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淥 李晨宇 徐珊珊
歷史城鎮(zhèn)承載著地方獨特的文化底蘊,構筑起一方人棲居的家園和心靈的歸屬。作為表現(xiàn)所在地域文化特征和規(guī)劃思想的綜合體,歷史城鎮(zhèn)保留著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在今天也仍然是一個處在生長、變化中的生活場所??v觀國際遺產保護界的相關文件和精神發(fā)展,從最早的《威尼斯憲章》對歷史建筑、紀念物的保護到《華盛頓憲章》擴展到歷史城鎮(zhèn)的整體保護,再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瓦萊塔原則》中對以文化習俗、傳統(tǒng)、記憶等為代表的非物質要素的重視,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城鎮(zhèn)保護對象的范圍和規(guī)模不斷豐富,身份認同、場所精神、文化記憶等非物質要素在遺產保護和利用、歷史城鎮(zhèn)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作用愈發(fā)凸顯。
正如城市史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所說“如果我們僅只研究集結在城墻范圍以內的那些永久性建筑物,那么我們就還根本沒有涉及到城市的本質問題”(1)[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年,第3頁。。作為歷史城鎮(zhèn)本質內涵的非物質遺產,是歷史城鎮(zhèn)連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實踐,是歷史城鎮(zhèn)存續(xù)至今并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有形和無形遺產不僅建構或表征一系列的認同和記憶,而且?guī)臀覀円試?、社區(qū)或個人及“地方”的身份在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及物質世界中進行定位(2)[澳]勞拉·簡·史密斯:《遺產利用》,勞小燕、張朝枝,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年,第52頁。,故國內外學者多將遺產與文化自覺(3)孫九霞、許泳霞:《文化資本化視角下“非遺”的表述與重構——以麗江納西刺繡為例》,《思想戰(zhàn)線》2018年第3期,第21—27頁。(4)Kim S,Whitford M,Arcodia C.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sustainable tourism resource: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19,14(5-6),pp.422-435.、身份認同(5)張朝枝、屈冊、金鈺涵:《遺產認同:概念、內涵與研究路徑》,《人文地理》2018年第4期,第20—25頁。(6)Yan W J,Chiou S C.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c participation:The informal education of Chinese embroidery handicrafts. Sustainability,2021,13(9),p.4 958.、地方感(7)Bajc V. Collective memory and tourism:Globalizing transmission through localized experience. Journeys,2006,7(2),pp.1-14.(8)鄭久良:《非遺旅游街區(qū)旅游者地方感、滿意度與忠誠度的中介作用機制研究——以黃山市屯溪老街為例》,《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40—47頁。(9)Tan S K,Tan S H,Kok Y S,et al. Sense of pla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ase of George Town and Melaka. Tourism Management,2018,(67),pp.376-387.等聯(lián)系起來,認為遺產是表達、推進并建構認同感、自我感和歸屬感的文化工具。但是在實踐層面上,當前公眾對于歷史城鎮(zhèn)非遺的關注度不高,歷史城鎮(zhèn)空間生產和恢復過程中常常背離其本身所擁有的文化性和本土特色,其整體文化空間喪失了原真性、連續(xù)性和完整性。特別是目前以旅游為前提的歷史城鎮(zhèn)復原和利用,造成非遺原生空間急劇縮減,剝奪了其生長的土壤,物質和非物質遺產的本真性、整體性、文化延續(xù)性等正在遭受損害,承載歷史的文化印記、情感記憶也日益消失,原住民對歷史城鎮(zhèn)的認同感逐漸弱化。由于非遺具有脆弱性,并且與所處的歷史城鎮(zhèn)有著天然不可分割的依存關系,所以對歷史城鎮(zhèn)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傳承迫在眉睫。
基于此,本研究以貴州織金古城為案例地,采用扎根理論方法,以介入式觀察法與訪談法獲取古城居民對歷史城鎮(zhèn)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古城非遺保護與活化的認知和態(tài)度,通過三級編碼,形成記憶和空間互構視角下歷史城鎮(zhèn)非遺活化的邏輯路徑,站在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中,以期解決以下問題:非遺與歷史城鎮(zhèn)如何相輔相成,怎樣深度挖掘歷史城鎮(zhèn)非遺的存續(xù)力和創(chuàng)造力,歷史城鎮(zhèn)如何塑造自身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
莫里斯·哈布瓦赫首先提出了集體記憶理論,他明確指出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記憶不是簡單的再現(xiàn)過去,而是蘊含著巨大的現(xiàn)實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選擇、舍棄和創(chuàng)造。美國學者保羅·康納頓的記憶理論研究是在對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提出質疑的基礎上進行的(10)李寧:《“社會記憶”理論的發(fā)展概述》,《新聞研究導刊》2019年第9期,第73—74頁。,他認為哈布瓦赫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記憶的變化,沒有關注其傳遞和延續(xù)。在《社會如何記憶》一書中,康納頓強調了社會習慣記憶,正是“習慣記憶”的存在使“集體記憶”得以延續(xù)。記憶需要借助實踐來實現(xiàn)自身的持續(xù)性,通過實踐重演過去,完成對記憶的存儲與傳遞。德國著名學者阿萊達·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記憶的概念,將記憶區(qū)分為功能記憶和存儲記憶的雙重形象,存儲記憶支撐和修正功能記憶,功能記憶賦予存儲記憶方向與動力(11)[德]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潘珞,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47頁。,二者共同作用,實現(xiàn)記憶的建構。當前,文化記憶理論也被廣泛應用于旅游規(guī)劃開發(fā)、品牌形象感知、遺產保護傳承等諸多領域,成為一個多維的研究視角。文化遺產將個人與過去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維系某一地方世代相傳的記憶建構文化身份認同(12)呂龍、黃震方、陳曉艷:《文化記憶視角下鄉(xiāng)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進展及框架構建》,《人文地理》2018年第2期,第35—42頁。,而文化記憶在情感上將個人與現(xiàn)在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個體記憶的形式傳承(13)Bennett A,Janssen S. Popular music,cultural memory,and heritage.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2016,39(1),pp.1-7.,在時代的變遷中以集體記憶的形式再現(xiàn)(14)李軍:《禳災文化記憶在鄉(xiāng)村旅游中的價值重構——基于三個藏寨的案例研究》,《民族學刊》2021年第4期,第60—68頁。。從“文化記憶”理論的內涵和發(fā)展可以看出,該理論主要圍繞文化認同而展開,對認同本身進行反思和塑造(15)吳盛博:《文化記憶理論的演變及現(xiàn)實意義》,《外語學刊》2021年第6期,第123—126頁。,通過實踐豐富本土化的體驗實現(xiàn)文化認同(16)Bajc V. Collective memory and tourism:Globalizing transmission through localized experience. Journeys,2006,7(2),pp.1-14.(17)YU Park H. Shared national memory as intangible heritage:Re-imagining two Koreas as one n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8(2),pp.520-539.,這對于處在全球化趨勢中的當代世界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在特定的時空架構中,人們通過日常生產生活,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社會文化,利用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元素進行存儲從而形成文化記憶。借助非遺,文化記憶可以反映歷史城鎮(zhèn)的獨特形象,塑造群體的身份認同,喚起當?shù)鼐用竦牡胤揭缿?,強化外來游客的文化感知和體驗。文化記憶理論對歷史城鎮(zhèn)非遺的傳承具有解釋意義,同時對構建歷史城鎮(zhèn)居民的認同感,以及進一步推動非遺活化有諸多啟發(fā)。
空間生產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亨利·列斐伏爾提出了“(社會的)空間是(社會的)產物”,空間生產就是空間被開發(fā)、設計、使用和改造的全過程(18)包亞明:《現(xiàn)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7頁。。列斐伏爾認為可以從三個維度去解釋空間,分別是空間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構建起三元空間生產的方法論。文化空間的連續(xù)性表現(xiàn)在遺產保護、情感依戀等方面(19)Janssen J,Luiten E,Renes H,et al. Heritage as sector,factor and vector:conceptualizing the shif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spatial planning.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7,25(9),pp.1 654-1 672.,它既是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的結果、具體化和產物,又是其中介、前提和創(chuàng)造者(20)殷潔、羅小龍:《資本、權力與空間:“空間的生產”解析》,《人文地理》2012年第2期,第12—16頁。??臻g生產理論為理解現(xiàn)實空間與各社會群體的空間想象之間的聯(lián)系提供幫助(21)孫九霞、蘇靜:《旅游影響下傳統(tǒng)社區(qū)空間變遷的理論探討——基于空間生產理論的反思》,《旅游學刊》2014年第5期,第78—86頁。,遺產保護與空間實踐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22)Janssen J,Luiten E,Renes H,et al. Heritage planning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therlands:changing policies and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14,20(1),pp.1-21.,空間的調適需要凸顯人文關懷(23)郭文、王麗、黃震方:《旅游空間生產及社區(qū)居民體驗研究——江南水鄉(xiāng)周莊古鎮(zhèn)案例》,《旅游學刊》2012年第4期,第28—38頁。。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階段,權力和資本在此過程中對城市空間重新建構,歷史城鎮(zhèn)的保護與開發(fā)具有應用并發(fā)展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獨特優(yōu)勢(24)韓勇、余斌、朱媛媛、盧燕、王明杰:《英美國家關于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新近研究進展及啟示》,《經濟地理》2016年第7期,第19—26頁。。
歷史城鎮(zhèn)是非遺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文化空間,歷史城鎮(zhèn)原生環(huán)境,包括獨特的地理要素、自然人文條件、社會資源等,為非遺的延續(xù)提供了特定的空間。隨著歷史城鎮(zhè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很多非遺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但是在城鎮(zhèn)化和旅游開發(fā)建設的過程中,歷史城鎮(zhèn)很大程度上遭到了破壞,非遺也失去了原生空間??臻g生產理論將為歷史城鎮(zhèn)文化空間與非遺的依存關系以及歷史城鎮(zhèn)文化空間重構提供理論支撐,為非遺活化提供有益探索。
居民對文化記憶與空間的感知、體驗和理解過程,不僅是對懷念過去時光和象征過去空間的考量,更是由此所觸發(fā)的對文化的深層次認知和情感寄托(25)呂龍、吳悠、黃睿、黃震方:《“主客”對鄉(xiāng)村文化記憶空間的感知維度及影響效應——以蘇州金庭鎮(zhèn)為例》,《人文地理》2019年第5期,第69—77頁。。記憶是空間中的積極組成部分(26)Withers C W J. Landscape,memory,history:Gloomy memories and the 19th-century Scottish highlands.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2005,121(1),pp.29-44.,記憶的時代激活和集體回憶需要依賴于一定的文化空間,即所謂的“記憶之場”,在空間營造、情境再現(xiàn)、意象敘事等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文化認同、生產、情感等功能也得到體現(xiàn)(27)趙愛霞、左路平:《論文化記憶及其意識形態(tài)功能》,《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第80—86頁。。文化空間為記憶的儲存和再現(xiàn)提供特定的場所(28)Hoelscher S,Alderman D H. Memory and place:geographies of a critical relationship. Social &Cultural Geography,2004,5(3),pp.347-355.,釋放其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象征意義,凸顯歷史城鎮(zhèn)物質和精神層面的人文底蘊(29)Lewicka M. Place attachment,place identity,and place memory:Restoring the forgotten city pas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8,28(3),pp.209-231.。文化記憶是充分理解歷史城鎮(zhèn)空間演化和生產的重要工具,記憶推動文化的延續(xù),塑造著歷史城鎮(zhèn)的空間布局與社會生產,對文化空間的重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采用記憶與空間的關聯(lián)視角,是探究歷史城鎮(zhèn)物質性與非物質性文化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歷史城鎮(zhèn)非遺能夠延續(xù)千百年的生命力,始終保持自身所蘊含的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依靠的是不斷適應時代的、人民的需求,不斷演變并不斷被重新解讀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30)Wesener A. Adopting ‘things of the littl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periential authenticity of place in the Jewellery Quarter,Birmingh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17,23(2),pp.141-155.。在大眾旅游時代,傳統(tǒng)技藝文化遺產可通過主題公園、節(jié)事活動等多種類型進行旅游呈現(xiàn)(31)Shi M,Zhang L,Yang H,et al. Pilot Study of Applying Creative Computing for the Acti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bility Engineering,2019,15(2),p.611.,形成客觀主義原真性、建構主義原真性、戀地主義原真性等活化模式(32)王芳、黃遠水、吳必虎:《傳統(tǒng)技藝文化遺產旅游活化路徑的模型構建研究》,《旅游學刊》2021年第2期,第92—103頁。。非遺需要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人需要的文化,使其在新時代展現(xiàn)獨特的原真魅力(33)李江敏、李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之道》,《旅游學刊》2018年第9期,第11—12頁。。對非遺的活化,不僅是對其生產工藝、材料、方法的了解,還要清楚當時的人文環(huán)境、風俗習慣,內在的民情民風、文化含義,考慮在現(xiàn)代社會生存發(fā)展的可能(34)陸天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傳承的研究與實踐——以中吳手工藝為例》,《美術大觀》2019年第8期,第148—149頁。?;顟B(tài)保護體現(xiàn)了對遺產持有者主體地位和遺產存在于現(xiàn)世的生命屬性的尊重,活態(tài)保護的本質是保護遺產持有者活態(tài)的記憶和技藝(35)孫發(fā)成:《非遺“活態(tài)保護”理念的產生與發(fā)展》,《文化遺產》2020年第3期,第35—41頁。。地方的非遺從業(yè)者(如手藝人)的生計,以及基層群體的非遺傳承、實踐,也成為近十年來遺產研究的熱點問題(36)Parts P K,Rennu M,J??ts L,et al. Developing sustainable heritage-based livelihoods:an initial study of artisans and their crafts in Viljandi County,Eston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11,17(5),pp.401-425.。
非遺是歷史城鎮(zhèn)文化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結點,是建構文化認同的重要來源。挖掘文化記憶,樹立歷史城鎮(zhèn)居民的責任感,促進非遺的活化傳承,最終延續(xù)地方文化內涵。歷史城鎮(zhèn)非遺的活化,如何既滿足時代發(fā)展和市場需求又不失文化精髓和實質內涵,成為當下值得思考的問題。
扎根理論通過系統(tǒng)的資料收集,對材料進行編碼發(fā)掘、發(fā)展核心概念、分析邏輯關系,自下而上構建實質理論。歷史城鎮(zhè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非遺活化實踐具有復雜性和動態(tài)性,難以采用量化方法來尋找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與之相比,扎根理論作為一種質性研究方法,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訪談互動,觀察和分析在特定文化氛圍中被研究者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而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和文化現(xiàn)象的深層次機制??椊鸸懦欠沁z承載著人們對地方的依戀與熱愛,一方面通過代代相傳,非遺保持其自身的連續(xù)性,構建后輩的文化身份,為歷史城鎮(zhèn)注入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非遺塑造群體意識和身份認同,彰顯對生命生生不息的追求。非遺傳承的本質在于“文化的傳承”(37)張姣姣、王劍:《基于扎根理論的燕京八絕“多維互動傳承模式”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第75—84頁。,古城居民怎樣看待非遺當下和未來的價值,如何做好非遺傳承,實際上就是如何延續(xù)織金古城的文化,這一過程更符合扎根理論所強調的內容,能夠較全面地剖析活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本研究以扎根理論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過開放式和主軸式編碼厘清關系,挖掘范疇,通過選擇式編碼找出歷史城鎮(zhèn)中非遺活化的邏輯路徑。研究借助質性分析工具NVivo12展開。
數(shù)據(jù)來源通過采用介入式觀察法與訪談法獲得。2021年12月筆者以研究者的身份介入到織金古城,觀察古城居民日常生活,記錄其空間演變和非遺傳承狀況。訪談重點針對深度參與織金古城生產生活的相關人員,受訪者人口統(tǒng)計特征為:男性14人,女性10人;30歲以下4人,30歲~39歲5人,40歲~49歲5人,50歲~59歲6人,60歲以上4人;非遺傳承人10人,原住民8人,古城開發(fā)商3人,政府官員3人。每次訪談時間在30分鐘到1小時不等,訪談內容分為兩部分:受訪者基本情況介紹,了解訪談對象在歷史城鎮(zhèn)中的角色;把握其對古城發(fā)展及非遺活化的態(tài)度及想法。訪談話題主要圍繞居民記憶中和當下對織金古城的認知、織金古城的非遺傳承與發(fā)展現(xiàn)狀、非遺在古城居民心中的地位等。在征求受訪對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對訪談內容進行錄音記錄,并在后期作轉錄處理,共整理出約86 000字的訪談文本。本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織金古城發(fā)展變遷及非遺完整性、原真性現(xiàn)狀,并進一步探究更好地進行非遺傳承和活化的路徑,延續(xù)古城文化。
織金古城地處貴州西部,是貴州早期確定的全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椊鸸懦菤v史悠久,人文厚重,其古跡眾多,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四庵、四閣、四寺、四祠、八大廟”的整體格局。這些文物古跡依城市布局,有序分布于一座座風景秀麗的小山上和流經城內的貫城河兩岸。織金作為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大縣,獨特的內陸環(huán)境和人文積淀,使其在歷史長河中完整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民族習俗,較好地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本土性,造就了織金絢麗多彩的非遺。據(jù)統(tǒng)計,織金縣有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非遺10項和市縣級非遺56項,諸如苗族蠟染技藝、砂陶制作技藝、石雕刻工藝、織金水八碗是織金非遺的經典代表,具有歷史的持續(xù)性和傳承性。比如,織金苗族蠟染于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的蠟染從植棉紡線織布,到板藍發(fā)酵制作藍靛,再到畫蠟的顏料蜂蠟,都是苗族同胞和自然相伴千百年積累的智慧結晶,繡娘們希望能用好手中的蠟刀,將織金苗族蠟染技藝傳承發(fā)展下去??椊鹕疤赵谇宄跄昃鸵咽⑿?,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砂陶制作技藝沉淀累積了深厚的工藝美學,于2007年入選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砂陶技藝傳承人恪守工藝之傳統(tǒng),在樸實的平凡當中傳遞手工藝的無盡神奇。織金非遺不僅依賴于當?shù)厣鐣洕陌l(fā)展,而且吸收了多民族手工藝文化的精髓,最終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技藝。
近年來,織金縣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和歷史遺產,大力提倡文化扶貧,助力非遺增收。但與此同時,織金古城非遺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短板和不足依然突出,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非遺技藝主要以過去人們的生產生活所需和傳統(tǒng)審美為基礎,脫離了當代人的需求,難以融入古城居民日常生活和引起情感共鳴;第二,當前古城的非遺傳承人多數(shù)年齡較大,其畢生都在從事非遺創(chuàng)作,盡管收益不盡如人意,也依然樂于傳承和發(fā)展,但是作為非遺傳承主力軍的年輕人缺少對非遺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所以不愿投身于此,造成當前織金古城非遺傳承后繼無人、日漸式微的嚴峻狀況。
從織金古城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非遺及其當前非遺傳承與活化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來看,選擇其作為案例地在歷史城鎮(zhèn)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開放式編碼是在研究起始階段,將獲得的材料進行分解、概念化和范疇化。經由聚類分析,基于概念和維度對原始資料分類并命名。概念化是將原始材料打散成獨立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提取編碼要素,實現(xiàn)通俗化語言向精煉化語言的轉變,形成基本概念;概念分類是指通過分析概念間的聯(lián)系,將同一類屬的概念匯集成概念叢;范疇化是對概念叢進一步抽象并命名。本文通過NVivo 12的手動編碼功能,將收集的訪談資料不帶任何研究者的預設逐字逐句進行編碼、分析,從原始資料中提取基本概念、產生概念范疇。經過多次編碼、修正、篩選和優(yōu)化,最終提取88個基本概念,然后提煉出研究所需的26個范疇,分別為:傳承經歷、非遺印象、技術獨有、家族歷史、家庭熏陶、物質環(huán)境、古城符號、古城風貌變化、實現(xiàn)高效生產、營造文化景觀、塑造價值空間、企業(yè)深度挖掘、政府給予支持、情感積累、美好的寓意、認同、對古城未來的擔憂、發(fā)展過程困難重重、古城遭到破壞、外界幫助微弱、堅定傳承信念、期待美好未來、支持古城保護、義不容辭的責任、盡心傳授培養(yǎng)、努力開拓市場。開放式編碼示例見表1。
(二)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作為扎根理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依據(jù)現(xiàn)象的發(fā)展邏輯、客觀成因、過程及結果,充分探索概念與概念、概念與范疇、范疇與范疇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并通過概念層次上的邏輯關聯(lián)來構建各個獨立范疇間的聯(lián)結關系,從而提取和抽象出更高一級、更具統(tǒng)領性的主范疇。在主軸編碼的過程中,要觀察初始概念扎根的原始語境,了解其背后含義,確保初始概念間關聯(lián)的合理性。本文根據(jù)相互內在關系和邏輯關系,對開放性編碼獲得的26個范疇重新歸納和聚類,得到9個主范疇,依次為個人記憶、家族記憶、古城記憶、社會空間、制度空間、情感空間、失落感、正義感、使命感。主軸編碼的結果見表2。
表2 主軸編碼形成的主范疇
(三)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將主軸編碼過程所提取的幾個主范疇進一步進行關聯(lián),分析不同主范疇之間的關系并進而挖掘“核心范疇”。在核心范疇下,幾個主范疇形成典型的關系結構,搭建具有故事線的理論模型,并闡釋其結構關系內涵。通過對26個范疇和9個主范疇深入分析,在與原始資料和相關文獻資料比較互動的基礎上,梳理清楚本文的故事線,進而抽象提煉出“歷史城鎮(zhèn)非遺活化”這一核心范疇。如圖1所示,構建文化記憶與文化空間的關聯(lián)視角下古城非遺活化的理論框架,圍繞核心范疇的“故事線”可以總結為:文化記憶、空間實踐、地方感共同構成歷史城鎮(zhèn)非遺活化的多維動力。完整“故事線”闡述如下:
圖1 文化記憶與文化空間的關聯(lián)視角下古城非遺活化的理論框架
第一,文化記憶代表了時間維度上的文化積淀與演變,只有通過個人和群體在特定時間和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記憶實踐才能存在。記憶來自于過去,但其是動態(tài)的和持續(xù)的,與過去和未來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文化記憶搭建了個人、集體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古城記憶摻雜著個人記憶對身份認同的訴求和對當下的闡釋,也包容著家族記憶的韌度和厚度。古城記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信念,對于個人身份認同和家族使命擔當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二,文化空間衡量著空間維度上的文化生產,非遺從最初形成到逐漸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空間中。當一個文化空間形成后,它就會保持和延續(xù)其中的人類活動,構建空間實踐。首先,社會空間作為古城文化空間的核心,是承載古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體空間;其次,制度空間是管理者和利益主體將其構想付諸實施的場所,權威話語推動社會空間的改變,新的空間實踐又必然伴隨著文化生產的轉變;最終,情感空間是對社會空間的回歸,集體產生的情感影響力助推社會空間的連續(xù)性,維持當前古城社會空間所建構的記憶和歷史,并支撐人們通過行動來實踐自身的空間主張。
第三,由于集體記憶的約束和個體記憶的差異,往往會催生出多樣的地方感。地方感對于特定歷史情境下的形態(tài)演變、價值歸屬、情感認同等群體支持下的社會記憶產生具有重要的表征作用,是社會記憶凸顯的主要形式(38)李巍、漆建武、張凱:《甘肅省文化記憶空間識別與格局演化》,《經濟地理》2021年第1期,第74—86頁。。當古城失去原本的身份,記憶消失帶來永久的失落感,古城居民想要表達合理訴求的渴望,激發(fā)出內心的正義感,失落感和正義感最終凝聚成使命感(39)Tan S K,Tan S H,Kok Y S,et al. Sense of pla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ase of George Town and Melaka. Tourism Management,2018,(67),pp.376-387.。
第四,依托文化記憶、空間實踐來喚醒歷史城鎮(zhèn)居民對他們所屬地方的認同感和共同屬性的意識,強化自我身份認同,從而觸發(fā)“回憶地方”的集體和個人行為。在記憶驅動和空間建構的雙重作用下,人們生發(fā)出豐富的地方感,塑造地方歸屬象征,并內化為推動歷史城鎮(zhèn)非遺活化的動力。
文化記憶是居民在日常生產生活的空間中形成的個體和群體的生活史,文化空間既能夠承載文化記憶所容納的歷史、意義、情感和符號,又反映著建設實踐中人與人、人與空間的多元互動關系(40)王秀偉、白櫟影:《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邏輯遵循與路徑探索——文化記憶與空間生產的雙重理論視角》,《浙江社會科學》2021年第10期,第72—80頁。。世代生活在織金的袁大爺回憶兒時的古城:“小時候我們就在貫城河里抓魚游泳,在廟宇樓閣中嬉戲打鬧,那時候還沒有修這么多高樓,那些古建筑也很老很漂亮,只可惜現(xiàn)在很多都已經看不到了。”(41)訪談于2021年12月10日,被訪談人袁大爺(約70歲),織金古城原住民。作為蓄養(yǎng)文化內涵的物質載體,古城空間是記憶的劇場。文化空間孕育和包容著記憶的生長,為回憶的再現(xiàn)和更新提供載體和素材。 “雖然地點之中并不擁有內在的記憶,但是他們對于文化回憶空間的建構卻具有重要的意義?!?42)[德]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第344頁。文化空間把記憶留存在某一地點的土地之上,還賦予其持久的延續(xù)性,這種持久將人們的回憶定格在古城文化空間之中?!半S著一個地方被毀壞,它的歷史并沒有過去,它仍保存著物質上的殘留物,這些殘留物會成為一個新的文化記憶的關聯(lián)點。”(43)[德]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第357頁??焖俚某擎?zhèn)化,也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古城的生存空間。織金古城的保護和開發(fā)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管理部門發(fā)布保護規(guī)劃,重視貫城河河道、井泉的治理,維護織金歷史城區(qū)“一水貫城、河納百泉”的自然格局,保護承載古城文化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延續(xù)古城居民的文化記憶。
文化記憶作為文化空間形成的根基,是物質空間通過記憶媒介對精神層面的一種客觀映射,塑造地方認同與依戀,是空間中的多元文化形成人文積淀的一個符號。文化記憶的空間化就是將文化記憶的內容、形式、功能與現(xiàn)實空間進行聯(lián)系,最終實現(xiàn)地方身份認同和文化連續(xù)性(44)呂龍、黃震方、陳曉艷:《鄉(xiāng)村文化記憶空間的類型、格局及影響因素——以蘇州金庭鎮(zhèn)為例》,《地理研究》2018年第6期,第1 142—1 158頁。。群山環(huán)繞,一水穿城,這是人們的集體記憶,對古城文化的匯聚與傳承有著特殊的意義。文化記憶連接著過去和現(xiàn)在,也正是由于有了這條情感紐帶,人們才產生了對地方文化空間的依戀。變的是整齊的街道,拔地而起的樓房,不變的是人們最柔軟的記憶,對古城永恒的愛戀和認同。
文化遺產是地方的象征,人們通過文化記憶來體驗和發(fā)展地方感(45)Zhang C X,Xiao H,Morgan N,et al. Politics of memories: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museu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8(73),pp.116-130.。地方感蘊含于人們的經驗之中,蘊含在人之所見、所想和意圖之中,以及在人所看到的古城遺跡景觀之中。情感因素又促使古城代代相傳的記憶變得鮮活起來(46)李淥、徐珊珊:《“遺產自覺”與“地方依戀”:歷史城鎮(zhèn)居民文化延續(xù)力研究——貴州鎮(zhèn)遠古城的實證》,《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第58—70頁。。織金劉姓作家在其著作《老城紀事》中寫道:“‘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我對織金老城非常喜歡,每天掛著小相機在古城東游西逛,對老城每條古巷,每一塊石頭,每一座文物都在研究,對一壁將要垮掉的老土墻或者其他什么舊的東西會凸生出很多感嘆而流連忘返?!庇纱丝梢姡肮枢l(xiāng)事”和過往記憶是更廣泛的情感制造的源泉,是古城居民塑造文化認同和地方感的基礎。
在每次田野調查過程中,織金古城退休教師王正舉非常熱情地指引走過每一條歷史古街、講解每一處古跡和傳統(tǒng)民居,作為志愿向導的他總是興致勃勃地說道:“我想帶你們用雙腳丈量織金古城,走街串巷,親自感受古城整體的一個布局。”(47)訪談于2021年12月7日,被訪談人王正舉(約60歲),織金退休教師。這條雙腳走出的文化線路以連貫的形式重塑了古城文化空間,月華橋上清晰可見的踏痕、舊材新用修建而成的文廟等文化景觀再現(xiàn)了舊時城市聚落的分布,成為展示古城風貌的核心平臺。文化線路將這些空間節(jié)點進行串聯(lián),加深了對古城文化空間的建構,同時也可以實現(xiàn)對實體遺產和非遺的整合,文化線路形成的區(qū)域成為保存集體記憶、傳達文化認同、生成地方感的最佳場所。通過對記憶載體的挖掘、記憶場所的塑造,最終形成“觸景生情”的記憶空間,居民由此表達著獨特而豐富的地方感,搭建延續(xù)古城文化記憶發(fā)展的情感框架。
作為承載“人—地”活動的基本單位,文化空間承載著人們豐富的情感體驗。文化空間是一種人文化的體系,絕非是物化的體系(48)唐寧、潘天波:《江蘇大運河文化記憶場所的建設及其活化傳承》,《南京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第150—156頁。,它可以產生特定的情感、身份歸屬(49)[澳]勞拉·簡·史密斯:《遺產利用》,第36頁。??臻g內部的人們自覺自愿地去認知某個地方的價值,將認同和依戀內部化于這個地方,并深刻地感受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談及古城文廟的復建,接受訪談的織金本土楊姓作家說道:“文廟的建設,雖然給外人一種新的感覺,其實它有老城的影子。不光是有文化內涵的影子,還有剛性建筑的影子,光文廟的老石碑我就可以給你們講一個小時的故事。”(50)訪談于2021年12月9日,被訪談人楊某(約45歲),織金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文廟不僅是古城文化及居民信仰的符號,更是由空間實踐所塑造而成的文化景觀,基于文化空間的強烈地方感進一步加強文化認同(51)Csurgó B,Smith M K. Cultural Heritage,Sense of Place and Tourism:An Analysis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Rural Hungary. Sustainability,2022,14(12),p.7 305.。不僅如此,織金古城包括非遺在內的多種文化元素,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美好的祝愿,展示出強烈的群體意識和凝聚力。但這又不盡是一種簡單的從過去經驗所形成的地方依附,還有對地方所承擔的責任和深切關懷,使人們深深扎根于此。
平遠古鎮(zhèn)是依托織金古城的人文歷史、與老城區(qū)緊密銜接的主題旅游區(qū),景區(qū)項目執(zhí)行者是織金本土人,他對鄉(xiāng)愁有著別樣的理解:“我們這一代人都在用盡心血去澆灌我們翹首以盼的平遠古鎮(zhèn),我們是在續(xù)寫鄉(xiāng)愁。因為城市的擴張建設,很多建筑在四五年前已經不見了,我們在這個區(qū)域把它恢復起來,重新梳理織金的歷史、織金的老建筑、梳理這些故事,我們用的是新材料,但注入的是文化內涵?!?52)訪談于2021年12月2日,被訪談人劉某(約45歲),平遠古鎮(zhèn)旅游區(qū)項目執(zhí)行者。通過資本的介入,古城居民努力再現(xiàn)織金古城的悠久歷史,重塑特有的文化場域,從而推動空間的再生產。平遠古鎮(zhèn)在承載著織金人尋覓鄉(xiāng)愁的愿景中不斷發(fā)展,景城相依,古今交融,復刻古城曾經的景觀,還原人們對織金古城的記憶。在地方感的塑造過程中,古城文化空間作為歷史脈絡的媒介、文化意義的寄托、集體情感的依賴,擁有著獨特的內涵,而地方感深刻影響著古城的文化空間構建,賦予其新的地方意義。
第一,記憶作為歷史城鎮(zhèn)文化空間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非遺傳承與活化是文化記憶的延續(xù)與呈現(xiàn)。訪談中,非遺傳承人蔡老師回憶起自己幼時學習蠟染刺繡技藝的初衷:“蠟染刺繡我們是從小就會的,每一家都要把它學起來,女孩子不會做手工藝嫁不出去,就像我自己的話,我八九歲就跟著媽媽一起在學?!?53)訪談于2021年12月8日,被訪談人蔡某(約45歲),苗族蠟染刺繡技藝傳承人。她將美好的古城記憶繡進作品,也帶動當?shù)厝藦氖路沁z生產,改善生活,使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在現(xiàn)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非遺記憶的延續(xù)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織金人的責任和信念,成為非遺活化的新生力量。正如石雕傳承人黃師傅自豪地談到自己家族代代相傳的石雕技藝:“我是織金石雕第三代傳人,我的祖父開始做,而且是第一個發(fā)明的,經過清朝、民國、再到新中國,經過了三個時代。”(54)訪談于2021年12月7日,被訪談人黃師傅(約65歲),織金石雕技藝傳承人。一輩輩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塑造出經久不衰的“鐵筆齋”鋪號,成為黃師傅家族的榮耀,也成為織金古城非遺的老字號。從黃師傅的講述中,可以看出他對石雕技藝的畢生熱愛,他把非遺保護和傳承作為自己的使命,不僅是為了謀生,更是為了堅定非遺所傳遞的支撐身份認同的永恒價值觀。代際記憶的傳遞和共享賦予當代非遺傳承人連續(xù)感、歸屬感和使命感,使其積極投身于非遺活化的實踐中。
第二,通過對古城不同維度的文化空間進行解讀,并實施積極的文化建構,創(chuàng)新空間生產情境,推動多元化的空間生產,為非遺活化提供開放包容的生長空間。非遺與文化空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文化空間作為非遺的生存基礎和展示場所,為其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保障?!霸S多儀式、習俗和神話,都能暫時地強化人們的地方依附,該過程主要是通過不斷地去承認地方的神圣性與永恒的意義來實現(xiàn),也通過不斷承認人與地方的持久關系來實現(xiàn)。”(55)[加]愛德華·雷爾夫:《地方與無地方》,劉蘇、相欣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33頁。作為載體的文化空間和其所孕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良好的空間環(huán)境可以推動非遺的生長和傳播,非遺的興盛與繁榮也能夠促進空間生產和載體環(huán)境的改善。“平遠古鎮(zhèn)建設的靈感是源于織金古城,像其中的建筑和織金古城是相生相融的,我們鼓勵非遺傳承人利用這些建筑進來開店,給予他們優(yōu)惠的租金和補助,不僅豐富了這里面的業(yè)態(tài),也傳承發(fā)揚了古城文化。”(56)訪談于2021年12月2日,被訪談人劉某(約45歲),平遠古鎮(zhèn)旅游區(qū)項目執(zhí)行者。這是平遠古鎮(zhèn)旅游區(qū)項目執(zhí)行者的美好設想和正在積極推進的舉措??椊鸸懦窃诳沙掷m(xù)發(fā)展的過程中積極保護現(xiàn)有古跡,合理修復古建筑,豐富文化空間,對砂陶技藝、蠟染刺繡等非遺打造景觀性生產,形成用于旅游開發(fā)的文化景觀;反之,旅游的空間生產也使非遺與所在環(huán)境構成的文化空間得到整體性保護(57)孫根緊、郭凌:《文化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空間生產——基于都江堰放水節(jié)的景觀生產路徑分析》,《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第157—161頁。。
第三,生成地方感成為非遺活化的情感動因。遺產是身份認同的符號表征,有形和無形遺產分別是過去的物質表征和記憶表征,而過去由地方感、自我感、歸屬感及社區(qū)感所代言、發(fā)聲(58)[澳]勞拉·簡·史密斯:《遺產利用》,第47頁。。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增強的空間流動削弱了地方文化,地方的象征意義也逐漸式微,織金古城的很多非遺面臨著衰落甚至失傳的危險?!爸泵娴胤降谋菊鎽B(tài)度可以被理解為整個地方認同的復雜體系中一種直接且真實的地方經驗。這種經驗要么直接來源于飽滿充實的地方感,要么來源于對一個地方不自覺的深度認同。”(59)[加]愛德華·雷爾夫:《地方與無地方》,第105頁。基于這飽滿充實的地方感和深度認同,以張姓商會會長為代表的古城地方精英,積極搭建當?shù)鼐用窈头沁z的情感鏈接,激發(fā)地方歸屬感和家園自豪感,更大程度上保留非遺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正如她所提到的自身管理商會所肩負的責任感:“我們除了商會的帶動,還會幫助這些繡娘出去學習、參加營銷,因為我們織金蠟染在貧困山區(qū),我們并不是想掙錢,我們更想帶動這些鄉(xiāng)下的繡娘們來掙錢,想讓我們織金的好的東西走出去,和外面對接,如果說現(xiàn)在我們沒有在當?shù)貛右环饺嗽诎l(fā)展,這個就失傳了?!?60)訪談于2021年12月7日,被訪談人張某(約40歲),織金當?shù)厣虝L。作為古城共同體中的一員,他們希冀通過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和積極創(chuàng)新,在滿足當?shù)鼐用裎幕枨蟮耐瑫r,讓古城得到更多的關注。
文化空間與非遺二者不可割裂,遺產的物質和非物質要素相互作用(61)付梓杰:《場所精神理論在遺產保護管理及活化利用中的運用——以香港藍屋建筑群為例》,《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1年第5期,第76—84頁。,共同塑造著歷史城鎮(zhèn)的特質,賦予其靈魂。文化空間在非遺保護中是非常重要的保護對象和方式,不僅僅是可見可聞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而且也是包含了豐富內容的獨特群體生活傳統(tǒng)綜合體??椊鸸懦且驓q月侵蝕、城市化推進、旅游開發(fā)等等原因,保護多有不善之處,隨之消失的還有古城悠久的非遺文化:砂鍋街的拆遷、“鐵筆齋”的落寞……這些文化印記本應是古城歷史和居民生活的“活”的見證,但現(xiàn)在卻無法使人們通過自身的空間體驗產生對古城的依戀和對文化的認同。因此,非遺活化的最前端是保護非遺生長的文化土壤。
首先,對古城原生空間的開發(fā)利用盡量保留原有建筑的核心特征,延續(xù)原有空間的記憶,實現(xiàn)人們對古城空間的整體認知和對非遺從保護到傳播再到活化創(chuàng)新整個過程的文化理解,打造多層次的非遺感官體驗,凸顯古城原生文化土壤對非遺傳承與活化的重要作用。比如,依附于古城的平遠古鎮(zhèn)景區(qū)在打造建筑景觀時,與織金老城區(qū)整體建筑風格保持一致,將織金古八景融入山水設計,利用現(xiàn)存文廟舊材恢復舊貌,蠟染、砂陶手工藝品大量運用到空間裝飾當中,對于長期生活在古城的居民來說,整個古鎮(zhèn)的街巷布局、建筑特色和非物質文化脈絡都顯得格外親切。 其次,充分利用權威話語力量為非遺融入更多的載體文明,通過現(xiàn)代化的空間呈現(xiàn)來實現(xiàn)非遺與當下的對話。曾經以生產砂陶而聞名的砂鍋街,在一公里的街道上匯聚著幾十家制砂手工從業(yè)者,城市翻新造成的大規(guī)模拆遷令人惋惜。古城的發(fā)展規(guī)劃應致力于在空間實踐中創(chuàng)造場所,通過砂鍋街的復建,植入歷史記憶,突出古城歷史底蘊和砂鍋文化價值,從實體空間景觀來喚起古城居民最大的情感共鳴。同樣,古城的石雕和蠟染技藝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工藝也造就了其豐富的體驗性,通過設計民俗博物館、體驗館等呈現(xiàn)非遺的專門場所,打造非遺傳承的活態(tài)展示窗口,讓游客與非遺傳承人積極對話互動,全程參與非遺的制作,深入體驗和學習,感受這些非遺技藝背后所蘊含的古城歷史。最后,一個空間只有被感知、認同,然后才能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力量去積極地解讀過去發(fā)生在古城中的歷史故事、延續(xù)至今的文化底蘊,塑造共同的身份認同。織金古城的“四庵、四閣、四寺、四祠、八大廟”古建筑分布格局為當?shù)鼐用裉峁┝伺c古城文化空間良好互動的契機,通過組建一支以本地居民為主體的解說隊伍,充分調動人們的能動性,形成古城遺產活化生力軍。讓熟悉和了解古城歷史脈絡、文物古跡遺存和非遺民俗文化的當?shù)鼐用褡鳛楣懦俏幕男麄鲉T,采用口口相傳、親身教學等方式進行宣傳和普及,走在古城街巷里也能時刻感受到空間所帶來的地方歸屬感,同時游客能夠以深度旅游體驗的方式融入古城生活,領略織金獨特的歷史建筑魅力和非遺文化底蘊。
一方面文化記憶符號具有穩(wěn)定性,它將有形和無形的文化信息凝聚和集中,框定著地方文化的界限,并實現(xiàn)一代代的延續(xù),從而使居民形成穩(wěn)固的群體意識和地方認同;另一方面記憶符號又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可以使非遺變得具象化,更有助于豐富其文化內涵,擴大影響力和傳播范圍。因此,應當強化非物質文化記憶符號的地位,具體而言,可以結合當?shù)仫L土人情,面向不同游客群體開發(fā)豐富多樣的非遺文化旅游紀念品,將非遺元素融入古城文創(chuàng)產品,讓非遺傳統(tǒng)工藝及其所代表的古城文化特質的內核可以在當代生活中積極傳承,還能提高地區(qū)文化凝聚力和居民認同感,從而使非遺上升為代表歷史城鎮(zhèn)形象的IP,以期實現(xiàn)“讓非遺與時代同行、隨時間永恒”的愿景。
以織金古城的蠟染刺繡技藝為例,其來源于在此世代生息繁衍的苗族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一方面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恪守世代傳承的文化習俗觀念,最終形成既具有文化個性又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地方文化記憶符號。由于蠟染刺繡技藝的集體性存在方式,給予了古城居民強烈的文化認同感。當前的古城蠟染刺繡文化傳承包含了政府的參與,還有非遺傳承人將其與旅游開發(fā)、經濟發(fā)展相結合,運用新興大眾媒體來創(chuàng)造流量,在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開展創(chuàng)意產業(yè),塑造獨特的歷史城鎮(zhèn)形象,完成文化象征的建構,用凸顯古城歷史的記憶符號來推動非遺活化,實現(xiàn)非遺的創(chuàng)收。同時,蠟染刺繡技藝為織金古城營造“苗繡之城”“繡娘之鄉(xiāng)”文化IP,為市場提供非遺產業(yè)發(fā)展的文化定位,為社會提供蠟染刺繡非遺文化資訊,多方面共同助推古城文化記憶符號的生成。
非遺源于生活,長于生活,因此其活化過程也要回歸于生活。用生活的實踐力和創(chuàng)造力來更好地傳承和重塑,為非遺帶來實際的生活意義,與時代和人民的需求接軌。故非遺創(chuàng)作要深入了解古城歷史文化,細微觀察老百姓生活,從中獲取靈感,最終通過人們樂于接受的形式回歸于生活。以織金砂陶為例,自古織金古城砂鍋飲食文化盛行,傳統(tǒng)的砂鍋代表了古城砂陶技藝曾經的興盛,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傳統(tǒng)砂鍋不再符合家庭需求,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視野。以王增榮為代表的織金砂陶新一代非遺傳承人及時轉變思路,瞄準消費市場,通過對工藝過程不斷創(chuàng)新改良,開發(fā)出從粗獷的平底烙鍋到精致的砂陶茶具及工藝品的新產品。同時,當代織金砂陶產品具有現(xiàn)代金屬炊具不可替代的綠色環(huán)保的優(yōu)點,設計更符合云貴山區(qū)人們的傳統(tǒng)飲食習慣,也比其他炊具能更好激發(fā)食材風味,砂鍋竹蓀燉雞、砂鍋宴成為地方特色飲食新名片,因此備受消費者青睞。加之一批批老手工藝人的堅守、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將現(xiàn)代時尚理念的融入,織金砂陶發(fā)展有了新的契機,曾經其貌不揚的砂鍋經過精心設計和細致打磨,還常常結合了織金苗族蠟染刺繡文化元素設計成裝飾藝術品,人們對這種傳統(tǒng)炊具有了重新的認識??梢哉f,非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所見、所用,才能保持經久不衰的活力,非遺從業(yè)者也更有動力去傳承發(fā)展與活化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古城非遺的現(xiàn)代化表達,以現(xiàn)代話語講述過去故事,創(chuàng)新遺產情感的延續(xù),優(yōu)化非遺記憶的時空關聯(lián),強化古城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只有捧出有溫度、有質感的非遺產品,才能使非遺與人們的心靈發(fā)生情感共振(62)韓若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情動機制”為視角》,《民俗研究》2019年第6期,第56—66頁。。
同時,作為非遺生產制作的主體,非遺傳承人是延續(xù)古城文化記憶的核心創(chuàng)造力,圍繞非遺傳承人這一核心,激發(fā)各方保護與發(fā)展的積極性,營造健康的非遺生長環(huán)境,使非遺傳承人能夠擁有充滿獲得感的工作環(huán)境,更加投入到非遺保護與創(chuàng)新生產中。年輕的非遺傳承人能夠為古老的非遺帶來生機和活力,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非遺正年輕”的樣子。因此織金古城想要打造非遺傳承年輕化的良好生態(tài),必須鼓勵生活在非遺生成的文化空間中的年輕人自覺肩負起對古城非遺傳承、發(fā)揚和創(chuàng)新的責任與使命,強化身份認同,培養(yǎng)其了解非遺文化的來龍去脈,自覺找尋當代價值。給予非遺傳承人和從業(yè)者鼓勵和扶持,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機會,搭建更多發(fā)揮非遺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的舞臺,讓更多年輕人心底那顆傳承的“種子”生根發(fā)芽。
城市歷史景觀(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方法是基于以往的歷史城鎮(zhèn)保護理論和經驗方法,將文化遺產、城鎮(zhèn)環(huán)境、非物質文化習俗的保護和管理納入整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框架之中(63)朱隆斌、笪玲:《基于歷史性城鎮(zhèn)景觀視角的黎巴嫩提爾古城保護》,《中國名城》2020年第2期,第68—75頁。。如圖2所示,通過設計遺產旅游路線,打造織金古城歷史和旅游文化的核心空間,為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進行創(chuàng)新性嘗試,從而增強織金古城歷史城鎮(zhèn)景觀的文化底蘊與歷史風貌的再現(xiàn)。
圖2 織金古城文化空間中的遺產旅游路線
“尋古”旅游路線以恢復織金古城文化和歷史記憶為目標進行可持續(xù)性設計,進而保護古城歷史延續(xù)性。古城歷史建筑遺存記錄了變遷中的文化記憶,并不斷地進行敘事與傳播,鞏固古城居民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織金古城文化空間為非遺提供了生動的成長平臺,通過“尋古”旅游路線,讓游客感受古城非遺在特定空間生產情境中的傳承和發(fā)展?!包c”狀的文化景觀具有生產、生活、文化功能混合的特征,包括織金古城的歷史建筑、橋梁等,其內嵌于古城文化空間之中?!熬€”狀的文化空間將分散的“點”集聚為外向型的生產與文化展示空間,旅游路線不再只關注獨立的建筑或者歷史遺產,還充分考慮古城的文化背景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性,發(fā)現(xiàn)更多的歷史文化空間要素,混合著非遺傳承人等不同生產主體,實現(xiàn)實體遺產、非遺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互動,避免織金古城空間保護上的碎片化。
“探新”旅游路線連接織金古城歷史文化區(qū)與平遠古鎮(zhèn)開發(fā)區(qū),打破歷史與現(xiàn)代的隔斷。平遠古鎮(zhèn)基于積極的區(qū)位選擇,以遺產保護和產業(yè)發(fā)展為目的,賦予空間新的文化內涵。非遺作為文化資源,凝聚著地方情感和文化底蘊,其經濟和文化價值顯現(xiàn),演化為織金古城的文化符號。蠟染刺繡、石雕作為現(xiàn)代工藝品進入平遠古鎮(zhèn)的旅游開發(fā)中,通過非遺與商業(yè)空間的結合,實現(xiàn)文化產品向文創(chuàng)產品的轉型。同時對古城非遺作為核心進行主題式開發(fā),丁寶楨陳列館依托織金歷史文化名人IP,將非遺演化為文化空間符號?!疤叫隆甭糜温肪€將古城文化記憶實踐與時代話語對接,賦予空間以文化力量,保障非遺的傳承與活化。
文化遺產由群眾創(chuàng)造、使用、傳承,單純依靠政府力量的保護利用難以為繼,社會力量是遺產資源保護的根基。通過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遺產保護發(fā)展,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為織金古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遺產資源的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有力支撐??椊鹂h委副書記對由社會力量主導的“讓媽媽回家”項目表達了高度認可:“‘讓媽媽回家’是支持蠟染非遺的項目,給年輕的媽媽提供培訓和就業(yè)崗位,就不用再遠離家鄉(xiāng)去外地打工,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如何讓古城非遺在當代和未來發(fā)揮出它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價值的非常好的形式?!?64)訪談于2021年12月6日,被訪談人任某(約55歲),織金縣委副書記。社會力量的幫助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也豐富了遺產保護利用的內涵。
讓遺產真正“活”起來,就必須動員和鼓勵社會團體、熱心人士、企業(yè)、當?shù)鼐用竦壬鐣鞣矫媪α浚ㄟ^展示利用、文化創(chuàng)意等多種形式參與古城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椊鸸懦堑摹八拟?、四閣、四寺、四祠、八大廟”本身作為物質文化遺產,見證著古城歷史發(fā)展的進程;蠟染、砂陶等是織金久負盛名的非遺,通過社會團體的介入,結合歷史建筑古樸的空間,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古城的非遺文化,對非遺價值的闡釋與古建筑原功能和屬性相容,讓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載體交融碰撞,使古城歷史建筑的經濟和文化價值得以發(fā)揮,實現(xiàn)保護與利用的和諧發(fā)展。企業(yè)的入駐為古城建設帶來資金儲備,其自身所帶流量也提高遺產的知名度,利用古城保存完整的歷史建筑來開設博物館、藝術館等,為古城的文化展示、參觀旅游打造最具本土特色的場所,同時通過經濟利益的調節(jié),促進非遺釋放出強大的市場活力。古城居民對遺產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為遺產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能夠帶來由記憶喚醒和空間感知所激發(fā)的地方認同。嘗試讓創(chuàng)意項目引領資金,積極提倡社區(qū)群眾共同進入中小投融資平臺,以社區(qū)共同體身份參與到當?shù)剡z產資源的管理和活化利用中(65)李淥、闕正綱:《推進旅游產業(yè)化特色發(fā)展》,《當代貴州》2021年第2期,第34—35頁。,依靠古城居民的“遺產記憶”創(chuàng)造經濟財富,同時使這些文化建設更好地落實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中。遺產研究教育者應致力于改變古城居民的陳舊想法,當下的遺產活化利用是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之舉,大眾共享的態(tài)勢驅動古城居民加入復興遺產資源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