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萍
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經常有意地傷害或者挑釁他人且不為社會規(guī)范所許可的行為。小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身體攻擊,包括打、推、咬、抓、踢,或從別人那里搶奪物品等;另一種是非身體攻擊,主要是罵人、嘲弄諷刺人的語言攻擊行為和惡意造謠、離間他人關系的間接攻擊行為等。
班級中總有那么幾個學生十分霸道,不過,與學習成績好壞,與道德品質優(yōu)劣沒有很大的關聯(lián),主要集中在男孩身上。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攻擊性行為強的學生屬于一種心理障礙,一種解決問題時所采取的手段。這些學生往往不會與同伴正常交往、交流,不是招惹同學,就是出口傷人,動手打人,成了別人眼中的“小霸王”。
一、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普遍表現
(一)上課無視紀律
攻擊性行為的學生往往智商不低,思維敏捷,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勁,一天到晚玩?zhèn)€不停而不知疲倦。聰明的腦子不是用在學習上,對學習不感興趣。
老師講課時,他們往往會破壞課堂紀律,特別好動,坐不住,不能安靜聽講,或者與周邊的同學聊天,或者撩撥正在認真聽課的同學,又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自語。
做作業(yè)時,他們愛捉弄人,或撞同學的胳膊,或劃同學的作業(yè)本,或動一下同學的課桌。覺得很好玩,影響了周圍同學正常聽課學習,也時不時地打亂老師講課節(jié)奏。
(二)下課惹事闖禍
下課了,失去老師近距離的監(jiān)督,他們往往會惹事闖禍連連,時不時會對同學進行言語攻擊,說臟話,說粗話,說不著邊際的話,做一些不雅的動作,以此取樂。甚至常會突然襲擊同學,打一下,踢一腳,推一把是家常便飯。
在講臺邊,在課桌間,甚至在樓梯附近推推搡搡,捉弄同學,殃及周圍的許多同學,導致同學撞上桌角、倒地磕碰,摔下樓梯,受傷流血事件經常發(fā)生。
(三)學生平時我行我素
他們一般比較任性,對同學也缺少基本的同理心,集體意識很差,逐漸地,同學們會下意識選擇遠離,這無形之中就形成了“孤立”他們的狀態(tài)。而在這種孤立狀態(tài)下,他們非但不會反思自己,反而會變本加厲地戲弄同學,使得同學們更加討厭他們,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無論老師怎么提醒、批評、警告,他們就是一副嬉皮笑臉、無所謂的態(tài)度,油鹽不進,我行我素。
二、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剖析
(一)家庭教育因素
學生的一言一行,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父母教育的一個縮影。“小霸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會滑向兩個極端:撒手型與暴力教育。
有些家長平時忙于工作,對孩子的陪伴很少,缺少父母親情,孩子幼小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隔代親,老一輩往往會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沒有底線,漸漸形成了孩子蠻橫任性自私的個性。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于嚴厲,一旦孩子犯錯,或者學習成績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動輒打罵體罰,這向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變相地暗示孩子“當別人使你不滿意時,應該怎樣對待他”。
孩子一直生長在暴力環(huán)境下,或變得畏畏縮縮、極度自卑,或在耳濡目染下也開始爆粗口、動手動腳。
(二)老師態(tài)度因素
一般遇到攻擊行為的時候,大多數老師頭腦中首先呈現是“這個孩子怎么這樣自私,一點虧也吃不起”。有的教師習慣性地在學生面前樹立自己的權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感受,沒能做到尊重學生,拉開師生之間的距離,加重師生之間的隔閡,難以獲得學生的信任,學生不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自然很難對這些“小霸王”式的學生展開理性的引導。
有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全面,片面認為他們就是壞學生,是“害群之馬”,甚至會說是“無可救藥”。學生認為自己受到區(qū)別對待,就很容易在老師的課堂上故意搗蛋,成為老師口中的“小霸王”。
(三)學生自身因素
學生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或是過于以自我為中心,或是過于自卑,同時,內心又渴望急于獲得別人的關注與認可,在實際行為上又難以讓別人信服。于是,他們就會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加劇了不良行為的惡性發(fā)展,最終導致習慣性的攻擊行為。
三、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矯正策略
(一)暗示提醒,引導學生自我控制
教師以理服人,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幫助學生改正錯誤。
在面對有攻擊行為學生的時候,老師需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利用談話交流的機會,了解“欺負”同學的原因,慢慢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在心中時刻提醒自己“和同學說話要客氣哦”“不能打同學呀”;在與同學之間發(fā)生矛盾想要對同學說臟話動手之前,深呼吸,自我反思“這樣做對嗎”。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主動改變自己,要改善這些學生平時與班級里的同學們之間針尖對麥芒的相處模式,改善他們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減少同學間的摩擦。
在談話過程中,老師保持耐心傾聽,聽學生的傾訴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引導學生明確是非,知曉對錯,并要相信學生能夠改正。教師只有給予學生信任,帶給學生愛的歸屬感,才會獲得學生的信任。
(二)給予獎勵,誘惑驅動學生自律
教師積極利用長善救失的德育原則,嘗試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攻擊性行為的學生心理狀態(tài)都比較消極,他們非常容易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是“壞學生”,所以在很多時候,常常是破罐子破摔,而教師則要帶領這些學生走出這個思維誤區(qū)。
用積分、禮物和零食有形的物質獎勵,來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誘惑他們?yōu)榱说玫絻刃南蛲睦娑鲃蛹s束自己的不良行為。
小許同學特別愛鬧騰,幾乎每節(jié)下課,都有學生來打報告,真正的“小霸王”一枚,專門為他制定一條特權:如果一上午他沒有捉弄同學,積分獎勵就增加一倍;如果一天沒有欺負同學,積分獎勵就增加兩倍;如果一星期下來,沒有同學告狀,就獎勵他一份小禮物或零食。
第一天上午結束,真的沒有孩子告狀,他興奮地跑來“老師,我做到了,沒有弄同學。我能拿積分獎章嗎?”“可以啊,做到了就有獎,加油喲,爭取下午也有。”到放學,平安無事,他很開心地領走了兩倍的積分,還向同學們炫耀了手中的積分獎章。
這種約定,物質獎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改正自身錯誤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發(fā)展水平,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跟其他同學一樣,從內心要求自己,將道德規(guī)則內化,建立內部的規(guī)則,逐漸成為一種自律行為。
(三)略施懲戒,消耗學生過剩體能
懲戒是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guī)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guī)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懲戒是帶有手段和目的的一種教育方式。目的是學生的進步,在懲戒活動中手段與目的并存,教師往往通過給學生身心施加某種影響而帶來教育效果,懲戒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種不當行為的消極目的外,還帶有使受懲罰者知錯改正的積極目的。
攻擊性行為的學生之所以小動作不斷,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精神處于比較亢奮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很難保持安靜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當中。因此對于這些精力過剩的學生,教師的正面引導的效果可能會比較弱,這種時候實施反面引導手段,懲戒——身體練習,主要指在學生不良行為之后要求學生完成某種活動,做出某個反應。老師想一些辦法去消耗他們旺盛的體能,從而達到“累了就沒有力氣再去捉弄同學”的目的。
(四)遷移注意,分散學生主要精力
注意力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力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
攻擊性行為的學生精力旺盛,他們的聚焦點在于捉弄別人,以此找到樂子,教師主動讓其做有意義的事情,分散他們的專注點,也消耗他們搗蛋的精力,沒有時間闖禍。
小學生是非常樂意幫老師做事情的,看成是無上光榮自豪的事,因此,給“小霸王”一個差事——
做老師的警衛(wèi),讓他們有事做,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將惹事的精力遷移到做別的事情上。一下課,“小霸王”就像小尾巴跟在老師的身邊,充當老師的左膀右臂,到文印室拿學習資料,到物業(yè)處領取垃圾袋、掃把等衛(wèi)生工具,分發(fā)本子,登記成績,監(jiān)督同學背課文等等,這樣跑腿的事,他們非常樂意做,幸福感和自豪感倍增。
通過這種方式,讓“小霸王”意識到除了捉弄同學,還可以做更有意思的事,認識到自己還是蠻有用的,老師眼中有自己,將“幫老師好好做事”的目標逐漸轉移為“我要好好表現得到大家的認可”,樹立信心和努力的目標。
(五)適當冷落,留給學生自我反省
在和老師的斗智斗勇中,“小霸王”們一天比一天經驗豐富,幾天平安日子過下來便要來一次興風作浪。老師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他們身上,太注意他們了,整天圍著他們團團轉,他們或許有一種優(yōu)越感,這時,老師可以嘗試著反其道而行——冷落,只要他們一搗亂犯錯,老師就開始故意冷落他們,不理睬他們,以此讓他們感受到經常捉弄同學被別人排斥的滋味,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
上課時,不正眼看他們,不叫他們回答問題,不去單獨指導他們作業(yè);與同學發(fā)生矛盾,當著全班的面狠狠批評其他孩子,就是不去批評他們,連他們的名字都不提一下,不朝他們看一眼。跑腿的事也不讓他們做了,當著他們的面指派其他孩子去做,他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同學。即使他們做了好事,也表揚其他幾個孩子,就是不去表揚他們,更不要說獎勵了,時間一長,幾個機靈的孩子也會學著老師的樣兒,慢慢地繞開他們走,不和他們說話,不和他們玩,孤立他們,把他們當空氣。讓他們產生一種“老師心中沒有我”的危機感,坐立不安,別扭難受。
等到他們按捺不住來找老師或者給老師留言時,老師再與他們促膝交談,分析利弊,讓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行為,此時心理的落差有了心靈的觸動,會努力消滅自己的錯誤行為。
冷落其實是一個緩沖過程,緩和激動的情緒,留給學生自我反省的時間和空間,反思自己的言行,分析對錯,老師在教育時,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六)給予機會,幫助學生重獲自信
“小霸王”雖然令人頭痛,但是他們身上或多或少總有優(yōu)勢和長處,給他們搭建一個平臺,給他們提供發(fā)揮優(yōu)勢的機會,證明自己并不一無是處,也有可愛之處,也有讓別人羨慕的一面,從而逐漸找回自信,并將這種自信逐漸轉移到學習和為人處世上,真正實現轉變。
“小霸王”小郭在運動方面蠻有天賦的,尤其擅長中長跑。運動會報名的時候,兩個長跑項目男同學沒人肯參加。老師經過多方了解,把目光鎖定在了小郭身上。于是,老師找來小郭征求他的意見,他欣然接受。
運動會上,小郭奪得了第一名,在同學眼中,小郭宛如一個小英雄凱旋。他呢,咧著嘴一個勁地笑,此刻,他眼中是有光的。這一次的亮相,可以說扭轉了小郭在同學們面前的形象,從此開始漸漸地步入了正軌。
蘇格拉底說“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太陽,只要讓他發(fā)光?!睋P其所長,避其所短,挖掘潛能,用優(yōu)勢催化劣勢,促進轉化,“小霸王”就會自信滿滿,往良性方向發(fā)展。
四、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矯正成果
一般情況下,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班級中的“小霸王”逐漸收起鋒芒,悄悄地變化,少發(fā)脾氣了,不再喜怒無常,變得友善隨和,與同學關系變得融洽,與一些同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原先討厭同學也被同學討厭的“小霸王”已經融入班集體,愛上班級,喜歡為班級出力爭得榮譽。
“小霸王”慢慢地愛上了學習,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學科成績有所提升,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得到同學的肯定和佩服。
“小霸王”漸漸淡出大家的視野,變得自信、陽光,成為“小暖男”。
五、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矯正思考
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往往有一種自卑心理,自感低人一等,沒有朋友,他們內心深處往往又會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老師的注意和表揚。
(一)嘗試各種手段,找到突破口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需要采用各種手段引導感化,我們善于把發(fā)現一個或多個閃光點作為突破口,適時、適勢對他們進行褒獎,真誠地為他們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喝彩,跟他們分享每一次成功的喜悅,消除這些學生的思想障礙,讓他們克服自卑,找回自信,激發(fā)其進取心。
(二)過程曲折漫長,需極大耐心
進入中高年級的男孩子,自尊意識淡薄,自主獨立能力弱,但又想要擺脫大人的管制。因此,處于這樣邊緣的學生在教師家長眼里就變得桀驁不馴。
六、結語
有攻擊行為的孩子本質并不壞,身上還是有很多可愛的地方,他們想要表現自己,只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了他們認識上的偏激,形成了他們行為上偏差,做出了一些過激越界的行為。轉化這樣的孩子,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但是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放棄,在不斷的摸索中,總能找到一個出口,柳暗花明,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