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徐婷
在今年寒假,我讀了《大山里的小詩人》這本書。這本書很有意思,它的創(chuàng)意來源于公益組織“是光詩歌”。全書共收錄了120首兒童手抄詩,配有73幅隨書插畫,由來自世界各地的31位畫家分工完成。詩集中的作品,均出自7~15歲的留守兒童或鄉(xiāng)村兒童。這些作品有些表達了孩子對父母家人的思念和愛,字字感人,惹人落淚;有些表現(xiàn)了孩子眼中充滿童趣的世界,古靈精怪,天馬行空。
我相信這本書中的詩歌可以喚起人心中最純粹、最原始的感動,同時也能呼吁更多人關(guān)注鄉(xiāng)村兒童的情感世界。在我的世界里,只在電視中見過鄉(xiāng)村兒童,總覺得他們被貼上了貧窮和冷漠的標簽。面對別人的幫助,他們似乎感覺到的都是壓力。但是這本書讓我對他們的身份有了新的感受:有眼淚,有溫存,有爆笑,有腦洞……孩子心里的世界,比宇宙更大。這似乎是在我們身邊,又離我們很遠的一群孩子——這就是我們的世界呀。
其中有一首特別有意思的詩歌《婚禮》:黑板穿著黑禮服/粉筆穿著白婚紗/一起走進了婚禮殿堂/他們想要孩子/粉筆就生了許多粉筆末兒。這首詩歌讓我感觸頗深:來自大山之中的孩子雖然與外面的世界接觸不多,但是對生活的仔細觀察讓他們有了模糊的概念??此仆ㄋ滓锥奈淖直澈?,卻是孩子們對生活、對世界的觀感,既純真又善良?!痘槎Y》就是其中讓我感受到這些力量的文字。
之前在我的班級里,也有這樣的小朋友,他們會把掃把比喻成小魔棒,掃一掃就會讓地上的灰塵消失得無影無蹤。如今在“雙減”背景下,很多小朋友擁有了更多勞動教育的時間,但是家長和老師們似乎在觀念轉(zhuǎn)變上還存在一些遲疑。其實釋放孩子們的天性很好,不僅能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觀察世界,和這個世界共存,也可以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成人的世界之中,大家都缺乏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和思考,這樣的感悟少之又少。在大山中的孩子,課堂中沒有那么多電子設(shè)備,只有簡單的黑板、粉筆、小桌板,卻在看似無聊的反復記憶之中對生活的感悟越發(fā)明顯。
《為什么樹要向上長》這篇詩歌也很有意思,平時大家眼中的樹就是向上長的,可是又有多少人思考過為什么要向上長呢?大山里的孩子給了我們答案。原來云朵軟軟的背是他們向上的動力呀。就像我們一樣,想要達到舒適的環(huán)境必然要努力。只是我們向上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大山里的孩子為的是找到一個舒適的睡覺場所。這看起來輕松的文字背后,我感到一絲悲涼。但是這種悲涼的滋味持續(xù)得并不久,背后樂觀的思考反而顯得更加珍貴。
若是能有機會,真希望我們身邊的孩子可以走出城市,去大山之間感受純真的美好;也希望大山里的孩子能通過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向我們傳達更多真善美的能量。這本書給予我的思考看似輕松,背后卻是對整個教育理念的思考。我們的應試教育往往強調(diào)規(guī)范、格式化,但是在大山里,孩子們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了生活之中。在“雙減”背景下,我們可以給予學生更多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大自然之美。
兩者若是能融會貫通,我相信,教育一定能照耀更多人的舞臺,更多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