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
陶行知先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碧厥饨逃菒鄣氖聵I(yè),“愛之花盛開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榮”。繪本的出現(xiàn)其實就是一種愛的體現(xiàn)和存在,學生在生活中的某個瞬間,會讓我們看到繪本的力量。
一、以接納為起點
特殊教育首先要從接納開始,放下教師自己的標準,用發(fā)展的眼光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和閃光點,正面強化、及時鼓勵。在培智學校,老師們最糾結(jié)、最困擾的不是自己不認真、不努力,而是所帶的孩子不會學、學不會。在部分教師心中,智障孩子學習能力很低。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終歸是一種偏見。
接納學生的現(xiàn)狀,與學生共情;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如果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就能感覺到事實并非如此——老師,我不是什么都不會:我會不停地流口水;我會經(jīng)常尿褲子,有時甚至還會把大便拉在褲子里;我會反穿鞋子與衣服;我會把同學的玩具放在自己的書包里;我會在地板上滾來滾去;我經(jīng)常趁同學不注意,去拿他的零食吃;我有時候會罵人,也會和同學打架;我會經(jīng)常遲到,上課我會經(jīng)常走動;雖然您會不喜歡,即使您生氣,我也會坐不住,手舞足蹈、小動作過多;我還會用不停地哭,不停地叫來緩解自己的情緒;我甚至會用自殘的方式引起您的注意……如果說,特教老師是拓荒者,那么我們就不必埋怨崎嶇坎坷的前路,因為拓荒者與艱難困苦是共生體,育人從接納開始。
二、調(diào)皮才是孩子
如果,我們還想不通,可以用心讀一讀繪本《大衛(wèi),不可以》系列,和孩子一起沿著自己的成長足跡,領略熟悉的畫面,尋找那些飽含美好、幸福、快樂的記憶,你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都是大衛(wèi)。他有不足、有缺點,他的行為不知收斂、不受限制、不懂克制,每天都在經(jīng)歷被媽媽說不、被老師說不的負面體驗,他所犯的那些錯誤都是處于年幼無知的年齡不可避免的、少不更事的年紀無法規(guī)避的,他身處嶄新又陌生的集體環(huán)境,急切地想盡快嘗試支配自己的生活,而無視規(guī)矩、約束和紀律,成為一個調(diào)皮可愛、無法無天、任性妄為的搗蛋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大衛(wèi),我們的成長過程都有大衛(wèi)的影子,或許只是一時沖動、一種魯莽,卻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創(chuàng)意,也不斷接受著外界的束縛和評價。所以,在育人過程中,要想克服一切困難,蕩平一切障礙,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愛心與耐心,這不僅是一種專業(yè)和能力,更是一種胸懷和境界。
給孩子以愛的教育,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存在;給孩子呈現(xiàn)愛的溫暖,讓孩子做個心中有愛的人,這就是我們特教人堅守的教育真諦。只要我們滿懷期待,無論通向智障孩子幸福成長的道路多么艱辛,它都應成為我們矢志不渝、不遺余力的方向。愿他們的所有行為,我們都能溫柔以待。
三、不完美才是美
不完美才是美。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優(yōu)劣兩個方面,有些事情不需要追求完美,即使完美了,也不一定是好的。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會是絕對完美的,殘缺、不完美是正常人都希望回避的東西。謝爾·希爾弗斯坦的繪本《失落的一角》就是一個關(guān)于缺陷和滿足的故事。有人說:“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的青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因為它缺了一角,所以它不快樂。在動身去尋找那失落的一角的經(jīng)歷中,讓學生感悟在不足中發(fā)現(xiàn)長處,從失落中找到快樂。
《失落的一角》讓我們明白殘缺和接納殘缺,因為殘缺本來就是一種獨特的美。而接納殘缺,需要的不止是勇氣,更是對美的認識和欣賞,更是一種人性的超越和灑脫。就像這個圓,它完整了,可是滾得太快了,怎么也停不下來,既不能與小蟲兒對話,又不能聞到花香;又似給斷臂女神維納斯添上雙臂一樣,我們無論怎樣做,都是畫蛇添足、弄巧成拙。
誠然,智障孩子還不懂得這些道理,即使教師苦口婆心、費盡口舌也無濟于事,他們理解不了。我只想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在聲音和圖畫中找到一種他們自認為的快樂與幸福。盡管他們聽不懂,但也有歡樂與微笑,也會安靜與興奮,也許是會意,也許是故意,畢竟他們都隨著我的聲音和繪本的圖畫去追尋、去觸摸,他們的經(jīng)歷就充實了很多,他們的世界就豐富了許多。我們要用“真的種子,善的行為,美的形象”去澆灌一株株即將綻放的蓓蕾,從繪本故事中汲取向陽的力量,讓不一樣的生命,絢麗綻放!
注:本文為淄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培智學?!?+X”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ZJY0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