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輝
摘 要:目前,高校完整的資助體系已經有效地緩解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壓力。但是在資助工作中育人作用發(fā)揮方面仍然有一些問題比較突出,尤其是對于高職院校,例如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差,感恩勵志教育缺失,被資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強,“等、靠、要”不良思想蔓延等。同時,受資助的一些學生還會出現(xiàn)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忽視了對于他們的精神幫扶。因此,在經濟資助過程中,更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踐行資助育人的真正使命,實現(xiàn)資助育人的價值追求。
關鍵詞:資助育人;感恩;勵志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in Student Financial Aid in Vocational Colleges
Guo Hui
(Student Affairs Office,Baot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35)
Abstract:Currently,a complete system of financial aid in universities has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economic pressure on poor students.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minent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in financial aid,especially for vocational colleges.For example,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a lack of gratitude awareness and inspiration education,and there is a weak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mong the aided students,and the spread of the mindset of “waiting,relying,and demanding”.At the same time,some aided students may experience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and the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m is often neglected.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aid,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guidance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high moral standards and fulfilling the tru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financial aid,in order to achieve the value pursuit of financial aid for education.
Key words:financial aid for education;gratitude;inspiration
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資助體系,有效地緩解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壓力,幫助其順利完成高等教育的學習。但是應認識到,資助工作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幫扶,更要在經濟幫扶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感恩勵志教育。感恩勵志教育工作的缺失,極有可能會造成高校貧困生精神上的“貧困”。實際表現(xiàn)在困難學生“等、靠、要”思想蔓延,認為有困難國家肯定會給補助,不要白不要,在評助學金的過程中掙搶著要;還有一些學生誠信缺失,不及時償還助學貸款,或者偽造虛假證明材料騙取補助;有的學生從心里覺得“窮”就低人一等,在生活交往中表現(xiàn)出自卑、人際關系關系緊張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極大地降低了資助工作的成效。因此,高校在對學生經濟資助過程中,一定不能忘記資助育人的真正使命,要切實解決貧困生資助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社會價值。
一、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資助方式的多樣性以及資助環(huán)節(jié)的復雜性,后期監(jiān)督和資助教育力度不夠,目前的資助育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為資助工作的持續(xù)開展帶來了更多的挑戰(zhàn)。
(一)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不強
目前,高職生的錄取分數(shù)線普遍偏低,錄取的學生整體學習能力差,而困難學生中多數(shù)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其中有父母離異家庭、單親家庭、殘疾人家庭、孤兒家庭,或是父母在外打工,學生常年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這些學生缺乏感恩意識。而國家助學金作為一種無任何附加條件、無需履行任何義務的資助,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助長了他們的依賴心理。還有的學生在心理上覺得這是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于是在助學金申請的過程中,因學校無法做到對每名申請助學金的學生開展家訪,導致這些學生不顧其他更需要資助的同學,甚至不惜撒謊欺騙,爭搶助學金,把自己受助當作是高校應盡的義務,對國家、社會、學校毫無感恩之心。
(二)對受助學生缺乏勵志教育
資助育人不僅要有經濟資助,還要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很多高職院校在資助體系中著重體現(xiàn)了對困難學生的經濟幫扶,卻忽視了資助后對學生的教育、激勵,助學金的育人功能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出來。受助學生中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愿付出,一味索取,拿到國家助學金后任意揮霍,不積極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緩解壓力,資助后的學習成績并未提高,最終導致就業(yè)困難。而學校也缺乏針對資助育人的勵志措施,對于困難學生拿到助學金之后的消費途徑很少去追蹤調查,相應地便沒有對他們進行及時的激勵,從而缺少學生勵志方面的教育,最終導致資助育人的效果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
(三)忽視受助學生精神層面的幫扶
通過國家、社會和學校的各種資助,貧困大學生已經完全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但是在精神層面上他們的情感需求、心理健康、道德品質都需要給予積極關注。研究發(fā)現(xiàn),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貧困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諸多方面都出現(xiàn)了適應不良。由于貧富差距,貧困大學生更易產生心理困惑和認知誤區(qū)。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在資助工作中仍然側重經濟幫扶,把資助貧困大學生當作普通的學生工作,認為只要給予經濟困難學生必要的經濟資助,就可以解決他們的所有問題。在工作過程中忽視了減輕學生經濟壓力之外的精神層面的幫扶,導致經濟資助中蘊含的精神作用無法充分發(fā)揮。[1]
二、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義
學生資助工作的初衷是“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通過經濟資助,讓貧困學生在國家對他們的關懷與幫助中順利完成學業(yè)。而在經濟幫扶的同時,更要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感恩勵志與誠信教育,讓“助貧”和“育人”雙向并舉,才能使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三觀,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貧困,并幫助他們積極地面對經濟困難,最終形成感恩、施恩的良性循環(huán),為國家培養(yǎng)高質量的合格人才。
(一)完善高校思政育人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資助育人是高校全員育人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學校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在經濟幫扶的同時加強資助育人,對學生進行感恩勵志教育,提高受助學生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感恩之情,引導學生在接受幫助的同時去回饋社會,將資助育人融入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完善學校思想政治育人理論,促使更多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最終成為德才皆備的優(yōu)秀人才。
(二)資助育人提升資助成效的重要保障
幫扶一個學生,脫貧一個家庭,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這是資助的根本目的。在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中,要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人生之路,資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通過育人要對資助的學生進行精神上幫扶,幫助學生樹立健康人格,促使他們擁有堅毅的、勇敢的、克服各種困難的決心,懂得感恩,并愿意施恩幫助他人。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國家的資助資金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增加資助實效。
三、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必須把立德樹人擺在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中心位置,進一步拓展資助育人功能,努力融入“立德樹人”就是今后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路之一。
(一)加強網絡媒體功效,營造感恩勵志氛圍
感恩教育要以認知教育為基礎,以情感教育為紐帶,以實踐活動為提升,利用網絡搭建感恩勵志教育平臺。例如利用微信、QQ、微博、校園廣播站等平臺,及時推送感恩勵志先進學生的事跡,引導學生意識到在獲得經濟資助的同時,積極做出回應。
展開評選“資助宣傳大使”“自強之星”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介紹參評學生的感恩勵志事例。通過微信、微博、易班線上投票的形式公布出來,讓學生透過網絡和身邊的感恩勵志人物進近距離接觸,達到對獲獎學生再次肯定同時也對普通學生進行了勵志教育的效果。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學生健康人格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全面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在給予他們經濟資助的同時,重視對他們開展精神幫扶,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人際交往、情感困惑等問題,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積極的人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發(fā)更多積極的情緒讓其健康成長。同時,在新生心理普查中,重點篩查貧困大學生的情況。對于需要跟蹤觀察和心理輔導的貧困大學生,要注重保護其隱私,維護其尊嚴,讓貧困大學生從心理幫扶中感受尊重和關愛,激發(fā)其自我完善和成長的動力,以健康的心態(tài)投入社會奮斗中。[2]
(三)搭建勤工助學平臺,培養(yǎng)學生自強品質
高職院校的勤工助學是大學生資助體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自身勞動獲得資助的一種方式。學校以自身為主體,主動聯(lián)合校內其他機構,例如餐廳、商店、打印店、網吧等地方,針對學生自身特點和專業(yè)實際,合理設置勤工助學崗位,聘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去兼職,不僅可以減輕一部分經濟壓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他們的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他們自強自立的品質。
(四)利用各種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
課堂是大學生吸收各種知識的主要方式,從學校層面出發(fā),要求專任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講述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利用各種契機不斷對學生進行感恩勵志教育。例如在“勞動安全教育”課中講述勞模、工匠們的執(zhí)著專注,不記個人得失的奉獻精神,讓學生學習大國工匠的感恩勵志事跡,以勞模為偶像,培養(yǎng)他們的感恩意識;在“三下鄉(xiāng)”等社會實踐中讓學生看到農民是如何辛勤勞動,從而切身體會父母的艱辛不易,最終感恩父母,努力學習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在實訓課中讓學生認識到完成一件作品必須要有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在這種堅持中培養(yǎng)責任意識。
(五)家庭學校協(xié)同一致,共促學生健康成長
家庭是學生生活成長的基本環(huán)境,家庭教育是學生三觀形成的根基,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生的兩個教育者,教育的效果取決于二者的教育一致性,搭建各種家校合作的平臺和渠道,讓家校之間能夠更加暢通有效地溝通。
四、結語
做好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立德樹人是根本。樹立大學生自立自強的品質,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在做資助工作的過程中,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前提,以對學生進行感恩勵志教育為依托基礎,提高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才能完善學生健康人格,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成才,提高他們的就業(yè)技能,最終達到資助育人的目的,在社會上形成知恩、感恩、施恩的良性循環(huán)體系。[3]
參考文獻:
[1]張武,楊文晴.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問題及對策[J].大學教育,2012(7):70-71.
[2]錢春霞.高校資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學思考[J].教育評論,2016(7):31-34.
[3]閆飛,李倩.論高校資助育人的有效途徑[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5):165.
(責任編輯 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