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攀強
春天來了,我想起一個詞——度春荒。那是童年的記憶,是當(dāng)時家鄉(xiāng)人的生活狀態(tài)。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時節(jié),春光明媚、春暖花開、春意盎然、縷縷春風(fēng)、萬木爭春、春色滿園等等,這些都是贊美春天的詞語??墒峭昙亦l(xiāng)的人們到了春天就會發(fā)愁,因為頭年夏秋收獲的糧食快要吃完,當(dāng)年生長在地里的莊稼尚未成熟,接不上茬口。在這兩三個月中,人們要想盡辦法,節(jié)衣縮食,變通花樣,糧菜搭配,合理調(diào)劑,將所有能吃的東西全都搜弄出來填充肚子,老家人稱為“度春荒”。
陜南人勤勞聰慧,他們做事總是未雨綢繆,為了度春荒,從頭年就開始準備了。糧食不夠,就用蔬菜來補,將冬季的蘿卜、白菜、花菜、芥菜制成腌菜、泡菜、酸菜、干菜等等。他們還在地里種上春季早熟作物,如胡豆、豌豆等等。同時廣種春季時令蔬菜。
每到春季來臨,人們就用這些腌菜、泡菜、酸菜、干菜、時令蔬菜和早熟作物,搭配少許糧食做飯,營養(yǎng)和口味談不上,主要是為了填飽肚子。我家常吃的主要是酸菜、腌菜,母親是制作腌菜和酸菜的能手,家里有好多壇壇罐罐,里面裝滿腌菜和酸菜,每頓就用腌菜和酸菜下飯。
胡豆學(xué)名叫蠶豆,每年早春,胡豆最先生發(fā),莖葉粗壯,蔥蘢茂盛,葉片呈橢圓形,綠油油的,擠擠攘攘,花瓣像蝴蝶,四周白中間黑,像美女的眼睛,結(jié)出的果實像蠶,外殼肉嫩嫩的,包裹著五六顆扁圓形的豆子。不等胡豆成熟,母親就去采摘,帶殼清洗干凈,拌上玉米粉,放在鍋里蒸。舀出一大碗,連皮帶肉咀嚼吞咽,味道香甜。母親還會將胡豆鮮嫩的莖葉采摘下來,洗凈,放在鍋里煮,或者加上玉米粉放在鍋里蒸,味道也不錯。胡豆吃完之后,豌豆又開花結(jié)果了,我們又開始吃豌豆。
不少家庭糧食和蔬菜不夠吃,于是就吃野菜。我記得童年在老家吃過的野菜有:竹筍、榆錢、槐花、椿芽、薺菜、白蒿、灰條、蔊菜、刺菜、蕨菜、蒲公英、魚腥草等許多種。榆錢只能和玉米粉拌在一起蒸著吃。我最喜歡吃的是槐花、薺菜和白蒿。母親常常會把槐花采摘下來,洗凈,添加玉米粉放在鍋里蒸;還會取少許麥面粉放進清水碗里攪拌,然后再將槐花放進碗里繼續(xù)攪拌,倒進燒紅的油鍋里攤開、輕按、油煎、翻面,鏟出鍋就是一張白絲絲、黃亮亮的槐花餅,味道鮮美。母親經(jīng)常帶著姐姐到野外的地里和山上去,采摘回來大筐小筐的薺菜和白蒿,洗凈,晾干,用薺菜做成涼拌薺菜、清炒薺菜、薺菜包子、薺菜餃子;用白蒿和面粉做成蒿子疙瘩、蒿子面條,好吃極了?,F(xiàn)在盡管豐衣足食,但是我們也會漫步春天的田野,找些薺菜和白蒿,做些薺菜包子、薺菜餃子、蒿子疙瘩、蒿子面條來吃,重溫童年的味道、母親的味道、春天的味道,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
那時度春荒還有一種食物,叫番薯繭子,就是把番薯切成片,曬干,儲藏,缺糧時拿出來蒸著吃,也可以煮著吃,還可以磨成粉,蒸番薯饅頭,做番薯刀削面等等,雖然味道一般,但能當(dāng)主食,可以吃飽。
時過境遷,度春荒的時代漸漸遠去,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心中永久的記憶?,F(xiàn)在日子好過了,人們再也不會度春荒了,但是每每想起那時的艱苦生活,不由得感慨萬千,從而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珍惜擁有的一切。
(常朔摘自《三秦都市報》2023年2月13日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