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目標在于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歷史是一門承載著人類經驗的科學,它與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緊密相連,所以學習好歷史能夠有利于學生們樹立歷史思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進步。本文從高中歷史課堂教師應運用的授課策略和學生需掌握的學習方法來闡述如何提高歷史課堂的高效性。
關鍵詞:學習方法 ? 授課策略 ?高中歷史課堂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該忘記歷史,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銘記歷史。歷史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根本所在,具有極強的教育性,它有利于塑造民族精神,團結民族力量,能夠在人們意識形態(tài)領域打上屬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烙印,所以加強國人的歷史教育尤為重要,尤其是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階段的高中生們。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應運用何種授課策略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學生應該掌握何種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效率已經成為他們最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整體效率的技巧和策略。
一、教學方式多樣,培養(yǎng)學習興趣
(一)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不能只按照教科書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一味講解式的教學,而是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理解處在此階段的學生,正是培養(yǎng)其思維發(fā)散的黃金時期,所以教學手段不應該單一,應開展多樣化的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達到教育效果。
(二)運用先進教學技術
在多媒體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師可以多搜集一些歷史資料,然后以圖片、視頻、音像、實物等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認識到當時的歷史事件,拉近學生與史料的距離,然后再結合課本進行知識升華,學生的理解才會更豐富、更形象。比如,在進行《兩次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時,教師應先搜集清軍與列強軍隊交戰(zhàn)時的照片,或者列強軍艦和清軍軍艦的對比圖片資料,通過多媒體技術投放到大屏幕上,那么學生會對雙方裝備力量的懸殊以及戰(zhàn)爭的慘烈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理論與實踐結合
歷史教科書承擔著歷史教學任務的重要功能,但是在實踐教學中,純理論授課會讓學生產生枯燥的感覺,尤其是歷史學科擔任著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的任務,教師應該巧妙地利用當地的歷史資源進行教學。比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在南京的歷史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深刻感受抗戰(zhàn)年代國人慘遭屠戮的歷史場景,激勵學生不忘國恥,增強他們的愛國精神。這在無形中就踐行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同時促進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鞏固。
二、巧用記憶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一)口訣記憶法
高中歷史教學中,一些歷史事件往往會以故事的形式進行講授,那么如何將故事編排得比較受學生喜歡并能便于他們記憶呢?教師們可以以詩歌、快板、歌曲的形式將歷史故事繪聲繪色地呈現出來。比如,在講解到秦朝的滅亡時,教師可以用詩歌的形式幫助學生加深記憶:“秦朝暴政民憤激,戍卒大澤揭竿起。勢如破竹建政權,陳吳敗后項劉繼?!奔饶茉谝欢ǔ潭壬线€原歷史,又能使學生覺得非常押韻,能起到方便學生記憶和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
(二)規(guī)律記憶法
歷史學科中知識點既廣且雜,很多時候學生背誦時無從下手,覺得抓不住重點。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一套規(guī)律記憶體系,找出各知識點間的共同點,發(fā)散學生思維,總結出各知識點間的規(guī)律,做到高質量記憶。比如,在講到明朝后期宦官專權的原因時,教師應啟發(fā)學生思維,詢問學生宦官跟誰的關系更加親密,學生會回答皇帝,教師便可補充正是由于他們需要依附于皇帝,而皇權至上,他們才可以打著皇帝的旗號狐假虎威,把持朝政,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1]教師通過啟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去做類比,才能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方便記憶。
(三)表格記憶法
運用表格將歷史知識記錄下來,具有一定的條理性和邏輯性,能突出重點,更加直觀地加深學生記憶。表格形式也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比較,以一種直白的方式將課堂內容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觀察和重點記憶。比如,在講到近代史農民階級運動的比較時,可以在表格兩側分別列出兩次運動的階級基礎、目的、產生背景、運動結果等,學生可以只背誦表格的核心內容便能對本課復雜的知識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注重運用史料,增強文史素養(yǎng)
(一)史料的重要性
史料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主要途徑,在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所有的經驗全部都以史料的形式流傳下來,所以能夠善于挖掘史料、讀懂史料就能相對了解一個更真實的歷史。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歷史教材的內容和高考命題的設置越來越偏向以史料閱讀的形式出現,而且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要求在歷史課堂中要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一般來說,對史料的認識和學習情況,也往往被衡量成是否能夠深入了解歷史和掌握一定歷史思維的標準之一。
(二)要帶有目的性去閱讀
史料相對于課本上的知識來說,具有畫面感并且趣味性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但是在閱讀時,學生往往對史料或囫圇吞棗式的閱讀,或遇生僻字進行跳躍式的閱讀,因而造成對主旨思想的一知半解。在閱讀史料前,學生要帶著問題投入地去閱讀,目的性越明確越具體的閱讀,記憶越牢固。[2]一方面要從歷史材料中獲得大致內容,另一方面更要掌握歷史材料的精髓,來驗證所學的理論,從而鍛煉了自己的思維,也加深了記憶。
(三)思維導圖整合史料
當在史料閱讀中挖掘到有價值的信息時,要加以整合,才能實現史料與教材內容的關聯和貫通。為了使整理結果獲得有效性,需借助一定的工具來實現,而思維導圖具有很好的邏輯性和層次性,能夠幫助學生厘清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鞏固。這就要求學生在運用史料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多讀、多思考,也要多動手,將提取出來的有效信息進行整合,才能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更形象的理解,加深自己的記憶,也拓展了歷史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來實現,教師需要掌握更加前沿的教學理論作為指導思想,也要在實踐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性和所處的環(huán)境選擇更合適的教法,學生也要善于思考,勤于總結,勇于創(chuàng)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通過高質量有效的閱讀,不斷加強自己的文史素養(yǎng),發(fā)現不一樣的“歷史”,最終愛上歷史。
參考文獻:
[1]陳甲取.一心只想當木匠的皇帝[J]. 文史博覽,2012 (6).
[2]張瑞卷.提升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方法[J]. 中學歷史 教學參考,2016(11).
作者簡介:丁浩航(1999— ?),男,漢族,安徽亳州人,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