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現(xiàn)代人喝茶,只需要放一個茶包,開水一沖就好了,簡單迅速;講究一些的,就備一套茶具,過幾道水,引得圍觀的人拍掌叫好。但是,和古人喝茶相比,我們這些“茶道”就遜色太多了。
魏晉南北朝,喝茶就是“胡辣湯”
據(jù)說,中國茶的歷史從神農(nóng)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但是中國茶史真正的起源,到目前為止仍然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則是在兩晉南北朝,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士。
西漢時期,飲茶之風(fēng)已逐漸興起,不過,秦漢時期,茶并非普通百姓的日常飲品,更多是因其藥用效果出現(xiàn)在人們的病床旁。東漢華佗的《食論》中就記錄了茶的藥用價值。
后來,民間出現(xiàn)了煎茶的雛形,即粥茶。這種茶和我們現(xiàn)在喝的不一樣,更像一種類似胡辣湯的食物,喜歡喝的人會覺得味道相當(dāng)“酸爽”,不喜歡喝的人便覺得難以下咽。
唐朝的煎茶法
唐朝時期,中國人開始用煎茶法飲茶。因為煎茶法的出現(xiàn),飲茶之風(fēng)方才盛極大江南北。中唐以后,茶已經(jīng)進(jìn)入民間,成為老百姓喜愛的飲料。
而茶葉命運的改變,要歸功于陸羽?!白詮年懹鹕碎g,人間相學(xué)事春茶。”陸羽著有《茶經(jīng)》三卷,對茶道論述詳盡。他提倡飲用以茶餅?zāi)胨槎傻哪┎瑁枘┮悦琢4笮橐?。首先,煎茶前先烤茶,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茶餅冷卻再研成細(xì)末。
與此同時,將鮮活山水放在茶釜中煮,當(dāng)燒到水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diào)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的水膜,否則“飲之則其味不正”。接著繼續(xù)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涌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策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jìn)“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才算煎好了,可以舀出飲用。
陸羽之后,煎茶法繼續(xù)被發(fā)揚光大,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茶藝具備了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xí)茶等五大固定環(huán)節(jié)。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
宋朝的點茶法
晚唐時,唐人又發(fā)明了一種“點茶法”,即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一邊沖入滾水,一邊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點出來的茶湯,上面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以泡沫鮮白、久聚不散為最佳??粗蟪鰜淼牟?,就能評價煮茶人茶藝的高低。點茶法能發(fā)揮末茶的特點,加上注水時要注意對水流、水量、落水點的掌控,有頗多講究炫技之處。
不過,“點茶法”在宋朝時才成為飲茶的主流方式。
宋人特別講究茶餅,味道上追求“香甘重滑”,不喜茶中苦澀原味,并以茶色“純白為上真”。這種茶餅,因為有淀粉,樣似牛乳,因摻有香料,口味甘香,與之前粥茶法下的咸湯茶味道截然不同。
當(dāng)時的人對于點茶也非常講究。首先,要將茶餅烤干、捶碎,再用茶碾細(xì)細(xì)碾成茶末,茶末碾得越細(xì)越好。隨后將茶末倒入篩茶的茶羅中,篩取細(xì)碎茶末放在茶罐中,以備飲用。接著,先將茶盞烤熱,這是為了避免開水注入冷茶盞降溫影響口感。茶盞烤熱后,用長柄小茶勺從茶罐中舀茶末置于盞中,倒入一點開水將茶末調(diào)勻,再用長嘴茶壺注水,同時以筷子、長柄勺或是筅(圓形竹刷)攪勻。攪勻之后,再注入更多的水,標(biāo)準(zhǔn)是初沸之水。
最后一步是調(diào)茶,須得“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直到茶面上銀光翻涌,才算是點好了一盞茶。
元明不再講究泡茶法
到了元朝,隨著飲茶群體的擴(kuò)大,大家不太講究茶道了,畢竟煮茶實在太耗費時間和精力,真不如把茶葉直接用水泡著喝。從那時起,人們便在采茶后將茶葉焙干,直接在茶壺里沏茶喝。茶葉不再摻淀粉、香料,也不再制餅、碾末。隨末茶一起消失的,還有用來制作末茶的一系列復(fù)雜茶具,只有裝開水的長嘴茶瓶變?yōu)椴鑹?,繼續(xù)被人們使用。
明代皇帝喜歡泡茶喝。洪武年間,朝廷提倡節(jié)儉,下令禁止制作高階茶餅,由此,散茶基本一統(tǒng)“江湖”。既然大家都泡茶喝,那么茶壺的工藝便與時俱進(jìn)。由于紫砂的透氣性適合泡茶,新的茶文化開始流行,紫砂從明代崛起,皇帝、百姓都喜歡。這種壺也便于攜帶,一直流行到如今。
現(xiàn)代社會,依然有人堅持用煎茶、點茶等古法飲茶。從一葉茶到一個杯、一張桌,再到一個房間、一座城市、一個國家,茶已融入我們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留一點時光給自己,去品茶,去做一些講究的小事,找回內(nèi)心對精致的向往。
(選自2022年12月6日《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