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是國家各級各類院校教師提出的最高要求。教師要緊密結合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充分探索各種德育教學方式,并且與學科教學相融合,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發(fā)展速度較快,教師在學校教育期間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為將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貢獻力量。小學語文是基礎科目之一,教師應當重視滲透德育教學,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能力、習慣、行為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同時也要本著立德樹人理念,啟迪學生心靈,健全學生人格。在德育熱潮不斷掀起的當下,語文教師也可以借助科學方法為學生開展德育,使學生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
一、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與融合的意義
(一)能夠有效發(fā)揮教材中德育素材的作用
部編版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含很多主題,其中有多篇文章的內容與德育相關。教師可以充分借助教材中的素材為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例如,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之情,感恩大自然的饋贈,感恩他人的幫助,通過材料的感染,環(huán)境的熏陶,靈活選取各種教學方法,不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借助德育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科目能夠感受到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文字透露出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語文知識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知識,通過語文學習,學生要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文字應用能力等。只有掌握語文知識,學生才能感受到語文知識的思想性、道德性,并且語文科目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教材中所有德育素材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橋梁。
(三)通過德育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理念提出之后衍生的又一重要思想。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學習某一科目時所具備的能力總和,該能力既有基礎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能力,并且對學生的人格和品質也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德育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內容之一,對學生的道德情操、完美人格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借助德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能有效提升。
二、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與融合的問題
(一)過分理論化
現階段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很多教師習慣采取傳統(tǒng)的說教式形式為學生講述理論知識,難以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甚至教師還采取大量的灌輸式形式為學生講解,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沒有與學生的心理產生聯系,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習生字詞語、完成寫作要求等,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學生來講毫無新意,甚至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忽視德育工作
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一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依舊重視學生的成績提升,對于德育目標,教師采用一帶而過的形式,這樣一來,學生也不會重視德育的相關內容,認為成績能夠代表一切,如此一來,高分低能的學生就會大有存在。再加上一些家長把壓力轉移給學校,學校再把壓力轉移給教師,即使教師能意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開展工作,這樣就會使德育教育只有形式,毫無內涵。
(三)語文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有待提升
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路人,小學語文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標桿。因此語文教師自身的執(zhí)教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和行為習慣等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一些小學語文教師由于認識不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與學生相處、與同事相處時,沒有關注自身的德育水平,講的和做的沒有達到一致,學生也會出現混亂。而學校并沒有對教師的德育工作展開評價,使教師只把教學重點放在教學工作中,大量為學生布置練習題,難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甚至一些教師自身的不良行為也會引發(fā)學生的模仿和學習行為,這些都會阻礙學生的素質提升。
(四)家長不重視
德育工作離不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家長的積極配合。在新時代下,每一個家長都應當更新自己的育兒理念,積極配合教師完成相應的德育活動。但現階段一些小學生的家長,由于忙于工作忽略對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只關注學生的作業(yè)是否完成,成績是多少,對于學生的學習體驗,內心想法了解不夠充分,這樣一來,家長與教師在溝通時,只會討論學習,忽略德育的相關內容,阻礙教師德育工作的開展。
三、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與融合的措施
(一)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樹立學生道德意識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不管是內容選擇還是章節(jié)安排中,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開展德育工作時,也應當以教材內容為基本引導方向,鼓勵學生透過教材內容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很多教材中還會為學生展示古人的生活哲理或者一些品德故事,這些都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拓展學習資源,在課堂上統(tǒng)一為學生展示和講解。這樣一來,更能從深層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善于借助教研、交流等活動,對教材中的所有文章進行全面解讀,促進教學資源共享以及優(yōu)秀教學模式的共享,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整體教師團隊的水平,同時還能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幫助。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鹿角和鹿腿》的相關內容時,在本篇文章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小鹿對鹿角和鹿腿的態(tài)度不同,鹿角能夠讓小鹿感受到自己的美麗,并且小鹿還會時常欣賞自己美麗的鹿角。起初,小鹿對自己的鹿腿并沒有好感,但經過一件事情后,小鹿突然意識到健壯的四肢可以讓自己逃脫危險,于是更加喜愛自己的鹿腿。這篇文章學習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鹿角和鹿腿對小鹿的重要性。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交流和討論,在學生積極發(fā)言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使學生了解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對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客觀看待,公平評價。這樣一來,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有效完成,學生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觀。
(二)挖掘德育因素,明確德育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擇的語篇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多種多樣的文本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人間的真善美,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語言文學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審美情懷。教師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從多個角度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教師可以借助教研、交流等形式,探究語文教材的利用渠道,并明確德育目標,促進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共享,使整個學校的語文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例如,在學習《開國大典》這篇作品時,需要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抒發(fā)的遠大理想和豪情壯志。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展示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相關圖片資料和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發(fā)展到今天經歷的無數磨難,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要奮發(fā)圖強,努力拼搏,學生只有在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的引導下,才會積極努力,真正讓自己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和接班人。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朗讀比賽,讓學生用飽含深情的話語體會字里行間所表現的偉大氣概,使學生堅定信心,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奮斗。
(三)改善師生關系,進行道德引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基本前提是師生之間有著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的德行素養(yǎng)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不僅能夠健全學生人格,啟迪學生心靈,同時還能夠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路上的引導者。學校管理者也應當高度重視語文教師團隊的綜合素養(yǎng)和職業(yè)品德,讓語文教師自身擁有優(yōu)秀的人品、過硬的素質、磊落的言行以及堅定的信念。同時教師也應當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學習價值觀,使學生能夠親近教師,熱愛教師,喜歡教師教授的科目知識。作為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應當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培訓、學習、教研等各種可以提升自我的活動,使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更加扎實,不辱使命,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每一個教師還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形成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影響他人,影響學生。其次,教師應當重視發(fā)揮學校環(huán)境的育人作用,教師和學生應當共同參與班級氛圍的建設,使學生持續(xù)沐浴在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中,師生關系的建立不僅要有朋友的關懷,同時也要有長輩的威嚴,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帶領下做好班級建設工作。最后,在開展班級管理時,教師也應當善于聽取學生的意見,使學生能夠在民主的環(huán)境下共同進步。在他人的影響下,學生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教師通過全面評價學生,使學生找到將來的學習方向,達到凈化學生心靈的目的。
(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感知德育情感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滲透德育時應當重視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激發(fā)情感共鳴,真正讓德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學情境中,學生還能夠深刻感悟到知識以及德育對自己的影響。當然,教師設置的情境也要豐富多彩,形象生動,既要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也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學情等多個元素創(chuàng)建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開展游戲活動、競賽活動或扮演活動,從而有效達到德育教育的目標。
例如,在講解《將相和》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完語篇內容之后,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不管是完璧歸趙,還是負荊請罪,都可以讓學生思考人物的性格特點、服裝特點以及語言特點,讓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深度了解課文中的內容,并同時感受到藺相如大智大勇、愛護祖國的高尚品質,廉頗知錯必改的優(yōu)良品質。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進行討論和排練,爭取在課堂上達到最好的表演效果。作為觀眾的學生,也要認真觀看,最后進行評價,使整節(jié)語文課堂進行得更加順暢,從而升華學生的情感。
(五)借助德育引導學生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之情
部編版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父母之情的文章,在遇到這樣的文章時,教師可以根據群文閱讀思想,綜合所有文章,讓學生通過對比文章中的行文思路、寫作手法感受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文章《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等就是向學生展示父母愛子的情懷。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完這些文章后,可以為學生安排一節(jié)感恩父母的活動課,在活動課上,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父母的一些事情,或者組織學生觀看關于父母的影片、視頻等,最后讓學生寫一寫想要對自己父母說的話。在經過學生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寫作發(fā)給家長,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達成感恩教育的目標,同時也能升華學生的感恩情懷。
(六)借助德育引導學生感恩教師的培育之恩
整個小學階段,除了父母的教育,教師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成長也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意識到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心中也會慢慢流露出對教師的敬佩和不舍之情。尤其是到五六年級后,想到要離開小學生活,離開熟悉的同學和教師,相信每個同學心中都是依依不舍的。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六年級下冊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多文章,例如,《作文上的紅雙圈》《給老師的一封信》等,對于這些文章的學習,不用教師深入講解,學生也能深刻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告別課堂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大膽向教師表達出內心想要說的話,教師也可以為學生送最后的祝福,學生會明白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感受到教師給予自己的溫暖力量,相信在以后的學習和成長路上,這種溫暖的力量會不斷激勵學生朝著自己的理想奮斗。
(七)借助德育引導學生感恩祖國的庇護之情
“有國才有家,國強則家盛”的道理,學生在學習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時也會強烈感受到。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大聲說出對祖國的愛,也不僅限于組織學生共同觀看一些愛國電影,更不僅僅是讓學生用鉛筆描寫出祖國的偉大。在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從多角度對學生滲透愛國教育,例如,《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這幾篇文章向學生敘述了中國經歷了無數磨難和屈辱后終于迎來了嶄新的今天。學生看到八國聯軍侵華時會產生憤怒之情,看到五壯士為了革命而勇敢犧牲時會產生惋惜之情,看到開國大典的雄偉畫面時會感到振奮,一系列的情緒就是學生愛國的最好表現。不需要多少華麗的辭藻,根據教材中的文章,學生就能充分感受到滿腔的愛國情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然后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開展德育活動。在組織每一次德育教學活動時,教師都應當以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為主要目標,摒棄華而不實的活動形式,真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