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要轉(zhuǎn)變對閱讀的價值認知,將培養(yǎng)終身閱讀者、引導學生成為精神自覺者作為實施閱讀教學的首要使命。提升閱讀效能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無疑是喚醒學生的閱讀自覺。教師的陪伴和示范會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實現(xiàn)閱讀的自覺蛻變。構(gòu)建校園閱讀場,有助于學生自發(fā)地產(chǎn)生閱讀需求,把閱讀當成一種自覺行為。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自主閱讀;示范力;閱讀場
閱讀是人類的精神養(yǎng)分和動力源泉。對高中學生來說,閱讀可以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到底為什么而學”“成為什么樣的人”等關(guān)鍵問題。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閱讀理解能力被列為“知識獲取能力群”的關(guān)鍵能力之一口;《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則進一步指出,要將“終身學習從理論轉(zhuǎn)化為實踐”,改變傳統(tǒng)認知的“工具”特征,讓“學習真正成為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之一”“成為提高生活質(zhì)量和生命尊嚴的選擇”[2]。而閱讀教學,無疑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最根本、最便捷的方式。
一、閱讀教學的價值追求
閱讀教學的價值是開展閱讀教學的邏輯起點。教師首先要弄清楚“為什么”。這個“為什么”,不以經(jīng)驗談,亦不以眾多論述者的觀點談,要遵循“第一性原理思維”,從閱讀教學的“綱領”—課標中尋找。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進一步明確了閱讀的價值定位:“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提升閱讀品位,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寬視野,領略人類社會氣象與文化,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思想文化修養(yǎng),豐富精神世界?!盵3]從表意邏輯看,本段內(nèi)容是漸次進階的:第一層“培養(yǎng)閱讀興趣和習慣”為基本要求,是每個讀者都應該達到的;而最后一層的“豐富精神世界”,應為閱讀的最高追求。
美國著名閱讀推廣者米勒說:“只要我們教學生將閱讀作為終身習慣來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將其作為一項考試技能來掌握,那么我們就是在踐行我們的使命:培養(yǎng)真正的讀者?!睘槭裁催@樣說?我的理解是,一個將閱讀當作習慣的學生,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豐盈的,他可以參照在閱讀中確立的精神高度去確立自己的人生愿景,進而明晰個體的自我認知,由此去體驗、去跋涉,從而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從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視角看,它解決的是最為關(guān)鍵的“為什么而學”的內(nèi)驅(qū)力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后,技能的提升指日可待。那些在考試中獲取高分的學生,往往是自主閱讀能力強、閱讀范圍廣的學生,這正是閱讀產(chǎn)生的精神力量使然。
對此,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王召強認為,閱讀的最佳境界應該是“無目的閱讀”,無須去強求,去時時檢查自己的收益,結(jié)果會自己找上你。他指出,過于關(guān)注閱讀的結(jié)果,只會給心靈帶來重負。著名閱讀推廣人樊登指出,無目的閱讀是“更高級的一種探尋”。他說:“帶著目的讀書,往往讀的是你舒適圈周邊的東西。自由閱讀則是突然跳到一個未知的黑暗區(qū)域,你會探索這個未知的黑暗區(qū)域,當你發(fā)現(xiàn)了一點亮光,它開始亮起來的時候,你又跳到更大的區(qū)域,又亮起來一點,最后,這些亮光全集中在一起,全亮了,整個大腦變成了解放區(qū)……目的性太強,就減少了大量的腦力摩擦所帶來的意外驚喜。”
所以,教師務必要轉(zhuǎn)變對閱讀的價值認知,將培養(yǎng)終身閱讀者、引導學生成為精神自覺者作為實施閱讀教學的首要使命。
二、閱讀教學的策略探尋
(一)喚醒學生自覺性
提升閱讀效能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無疑是喚醒學生的閱讀自覺。當學生愛上閱讀,所有的方法將不再重要。反之,一個學生排斥閱讀,再好的方法都將徒勞。如何讓學生的閱讀從被動變?yōu)橹鲃由踔撩詰??要從尊重學生的閱讀選擇開始。
有這樣一句通俗而又經(jīng)典的表達:“孩子愛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決定理論”。該理論認為,自主需要是一種自我決定的心理需要,往往伴隨著一種積極的體驗和自由感。該理論創(chuàng)始人Ryan和Deci通過對自主支持和自主抑制兩種不同環(huán)境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自主需要的滿足更能激發(fā)個體的內(nèi)在動機,即相對勝任需要和歸屬需要,自主需要的滿足對內(nèi)在動機的影響最大。美國閱讀專家斯蒂芬·克拉生用長達40年針對閱讀的研究成果表明,沒有任何一種單獨的讀寫活動可以像自由自主閱讀那樣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力、詞匯、拼寫、寫作和整體學業(yè)水平。那些充斥著傳統(tǒng)的機械式訓練的學習方式,如每周拼寫測試、詞匯測試、語法練習和閱讀理解題等,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很多情況下甚至還會產(chǎn)生負面作用。[6]因此,閱讀教學應首先尊重學生的閱讀選擇,讓學生讀起來、讀進去,從自己選擇的讀物中體驗閱讀的樂趣,享受自我選擇帶來的愉悅感,在內(nèi)心形成一個驅(qū)動閱讀的“小馬達”,這樣學生才能在不斷獲得成就感的過程中持續(xù)勉力前進。
筆者曾經(jīng)做過的一項調(diào)研驗證了這一點。在推薦讀書的方式中,教師首推的是“根據(jù)新課標明確的書目推薦”,占66.40%;其次是“向?qū)W生推薦自己喜歡讀的書”,占19.45%;再次是“讓學生根據(jù)興趣自由選擇”,占12.97%。而學生的選擇期待如何呢?“希望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的達84.61%,“習慣根據(jù)新課標明確的書目選擇”的僅占8.15%,“希望老師推薦書目”的僅占6.47%。教師與學生的選擇如此齟齬,揭示了師生之間理解的錯位:教師不相信大多數(shù)學生的閱讀品位,學生對大多數(shù)老師的閱讀推薦不感興趣。
可能有教師擔心:如果放任學生自主選擇,會不會導致“不健康”書籍泛濫?米勒指出,必須尊重學生“不甚高雅的閱讀品位”,“允許和鼓勵學生去讀自己想讀的書—這往往是學校做得不夠的地方”。厘清閱讀的價值追求后,有一個問題就變得很簡單:我們開展閱讀教學,首先是在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習慣,而不是教給學生書的內(nèi)容。如果在“讓學生讀文學或藝術(shù)價值有待商榷的作品”和“什么都不讀”中做選擇,相信答案就很清晰了。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后將“讀什么”的選擇權(quán)交給學生。在此基礎上,可以無痕地疊加三個步驟。一是以“暗示”的方式告訴學生選擇的類別—文學類、歷史類、哲學類、藝術(shù)類的文類閱讀,關(guān)于數(shù)學、物理、化學這些自然科學學科閱讀—也在這個過程中暗示并引導學生尋找既健康又有品位的書來閱讀。二是教學生“怎么選”,教給學生一些選擇的方法,比如通過封面、內(nèi)容簡介、名家推薦等,告訴他們不要盲從于潮流,要學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書。三是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閱讀領域—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可以讓自己反復讀甚至讀一輩子的書,并以此為基礎適度拓展。
(二)發(fā)揮教師示范力
對于尚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對其閱讀習慣、學習方式甚至行為方式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現(xiàn)代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學習活動主要是通過觀察他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把他人的示范作為媒介的模仿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榜樣的力量”。而教師閱讀的“身教”無疑是讓學生愛上閱讀的關(guān)鍵。
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做一個自覺終身閱讀的示范者和陪伴者。一個語文教師,如果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做到大量閱讀、深度閱讀,并且建立自己的閱讀領域,定然“腹有詩書氣自華”,課堂上能夠旁征博引、口吐蓮花,自然會受到學生擁戴。具備了這一點,教師的行為方式將通過“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的行為方式。如果教師每次走進教室都能帶上一本書,在早讀課、自習課、晚自習這些時段,安靜地翻書,將“讀書很高級”的信號傳遞給學生,會在無形間引領學生。
教師要善于做學生閱讀的“陪伴者”,不僅在閱讀課上陪學生一起讀自己喜歡的書,同時還要陪學生一起,讀學生關(guān)心的書。不妨嘗試做一些翻轉(zhuǎn),讓學生向教師推薦他們喜歡的書。在這方面,我們可能很難“放下架子”。事實上,當我們嘗試接受學生的推薦,學生就獲得了一種被信任、被重視的感覺,閱讀興趣會得到激發(fā),從而自覺地接受教師的引導、熏陶和推薦,并逐漸愛上閱讀。居高臨下的“壓迫力”一定不如悄無聲息的“示范力”更富有能量。教師的陪伴和示范是無聲的、有力的、持久的,它會讓學生在日常的追隨中實現(xiàn)閱讀的自覺蛻變。
(三)構(gòu)建校園閱讀場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場”是一種使人沉浸其中并能感受到精神含義的特定環(huán)境。學校應構(gòu)建閱讀場,營造直抵學生內(nèi)心的閱讀氛圍,使校園成為擁有獨特魅力的閱讀場域,這有助于學生自發(fā)地產(chǎn)生閱讀需求,把閱讀當成一種自覺行為。[7]
因此,“理念引領+主體自覺+課程支撐+空間供給”四位一體的校園閱讀場亟待構(gòu)建?!袄砟钜I”站位于素養(yǎng)立意的新時代情境,旗幟鮮明地把閱讀促進精神成長的價值追求融進學校育人理念?!爸黧w自覺”中的主體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教師的主體自覺即示范和陪伴,學生的主體自覺即由自主的閱讀選擇走向自覺的閱讀領域?!罢n程支撐”指由閱讀進課表發(fā)展為閱讀課程體系構(gòu)建,在避免功利化、知識化、概念化的灌輸式閱讀的基礎上,還要避免純放羊式的、毫無組織的閱讀,要以主題閱讀、比較閱讀、推介閱讀和閱讀評論等形式彰顯閱讀課程存在的價值;同時還要從課程管理的高度開展豐富而有層次的閱讀活動?!翱臻g供給”即在圖書館、教室、校園角落等地建設隨處可見、隨時可取的滿足閱讀期待的閱讀空間。
“閱讀場”的四個要素密不可分、環(huán)環(huán)相扣。理念引領是統(tǒng)領性要素,有了理念引領,教師才得以從功利化的閱讀教學中跳出,從而以閱讀的示范以及對學生自主需要的尊重喚醒學生的閱讀自覺。到這一步,“我要讀”就成了內(nèi)在渴求。此時,成體系、見層次的閱讀課程和全方位的閱讀空間供給,就成了可看見、可支撐的外部條件。由此,一個相互支持、浸潤共生的閱讀場便得以形成,而在這個“場”中央的學生,他們的精神自覺便悄然滋長。
從目標可視化、可檢驗的角度看,校園“閱讀場”構(gòu)建要做好三個“基本動作”。首先要高度重視圖書館建設。在藏書數(shù)量足夠大的前提下,購買圖書時關(guān)注學生群體,多聽學生的選擇建議,讓學生隨意可選;讓圖書館“全年無休”,特別是中午和周末不閉館,讓學生隨時可選;將圖書館建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包括食堂、樓梯的拐角、教室的后面等,讓學生隨處可選。其次是把閱讀課寫進課表,督促教師嚴格根據(jù)課表安排和課標要求上好閱讀課。最后是開展貫穿全年的各類閱讀推廣活動,如閱讀社團活動、閱讀報告會、圖書推介會、閱讀辯論賽、課本劇表演等,切實營造閱讀氛圍。
朱永新說,人的精神可以因閱讀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余華說,每一次的閱讀都會使我們本來狹窄和貧乏的人生變得寬廣和豐富,或者說使我們的心靈變得寬廣和豐富。為學生的未來負責,為教育的未來負責,期待學校早日實現(xiàn)閱讀的理念覺醒,全力構(gòu)建校園閱讀場,帶動教師和學生實現(xiàn)閱讀的主體自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2]朱益明,王瑞德,等.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從規(guī)劃到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7—58.
[4]唐琳娜·米勒.書語者:如何激發(fā)孩子的閱讀潛能[M].關(guān)睿,石東,譯.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8.
[5]樊登.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10.
[6]斯蒂芬·克拉生.閱讀的力量[M].李玉梅,譯.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1.
[7]王開玲.構(gòu)建閱讀場,喚醒兒童閱讀的“生命自覺”[J].江蘇教育,2023(1):47—50.
(肖如宏,江蘇省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