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婷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北京 100024]
留侯張良深諳權(quán)謀之道,屢出奇計,其思想與戰(zhàn)國至漢初盛行的黃老道家有著密切聯(lián)系,與《老子》《黃帝四經(jīng)》中“貴柔守雌”“謙退不爭”“順時而動”“明哲保身”等思想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張良在諸多方面承襲了黃老思想,并在立身處世、政治謀劃和軍事活動中予以發(fā)揮和應(yīng)用。韓兆琦先生在《黃老思想與〈史記〉中的范蠡、張良》一文中指出:“現(xiàn)實中的張良才真正是‘黃老思想’,或者說是《黃帝四經(jīng)》的第一個自覺的實踐者?!雹僬\然,“黃老思想”在張良的人生軌跡、政治活動、立身處世中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刻下了鮮明的烙印。
張良出身韓國貴族,因秦滅韓而家族沒落。張良青年時血氣方剛,慕豪俠之行,為報國仇,椎擊秦始皇。公元前218 年,張良謀刺秦始皇,行俠義之舉。張良與力士預(yù)先埋伏在博浪沙道狹窄處,待秦始皇車隊經(jīng)過時,力士將一百二十斤鐵錘擲出,誤中副車。這次行刺使秦始皇大驚,挑戰(zhàn)了始皇權(quán)威,影響頗大,《秦始皇本紀》和《留侯世家》均作記載。一“椎”激起千層浪,張良早年間任俠重義,愛國愛家,真謂高義之士,令人贊嘆!張良謀刺始皇,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張良為反秦的一椎奮起,前后組織策劃長達十年之久,歷經(jīng)數(shù)年艱辛只為等待復(fù)仇時機,順時而動,亟刻行動,其堅毅和果敢確實非常人所能及。前有荊軻刺秦,后有張良奮志,同樣是慷慨悲壯的,但觀其結(jié)果,荊軻事不成被殺,而張良卻與力士脫逃,亡匿下邳。秦始皇大索十日也未搜捕到張良,這大抵也是張良的一種智慧吧。
歷經(jīng)秦漢之際的社會劇變和人生變故,張良洞察世事,折節(jié)改行,步入中年后,修道家“黃老之學(xué)”?!佰萆鲜軙笨芍^是張良思想轉(zhuǎn)變和人生轉(zhuǎn)折的重要契機,使得張良由任俠尚氣的“義士”成長為一個動心忍性的“智士”,思想上轉(zhuǎn)向黃老之學(xué),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底蘊?!傲紘L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xí)誦讀之?!雹谯萆侠先撕敛豢蜌獾匾浴叭孀印狈Q之,使張良數(shù)次拾履,深折其青年銳氣,教會子房一“忍”字,從而使之在思想上更為沉潛、隱忍。蘇軾《留侯論》中言:“圯上老人受書,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雹邸佰萆侠先耸軙?,其意不在書,是秦末隱士在考驗、提點張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危矣,只有有所“忍”,才能成就大事?!短ā芬粫M論兵法之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shù),張良承襲老子欲歙固張、欲取固予的思想,其謀略策劃中的以柔克剛、迂回曲折正是“黃老哲學(xué)”的體現(xiàn)。
宋代楊過評論張良的策略,言:“老子之學(xué)最忍,他閑時似個虛無單弱的人,到緊要處發(fā)出來,使人支吾不住,如張子房是也。子房如峣關(guān)之戰(zhàn)與秦將連和了,忽乘其懈擊之;鴻溝之約與項羽講解了,忽回軍殺之。這便是柔弱之發(fā)處,可畏!可畏!”④楊過這里提到了張良輔佐劉邦滅秦入關(guān)、楚漢相爭中的兩大關(guān)鍵事件,即利誘秦軍和鴻門斗智。這正是張良“以柔克剛、以智取勝”,運用黃老之術(shù)扭轉(zhuǎn)戰(zhàn)爭形勢的生動實踐。
張良助劉邦滅秦軍,描寫得最精彩的是峣關(guān)、藍田之戰(zhàn)。劉邦與張良南下,劉邦欲以兩萬兵力強攻秦朝峣關(guān)的軍隊,張良認為不然,諫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雹輳埩挤治鰯城?,研判形勢,抓住秦將是屠戶之子,容易被利誘的突破口,施展謀略?!俺种貙氞⑶貙ⅰ?,正是利用秦將的貪欲攻破敵軍的心理防線;“為疑兵”,虛張聲勢,先聲奪人,說到底還是為了“啖秦將”,為了巧取。一個“啖”字,將張良的誘敵和智取之術(shù)描繪得鮮明生動,從而使得秦軍軍心不穩(wěn),達到分化拉攏、收買利誘敵將的目的。此后張良抓住時機,建議劉邦因其懈擊之,秦軍兵敗,漢軍直入咸陽,率先入關(guān)?!袄T秦軍”的勝利為劉邦滅秦入關(guān)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這也是張良首次為劉邦做的重大謀劃,最終旗開得勝,嶄露頭角。
在鴻門宴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中,張良是沛公方面的策劃主導(dǎo)者,將劉邦、樊噲等人的言語態(tài)度安排得當,在千鈞一發(fā)之際,使劉邦化險為夷,顯示出他非凡的才能。前206 年,項羽破關(guān)而入,駐軍新豐鴻門。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密告項羽,言沛公欲王關(guān)中,項羽大怒,下令圍攻沛公。當是時,項羽軍四十萬,沛公軍十萬,兵力相差懸殊。一場惡戰(zhàn),幾乎有一觸即發(fā)之勢。張良分析局勢,言沛公不敢背項王,應(yīng)斂抑自身,守柔處弱,以取得項王的信任。鴻門宴上,矛盾趨于白熱化。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在情勢危急的情況下,張良讓樊噲救駕。樊噲的一席話是張良早已安排好的,壯士大義凜然的形象消除了項羽的猜忌。鴻門宴上,劉邦的謙卑恭謹、樊噲闖帳時的正義凜然,都在張良的安排策劃下有序展開,足見其智謀。張良應(yīng)對項羽的策略,最核心的原則就是“貴柔守雌,以柔克剛”,當前形勢不利,需得隱忍,設(shè)法保存實力,從而積蓄力量,謀求反攻。鴻門宴是楚漢戰(zhàn)爭的縮影,更是一場政治博弈,昭示出“力不勝智,仁不勝謀”的思想,也顯現(xiàn)出張良在謀劃方面的卓越功勛。鴻門斗智是張良對沛公做出的最大貢獻,他以黃老之學(xué)的智慧和謀略挽救了沛公的滅頂之災(zāi),扭轉(zhuǎn)了歷史發(fā)展進程,也奠定了劉邦、張良君臣關(guān)系的政治基礎(chǔ)。
此后,在燒絕棧道與下邑畫策的政治謀劃中,張良更是發(fā)揮了他“貴柔守雌、以謀取勝”的黃老指導(dǎo)思想。之后漢王就國,張良親自送行,指著山間的褒斜棧道,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⑥諫言漢王火燒棧道,表示沒有東出的意向,以此來迷惑項王。劉邦心領(lǐng)神會,火燒棧道,麻痹項羽,杜絕諸侯的偷襲。鴻門斗智與燒絕棧道都顯現(xiàn)出張良輔佐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斗敗項羽的功績,張良善于揣摩心理,打心理戰(zhàn),以柔克剛,利用項羽驕矜自負的性格為劉邦獲取信任,為發(fā)展?jié)h軍自身的力量贏得時機。
“下邑畫策”的核心戰(zhàn)略布局在于“打持久戰(zhàn)蠶食項羽”,正面戰(zhàn)爭不可取,只有聯(lián)合其他力量,逐步蠶食項羽,才能以“智”取勝。張良下邑畫策的背景處于劉邦彭城慘敗的危急關(guān)頭,張良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彭越、黥布三將。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及魏王豹反,使韓信將兵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⑦張良下邑畫策的總體方略,核心便是調(diào)動韓信、彭越、黥布三方力量與漢王自率的漢兵形成四方配合作戰(zhàn),通過打持久戰(zhàn)來蠶食項羽,消滅其力量。張良的下邑畫策是放眼全局的總體作戰(zhàn)方略,四方軍全面發(fā)動,使得項羽陷入四面受敵的困境中。張良的謀劃決策是正確的,有了正確的戰(zhàn)略,漢軍的士氣振作了起來,楚漢對峙于成皋,成皋之戰(zhàn)歷時三年,接下來垓下之戰(zhàn),劉邦一戰(zhàn)殲滅項羽。戰(zhàn)爭進程按照下邑畫策的計劃進行,足見張良決策的正確性和預(yù)見性。
張良是“黃老哲學(xué)”的化身,“黃老思想”在張良身上的體現(xiàn)便是:明哲保身,懂得自保。儒家講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贊揚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氣節(jié)。屈原、伍子胥為勸諫君主失去性命,絲毫不畏懼死亡。然而張良秉持的道家哲學(xué)看重生命,主張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
張良立身處世的原則是后發(fā)制人,可進可退,從不先聲奪人,總是別人先言,他后面綜括,舉兩例觀之。在勸諫劉邦定都關(guān)中時,先有劉敬諫言,指出建都洛陽不可取,而定都關(guān)中猶如“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利于穩(wěn)定國家。劉邦猶豫不決,待詢問、征求了張良的建議后,當日便遷都關(guān)中。在易太子的事件中,先有叔孫通以死諍諫,之后張良建議請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從而見得太子仁孝,恭敬愛士,最終不易太子。張良輔佐劉邦建漢,與帝王若即若離,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得以善終。他在權(quán)力面前處處退避,在封賞面前盡力退讓,不引起劉邦的猜忌和擔(dān)憂,也絕不功高震主,威脅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張良被封留侯,卻推辭三萬戶,只要一個留縣。這與當時其他文臣武將爭功不休、相互攀比形成了鮮明對照。張良居功不傲,最終功成隱退,為劉邦獻計,也是點到為止,不過分堅持,絕不引起劉邦的反感。
留侯素來體弱多病,自劉邦入都關(guān)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詞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逐漸穩(wěn)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斗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斗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xùn);當劉邦、呂后殘殺功臣之時,張良閉門不出。漢高祖十二年,在劉邦去世前,張良兩次向劉邦、呂后請辭,欲尋訪神仙,道引輕身,這怪異舉動的背后是:韓信因造反被殺,彭越被剁成肉醬,黥布舉兵造反,兵敗被殺。不得不說,張良在激烈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中選擇退隱,是有著鮮明道家色彩的明哲保身之舉。
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中評價張良的行為時說:“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搓栒D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雹嗨抉R光認為,憑張良的明辨是非、通曉事理,他完全知道所謂神仙不過是些虛幻詭異的東西罷了,但他卻要隨同赤松子遠游,其聰明智慧是顯然的。功勛和名位之間,正是為人臣子難以把握的地方。漢初三杰,淮陰侯韓信被誅殺,相國蕭何被拘押獄中,這不就是由于功名已達到頂峰卻還不知道止步的緣故嗎?所以張良假托與神仙交游而推脫,遺棄人間俗事,把功名看作身外之物,把榮譽利祿拋在腦后,所謂明哲保身的人,張良便是如此。
關(guān)于張良,前人的評價大致有兩種:一說是善于玩弄權(quán)術(shù)的陰謀家,另一說是清高出世,不考慮個人利益的圣賢之士。實際上,張良更多的是展現(xiàn)出了黃老哲學(xué)的色彩,應(yīng)對問題如魚得水、游刃有余,面對政事人事,欲取先予,后發(fā)制人,貴在明哲保身,保全自己。
“黃老”一詞,在司馬遷《史記》中屢次出現(xiàn),折射出漢初黃老思想的鼎盛之勢。《呂太后本紀》論贊中言:“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wù)稼穡,衣食滋殖?!雹釁魏髨?zhí)政期間奉行“休養(yǎng)生息、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從論贊中可見司馬遷對當時政治經(jīng)濟措施和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狀況的肯定。竇太后尤好黃老之術(shù),《史記·孝武本紀》中言:“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shù)?!雹狻妒酚洝と辶至袀鳌分幸嘤涊d:“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shù)?!?從側(cè)面探之,黃老之術(shù)在漢初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自劉邦始,中經(jīng)惠帝、呂后、文帝、景帝,直至武帝初年依然掌權(quán)的竇太后,皆受到黃老思想的深遠影響。作為史官的司馬遷,對漢初黃老思想的盛行做了實錄,并根據(jù)自己對歷史和社會的理解,有選擇地接受了黃老思想的某些方面,肯定了黃老思想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上發(fā)揮的積極作用。
那么,司馬遷對于奉行黃老之術(shù)的張良持有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呢?可以說,太史公對張良其人和他的黃老之學(xué)的態(tài)度是十分復(fù)雜的,絕不可從一面觀之。誠然,司馬遷對張良運用黃老之學(xué)施展謀劃、佐漢開國的功勛自然是肯定的。在《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揮毫筆墨,大篇幅地敘述張良以智謀輔漢的種種事跡,將高祖對張良的贊賞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短饭孕颉分蟹Q曰:“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這是太史公對張良智慧和功勛的最好注解,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體現(xiàn)。在司馬遷的筆下,張良從一個任俠莽撞的青年逐漸轉(zhuǎn)變?yōu)殡[忍成大事的智者,最后成為退隱求仙的隱士,他“智謀超群、羽扇綸巾”的傳奇性色彩和典型化形象深深映刻在人們心中,經(jīng)久不衰。在風(fēng)云激蕩的秦末漢初,張良以大智與大勇輔佐劉邦建漢開國。他看似波瀾不驚、泰然自若,實則胸中自有萬千丘壑,指點江山從容不迫。在情勢危急的緊要關(guān)頭,在劉邦束手慨嘆“為之奈何”的時候,張良總是以智慧力挽狂瀾,以謀略扭轉(zhuǎn)局勢,其智、其謀對漢王朝所起的作用和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太史公寫作背后的真實意旨切不可僅由表面文字推求而得,還要結(jié)合司馬遷“寓論斷于序事”的曲筆手法進行深入探索,縱觀全篇,知人論世,才能更為準確地探究司馬遷文章背后所寄寓的論斷。如果將《留侯世家》和《淮陰侯列傳》兩篇稍加對照來看的話,便能夠深刻體會到司馬遷對張良和韓信二人在情感上的差別和褒貶。從篇幅上來看,同為“漢初三杰”,《淮陰侯列傳》在篇幅上相當于《蕭相國世家》和《留侯世家》的總和。太史公愛才,他高度肯定了韓信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卓著的功勛。他詳述了韓信在軍事上的幾次重大戰(zhàn)役,贊賞韓信的軍事謀略和兵法之道。足以見得,太史公對韓信其人是飽含著深切的感情的。此外,司馬遷與韓信都有著“超乎常人的忍辱負重的精神”和“被統(tǒng)治者猜忌誣陷的相似經(jīng)歷”。韓信的人生充斥著莫大的悲劇性,正是因相似的經(jīng)歷和情感上的共鳴,司馬遷滿懷同情地為韓信掬一把同情之淚,大膽為韓信辯誣。這不平之鳴既是為韓信,也是為自己。
反觀《留侯世家》,若論及司馬遷對張良的個人情感,在我看來,太史公對于張良應(yīng)當是敬畏有余,而少有情感上的喜愛。在“啖秦將”這件事情上,其中就暗含著以褒作貶的寫法。太史公寫“利誘”“巧取”,“后忽乘其懈擊之”,表面是在贊譽張良的智謀過人,實則卻是對這種欲取固予、揣摩操縱的非正義做法心有不滿,道出了“多陰謀,道家之所禁”。漢十二年,劉邦廢太子之意愈甚,欲立戚姬之子如意代之。呂后與群臣極力周旋,力諫不易太子。呂后問計于留侯,張良獻計請出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四皓之力助太子羽翼既成,穩(wěn)固地位。然而,敘四皓之事,似有譏諷張良陰附呂氏以取媚之意。呂氏的家族勢力十分龐大,且主攬政權(quán),張良為呂后出謀劃策,或有陰附呂氏之嫌。郭嵩燾的《史記札記》對此有一段評論:“案留侯所學(xué)猶戰(zhàn)國策士之習(xí)也。而深機秘要,默運之心,以知高帝不言之隱情,而惟其所操縱之,蓋尤神于揣摩之術(shù)者。老子所謂‘百物出于機而入于機,惟留侯得之?!?并認為高祖親征后,呂后計誅韓信,張良亦參與其間,《史記札記》中曰:“留侯計畫多此類,尤善窺伺隱秘,所謂‘出奇計馬邑下’,或謂此也,其并及立蕭何相國,則似呂后誅淮陰侯之謀,留侯亦與聞之。史公于留侯蓋多微辭,故其言隱約如此。又案因韓信而拜蕭何相國,即留侯言之,于事亦無關(guān)輕重,此必留侯與聞?wù)D韓信之謀,史公于此稍示微旨?!?可見司馬遷對張良將智慧用在窺伺隱秘、陰附呂氏和功臣被殺這種背離正義的事情上,是有所不滿的,并隱晦地表露出貶抑之意?!读艉钍兰摇氛撡澲醒裕骸坝嘁詾槠淙擞嬁嗥?zhèn)?,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蘇軾《留侯論》中亦言,太史公“不稱其志氣”,也可從中窺見太史公對張良其人和其玩弄黃老權(quán)術(shù)的微辭。
張良是一個熟讀黃老之書之人,“黃老思想”在他的人生軌跡、政治謀劃、軍事活動和立身處世中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張良既能高瞻遠矚縱觀全局,又能把握時機當機立斷。他懂得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協(xié)助劉邦滅秦、滅楚,功勛卓著。他始終以清高淡泊、與世無爭的姿態(tài)周游于劉漢王朝的歷史舞臺。在劉邦建國之后,韓信、彭越、黥布等功臣接連被殺,甚至連蕭何、樊噲等親信也被下獄,而只有張良始終深得劉邦信任,功成身退。張良深知赤松子、辟谷、道引輕身的虛構(gòu)性,但在面對劉邦,呂后與功臣的矛盾,劉漢王朝與呂氏家族的多重矛盾時,他只能選擇在險惡嚴峻的政治環(huán)境下奉行黃老哲學(xué),不建言,不作為,這種行為是能夠理解的,這也是劉漢王朝專制統(tǒng)治下身為人臣的無奈。誠然,張良是一位充滿著傳奇色彩的風(fēng)云人物,他無與倫比的智慧、超然物外的氣質(zhì)自是令太史公敬服不暇,然而他的隱計陰謀、附呂取媚等做法又是司馬遷所不滿的。但還是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可主觀臆斷太史公的筆法,應(yīng)把張良的作為放到時代中去理解,以心揆心,對其在劉漢王朝嚴酷政治環(huán)境下的所作所為投以理解之情。
①韓兆琦:《黃老思想與〈史記〉中的范蠡、張良》,《文史知識》2000年第3期,第64頁。
②⑤⑥⑦⑨⑩????〔漢〕司馬遷:《史記》,岳麓書社2012年版,第851頁,第853頁,第854頁,第854頁,第233頁,第263頁,第1635頁,第208頁,第1786頁,第864頁。
③〔宋〕蘇軾:《蘇軾文集》,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03頁。
④ 〔明〕凌稚?。骸妒酚浽u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頁。
⑧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61頁。
??〔清〕郭嵩燾:《史記札記》,商務(wù)印書館1957年版,第219頁,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