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愛君
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立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形成正確意識,逐漸成長為一名遵紀守法的公民。道德與法治屬于綜合課程,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貼合,教師要遵循生活性、科學性、實踐性等原則,并基于教材內容開拓資源。道德與法治要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立足點,充分挖掘學校、家庭、社會、網絡等教育資源,拓展教學內容,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從生活中來,再回歸生活中去,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升品德修養(yǎng)、增強法律意識、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生活情趣。
一、有效開發(fā)學校德育資源的方法
(一)加強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能力
學校要遵循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師隊伍的建設,并對教師進行培訓,如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或觀摩活動,在有效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與專業(yè)能力的同時,讓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加深了解,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學??梢詫⒄n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這項工作納入對教師的教學考核中,打造具有特色的激勵機制,提高教師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二)活用教材,開發(fā)利用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資源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實現(xiàn)再加工,并選擇有效的教學素材,發(fā)揮教材的作用與價值。同時,教師可以依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學情活用教材,使教材變成師生對話的話題、切入點和案例。
以《公民身份從何而來》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體現(xiàn)只有三個頁面,以圖例的方式對國籍的取得、喪失及加入做了案例指引,“活動園”中加入了“公民”詞源的認識與了解。如何將看似簡潔的內容上變得生動有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教師可以繪制思維導圖,將教材23頁“知識窗”的內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融合,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國籍的取得方式,教學效果極佳。
(三)調動學生,開發(fā)利用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資源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開展,教師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的經歷及感受變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資源。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道德與法治教學極佳的起點,教師可以設計具有特色的教學情境,將知識點與情境相結合,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別傷著自己》一課教學中,教師對班級學生展開調查和采訪活動:你或你身邊的人被哪些小動物傷害過?還被哪些危險因素傷害過?怎樣處理這些傷害?怎樣避免傷害呢?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幾個問題展開討論,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從而使學生對危險情況有所了解,將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在日后遇到類似問題時不至于手足無措。
生成性資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無處不在,教師要有意識地捕捉這些資源,引導學生對資源進行合理分析,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在教學《不讓溺水悲劇發(fā)生》一課時,有的學生說:“我學過游泳,如果同伴落水,我認為應該下水救人,不能見死不救。”教師立即捕捉到這一生成性資源,讓學生在課上展開辯論:你認為該不該下水救人?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未成年人發(fā)現(xiàn)有人溺水,不能貿然下水營救,應立即大聲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施救。《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未成年不能參加搶險等危險性活動,這個知識點正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教師如果采取單純說教的方式,往往效果不佳,但是經過對生成性資源的捕捉與應用,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教學質量。當然,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資源呈現(xiàn)多樣性,有效開發(fā)與利用并不等同于隨拿隨用。
(四)借力學校德育,開發(fā)利用道德與法治教育資源
學校德育工作圍繞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而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兩者的教育目標一致,因此設計教學時, 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融入學校德育中的優(yōu)秀資源。例如, 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展廳,學習黨史,了解英雄事跡,緬懷崢嶸歲月。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革命先烈的事跡,在班里講述英雄故事,感悟民族英雄不屈的抗爭精神,樹立奮發(fā)圖強的愛國志向。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德育相結合,不僅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而且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感悟成長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二、有效開發(fā)家庭教育資源的方法
(一)使用家校德育聯(lián)系卡
為實現(xiàn)對學生的有效管理,教師可以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成長。實踐證明,使用德育聯(lián)系卡,教學效果顯著。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干點家務活》教學中,本課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哪些是家務活,梳理自己做過的家務活,積極參與家務勞動,承擔家庭責任,充分認識幫助家人分擔勞動的重要意義,在家務勞動中收獲成長。在“做點家務好處多”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精選家長提供的小視頻,如悠悠掃街的收獲、千千第一次洗碗、元寶幫外婆擇菜等案例,引導學生探究做家務的好處,了解家務勞動的意義。在“大家都來做家務”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涵涵家長提交的涵涵與家人一起大掃除的視頻,引導學生體會做家務是一件開心的事,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將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渠道打通,并進行資源整合,使學生在情境教學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形成家校一體的課堂,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
(二)開設家長課堂
教師要積極發(fā)揮家長的優(yōu)勢與作用,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時間請家長為學生講解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例如,邀請在消防隊工作的家長講解火災逃生知識、邀請在交警隊工作的家長講解交通安全知識、邀請在法院工作的家長講解法律知識、邀請在社保局工作的家長開展“那些遠不如我們的人”主題講座,通過觀看貧困兒童的生活照片,讓學生學會珍惜和感恩。優(yōu)勢家長資源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有效開發(fā)社會德育資源的方法
(一)創(chuàng)建德育實踐基地
學校要嚴格按照教學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集各種機構為一體的學校德育實踐基地,打造全新的教學模式,為教師展開針對性教學提供便利條件,讓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豐富生動。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我們生活的地方》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到德育實踐基地研學。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學生參觀了陳維信藝術館,走近名家、了解名家,在藝術審美和藝術鑒賞的道路上邁出新的一步,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自豪感。在農耕民俗博物館,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了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史,掌握了家鄉(xiāng)發(fā)生的變化,從而對家鄉(xiāng)有更深刻的認識,樹立守護家鄉(xiāng)的意識。
(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發(fā)掘社會中的德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比如,暑假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觀歷史名勝古跡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讓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或名勝古跡有所了解,并深化理解,在內心產生自豪感,對日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所幫助。又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孔子故居,讓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跡,樹立愛家鄉(xiāng)的情懷。
四、有效開發(fā)網絡教育資源的方法
(一)創(chuàng)造性使用網絡德育資源
網絡中有很多蘊含正能量的德育內容,教師可以開發(fā)與應用網絡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例如,《公民意味著什么》一課教學中,教師引入網絡視頻《輝煌中國》中的撤僑片段,一幀幀震撼和感人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和對公民人權的保障,學生強烈的愛國情和報國志油然而生。再如,在六年級上冊“法治專冊”學習中,教師可以選擇《今日說法》中的某個案例,將案例與本課知識點相結合,并讓學生觀看視頻,對視頻中的案例進行溝通與討論,從而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同時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教學要求。
(二)適當引入網絡時政熱點資源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與時俱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滲透時政熱點,促進學生情感共鳴。比如,在學習《遼闊的國土》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中印邊境沖突為例進行教學,讓學生對熱點事件有所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梳理整合,建立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庫
(一)明確目標,實踐開發(fā)道德與法治各單元教學資源
在探究實踐中,筆者對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12冊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進行了精心梳理,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參考眾多教學資料,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提出了單元教學資源開發(fā)建議,并實踐開發(fā)了符合本學段主題的教育資源。我的健康成長部分內容截圖如表1所示。
(二)整合利用現(xiàn)有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建立課程資源庫
除了實踐開發(fā)課程資源外,還可以加強對現(xiàn)有課程資源的重建和重組等探索,打造豐富且系統(tǒng)的課程資源庫,嚴格按照教學內容對課程資源進行分類與整理,課程資源庫包括素材資源、教學設計資源、導學單資源等。教師備課時可以直接從課程資源庫中選擇合適的資源,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課程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及整合。
六、結語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過程中,活動性教學資源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家校合作,改變傳統(tǒng)說教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無形中提高了教學的整體性,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提高了參與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