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_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石景山學校
初中信息科技學科融合勞動教育,要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踐的數字化勞動情境,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展開,在真實的項目驅動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通過分析問題得出方案,并進行實踐、優(yōu)化。學生體驗項目主題確定、項目分析、項目實施、項目展示與評價、項目總結的完整過程,注重思路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價值。以“智能創(chuàng)造”校本課程為例進行簡要闡述。
“智能創(chuàng)造”課程依托Micro:bit智能硬件和Python語言,以學生熟悉的校園、出行、家居等為實踐主題,運用軟硬件結合的方式,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和切身需要的智能產品,解決或模擬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勞動教育方面,讓學生體驗簡單勞動、原始勞動向復雜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發(fā)展過程,體現勞動教育的價值。
“智能創(chuàng)造”共四個單元,其中第三單元“智能硬件助力安全出行”有4課時。第1課時“道路施工警示燈”,學習擴展硬件彩色燈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以及應用程序的選擇結構設計算法、編寫程序;第2課時“自助式行人過街信號燈”,學習液晶顯示屏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結合彩色燈帶完成硬件搭建,綜合應用順序結構和選擇結構設計算法、編寫程序;第3課時“非機動車路口輔助系統(tǒng)”,學習舵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學習選擇合適的硬件設備(彩色燈帶和液晶顯示屏)完成系統(tǒng)的硬件搭建,綜合應用順序結構和循環(huán)結構設計算法、編寫程序;第4課時“汽車開門預警器”,學習超聲波傳感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根據問題需求選擇合適的硬件設備完成項目,綜合應用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設計算法、編寫程序。4個課時在硬件學習和編程學習的項目整合過程中融入勞動教育,硬件的學習和搭建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兼容,而編程學習重點體現了腦力勞動的價值。
以“非機動車路口輔助系統(tǒng)”一課為例,具體描述教學過程。學生課前調查“非機動車在通過有信號燈控制的路口時,有哪些不規(guī)范行為存在安全隱患”。引領學生思考將紅綠燈和攔截裝置進行一體化設計,構建“非機動車路口輔助系統(tǒng)”,確定本課的項目主題。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項目所需的主要硬件設備,思考“算法程序”根據系統(tǒng)功能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學生應用程序的順序結構,并結合循環(huán)結構設計“交通信號燈”的算法,進一步優(yōu)化設計思路。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是具體體現學生勞動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設置基礎作業(yè)和拓展作業(yè),引導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其他功能,優(yōu)化系統(tǒng)。學生在活動中收獲了較大的成就感,使學生的勞動賦予價值,促進學習動力的提升。
初中信息科技課程融入勞動教育既豐富了勞動教育的途徑、內涵與價值,又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初中信息科技學科融合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創(chuàng)建開放的、多元的數字化勞動情境,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注重硬件知識與算法程序的綜合應用,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從而實現智慧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