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山
徐上達,字伯達,四川新都人。工篆刻,生平事跡不詳。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所著的《印法參同》,是一部篆刻技法理論化的著作①。該著一至四卷主要介紹官私璽印制度、形式;五至十五卷闡述古來篆書及印學知識;十六卷介紹篆刻鈕式;以下各卷載古來篆刻為譜—第七卷《參互類》、第八卷《摹古類》、第九卷《撮要類》、第十卷《章法類》、第十一卷《字法類》、第十二卷《筆法類》、第十三卷《刀法類》、第十四卷《總論類》及第三十八卷《印信篆刻》中的一則。是書論印尤注重于技法,體察精微,闡述明白,授人以法,曉之以理,不乏精當?shù)囊姷睾娃q證的論說,堪稱晚明印學昌盛期一部有代表性的學術巨著②。
徐上達通過技法論闡發(fā)的篆刻美學觀主要見于《喻言類》《摹古類》《撮要類》《章法類》《字法類》《筆法類》《刀法類》《雜記類》《總論類》等篇章中。
關于“自然”的審美法則,在《喻言類》篇章有論述:
格式既定,自決從違。如從秦則用秦文,從漢則用漢篆。從朱則用小篆,取其瀟灑;從白則用大篆,取其莊重。仿玉則隨察玉之性,仿銅則因銅之理。裁酌成章,使自外護以至居中,安排各當,將彈丸之地亦見備無限精深,更不見寸收百衲,斯稱妙合自然。③
文獻中先后列舉不同“格式”,在使用“字法”時要根據(jù)其“章法”“裁酌成章”,如“安排得當”,整方 篆刻“斯稱妙合自然”。
如架屋者,從外而觀有門墻之開合,從內而觀有堂室之淺深。上下相承,左右相對,參差有理,文質自如。析求之,各具一種;合求之,總為一種儼然有館閣氣象,不落小巧,斯為大方家。④
文中以“架屋”喻言“章法”,由“外有門墻”到“內有堂室”,采取“上下相承,左右相對”的方式,以求“館閣氣象”。
(1)關于“創(chuàng)作”總論
徐上達在《印法參同·總論類》中對篆刻創(chuàng)作做統(tǒng)領性概括,其文曰:
印字有意、有筆、有刀。意主夫筆,意最為要;筆管夫刀,筆其次之;刀乃聽役,又其次之。三者果備,固稱完美。……意既主筆,則筆必會意;筆既管刀,則刀必相筆。如筆嬌為轉換,豈謂原如是耶?是筆不如意矣。如刀亂出破碎,豈謂筆原如是耶?是刀不依筆矣。必意超于筆之外,刀藏于筆之中,始得。⑤
指出篆刻創(chuàng)作在“意”的整體觀照下,從“刀”“筆”關系展開,探討其印學實踐的內在機制,這為全章論述作了生動具體的詮釋。
(2)關于“章法”
徐上達《印法參同》中對“章法”有專門論述,其中包括情意、勢態(tài)兩個方面,論述詳實、條分縷析,為印學理論構建了一系列的篆刻“術語”,其中相關論述如下:
字面有正、有側、有俯、有仰。惟正面,則左右皆可照應,若側面,則向左者背右矣。竊以為字之相集于一印,即如人之相聚于一堂,居左者須令顧右,居右者須令顧左,居中者須令左右相顧,至于居上者,亦須令俯下,居下者,亦須令仰上,是謂有情。得其情,則生氣勃勃;失其情,則徒得委形而已。雖居間字有定體,不能如說,也須明得此理,庶知設法安頓,但能見得有意,亦為少愈。或問字是死的,如何能用情意?笑答曰:人卻是活的。
有威可畏之謂勢,有儀可象之謂態(tài)。威可畏,則弱不敵強矣;儀可象,則村不敵俏矣。然俏不在做作,而在雅觀;強不在猖狂,而在雄踞,明者當自得之。⑥
前者論述“字之相聚于一印,如人之相聚于一堂”,比較形象地闡述了篆刻“章法”的整體要求,使其“左右相顧”“上下俯仰”,篆刻方能“得其情”。徐上達將“印”與“字”之關聯(lián),引申為“堂”與“人”的關聯(lián)。
關于“章法形式法則”,從邊欄、疆理、縱橫、布置等方面,分別述之。
邊欄:
印有邊欄,猶家之有垣墻,所以合好覆惡也。然亦有門戶自在,無借垣墻者,顧其可合、可覆何如爾。其欄有狹、有闊、有單、有雙,亦當相勢用之。⑦
文中以“垣墻”喻“邊欄”,以求“合好覆惡”,形象地闡明“邊欄”在篆刻整體布局中的功能;進一步談及“邊欄”的“狹”“闊”“單”“雙”,講明章法在設計時應根據(jù)具體的文字需要進行布置,例如漢代朱白相間的篆刻,其“邊欄”采用的“雙欄”形式。
疆理:
縱之謂經,衡之謂緯。如織錦者,花為花,葉為葉,顯晦參差,而經緯自是不紊,殆分矣,而猶能合也。蓋巧發(fā)巧心,千變萬化,而成一片段者,當共一杼軸,必不自生彼此,承戾方圓。
“一印如經緯分明”,使篆刻整體“共一杼軸”,整體布局在“布置”變化中完成統(tǒng)一。
布置:
布置無定法,而要有定法。無定法,則可變而通之矣;有定法,則當與時宜之矣。是故,不定而定者安,定而不定者危。去危即安,乃所以布置也。⑧
“章法”之所以“變而通”,根本在于“無定法”,表明作者對“章法”具有靈活變化的審美意趣。
(3)關于“字法”
徐上達在《印法參同》中對于“字法”有專門論述,包括白文、朱文、方圓、疏密、主客五個方面:
篆刻有方有圓,須于字畫折肘、伸腰、出頭等處分體,不可方圓雜也。然而,朱文多用圓,白文多用方。其白者,字畫向背,又自有方圓。背在外,須方正整齊,始有骨力,但不可太著;向在內,須活潑流動,始不死煞,但不可太放。⑨
徐上達《印法參同》
文中對字法“方”與“圓”、“向”與“背”關系進行論述,其中結合文字特征進行探究,“方”“圓”間的分別界定在明代印人創(chuàng)作中是常用的印式法則。
(4)關于“筆法”
徐上達在《印法參同》中對于“筆法”有專門論述,包括自然、動靜、巧拙、奇正、豐約、肥瘦、順逆七個方面:
筆法者,非落墨之謂也,乃謂一點一畫,各有當然?!殢恼路ㄓ懽址?,從字法討筆法,因物付物,水從器以方圓,將天巧出矣。筆法既得,刀法即在其中,神而悟之,存乎其人。
太作聰明,則傷巧;過守成規(guī),則傷拙。須是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求所謂大巧若拙斯可矣!然而巧成遲,拙成速,巧拙之竅,當在遲速之間。
首先對“章法”與“字法”、“筆法”與“刀法”之間關系進行探究,最后上升至創(chuàng)作主體“人”的追問,從更高層面回應了篆刻創(chuàng)作主體價值的問題;其后從“巧”與“拙”、“遲”與“速”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闡述,這在其后印學理論中也較多引申論證,較早地提出篆刻創(chuàng)作審美中的關鍵。
(5)關于“刀法”
關于“刀法”的論述,包括中鋒偏鋒、陰刀陽刀、順刻逆刻、刻玉刻銅、淺深、工寫、難易七個方面:
刀法有三:最上,游神之庭;次之,借形傳神;最下,徒象其形而已。
朱文貴深,白文貴淺。白淺則隨刀中法,深反泯矣。朱深則法始躍如,淺將板矣。⑩對“刀法”三層境界,以“象形”“傳神”“游神”分層論述;同時進一步對“刀”“筆”關系加以闡釋,為其后篆刻“筆意”論奠定了基礎。
《印法參同》的出現(xiàn),揭示了篆刻藝術形式美法則的原理,又因其收羅甚廣、分析入微而展現(xiàn)了印學發(fā)展的深度,為印論研究的深化做出了新的典范。這種對篆刻理論的歸納、規(guī)范和深化,使印學日益完善起來,對其后印人的藝術實踐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注釋:
①黃惇《中國古代印論史》,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年,第92頁。
②黃惇《中國古代印論史》,第102-103頁。
③[明]徐上達《印法參同》,《歷代印學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第107頁。
④[明]徐上達《印法參同》,《歷代印學論文選》,第107頁。
⑤[明]徐上達《印法參同》,《歷代印學論文選》,第129頁。
⑥[明]徐上達《印法參同》,《歷代印學論文選》,第116-117頁。
⑦[明]徐上達《印法參同》,《歷代印學論文選》,第117頁。
⑧[明]徐上達《印法參同》,《歷代印學論文選》,第121頁。
⑨[明]徐上達《印法參同》,《歷代印學論文選》,第122頁。
⑩[明]徐上達《印法參同》,《歷代印學論文選》,第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