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文
郭華教授認為:“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是簡單的陳述性知識,而是通過努力去獲得元認知知識。深度學習常常表現(xiàn)出深刻性、開放性、思辨性、本質(zhì)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
注釋屬于教材中的助學系統(tǒng),不僅能豐富知識,拓寬視野,更能明晰疑問,幫助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合理利用課下注釋,是可以有效促進學習的深入的。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必修下冊第3單元選入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文章第3段最后一句話是:“古人云:‘死生亦大矣?!M不痛哉!”(王羲之《蘭亭集序》)
“死生亦大矣”這句話,課文的注釋是:“死生是一件大事。語出《莊子·德充符》?!弊x到這里,我不禁產(chǎn)生困惑:(1)莊子不是主張齊生死么,他妻子死了,他還鼓盆而歌呢,為什么這里又說死生是一件大事呢?(2)王羲之既引用莊子的話,似乎是贊賞莊子所說的死生是一件大事,可是下文中王羲之又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明明是對莊子觀點的否定?。《颂幷n文注釋也說“一死生、齊彭殤,都是《莊子·齊物論》中的看法?!蹦敲?,莊子的觀點到底是“一死生”還是“死生亦大矣”呢?王羲之此處的引用到底是肯定莊子還是否定莊子的觀點呢?
要解決疑惑,還得看《莊子》原文是怎么說的?!八郎啻笠印边@句話在《莊子》中出現(xiàn)兩次。第一次在《莊子·德充符》中,原文是: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p>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p>
“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種心態(tài)?!俺洹敝赋鋵?,“符”則是證驗的意思?!兜鲁浞分v述了五個故事,虛構(gòu)了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體殘缺不全,但“德”又極為充實的人。引文節(jié)選的是第一個故事,說的是魯國有個被砍掉一只腳的人,名叫王駘,跟從他學習的人卻跟孔子的門徒一樣多。莊子借孔子之口盛贊王駘“通曉無所依憑的道理而不隨物變遷,聽任事物變化而信守自己”,指出無所待,忘形忘情才是真正的“德”。所以,莊子這句話的重點不在前面這句“死生亦大矣”,而是在“而”字后面的“不得與之變”。然而課文注釋卻只引了前半句話,遺漏了后面那句更為重要的話,而這句缺漏的話才是莊子真正想要表達的觀點。由于教材注釋未能全句引用,造成了句意的不完整甚至語意反轉(zhuǎn),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困惑。
事實上,除了《莊子·德充符》,“死生亦大矣”這句話在《莊子》中還出現(xiàn)了一次,是在《莊子·田子方》中,莊子這次是借孔子“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的話,詮釋孫叔敖不因爵祿改變自己“無所待”的狀態(tài)。這也與《德充符》中的旨意相同。所以,莊子的“齊生死的觀點”是明確的。
那么,我們還要進一步思考:“王羲之又是怎么看待莊子的這個觀點的呢?為什么他只取前半句話?”同學們討論下來,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王羲之并不贊同莊子“齊生死”的觀點,所以部分引用了《莊子》中的話,是對莊子的斷章取義,但王羲之也不僅僅是想表達“死生亦大”,他更重要的也是后面那句“豈不痛哉”。王羲之真正想說的是“死生這樣的大事怎么不會引發(fā)人的痛苦”。因為從文章第一段的“暢敘幽情”,到第二段的“游目騁懷”,到第三段的“情隨事遷”“感慨系之”“以之興懷”,到第四段的“興感之由”“臨文嗟悼”“所以興懷”“有感斯文”,王羲之都是在強調(diào)景情事文乃至生死,都會引發(fā)人的情感的變化,這種情感的變化就是“有情,有待”,人要用有情有待來對抗世事的無常與生命的短暫。這恰與莊子的“無情、無待”相反,這就是王羲之對莊子的觀點的否定。
回到注釋上來,如果我們能找到引文出處,發(fā)現(xiàn)注釋中的缺漏,補充完整,就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有時候課下注釋是會出現(xiàn)矛盾的地方的,教師如能發(fā)現(xiàn)并設置思辨性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力,也是促進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
《蘇武傳》是統(tǒng)編教材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第7段,李陵談到蘇武的大哥蘇嘉時說:“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逼渲小胺鲚傁鲁彼淖?,課本中是這樣注釋的:“扶著皇帝的車子下殿階。除,是門與屏(今所謂照壁)之間的通道?!边@則注釋讓人頗有困惑:“除”的解釋明顯前后矛盾,前句解釋為臺階,后句說是門與照壁之間的通道,到底哪個解釋是正確的呢?
《說文解字》說:“除,殿陛也?!笨梢娺@個字的本義就是宮殿的臺階。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對《蘇武傳》中的“除”字的注釋就是“殿階”。但是,查《漢語大詞典》“除”的解釋有兩個不同的義項,一個是“宮殿的臺階”,另一個就是“門與屏之間的通道”,且后一個義項詞典所舉的例句正是《蘇武傳》中的這一句。
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這樣的矛盾之處,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從字源、字形及語境方面考慮,借助工具書,嘗試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中,必定經(jīng)歷體驗質(zhì)疑、探究、論證,在深入學習中提升思辨能力。
限于篇幅或?qū)ξ淖值碾y易程度判斷的差異,有些字詞教材編寫者沒有加注,但生在閱讀理解時是會有困難的。對教材注釋的這一“留白”,教師不妨讓學生來嘗試加注,或許會有更多的收獲。
《蘭亭集序》中“終期于盡”一句,統(tǒng)編版教材中“終究歸結(jié)于消滅”,對“期”字并沒有做單獨具體的解釋。那么,此處的“期”該解釋為什么呢?教師不妨讓學生來作注釋。
教師可以先拋出問題:關于《蘭亭集序》中“終期于盡”中“期”的含義,統(tǒng)編教材沒有作注,但是不同教材版本卻有不同的解釋,比如,北師大版教材解釋為“必然,必定”,人教版教材注為“至、及”,蘇教版教材也將“期”字解釋為“注定”。還有的書是解釋為“歸結(jié)”“期限”“會合”。請同學們查找資料,結(jié)合語境,給“期”作注并作出合理的闡釋。
學生在嘗試給“期”作注的過程中,教師可提示同學分以下幾步:①查找工具書,結(jié)合所學課文,列出“期”的常見義項和例句;②結(jié)合《蘭亭集序》上下文語境,確定此處“期”的含義,并結(jié)合文本給出合理闡釋;③結(jié)合語境,從語法詞性上作出合理解釋;④從王羲之的傳世文獻中,探究其使用“期”的習慣用法。⑤考查其他典籍,尋找支撐證據(jù)。
學生已經(jīng)多次在文言文中遇到過“期”,比如初中學過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此處“期”注為“約定,邀約”?!蛾惿媸兰摇贰笆?,法皆斬。”中的“期”解釋為“期限”。高中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帝鄉(xiāng)不可期”,“期”注釋為“期求”。這些義項都是同學們比較熟悉的。要嘗試給“期”作注,學生會很自然地從這些義項入手,聯(lián)系舊識。但他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義項都不能作為此處的確解。這時候,學生就不得不再作其他思考和探求。面對新語境,新問題,即使查找出了一些新義項,也不能馬上就解決,還需要梳理、比照、分析、論證,才有可能建構(gòu)新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提示步驟,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初步的假說還需要嚴謹?shù)恼撟C,從而去尋找更多的論據(jù)支撐。
整個過程能夠調(diào)動、激活學生已有的個體經(jīng)驗,依托認知語境,學生就能在勾連舊識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建構(gòu),而這恰恰是深度學習的重要特征。
在拿到統(tǒng)編教材后,我很快發(fā)現(xiàn)了文言文的課下注釋中對通假字的表述與以前有所不同。統(tǒng)編版教材與華師大版教材相比較,將所有的“X通X”均更換為“X同X”。以必修上冊三篇文言文為例,見表1:
從表1可知,統(tǒng)編版教材把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全部用“同”來表示。華師大版教材則將通假字用“通”表示,古今字和異體字用“同”表示。比如,《勸學》中的“輮”與“煣”、“有”與“又”一般認為是通假字,“知”與“智”、“生”與“性”是古今字。《師說》中的“受”與“授”是通假字,“不”與“否”是古今字?!冻啾谫x》中的“屬”與“囑”、“馮”與“憑”、“繆”與“繚”、“籍”與“藉”是通假字。
那么,學界對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又是如何定義的呢?胡安順、郭芹納在《古代漢語》中說道:“通假字是指古人在書寫時所使用的與本字同音的替代字?!薄白中尾煌饬x和讀音完全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叫異體字,古稱‘或體’‘重文’”?!坝栐b學界通常用‘A,通B’注釋通假字,用‘A,同B’注釋異體字,用‘A,后來寫作B’注釋古今字?!薄啊ā糜谕僮?;‘同’用于異體字;古今字用‘后作X’或‘X的古字’等表示?!碧谱鞣凇丁巴ā迸c“同”——文言文注釋中兩個術語的運用》中提出:“異體字注釋用‘某同某’,通假字注釋用‘某通某’,而古今字注釋既不用‘同’,也不用‘通’,而用‘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某’的方式。”李瑾將通假字與異體字區(qū)別為:“異體字可隨意轉(zhuǎn)換,通假字只在一個意義上臨時借用,不能任意轉(zhuǎn)換。”
雖然對某些字到底是古今字、異體字,還是通假字存在認識和理解上的差異,但既然通假字與異體字、古今字是不同的,那么“通”與“同”就不可以亂用,更不可以不加辨別地用其中一種表述代替另外一種。教材編寫者將三者的區(qū)別抹去,一律用“同”來表示,不僅不能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幫助,反而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新的疑惑,認為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沒有區(qū)別,以致對知識的本質(zhì)產(chǎn)生了誤解。所以,面對注釋中的這一表述,教師最好能跟學生講清楚,使之對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的認識和理解更全面和更深刻。
在注釋的缺漏處、矛盾處、留白處、差異處設置問題,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引導學生透過字詞表面,探究文章深意,更能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探究、推理、判斷、選擇、闡述這些復雜的思維過程,使學習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