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儉
從美育的角度詮釋高校思政課教學藝術
王 儉
(遼寧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解決的是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問題,通過一系列相關課程的開設,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本文認為通過實施美育來促進道德教育,以美育強化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得以實施的重要支點。
高校;思政課;教學藝術;美育
教學和藝術一樣都主張以人為本,二者都具有認識、教育和審美的社會功能,教學與藝術的本身就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學本身就是一門特殊的藝術,教學作為一門藝術的觀點被人們廣泛接受,教育和教學的研究從此與藝術結下的不解之緣,也鼓舞著一代代教師投身教學藝術的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
關于教學藝術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定義方式和表述方式。我國教育家王北生的定義是:“教學藝術,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遵照教學法則和美學尺度的要求,靈活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圖像組織調控等手段,充分發(fā)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盵1]而李如密對教育藝術的定義更為簡練一些:“教師熟練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guī)律而進行的獨創(chuàng)性教學實踐活動?!盵2]
這兩個定義都提到了美的規(guī)律或尺度、創(chuàng)造性或獨創(chuàng)性、教學技能技巧或教學法則等要素,基本上概括出教學藝術的內涵。本文作為一種實用性的研究,并不想獨樹一幟地為教學藝術下定義,只是在借鑒別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教學藝術的幾點要素:
第一,教學藝術作為一種旨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實用藝術,首先是一種將藝術運用于教學的教學實踐活動。
第二,教學藝術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藝術性,是一種體現(xiàn)教師個性特點的、獨具教學特色的教學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
第三,教學藝術要遵循美的規(guī)律,借助于多種藝術手段來實施。
第四,教學藝術所要達到的效果,是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豐富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天賦,以更好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藝術的本質是自由。教學不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教學藝術以美學尺度和美的規(guī)律實施教學活動,也不僅僅是讓人欣賞,而是要通過“美的建造”把學生引入學習的自由王國,使學生進入自主的學習境界。
按照美學家席勒的觀點,作為審美狀態(tài)的“游戲沖動”是人的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它既可以克服“感性沖動”使人墜入自然必然性的趨向,又可以克服“形式?jīng)_動”(即理性沖動)從道德必然性方面強加給人的限制,使人在審美的愉悅中獲得自由。教學藝術之所以是一門藝術,就在于其運用藝術的手段打開了心靈的枷鎖,使學生在自由的審美狀態(tài)下充分舒張自己的創(chuàng)造天性,把枯燥的學習任務變成主動探尋知識和真理的事業(yè)。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一旦獲得心靈的自由,所迸發(fā)出的熱情將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教學藝術的本質,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把學習的自由賦予學生。這種自由既不是放任,也不是強制,而是通過營造藝術與審美的教學氛圍來引導學生進入自由自覺的學習境界。
所謂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指的是與一般意義上的教學藝術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在藝術水平上更高,所借用的藝術形式和手段更廣,對教師的教學藝術造詣要求更深。
德育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培養(yǎng)高尚情操和正直的人格,培育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樹立科學世界觀、堅定共產(chǎn)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先導教育,而美育對于德育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滲透作用。
美學家朱光潛認為,美育是德育的必由之路,“是德育的基礎功夫”。善和美在最高境界里根本就是一回事,“從倫理觀點看,美是一種善;從美感觀點看,善是一種美?!盵3]古往今來的先哲們都把真善美統(tǒng)一起來,孔子提出完美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盡善盡美”;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亞里士多德認為“美是一種善”;席勒則提出通過審美教育來解決人性中感性和理性的沖突,從而達到人格完善的美育思想??梢?,求美、求真和求善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通過實施美育來促進道德教育,把以美啟真和以美儲善統(tǒng)一到以美育人上來,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熱愛生活、向往美好事物的優(yōu)良品質,對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沒有美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缺乏美育精神的德育教育也不可能完成培育人格的崇高使命。
所謂美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學中善于發(fā)現(xiàn)美、挖掘美,并且運用美的規(guī)律和美的尺度來設計教育方案,使教學在美的氛圍中進行。美的潛在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中是隨處可見的,總體來說包括科學理論的美、歷史的美和人性美(或人格美)??茖W理論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科學理論邏輯體系的對稱、統(tǒng)一、簡潔和嚴謹上。雖然說美是感性的,但理性同樣可以觸發(fā)主體的審美機制而產(chǎn)生美,它體現(xiàn)的是事物內在構成的和諧、秩序、簡單、統(tǒng)一,是審美者通過邏輯思維所體驗到的美。如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歸結為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性。而與此同時,它又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一種永恒的“善”和人類的終極關懷,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因而具有美的基本特征,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
歷史美是一種社會美。它是以審美的時間距離(過去的歷史)和空間距離(正在發(fā)生的歷史)為依據(jù)的,這是一種壯美或者崇高的美。歷史美是中國人民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動力之源。它能夠強烈地震撼人的心靈,并轉化為一種意志的力量。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效果不佳、老生常談式的說教單調枯燥、難于入腦入心的問題,雖然也有很多專門針對高校思政課的教改研究和教改方案,但大多流于紙上談兵,甚至存在為教改而教改的形式主義風氣。
大量教學實踐的事實證明,某些所謂教學方法上的改革不過是一些狹隘的經(jīng)驗之談,要從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還要有賴于思政課教師教學素質的提高,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的內涵式發(fā)展。而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實施美育,使學生在美的教學情境和美的教學手段中集中精神,思想感情隨著教師的激情講授而起伏波動,在潛移默化中升華思想境界。美的形態(tài)和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優(yōu)美、崇高、悲劇和喜劇等美學范疇,運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使教學呈現(xiàn)出各種美學效果,既有沁人心脾的芬芳,又有驚濤拍浪的聲勢;既有莊嚴肅穆的宣示,又有詼諧幽默的調侃;既有叱咤風云的豪言,又有娓娓動聽的述說。從而有效地調動課堂氣氛,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激活狀態(tài),進行積極思考并主動帶著問題與教師互動。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就不再是讓學生感到單調枯燥、讓教師覺得頭疼的課程,而是成為讓教學雙方都感到有興趣、有激情、有吸引力的一門課程。
當然,將美育運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并不意味著一“美”遮百丑,美育只是手段之一,要想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水平,教師還有許多“功課”要做,有許多“功夫”要練。此外,運用美育手段也需要精心策劃巧妙設計,美在于精致。實施美育首先要端正態(tài)度,粗放式的教學無論如何是插不上美育的翅膀的。
時代在發(fā)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也必須與時代接軌。
一方面,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已今非昔比,傳統(tǒng)的“憶苦思甜”式教育已經(jīng)不再適應人們的接受水平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必須立足于時代,更加注重審美品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盵4]這里的“美好生活需求”,當然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美好需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審美品質是時代的呼喚,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和教學的嶄新風貌。
另一方面,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育手段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多媒體手段把多種藝術形式引入教學,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入“美育時代”。多媒體技術把圖、文、聲、像等美育元素靈活運用起來,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可以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得更加有魅力、有感染力。
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網(wǎng)絡文化也抬高了青年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絢麗多彩的網(wǎng)絡世界甚至使青年人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審美的依賴”。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不在美育上下功夫、做文章,就難以在青年學生中產(chǎn)生共鳴,當然也就占據(jù)不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陣地。
無論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學中還是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中,隨著近年來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思路也在不斷拓寬。這些教學研究和發(fā)展的思路大體上可以分為外延式和內涵式兩類。
所謂外延式,指的是改變教學形態(tài),從教學組織形式上尋找提高教學吸引力和教學感染力的突破口,比如進行討論式教學、開放式教學、實踐型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學生自我教育式教學等。這類教學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變革教學組織形式,以新穎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以充分體現(xiàn)。
不過,外延式的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模式仍然需要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基礎,否則教學形式上的花樣翻新很難產(chǎn)生實質性的教學效果。
所謂內涵式,指的是努力提高教師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在提升教師個人的教學素質上下功夫。這種發(fā)展思路要求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刻苦鉆研教學業(yè)務,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藝術的研究,包括備課藝術、輔導課藝術、板書藝術、提問藝術、教學組織藝術、教學講稿藝術、教學語言藝術、教學表達藝術、教學互動藝術等等。對于多媒體教學來說,還要包括與多媒體教學有關的諸多教學藝術手段。
對于內涵式的教學改革與發(fā)展來說,一方面要求教師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做到知識淵博功底雄厚,把教學內容融會貫通,課堂上思路開闊、旁征博引,以學者的才華和睿智駕馭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提高自己的綜合教學素質,特別是審美素質。因為審美素質是決定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成敗有著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美育既是一種方法和手段,又是一種思路和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多維探索空間中的一個重要維度,在這一維度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藝術凸顯了自己的特殊性??梢哉f,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一門具有特殊性的教學藝術,是高層次教學藝術,既有一般教學藝術的共性,又有著自身特殊的規(guī)定性。與一般的教學藝術概念相比,它的層次、水平和立意要更高。
[1] 王北生. 教學藝術論[M]. 開封: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27.
[2] 李如密. 教學藝術論[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85.
[3] 朱光潛. 朱光潛美學文集[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506.
[4] 習近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 北京: 學習出版社, 2018: 67.
: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1.034
G642.2
B
1674-327X (2023)01-0130-03
2022-03-03
遼寧工業(yè)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2053)
王儉(1969-),男,遼寧錦州人,副教授。
(責任編輯: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