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 王自文
一、 談話激趣,釋題導入
1.揭題、釋題。(出示《曹沖稱象》《司馬光》課文插圖)他們的智慧故事都發(fā)生在六七歲的時候,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聰慧兒童——王戎。
(板書課題)課文中的“道”可不是一般的道路,秦代以前,兩輛馬車可以并排順利通行的道路才被稱為“道”。課題短短七個字就已經(jīng)交代清楚了故事的人物、地點、事情。
2.了解王戎。王戎,何許人也?(晉朝人,“竹林七賢”之一,自幼聰慧。)對照注釋理解文意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
3.學習“戎”字。“戎”這個字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的甲骨文,(出示甲骨文的“戎”字)防御用的鎧甲和進攻用的兵器“戈”組合在一起就是“戎”字。戎是武器的總稱,后來引申為與軍事相關。(學生觀察并交流書寫要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人物形象引入話題,喚醒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前經(jīng)驗。未見王戎,已知其與曹沖、司馬光一樣自幼聰慧。對照注釋了解王戎,理解題目意思,通過標題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精練之美。
二、檢查初讀,疏通文義
【學習活動一:課文我來讀】
(一)出示句子:“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p>
1.(指名讀)讀得既準確又流利,尤其是多音字“折”讀得很準。這里為什么念“shé”呢?
2.(出示“折”字在字典中的解釋,學生交流。)據(jù)意定音,根據(jù)字的意思來確定它的讀音。誰來說說“折枝”的意思?
3.鏈接詩句,理解“多子折枝”。
(1)理解“折枝”的意思。(樹枝被壓彎了)什么情況下樹枝才會被壓彎呢?
(2)“子”在這里是“果實”的意思,也就是李子。蘇軾詩句中的“子”也是“果實”的意思:“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p>
(3)你能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當一當小詩人嗎?(出示)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道旁李樹( )滿( ),千( )萬( )壓枝低。
(二)出示句子:“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p>
這句話可以結(jié)合注釋來理解?!白摺痹谖难晕闹卸嘀概?,我們學過的《守株待兔》中,“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和“兒童急走追黃蝶”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
(三)男女生賽讀長句子,讀好停頓。
【設計意圖】從“言”入課,讀中感知。通過學習活動“課文我來讀”聚焦語言的訓練,培養(yǎng)語言意識。讀準、讀通、讀出節(jié)奏,疏通文義,鏈接詩句激發(fā)學生想象,體會文言特點,感受文言意境并遷移運用。
三 、細讀理解,感悟道理
(一)理清人物
1.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發(fā)現(xiàn)課文寫到了這些人物,(課件圈畫)課文中還有兩個地方隱藏著人物,你能找到嗎?
2.學生再讀課文,交流。(“答曰”前、“取之”前)你能找到隱藏的人物,有一雙慧眼。文言文里經(jīng)常會省略人物的名字,適當補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課文中省略了誰呢?(學生交流)
(二)梳理事件
1.學習文言文,有時候替換一些詞語也能幫助我們將課文讀得更豐富。課文里的三個“之”,我們能用什么內(nèi)容來替換?
2.結(jié)合語境學習,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問之”的“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這件事。
(三)對比發(fā)現(xiàn)
1.在我們學習過的《司馬光》一課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這句話寫了其他小朋友怎么做的,主人公怎么做的。你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寫嗎?
2.讀了“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這兩句,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都是寫了其他小朋友怎么做,主人公怎么做,這是一種對比。)
3.通過剛才的交流,請與同伴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學習活動二:理由我來說】
1.他是真的不動嗎?(不是,他大腦在思考。)會讀書的孩子能讀到文字背后更豐富的信息。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與同桌交流。
2.“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成語“道旁苦李”就是出自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對比襯托,入“文”入境。通過學習活動“理由我來說”體現(xiàn)課堂的價值:從知識到思維。學生找到文言文中省略的主語和“之”分別代指什么,感受王戎心理活動。學生思考的過程逐步以言語形式呈現(xiàn),徐徐鋪開。
四、練習復述,感受人物品質(zhì)
【學習活動三:故事我來講】
1.課文讀得好,有古文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我們再來講講這個故事吧。(出示評價標準:講完整、講清楚、講生動。)
2.同伴互說,評議。
3.(指名學生講故事,對照評價標準,集體評議。)課文通過短短49個字就呈現(xiàn)出生動的故事,文言文不僅有語言精練之美,還有含蓄之美,常常在結(jié)尾處點到為止,言已盡而意無窮。作者在結(jié)尾處還想告訴我們什么?
4.讓我們記住這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小王戎吧?。▽W生根據(jù)配樂和插圖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情理結(jié)合,領悟“文”意。學生通過講故事交流結(jié)尾處的言外之意,達到學以致用。
一、以讀為本感悟積累
文言文教學離不開朗讀,這節(jié)課以朗讀為本,串聯(lián)起文本內(nèi)容理解、文言語感培養(yǎng)的學習過程。這節(jié)課的朗讀有這樣幾個層次:讀準字音,明大意;讀好停頓,感節(jié)奏;讀出情感,悟形象;讀出畫面,品精神。學習目標逐層提升。讀準字音,學生讀通了課文,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讀好停頓,學生聚焦在長句子學習上,這是讀懂課文的關鍵;在品讀中,王戎的形象在學生腦海里慢慢地明晰起來;最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理解人物這樣做的原因。
二、以詩解文拓寬文本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毙形娜绱?,教學亦然。汪老師在課堂中適時引用了一些詩句和文言文,學生不斷觸摸和咀嚼精美的文句,不僅提升了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利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受到了美的熏陶。研讀“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時,汪老師呈現(xiàn)詩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講到“子”的時候引用蘇軾的詞“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緊接著進行填空練習的遷移,這樣就往前又走了一步,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很好的語用平臺。研讀“諸兒競走取之”時,讓學生思考“競走”是什么意思,結(jié)合注解,啟發(fā)學生回想學過的含有“走”的句子。遷移學習活動既促進了學生對文句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積累過程。
三、對比襯托突出人物
故事的主角是王戎,采用對比的手法來烘托人物形象。在指導學生學習“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這個關鍵句子的時候,汪老師用“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作為“教學支架”,這兩句都是寫別人怎么樣,主人公怎么樣,學生馬上就能理解這里用了對比的手法。接著,汪老師引導學生想象“諸兒競走取之”與“唯戎不動”的場景,突出王戎的與眾不同。之后,啟發(fā)學生思考王戎不動的原因。經(jīng)過交流討論,學生明白了內(nèi)在的“動”與外在的“不動”之間的關系,突出了王戎善于思考的性格特點。學生在這樣的語文活動中,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點,明白了“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
四、發(fā)揮想象激活思維
在學生講故事之后,汪老師讓學生感受作者“言已盡而意無窮”的言外之意,說說作者還想告訴我們什么。文言文教學從某種層面上說,更多的是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古詩文學習的重點之一。這節(jié)課上,汪老師從揭題開始就在進行美的滲透: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精練之美,講故事是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上再一次理解文本,“文”和“言”有效結(jié)合。課堂最后,在感受語言精練的基礎上,汪老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含蓄之美?!叭≈湃??!敝T小兒是怎樣反應的呢?作者還想告訴我們什么?通過分析作者的態(tài)度來探究課文的主題,再一次感受王戎的形象,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回歸文本,讓文化的滲透滋養(yǎng)學生的精神成長?!?/p>
(作者單位:汪麗,浙江省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學;王自文,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qū)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