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榮華 馮曉云
【關鍵詞】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學習者中心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課標”)中,“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屬于選擇性必修課程,對應的是高中統(tǒng)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高中課標對該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概述如下:“研習現(xiàn)當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旨在大體了解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概貌,培養(yǎng)閱讀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興趣,以正確的價值觀鑒賞文學作品,進一步提高文學閱讀和寫作能力,把握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保?]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4中對該學習任務群亦有相應的能力層級要求:“在鑒賞活動中,能結合作品的具體內(nèi)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思想內(nèi)涵,能對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作出自己的評論。能比較兩個以上的文學作品在主題、表現(xiàn)形式、作品風格上的異同,能對同一個文學作品的不同闡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zhì)疑?!保?]從“評價建議”來看,選擇性必修課程更關注學生語文學習內(nèi)容的廣度,該學習任務群的評價重點為“在獨立研習古今中外經(jīng)典作品過程中闡釋文本閱讀體驗的能力”,評價突出差異性和層次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3]
對于不同生源、不同學情,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難點會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就高中生的思維品質(zhì)與審美品位而言,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以及對同一作品不同闡釋的質(zhì)疑,是具有普遍性的學習難點。教師在開展該學習任務群教學時應依照課標要求,精準把握教學重點,有效突破學習難點。為更好落實高中課標學習要求,推進實施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新高考評價改革,從一線師生教學以及備考層面考慮,本文試從“學習者”視角對“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統(tǒng)整策略展開探討。
一、依照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確定教學統(tǒng)整的焦點目標與焦點任務
對“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的統(tǒng)整教學,應依照高中課標的學習要求,基于學業(yè)質(zhì)量水平3和4中“文學審美與創(chuàng)造”的相關素養(yǎng)目標,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例如,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應由“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轉向“讀者中心”“素養(yǎng)中心”,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對作品做合理的個性化解讀并寫讀書筆記。基于此,教師可以從“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角度確定該學習任務群教學統(tǒng)整的“焦點目標”:能結合具體作品闡釋文學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能比較多文本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上的異同,能對不同文本闡釋與評價提出看法或質(zhì)疑;“焦點任務”:梳理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概貌,進行多文本比較閱讀。
在“焦點目標”和“焦點任務”的統(tǒng)領下,教師可立足學生的學,設計三個具體的學習任務:任務一,梳理作品概貌,獲得閱讀該類作品的閱讀視野、閱讀素養(yǎng)與結構化知識;任務二,明確鑒賞要點,把握文學作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任務三,落實關鍵能力,比較閱讀同類體裁或題材的文本,鑒賞其匠心獨運處并分析異同。
此外,高中課標在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中,對“閱讀材料”“閱讀方式”“閱讀活動”都有相應建議,尤其強調(diào)要設計促進學生個性化體驗的閱讀活動,重視學生研讀后的交流和評價活動。[4]陳興才老師認為:語文教師應規(guī)避做越界又低端的事情,即“文本知識性分析與理解”;閱讀教學是個課程概念,關注點應是學生讀(學)什么和如何讀(學),以及得到什么長進,即獲得怎樣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教學的主要形態(tài)應是學生的讀(學)。[5]基于學生視角的閱讀教學,最重要的是“我”對文本的介入、文本給予“我”和“世界”的關聯(lián)。因此,依照高中課標對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從“讀者中心”視角設置的學習任務以及相應的學習活動,要始終凸顯學生閱讀體驗的主體性、主動性和探究性。
二、宏觀梳理任務群學習要點,微觀聚焦學業(yè)水平關鍵能力
新高考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命題指向非常明確,即素養(yǎng)導向測評。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上述三個學習任務共同指向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審美鑒賞這一關鍵能力,也即高考評價體系“四層”之“考什么”的具體內(nèi)涵,下面具體展開來談。
任務一,梳理作品概貌,聚焦閱讀感受。
梳理作家作品概貌,可以從發(fā)表時間、文體類型、作家印象、閱讀感受、評價影響五個維度展開。教師可根據(jù)課前導學案完成情況,將閱讀感受作為教學突破點。倪文尖老師認為,就文學作品而言,閱讀感受是在篇章層面實現(xiàn)對文本貫通性的理解,學生盡量要“說出一句完整的話來”——而這句話又得罩住全篇,此所謂“讀通”文本。[6]因此,在完成這一任務時,學生可在教師引導下自己總結閱讀感受,包括寫作要點及表達技巧。學生梳理如下:
小說:魯迅《阿Q正傳》(節(jié)選),批判現(xiàn)實,犀利諷刺,漫畫式夸張,可笑可鄙的“精神勝利法”,國民劣根性;沈從文《邊城》(節(jié)選),浪漫鄉(xiāng)土,溫情的微笑,田園牧歌式的“湘西桃花源”,純凈清新,風俗人情美。
詩歌: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敘述性意象,散文詩特點,“大堰河”的贊歌,意象抒情,情真意切;徐志摩《再別康橋》,描述性意象,清新唯美,康河的詩意青春,將感覺揉進想象并通過氛圍來表達。
散文: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詩意化知性散文,崇尚自然原始樸素之美,超越時空,探求個體生存意義,作品思與詩相結合,具有鮮明的知性品格與生命哲思;賈平凹《秦腔》,文化類散文,黃土地的生命飛歌,大氣磅礴,筆力深厚,富于地域特色與原始生命力量。
話?。豪仙帷恫桊^》(節(jié)選),中國話劇史上的里程碑。北平城半世滄桑,世間百態(tài),笑中帶淚,雅俗共賞。借由老舍及其《茶館》,了解話劇文體的基本特點,以及老舍話劇的特點:京味、幽默。
學生通過對作品概貌的梳理探究,從中獲得閱讀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類作品必備的結構化知識,以及更宏闊的閱讀視野與更高雅的文學審美品位。
任務二,明確鑒賞要點,聚焦文學作品的觀賞性。
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分別是作家視角、作品視角與讀者視角的鑒賞角度,思想性指向情感主題與時代內(nèi)涵,藝術性指向敘事藝術與作品風格,觀賞性指向審美體驗與批評質(zhì)疑。其中,鑒賞作品的觀賞性必然基于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作品思想的豐富與深刻,作品藝術表現(xiàn)的新穎多樣與別具匠心,是作品觀賞性的保證。
教師可依據(jù)學生完成導學案的反饋情況,將鑒賞文學作品的觀賞性即讀者視角的審美體驗與批評質(zhì)疑作為這一學習任務的焦點。學生對作品的審美體驗是一種感性、直觀的閱讀審美活動,而對作品的批評質(zhì)疑則更為理性、深入。曹林認為,“批判性思維”之“批判”,常有人誤解為批評、否定和挑刺,這是錯誤的,“批判性”是一種對判斷再判斷的程序[7]。因此,對于學生的普遍批評質(zhì)疑點,教師要作出正確的引導。例如,學生認為《阿Q 正傳》中只有批判,只表現(xiàn)出民眾的愚昧與國民的劣根性;《邊城》中不談社會弊病,只關注個人命運的悲歡。教師查閱資料,選取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一書中的觀點與學生分享。作者以“砍頭”切入,對比魯迅與沈從文的寫作方法,以新的角度理解中國現(xiàn)代文學,以及兩位作家在實現(xiàn)救亡圖存愿景下對“國民性”的不同理解與不同文學表達形式。[8]
任務三,落實關鍵能力,聚焦群文關聯(lián)比較閱讀。
提高教學效能的關鍵并不在于“知識重復的次數(shù)”,而在于“挖掘與呈現(xiàn)知識背后的思維規(guī)律并訓練學生掌握它”。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才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發(fā)展,同時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徹、更系統(tǒng),從而進入會學、樂學的良性循環(huán)。[9]例如,在“《邊城》《長河》比較關聯(lián)閱讀”這一任務中,學生跟著教師的示范演示,掌握如下鑒賞流程:
步驟一,觀點表述。兩篇小說敘事藝術的相同之處是用了散文的筆調(diào),矛盾沖突貫穿始終;不同之處是沈從文的《邊城》采用了詩歌的意境、微妙的暗示、細膩的心理刻畫,《長河》則采用地方志紀實式的寫法、略帶諷刺意味。
步驟二,文本語段印證。在邊城,端午節(jié)是少男少女互表心意的節(jié)日,而元宵節(jié)自古就是民間情人節(jié)。翠翠與儺送初次見面是在端午節(jié),兩年后的元宵節(jié),翠翠與祖父看著河道上士兵放鞭炮、放煙火,文中對翠翠的心理作了如下描寫:
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為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節(jié)所經(jīng)過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翠翠覺得這個元宵節(jié)看煙火的熱鬧不如兩年前端午節(jié)看劃船的甜美,并且在上一年端午又同祖父去看船。為什么呢?因為邊城少女翠翠對儺送情竇初開。這樣詩意且含蓄的敘述,讓讀者感受到人性以及愛情的美好。
而在呂家坪,未婚女子若與人有了私情,會有四種處罰方式,其中最殘酷的一種處罰就是將女子“沉潭”。族中大佬與好事者將脖子上綁著石磨的女子推下水后,文中描述如下:
一面石磨,在水中打漩向下沉,一陣水泡子向上翻,接著是天水平靜。船上幾個人,于是儼然完成了一件莊嚴重大工作,把船掉頭,因為死的雖死了,活的還得趕回到祠堂里去叩頭,放鞭炮掛紅,驅逐邪氣,且表示這種勇敢決斷的行為,業(yè)已把族中損失的榮譽收復。事實上就是把那點兒私心殘忍行為卸責任到“多數(shù)”方面去。至于那個多數(shù)呢?因為不讀“子曰”,自然是不知道此事,也從不過問此事的。
這段文字以地方志寫實的筆觸敘述了呂家坪這個湘西小鎮(zhèn)將失貞女子“沉潭”的陋習,讓讀者感受到族人的愚昧以及對女子生命的戕害。從“莊嚴重大”“勇敢決斷”等詞語上亦可感受到作者的諷刺意味。
三、構建“學習者中心”課堂,讓教學由“教”向“學”轉變
在課標理念中,關于語文學習轉型,很重要的一個理念是注重學生的“做”?!白觥奔凑Z文實踐活動,包括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在教學中踐行“做中學”理念,最關鍵的就是構建“學習者中心”課堂。所謂“學習者中心”課堂,即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應貫穿課堂教學始終,以學生問題為教學起點,以學生關切為教學重點,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課堂行為主體,以教材文本為真實學科認知情境,以學生“學會”“會學”為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教師應將自己對文本分析理解的關鍵內(nèi)容,作為幫助學生“學懂”“學會”的指引與點撥。例如,這一單元教學設計聚焦學生課前導學案中普遍呈現(xiàn)的問題,以這些問題的解決作為教學起點與突破點,圍繞“學生問題”設計學習活動,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本課的三個焦點任務中均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學習活動。
任務一的學習活動設計如下:
(1)多媒體課件展示三位同學讀《阿Q 正傳》與《邊城》的閱讀感受;
(2)請五位同學分享本單元另外五篇作品的閱讀感受;
(3)讀一讀教師梳理的本單元七篇課文的閱讀感受;
(4)說一說閱讀感受的表達要領;
(5)研讀教師梳理作品概貌的表格,談一談從表格中得到哪些啟示。
任務二的學習活動設計如下:
(1)多媒體課件展示三位同學對《阿Q 正傳》與《邊城》觀賞性的看法,其他同學觀摩并作點評;
(2)研讀名師解答“批評質(zhì)疑”,思考解答的要點及思路,亦可對名師解讀再質(zhì)疑;
(3)探究文學作品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關系以及有機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
任務三的學習活動設計如下:
(1)二次修改課前導學案學習任務三(要求:重新審視觀點表述是否得當,在每個觀點后附上可印證的文本相應頁碼及語段序號,選擇一個角度作分享);
(2)請一位同學(二次修改比較積極的同學)選一個角度作分享;
(3)教師以“敘事藝術”為例再次演示鑒賞的思維過程,師生合作完成;
(4)請一位同學口述一遍思維過程。
構建“學習者中心”課堂,教師最為困惑的是如何轉變“教”,以及教什么、何時教、如何教。筆者對此作了一些積極的思考與探索。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點撥或小結,將文本理解的關鍵內(nèi)容、閱讀技巧和表達技巧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性地呈現(xiàn)或針對性地強調(diào)。
例如,任務一梳理作品概貌,關于對閱讀感受的表達,教師分別請學生作書面與口頭的分享,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表達素養(yǎng)的高下之別。在這一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著力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感受應寫什么、如何寫,最后強調(diào)“不動筆墨不讀書”,高質(zhì)量的閱讀感受源于平時的閱讀思考與散見在字里行間的批注,只有日積月累才會獲得相應的閱讀素養(yǎng)與表達素養(yǎng)。這樣的學習活動設計,即是“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再如,任務三學生鑒賞關鍵能力的落實環(huán)節(jié),亦是“教”與“學”的有機融合。學生先在導學案基礎上獨立完成鑒賞,再通過課堂學習審視改進自己的理解并與同學交流,師生合作完成示范鑒賞,學生最后總結鑒賞的思維流程。
此外,基于“學習者”視角,構建“學習者中心”課堂,一定要兼顧取樣的多樣性與代表性,要選取不同生源的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研究主體,兼顧不同層級學生水平,兼顧學生不同的學業(yè)興趣與文學素養(yǎng),從而使教學設計具有典型性與普適性。一節(jié)課好與不好,是否是“學習者中心”課堂,學生最有發(fā)言權,以學生的學習感受來反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更有說服力。教師可以多搜集一些學生的反饋,以便更好地改進教學設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