了大學生的主動學習意愿和自主學習能力。隨著大數(shù)據(jù)技術和人工智能算法的進步,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被社交平臺掌握,于是針對個人喜好的定制化內容會持續(xù)不斷地推送過來,閱讀者常常深陷其中而不自知,降低大學生的主動學習意愿。這種長期被動化的閱讀習慣,也將阻礙學生在大學期間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強調學生要有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tài)、要有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能獲得不斷反饋。這種要求恰恰與被動式的社交媒體閱讀習慣相反,長期的社交媒體閱讀體驗無疑會降低大學生的主動學習意愿和自主學習能力。
社交媒體之所以能夠在大學生課外閱讀中占據(jù)主導地位,這與社交媒體時代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密不可分。在信息時代通過移動終端,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任何社交媒體信息,這種社交媒體信息獲取方式使大學生對社交媒體產(chǎn)生依賴,進而形成了社交媒體式的信息獲取習慣。而當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學生在進行專業(yè)知識學習時,當需要進行信息查詢、信息對比和信息驗證等學習活動時,需要利用特定設備和通過特定網(wǎng)絡入口來完成,還無法做到隨時、隨地、無障礙地獲取知識信息,這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因此,高校必須盡快完成信息時代的知識獲取環(huán)境建設,順應大學生的信息獲取習慣,同時知識獲取環(huán)境要以學生為中心、兼顧教學。
面對信息時代大學生社交媒體碎片化閱讀習慣,作為教育者,最佳的做法是要積極引導。針對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習慣,我們應當首先建設電子閱讀平臺,為大學生提供電子閱讀時間。學校電子閱讀平臺,可以借助社交媒體平臺推送內容,如黨史知識、生活美文、科普文章、財經(jīng)知識、歷史知識等,內容積極向上,以滿足大學生基于社交媒體形成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其次,鼓勵教師開展基于社交媒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引導學生從線上閱讀走到線下閱讀、從線上討論走到課堂討論、從線上分享轉入線下交流,實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社交媒體時代學生學習習慣的有效結合,提升教學效果,實現(xiàn)育人目標。
在信息時代,學生基于在社交媒體上選擇閱讀趣味性的內容,因此傳統(tǒng)教學在科目選擇、授課內容上要著力提升線下授課的吸引力。首先,應擴大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范圍,嘗試依據(jù)學生興趣、課程體系、培養(yǎng)目標來設置授課內容模塊,增強學生在知識選擇方面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其次,應嘗試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授課形式,使學生有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增加課堂的互動性和吸引力。
在信息時代,社交媒體對于大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本文僅對社交媒體對大學生閱讀習慣的影響和對大學生專業(yè)學習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還包括學習習慣、社交習慣和心理成長等,社交媒體信息來源的多樣化、交互的實時化、交往空間的全球一體化、信息獲取的無障礙化等特征,使得社交媒體成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外部工具,如何充分發(fā)揮社交媒體在大學生成長中的積極作用,成為高校教學工作面臨的長期挑戰(zhàn)和長期課題,需要相關研究人員持續(x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