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第一書記”群體在鄉(xiāng)村治理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嵌入鄉(xiāng)村治理后的結果存在顯著差別?;趯θA東D鎮(zhèn)的考察可知,相同的制度底色之下存在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第一書記”專業(yè)背景影響了嵌入治理后所采取的運作策略。兼受過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自然科學系統(tǒng)教育的“文理兼修”型“第一書記”能夠從知識維度上以豐富的綜合知識儲備更好地應對錯綜復雜的情況,從能力維度上以良好的綜合能力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和內容轉變,進而與上級政府及派出單位、村干部、村民、招商引資對象等多重主體進行更為有效的互動。必須從遴選、培訓和考評三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在干部選拔任用的全過程中突出“文理兼修”的價值,建設好“第一書記”隊伍。
[關鍵詞]第一書記;嵌入;鄉(xiāng)村治理;脫貧攻堅
[作者簡介]郭小凡,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專業(yè)知識民主化背景下協(xié)商型決策模式建構與應用”(20CZZ008)
一、問題的提出
“第一書記”作為源自外部的治理力量,通過嵌入鄉(xiāng)村治理回應了精準扶貧工作“誰來扶”的問題,促進了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等治理難題的解決。選用“第一書記”參與治理相應成為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扶貧制度設計,其聯結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建立農村“工作隊”、實行反官僚化運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突出了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1],對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探究“第一書記”嵌入的內在機理,必須明確其完成嵌入后的鄉(xiāng)村治理呈現出何種權力配置結構。
對此,現有研究較多立足于當代中國基層治理的“國家—社會”范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費孝通提出的“雙軌政治”理論[2],后又有當代中國學者徐勇提出了“接點政治”理論[3]。在此基礎上聚焦到“第一書記”扶貧制度的代表學者謝小芹以廣西圓村的個案為出發(fā)點,化用費、徐二人的理論,先后提出了“接點治理”[4]和“雙軌治理”[5],還與其他學者一同提出了“新‘雙軌制”[6]等概念。此外也有學者跳脫“國家—社會”范式,立足于更寬廣的治理主體視域,例如徐明強、許漢澤基于“政黨—群眾”關系提出以“扶貧+黨建”為特征的“新耦合治理”[7]模式,再如郭小聰、吳高輝基于“政黨—國家—社會”的動態(tài)關系提出“互動治理”[8]。也不乏部分學者立足于更具復合性的新框架,提出“非科層化治理”[9]“雙軌雙層”[10]“粘合治理”[11]等概念。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學界已經普遍認同“第一書記”制度設計對于嵌入后的成效具有重要影響,并且將其置于不同的權力配置框架中予以解釋。但是,制度設計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理想的應然狀態(tài),在治理實然過程中,盡管“第一書記”嵌入鄉(xiāng)村治理的基本邏輯都是代表國家權力處理與不同主體間的關系,但是制度運作的最終結果(即嵌入效果)存在差異。針對嵌入效果的評判,鄉(xiāng)村本土工作人員發(fā)言具有權威性,因為其既有專業(yè)性,能夠保持相對客觀化、理性化的認知,同時又對鄉(xiāng)土場域的內外環(huán)境和工作內容等保持著較高的熟悉度。站在基層鄉(xiāng)村本土工作人員的視角,究竟是什么因素可能造成嵌入效果的區(qū)別?具體表現和內在機理是什么?單單通過分析嵌入過后呈現出的權力配置結構難以詮釋清楚如上問題,必須通過實踐審視真正剖析這一因素。筆者基于對華東D鎮(zhèn)①“第一書記”嵌入鄉(xiāng)村治理過程的考察可知,在“第一書記”這一相同的制度底色之下,不同“第一書記”個體之間產生了治理結果的差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專業(yè)背景的不同影響了嵌入治理后所采取的運作策略。
二、案例介紹及分析框架
D鎮(zhèn)位于華東地區(qū)里下河平原,隸屬于J省Z市H區(qū)。D鎮(zhèn)不存在集中連片特困等絕對貧困現象,但有部分村莊經濟基礎薄弱,尤其是集體經濟發(fā)展乏力,通常只能依靠河塘發(fā)包和土地流轉管理費兩種途徑獲利,部分村莊還存在基礎設施和改造工程建設壓力大等問題。Z市對精準扶貧工作非常重視,早在2015年便實行市區(qū)兩級聯動戰(zhàn)略,選派100多名優(yōu)秀干部分散到各鄉(xiāng)鎮(zhèn)經濟薄弱村擔任“第一書記”,在2017年首批“第一書記”任滿后立即開展了第二批駐村幫扶干部選派工作。至2019年底,這批“第一書記”任期全部結束,其對于扶貧工作有了整體性認知,方便我們進行總結定論。
2021—2022年,筆者在一年時間里多次前往D鎮(zhèn),首先采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法采訪了D鎮(zhèn)政府黨政辦工作人員HY和人事部門工作人員LMS,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及在這一批次中被分別派到TP、MD、DX三個村的干部有一個相同之處,即均是研究生學歷。并且三人都有過接受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自然科學系統(tǒng)訓練的經歷,屬于“文理兼修”型人才。HY、LMS認為教育經歷使三名干部在嵌入鄉(xiāng)村治理過程中體現出一定優(yōu)勢,能夠為組織人事工作帶來啟示。筆者在訪談鎮(zhèn)政府兩位工作人員的基礎上,又訪談了Z市市委和H區(qū)區(qū)委兩級組織部工作人員、三個村的部分村干部和村民,具體了解了三位“第一書記”更多的個人特征及其嵌入鄉(xiāng)村治理過程的具體路徑。
與“第一書記”駐村的“嵌入”過程直接契合的是卡爾·波蘭尼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一書中提出的“嵌入性”概念。在其看來,經濟體系嵌入在社會關系之中,顯然應當從宏觀視角切入展開觀察。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對“嵌入性”概念進行了拓展和具體化,形成了“關系嵌入”和“結構嵌入”這兩大具體分析視域,其中關系嵌入性是指經濟行動者嵌入于個人關系之中,而結構嵌入性則指許多行動者嵌入更為廣闊的社會關系網絡。
隨著社會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化,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都在擴充“嵌入”的外延,打破了原先僅僅用以詮釋經濟與社會結構間嵌入關系的定式,更廣泛地應用在國家權力與地方社會互動關系的相關研究之中,在公共治理領域形成了“嵌入式治理”[12]這一概念,有學者據此提出了諸如“從嵌入到融入”[13]等具有創(chuàng)新性價值的分析框架。
在筆者看來,基于制度主義的范式展開諸如上文的分析框架,固然能從路線、方針、政策等頂層設計方面尋找“第一書記”嵌入的剛性化依據,但其代價是遮蔽了“第一書記”個人主觀能動性以及鄉(xiāng)土場域中基于人情倫理形成的交互關系等柔性因素。作為政府具體行為方式的治理活動,通過“第一書記”這一外部治理資源嵌入的方式進入鄉(xiāng)村社會,必然需要考慮與原有的內部治理力量之間的博弈,既避免全然由國家力量“自上而下”進行單向度主導,又防止地方自治權威對國家權力與鄉(xiāng)土資源的有效銜接構成阻礙,最終形成國家權力介入但并不破壞原有基層自治力量的平衡式嵌入狀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更需要講求有效的行動策略、精巧的工作藝術和高超的治理能力。
因而,筆者力求避免陷入制度主義的窠臼,正本清源地基于格蘭諾維特提出的注重個人和社會關系的闡釋予以轉譯,構建分析框架:就“第一書記”現象來說,從宏觀上來看,黨和國家以制度化形式確定和部署的駐村要求是該群體能夠合法地實現“結構嵌入”的依據,對其展開詮釋,應當立足于體制制度和管理模式,關注制度闡釋、制度評價等問題。在此基礎上,“第一書記”得以開始嵌入治理的實踐過程,這時微觀視角中的“關系嵌入”出場,對其展開詮釋,應當立足于社會結構和人際交往,關注治理經驗、治理策略等問題。本文作為具體個案研究,側重于關注后者,也就是通過探究“第一書記”嵌入過程中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分別處理好不同的互動關系(與上級政府及派出單位、村干部、村民、招商引資對象)的實踐經驗,從“關系嵌入”的角度具體認識“第一書記”個人應用自身知識儲備綜合采取一定治理策略的過程。
三、專業(yè)背景:影響“第一書記”關系嵌入過程的一種因素
在既往研究中,已有學者將“關系嵌入”總結為“通過對政策規(guī)則的學習傳導與執(zhí)行、價值情感的認同與交流、相互贊同的渴求與激勵、利益的交換與互惠等,將組織或個人嵌入社會關系網絡中,轉化為內生變化的動力”[14]的過程。通過闡釋D鎮(zhèn)“第一書記”基于既定的政策、工作中傳遞的情感等因素,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在關系嵌入過程中綜合運用感性和理性思維與上級政府及派出單位、村干部、村民、招商引資對象等多重主體之間進行的多重互動,可以揭示出“文理兼修”的專業(yè)背景對嵌入治理過程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一)垂直向上:專業(yè)背景影響“第一書記”與上級政府及派出單位的關系
“第一書記”處理與上級政府及派出單位之間的關系是“垂直向上”的過程。作為科層官僚體制內的主體,“第一書記”在接受派出任務后實現了工作空間上與上級政府及派出單位之間的暫時性脫離,但從組織關系的角度來說并未發(fā)生任何程度的割裂,并且前者在工作過程中扮演的“獲取資源并配置資源者”角色,這決定了其需要通過“垂直向上”與作為“提供資源者”后者之間保持聯系。
“第一書記”嵌入鄉(xiāng)村治理過程中,必須以掌握著一定的資源為籌碼,為鄉(xiāng)村帶來實質性利益收獲,其中最為直接的就是資金、項目等經濟資源。就上級政府而言,其所提供的經濟資源基本上呈現出固定狀態(tài),即以推動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等系列工作的專項資金為主要組成部分。這部分經濟資源往往基于對國家號召或戰(zhàn)略部署的響應而設置,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從籌集到撥付再到使用往往也有較為清晰的組織紀律。真正對“第一書記”構成考驗的是能在何種程度上爭取到派出單位有能力提供的資源。
盡管派出三位“第一書記”的單位均為行政機關單位,但單位之間實力迥異,能夠提供給“第一書記”的可支配資源差異較大,最終表現為一種“第一書記”間占據資源不均衡的局面。例如HY所講述的SY書記“要資源”的故事:“教育局的經費來自財政撥款,自身也經常出現缺口。S書記運用自己以前當高中生物老師的知識積累,談‘生態(tài)平衡,向主要領導說明了MD村急需整治環(huán)境,再得不到保護有可能造成整村搬遷。S書記還善于講政策,強調中央要求守護好‘綠水青山。”SY書記巧妙運用自身“文理兼修”的專業(yè)背景,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和頂層設計增強了“要資源”過程的說服力,順利為MD要到了扶持資金。在這種“要資源”的方式下,書記既滿足了基層發(fā)展需求,順利嵌入治理過程;又面對上級展現了合理姿態(tài),避免沖突發(fā)生。最終促使MD村的環(huán)境在資金支持和SY書記的及時行動下成功得到改善。
(二)垂直向下:專業(yè)背景影響“第一書記”與村民的關系
“第一書記”處理與村民之間的關系是“垂直向下”的過程。我國于2006年全面廢除了農業(yè)稅,政府原先基于征稅活動與農村社會間建立起的關系也自此消解,“基層政權從過去的‘汲取型變?yōu)榕c農民關系更為松散的‘懸浮型”[15]。在此背景下,農民傾向于選擇性地保留了“征稅—服務”關系中的后者,對國家權力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期望。但由于治理資源短缺、公共服務供給糾紛頻發(fā)等敏銳問題的客觀存在,干部與村民之間的磨擦變得愈加頻發(fā)?!案刹渴浅休d國家認同的象征性符號?!保?6]在派駐“第一書記”的背景下,國家權力得以實現進一步下沉,通過干部與村民之間的良性互動打通構建治理新格局的“中樞神經”。
“第一書記”通過“垂直向下”提供深度服務的活動打破了先前的“懸浮”局面。鎮(zhèn)政府工作人員LMS說,村民們從一開始就積極歡迎“第一書記”到來,他們相信“大領導”們更加可靠,更能解決各種各樣的疑難問題、帶領大家過好日子。換言之,村民們原先便持有一種價值預設:“第一書記”作為外來治理資源,其具備的先天優(yōu)勢之一表現為能夠有效避免熟人社會的人情因素,相對而言處于一種“超然”的位置。盡管“在快速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大潮下,農村人口流動性顯著增強,鄉(xiāng)土社會的血緣性和地緣性逐漸減弱”[17],但農村中依然不乏不同山頭、宗派和團體的利益紛爭。村民也相信“第一書記”對于遏止這一局面具有顯著作用,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公平公正、精準配置。
村民們的這種價值預設并未完全祛除他們的理性特征,每個人都希望見到切實的利益和收獲,才能對“第一書記”長期保持兼具“法理型”和“克里斯瑪型”人格色彩的信服,進而愿意追隨并積極配合開展工作?!坝媱澅举|上是要求一系列鮮明政治決策的政治綱領。”[18]“第一書記”嵌入鄉(xiāng)村治理成效的重要檢驗標準之一就是能否向村民有效傳達上級政治精神,并在作用于實踐的過程中為村民帶來他們期望已久的利益。例如SJF書記依靠自己在文藝演出中表演的“三句半”在TP村樹立起自己的威信:當時正值H區(qū)農委推廣“武陵梗I號”麥套稻技術,該技術雖然能減去傳統(tǒng)農業(yè)耕作的不少工序,但是對后期莖葉除草有較高要求,且在過程中需要較好的通風和透光條件,否則容易造成稻米飽滿度下降、空殼率增加。TP村幾名具有號召力的村民帶頭反對,技術推廣一直受阻。SJF書記在“三句半”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了這項農業(yè)技術的利好之處:“祖祖輩輩要種田,一年四季沒得閑!科學技術麥套稻,賺大錢!”③隨后他又利用“三句半”就治蟲、灌溉等問題作出回答。麥套稻技術后來在TP村得到了大范圍應用,至SJF書記離任時,已有不少村民切實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利益。SJF書記兼具人文素養(yǎng)和自然科學知識,能夠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村民傳授農業(yè)技術和生命科學原理。其本人也在這一過程中樹立了威信,既推廣了技術,又切實幫助村民發(fā)家致富,因而筑牢了和村民們的感情,使得關系嵌入過程呈現出積極的發(fā)展態(tài)勢。
(三)平行向內:專業(yè)背景影響“第一書記”與村干部的關系
“第一書記”處理與村干部之間的關系是“平行向內”的過程。其作為國家權力的代表嵌入鄉(xiāng)村治理當中,而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治理基本格局是一種自治格局,村干部作為內生力量與“第一書記”交匯在相同的治理場域之中。場域即在不同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網絡或構型,“第一書記”與村干部在網絡構型中呈現出的關系頗為微妙:是對立還是統(tǒng)一?正如有學者所言,(“第一書記”)“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原有村領導集體,甚至主導鄉(xiāng)村社會的發(fā)展態(tài)勢,容易壓制村莊內生性”[19]?!暗谝粫洝钡那度肴菀自谝欢ǔ潭壬细淖儑遗c基層社會原有的關系,通過與村干部等本土治理主體的分工合作,構成高度融合的共同體,推動著鄉(xiāng)村治理的過程。
“第一書記”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帶領村兩委成員開展工作,這其中顯然沒有涉及明確的職責范疇。在具體嵌入治理過程中,面對村干部,“第一書記”往往會遇到處于兩種極端困局:一是遭到強烈排斥?!暗谝粫洝币蚺c村干部之間存在著權力交叉重疊,容易在具體問題的處置上產生矛盾和隔閡,形成外來資源與本土資源之間的博弈和內耗,甚至會影響地方政治生態(tài)。二是遭到強烈依賴。部分村莊中存在治理工作長期“寬松軟”的不良局面,破除積弊沉疴難度較大?!暗谝粫洝北淮甯刹恳曌髋まD乾坤的救星,后者幾乎不加甄別和思索地將各類大小事務都拋給具備治理資源優(yōu)勢的“第一書記”。在這兩種困局面前,“第一書記”都面臨著一定的強度和壓力,難以處理與村干部間的關系。
CYM書記向筆者講述了他上崗之初妥善處理與村干部間關系的經歷:“我原本想帶村民和干部學習中央扶貧政策,告訴他們我來駐村的原因,但是有的干部以為你是在‘唱高調。于是我組織他們去江南發(fā)達地區(qū)參觀,看看江南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農民是怎樣富起來的。他們感興趣了,我趁熱打鐵,在當地開了務虛工作會,就是用發(fā)展的事實來說話。”在關系嵌入的過程中,CYM書記恰當地綜合了文理思維,兼運用了偏工程自然科學的技術成就和偏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理論使村干部信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的魄力和決心,進而形成良好關系,最終呈現出“第一書記”這一由外嵌入力量和村干部這樣的內生力量間相互配合、合理分工的局面,且能夠不斷處理好事權與財權之間的關系。在后來開展的日常工作中,前者負責主外,后者負責主內。在突發(fā)情況或棘手事務面前,前者又往往樂意充當“救火隊長”的角色。至2019年底CYM書記離任時,DX村的人均年收入已提升了30%。
(四)平行向外:專業(yè)背景影響“第一書記”與招商引資對象的關系
“第一書記”處理與招商引資對象之間的關系是“平行向外”的過程?!吧鐣髁x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0]真正幫助一個地區(qū)擺脫扶貧,僅僅依靠扶貧專項資金或政策扶持項目遠遠不夠?!暗谝粫洝闭嬲男凶陨淼慕巧氊煟行度豚l(xiāng)村治理,必須著眼于廣闊的外部世界,經由招商引資的過程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調集更多的資金、智力和技術,通過“發(fā)揮能人效應獲取體制外資源共同推進聯鎮(zhèn)包村各項任務”[21],提供更多的就業(yè)崗位、搭建更多的產銷平臺,方能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
招商引資的過程離不開以一定的社會資本作為保障。羅伯特·帕特南對“社會資本”一詞進行了定義:“社會組織中包含的一些特征,比如信任、規(guī)范、網絡等,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效率”[22]。對于“第一書記”而言,其所在的網絡即自己的各種社會關系,例如同學會、同鄉(xiāng)會等。在對私人關系網絡進行深掘和整合的基礎上,能夠促使原本隸屬于非官方渠道的社會資本轉變?yōu)橹卫碣Y源,為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一定的便利。
CYM書記就是運用社會資本推進招商引資的典型,他依靠了自己的同學圈:“我本科學的數學、經濟學都是‘萬金油,很多同學都在經商,有房地產老板、機械廠廠長、食品集團董事長?!盌X村羊肉鮮嫩肥美,CYM書記邀請目前在浙江開辦方便食品集團的同學帶領團隊來DX村考察,立即形成了新產品開發(fā)思路:做成真空包裝的鹵羊肉,專供航空領域。試經銷一個多月后,食品集團突然提出撤資。CYM書記請教了研究經濟學的同學才意識到,把鮮活的羊運往浙江成本較高,到了當地還需要專人宰殺,成本太高。CYM書記立刻聯系了經營機械廠的同學,以優(yōu)惠價拿到了屠宰、翻洗、切塊、污水處理等設備,在本村對羊進行深加工后利用冷鏈物流發(fā)往浙江,不僅留住了原有的供應鏈,還提供了新的就業(yè)崗位。CYM書記發(fā)揮了自己跨越數學、經濟學專業(yè)的優(yōu)勢,使得自己在經受文理教育時獲得的人脈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招商引資工作。文理兼修以及豐富的教育背景成為了拓寬自身社會資本、獲得來自不同領域人脈資源的重要條件,基于此開展招商引資工作,能夠更好地凸顯出“第一書記”對于嵌入鄉(xiāng)村治理的重要價值。
四、機理探賾:“文理兼修”型“第一書記”勝任嵌入過程的內在邏輯
(一)知識維度:文理復合型知識有助于應對嵌入鄉(xiāng)村治理過程中錯綜復雜的情況
作為基層工作的鄉(xiāng)村治理“千頭萬緒”,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多個領域。有學者引用老莊哲學里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思想來揭示基層治理的難點和痛點[23],筆者認為其對于當代治理進程有著雙重啟示,分別對應了文本義和引申義。前者落腳點在“小鮮”上:小魚易碎易爛,烹調過程中不宜過多攪動翻滾,也就是黨和國家強調的“不折騰”。而后者的落腳點在“烹”上:整個烹調的過程要使每一條小魚都能入味,正如在鄉(xiāng)村基層治理的過程中也要做到統(tǒng)籌兼顧、全面協(xié)調。這就在素質層面對“第一書記”這樣的治理主體提出了較高要求,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對不同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預判,才能得心應手地面對自身嵌入鄉(xiāng)村治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錯綜復雜的情況。
HY通過講述一件小事表達了對SY書記的欽佩之情:“我以前負責對接鎮(zhèn)上的林業(yè)工作,一開始連鎮(zhèn)上的樹都認不全。后來科長一聽SY書記以前是生物老師,趕緊請他過來給我們做培訓。他還去實地勘探說護坡修得不行,也要改。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他很有管理頭腦,招投標、監(jiān)工等等一套流程也很了解,我們又請教他,學到不少農林經濟管理的知識?!奔婢呱飳W和行政管理知識的SY已經不局限于“第一書記”原有的工作范圍,而是為整個D鎮(zhèn)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他將兩個不同知識體系中的內容應用到了“林業(yè)”這個聚焦點上,在過程中覆蓋了水利、農林經濟管理等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自然科學色彩的方面,具備知識交叉和綜合性。知識的交叉也促使其產生了思維交叉,在嵌入過程中兼顧人情世故和科學標準。面對鎮(zhèn)政府的邀請,能夠很好地處理“教學”工作,又堅持原則,巧妙借機指出問題。知識結構單一的干部則容易在覆蓋面廣、綜合性強的鄉(xiāng)村治理工作面前力不從心,使得嵌入治理過程以失敗告終?!暗谝粫洝敝挥性诓┯^約取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自然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切實做到“文理兼修”,并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看問題、辦事情的思維方式,方能應對好錯綜復雜的情況。
(二)能力維度:文理知識轉型的適應能力對應了適應工作崗位和內容轉變的能力
新時代農村工作整體呈現出“在保有連續(xù)性的過程中實現跨越”的特征,一個具體村莊治理工作的著力點也絕非一成不變。對于“第一書記”而言,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矛盾、新問題以及呈現出的新樣貌、新情況,沒有通用的模版,而是需要在關系嵌入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判斷和調整,隨機應變、靈活處置。
CYM書記所在的DX村中有幾位老人獨自守著年久失修的老宅子。2018年梅雨季節(jié),CYM書記及時意識到安全隱患,將老人安置到敬老院,隨后分別聯系各家在外的子女趕回商討維修方案。然而,DX村整體呈現出“回”字形結構,外圍是一條河溝。維修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垃圾污染和堵塞了河溝,導致原本汲取河水灌溉莊稼的居民到村委會上訪。CYM書記意識到了社情輿論的威懾力,擔心村民間關系惡化,立刻聯系水利站搶修河溝并調集二氧化氯凈水劑,避免了風波。CYM書記由此得到啟示,通過看書、聽網課鉆研應急管理知識,后來他在鎮(zhèn)政府進行了經驗介紹,表示自己當時讀的是在職研究生,且專業(yè)跨度很大,只能自己看書琢磨,久而久之就練成了自學能力。由此可知,倘若是由具備“文理兼修”經歷的“第一書記”擔當重任,其自身曾經成功實現了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自然科學這兩個知識體系之間的跨越,具備一定的轉換思維和調整思路的經驗和能力。面對工作崗位和內容的轉變,他們往往同樣有能力做到將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減到最小,將結構交叉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這也意味著關系嵌入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相對開放、具有一定彈性的過程,需要“第一書記”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隨機應變,依靠在“文理兼修”過程中形成的較強的適應能力以及作為其具體表現樣態(tài)的自學等能力化解潛在的問題。
2021年,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辦公室撤銷,新設立國家鄉(xiāng)村振興局。這一方面意味著擺脫貧困與鄉(xiāng)村振興確然存在緊密聯系,屬于前后承接的關系,但另一方面也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確立了全新的工作重心,例如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等。由此對“第一書記”的駐村幫扶工作具體內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短期的貧困治理轉變?yōu)椤敖⒔∪柟掏卣姑撠毠猿晒L效機制,提升脫貧地區(qū)整體發(fā)展水平”[24]。而“文理兼修”型的“第一書記”在知識和能力等維度具備一定的先行優(yōu)勢,能夠促使其更好地度過適應期,順利嵌入鄉(xiāng)村治理實踐之中。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研究的D鎮(zhèn)個案表明,兼受過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自然科學教育的“文理兼修”型“第一書記”總是能夠基于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優(yōu)勢,更加靈活地兼運用感性和理性思維,處理好嵌入鄉(xiāng)村治理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從而實現更為有效的嵌入,最終帶來更好的治理結果。正如毛澤東所指出:“武器是戰(zhàn)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保?5]中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固然離不開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作為保障,但制度的具體執(zhí)行過程,尤其是“第一書記”群體等執(zhí)行主體同樣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保?6]全面脫貧后,駐村“第一書記”這支隊伍依然沒有撤銷,而是站在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做好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各項工作。因而,我們依然有必要從D鎮(zhèn)“文理兼修”型“第一書記”的案例中汲取經驗,更好地建設“第一書記”隊伍。
(一)遴選善于將文理知識融會貫通的干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干部是復合型干部,有些知識是基礎性的,都得掌握,不可偏廢,然后再術業(yè)有專攻。”[27]“第一書記”從事的鄉(xiāng)村治理工作屬于基層治理的重要部分。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地方治理的基礎單元,直接影響到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實現。“第一書記”如果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往往會擁有更為深厚的情感、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更好地與質樸的基層人民展開交流,進而提升嵌入治理過程的有效性;如果具備一定的工程自然科學知識,往往會在嚴謹程度、專注度、定力等方面具備一定的優(yōu)勢,從而發(fā)揮好“釘釘子精神”,深刻、扎實、牢固地嵌入鄉(xiāng)村治理的實踐之中。
(二)適當調整“第一書記”崗前培訓工作的內容結構
筆者調研發(fā)現Z市、H區(qū)兩級黨校面向“第一書記”開展的崗前培訓工作中,大部分屬于工業(yè)和商業(yè)方面(這也是華東地區(qū)的常見情形,因自然和人文地理原因,當地“第一書記”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以產業(yè)扶貧招商引資為立足點,培訓課程也與之直接對接)。據不完全統(tǒng)計④,全國范圍內其它部分地區(qū)也存在類似情況,容易造成“第一書記”工作過程中陷入“唯GDP論”的窠臼,只注重經濟利益,忽視其它問題,最終使得整個嵌入活動呈現出不理想的效果。各地對“第一書記”的崗前培訓應當融入一些飽含人文情懷的感性化內容,例如地方鄉(xiāng)土文化和歷史,以及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方能推動完善“第一書記”的知識結構,憑借更豐富的文理知識儲備,綜合運用偏感性和偏理性的思維開展嵌入鄉(xiāng)村治理后的實踐工作。
(三)建立兼具感性和理性色彩的考核評價機制
派駐“第一書記”的直接目的是改變村莊的貧窮落后面貌和薄弱的經濟基礎,最終帶領農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因而先前“第一書記”在接受組織部門和派出單位“雙重領導”的考評時,大多著力于展現自己在帶領當地發(fā)展經濟的過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頗具理性化的色彩。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繼續(xù)推進,黨和國家將會對“培育文明鄉(xiāng)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展現鄉(xiāng)村文明新氣象”等工作給予更多重視。日后的考核評價機制也應進一步朝著“第一書記”推動鄉(xiāng)村精神文明建設等具備感性色彩、遵循人文社會科學思維的部分傾斜,由此才能更好地喚起“第一書記”的人文意識,促使他們深刻體會到文理知識的同等重要性,憑借更強的綜合本領更好地嵌入鄉(xiāng)村治理進程。
注釋:
①為遵循學術倫理,本文涉及的具體案例中的人名、地名均已作匿名化處理。
②“時年”指開始駐村的年份(2017年)時“第一書記”的年齡(單位為“周歲”)。
③資料來源為TP村村部工作筆記。
④筆者于2022年6月面向15位來自全國不同省市的“第一書記”或黨校工作人員進行了調查。
[參考文獻]
[1]歐陽靜.鄉(xiāng)鎮(zhèn)駐村制與基層治理方式變遷[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徐勇.“接點政治”: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縣域分析——一個分析框架及以若干個案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
[4]謝小芹.“接點治理”:貧困研究中的一個新視野——基于廣西圓村“第一書記”扶貧制度的基層實踐[J].公共管理學報,2016,(3).
[5]謝小芹.“雙軌治理”:“第一書記”扶貧制度的一種分析框架——基于廣西圓村的田野調查[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6]雷文艷,謝小芹,簡小鷹.新“雙軌制”:中國精準扶貧脫貧的一種新形式[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7]徐明強,許漢澤.新耦合治理:精準扶貧與基層黨建的雙重推進[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
[8]郭小聰,吳高輝.第一書記駐村扶貧的互動策略與影響因素——基于互動治理視角的考察[J].公共行政評論,2018,(4).
[9]袁立超,王三秀.非科層化運作:“干部駐村”制度的實踐邏輯——基于閩東南C村的案例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10]劉建生,涂琦瑤,施晨.“雙軌雙層”治理:第一書記與村兩委的基層貧困治理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9,(11).
[11]郭小聰,曾慶輝.“第一書記”嵌入與鄉(xiāng)村基層粘合治理——基于廣東實踐案例的研究[J].學術研究,2020,(2).
[12]何艷玲.“嵌入式自治”:國家—地方互嵌關系下的地方治理[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13]王維,向德平.從“嵌入”到“融入”:精準扶貧駐村幫扶工作機制研究[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14]朱新武,譚楓,秦海波.駐村工作隊如何嵌入基層治理?——基于“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案例的分析[J].公共行政評論,2020,(3).
[15]周飛舟.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民關系之影響[J].社會學研究,2006,(3).
[16]王海峰.干部國家:一種支撐和維系中國黨建國家權力結構及其運行的制度[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
[17]韓俊.以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為根本遵循實施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J].管理世界,2018,(8).
[18][瑞]岡納·繆爾達爾.亞洲的戲劇——對一些國家貧困問題的研究[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19]袁立超,王三秀.嵌入型鄉(xiāng)村扶貧模式:形成、理解與反思——以閩東南C村“干部駐村”實踐為例[J].求實,2017,(6).
[2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張國磊.科層權威、資源吸納與基層社會治理——基于“聯鎮(zhèn)包村”第一書記的行動邏輯考察[J].中國行政管理,2019,(11).
[22][美]羅伯特·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3]呂德文.治大國若烹小鮮——基層治理與世道人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24]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7]習近平.法治是各級領導干部知識體系中的基礎內容[N].人民日報,2018-03-11(001).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