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吳佳楠,董清梅,劉惠凌,彭思萍
深圳市中醫(yī)院,廣東518000
我國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1],胰島素皮下注射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手段,胰島素注射相關皮下脂肪增生(lipohypertrophy,LH)是胰島素長期皮下注射最常見的并發(fā)癥[2],國外LH的患病率為 28.7%~64.4%[3],根據國內最新調查顯示,LH發(fā)生率為38.0%~76.3%[4]?;加蠰H比沒有LH病人發(fā)生不明原因低血糖的概率高6倍,發(fā)生血糖變異性的概率高7倍[5],人均胰島素使用量多11 U,據此估算每年將因此額外消耗20億元[6],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LH的臨床表現為患病部位皮下組織出現增厚的“橡皮樣”改變或瘢痕樣改變,質地堅硬,其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明確,因此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7]。國外治療LH的方法以手術為主[8],主要針對硬結面積較大的病人,但糖尿病病人LH以腹部為主,多為散在,硬結面積較小,不適合手術治療,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主要采用硫酸鎂濕熱敷LH皮膚處[9],而該方法對中度及以上硬結作用并不顯著。
中醫(yī)適宜技術是中醫(yī)學中的特殊治療技術,有著源遠的歷史根基,又有著容易接受的醫(yī)學治療方法,也稱中醫(yī)傳統(tǒng)特色療法,具有簡、便、效、廉等特點[10-12]。近年來有研究報道,中藥外敷[11-13]、艾灸[12]、雷火灸等中醫(yī)適宜技術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鎮(zhèn)痛的作用,能有效治療胰島素注射相關LH,恢復病人有效注射部位,療效顯著,但目前未見相關的Meta分析。本研究通過收集采用中醫(yī)適宜技術治療胰島素注射相關LH的臨床研究,應用循證醫(yī)學證據,評價中藥外敷、灸法等中醫(yī)適宜技術對LH的影響,以期有效治療糖尿病病人LH,提高病人治療依從性和舒適度。
1.1.1 納入標準
①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②研究對象: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診斷標準[14]的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年齡≥18歲;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1年,且目前仍在注射胰島素,存在一定直徑(≥0.5 cm)的胰島素注射相關LH;③干預措施:對照組采用硫酸鎂濕熱敷或常規(guī)教育,試驗組予以中醫(yī)適宜技術治療,包括灸法和中藥外敷等,其他常規(guī)治療包括疾病教育、胰島素規(guī)范注射方法及部位輪換教育等兩組一致;④結局指標,主要結局指標為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次要結局指標包括皮下硬結面積(在觸診基礎上,檢查者用測量工具測量皮下硬結的面積)、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1.2 排除標準
①回顧性研究、綜述、系統(tǒng)性評價等非RCT臨床文獻;②干預方式非中醫(yī)適宜技術的文獻;③重復收錄的文獻;④非中英文的文獻;⑤研究對象未滿18歲,非注射胰島素,非人體試驗的文獻。
由2名研究者分別獨立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檢索范圍僅限于上述數據庫建庫至2022年7月1日發(fā)表的文獻。采用主題詞結合自由詞的方式,中文主要的檢索詞包括:“皮下脂肪增生”“胰島素脂肪肥厚”“皮下硬結”“皮下結節(jié)”“中醫(yī)”“中藥”“中醫(yī)適宜技術”“艾灸”“雷火灸”“外敷”和“中藥硬膏”。英文數據庫以PubMed為例,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檢索式如下:(((subcutaneous nodules[Title/Abstract])OR(lipohypertrophy[Title/Abstract]))OR(insulin lipohypertrophy[Title/Abstract]))AND(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MeSH Terms]OR(medicine[All Fields]AND Chinese[All Fields]AND traditional[All Fields])OR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All Fields]OR(traditional[All Fields]AND(Chinese[All Fields]AND medicine[All Fields])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ll Fields]))。
由2名研究者檢索上述數據庫,并瀏覽審閱標題和摘要,根據納入、排除標準對全文進行評估。如果相關數據丟失,則聯系原文作者。如果2位研究者之間有分歧,則通過討論解決,如還有分歧,則由第3位研究者決定。
2名研究者提取以下資料:①納入文獻的題目、研究設計方案、發(fā)表時間、第一作者等;②研究對象的總數、年齡、性別;③中醫(yī)適宜技術的類型及干預時間;④結局指標,包括治療總有效率、LH的面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血糖值。
2名研究人員根據Cochrane Reviews Handbook 5.1.0推薦對RCT偏倚風險的評價工具,對所有納入分析的文獻進行偏倚風險評估[15],并交叉核對結果。
使用Review Manager軟件(RevMan V.5.4)分析治療總有效率、LH的面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血糖值,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為效應分析統(tǒng)計量,LH的面積和血糖值采用均方差(mean difference,MD)為效應分析統(tǒng)計量,計算各效應值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若P≥0.1且I2<50%,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P<0.1且I2≥50%,認為有異質性,采用逐一剔除單項研究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排查異質性來源,若無法明確臨床異質性來源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16]。發(fā)表偏倚通過繪制漏斗圖評估[17]。
按照設定好的檢索式在相應數據庫進行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261篇,包括67篇英文文獻,194篇中文文獻,經過逐層篩選,最終納入13篇[11-13,18-27]定性分析的文獻,13項RCT研究,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偏倚風險評價顯示,僅5項研究提及隨機化方法,所有研究未提及盲法,4項研究單組樣本量少于30例,總體納入研究質量不高,詳見表2。
2.4.1 中醫(yī)適宜技術治療LH的總有效率
本研究共納入13項RCT[11-13,18-27],涉及1 007例病人,但由于異質性過高(P<0.01,I2=65%),逐一排除單項研究數據進行敏感性分析,提示蘇娟等[21]的研究為異質性來源,排除其研究數據后共納入887例病人,分析提示試驗組中醫(yī)適宜技術治療LH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根據試驗組采用的中醫(yī)適宜技術分為灸法組[12,18,20]和中藥外敷組[11,13,19,22-26],亞組分析結果顯示灸法組、中藥外敷組治療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詳見表3。
表3 Meta分析結果匯總表
2.4.2 LH硬結面積
本研究共納入3項RCT[12,18,21],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后LH硬結面積恢復比對照組多,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
2.4.3 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本研究共納入2項RCT[21-22],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對照組。詳見表3。
2.4.4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本研究共納入2項RCT[21,27],主要的不良反應包括瘙癢(10.15%)和紅斑/潮紅(5.63%)。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皮下脂肪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根據不良反應類別進行亞組分析,分為瘙癢組和紅斑/潮紅組,結果顯示瘙癢和紅斑/潮紅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表4。
表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4.5 敏感性分析
從兩方面進行敏感性分析。首先,采用逐一排除單個研究數據,對治療總有效率進行分析,提示蘇娟等[21]的研究可能為異質性來源,將其移除后I2由65%下降至36%,其余研究移除后未見明顯變化,總效應量未見明顯改變。其次,將治療痊愈率、治療顯著有效率、治療有效率分別作為結局指標進行Meta分析,效應量的方向性及顯著性并未發(fā)生改變,提示本研究的分析結果較為穩(wěn)健。
2.4.6 發(fā)表偏倚
因本研究只有治療總有效率納入的RCT超過10項,將其作為主要結局指標繪制漏斗圖作為發(fā)表偏倚檢驗,結果提示各研究分布不完全對稱(見圖2),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考慮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納入研究采用的中醫(yī)適宜技術不一,治療時間跨度大,療程5~56 d,部分研究對象樣本量較少等。
圖2 治療總有效率漏斗圖
LH是由于病人長期不規(guī)范注射胰島素所致的一種皮下組織損傷,這種損傷由脂肪細胞和纖維蛋白組成,并且聚集在皮下組織中[28],會影響胰島素吸收[29],增加血糖控制難度,影響病人治療依從性和舒適度[6]。由于LH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明確,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中醫(yī)學并無胰島素注射相關LH的概念,現多認為LH屬中醫(yī)學“藥毒”范疇,毒邪內侵,瘀血內阻,絡脈不通,身體局部清竅失養(yǎng),氣行不暢,故見硬結。糖尿病屬本虛標實,以氣陰兩虛為本,以瘀血內停為標,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毒邪”頑固難治,是糖尿病產生急、慢性并發(fā)癥的重要原因[30],治以活血、化瘀、散結為法,佐以益氣養(yǎng)陰,使氣行血暢、結散瘀消[31]。
中醫(yī)適宜技術又稱中醫(yī)藥適宜技術,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的中醫(yī)藥技術,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上操作簡單,病人體驗佳,接受度高。本研究納入的中醫(yī)適宜技術主要涉及灸法和中藥外敷兩種技術。其中灸法包括艾灸[12]、雷火灸[18]和溫灸棒[20],主要是利用艾絨燃燒的溫熱刺激調動經絡之氣,通過不同灸法對經絡穴位達到溫熱性的刺激作用,更好地發(fā)揮艾條溫經散寒的藥性,加強機體氣血的運行,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能有效治療胰島素注射相關LH,并且能縮短護理時數,減少醫(yī)療費用。中藥外敷主要包括香附四子散[21]、雙柏散[26]、四黃膏[19]、消炎止痛膏[22]、魚石脂膏[23]、紫草油貼敷[13]、云南白藥[25]和通瘀散[11]等藥物,發(fā)揮中藥活血化瘀、散寒通絡、清熱解毒、除濕療瘡的作用,臨床觀察消炎止痛膏、云南白藥等中藥能減少炎性物質分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LH的愈合。
本研究納入3項RCT的Meta分析顯示,試驗組在治療后LH硬結面積恢復比對照組多,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赡芘c納入研究的樣本量小、研究存在偏倚風險可能性高和檢驗效能不足有關。
本研究發(fā)現試驗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對照組,納入的適宜技術為香附四子散熱熨和消炎止痛膏外敷,主要可能與熱熨擴張血管及加快循環(huán)有關,另一方面,中藥減輕了炎癥反應,加快LH愈合,恢復有效注射面積,繼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胰島素的吸收,從而降低病人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在安全性方面,本研究納入中醫(yī)灸療+魚石脂軟膏和香附四子散熱熨兩項技術,發(fā)現在治療LH時,其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中醫(yī)適宜技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主要的不良反應包括瘙癢(10.15%)和紅斑/潮紅(5.63%),且試驗組發(fā)生率均低于觀察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納入研究數量較少、研究樣本量不足、存在臨床偏倚有關,期待未來更多大樣本量、高質量研究予以驗證。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第一,中藥治療的長期耐受性尚不清楚,納入的試驗持續(xù)時間1~8周,中醫(yī)適宜技術的長期耐受性、安全性和副作用等問題尚未確定。其次,納入文獻質量不高,漏斗圖提示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大多數研究未執(zhí)行雙盲,部分未提及隨機分配,部分研究單組樣本量小于30例,可能存在選擇、實施、測量等多種偏倚。第三,在異質性處理方面,亞組分析僅納入不同中醫(yī)適宜技術分組和不良反應分組,而血糖及LH皮下硬結方面因缺乏有效數據,無法進行更具體的亞組分析。
本研究最終納入13篇RCT,包括艾灸、雷火灸、四黃膏外敷、雙柏散外敷、溫灸棒、香附四字散熱熨、消炎止痛膏、魚石脂膏外敷、中藥通瘀散外敷、中醫(yī)灸療+魚石脂軟膏、紫草油、云南白藥聯合酒精和中藥貼敷13種中醫(yī)適宜技術。利用中醫(yī)適宜技術能有效地治療胰島素注射相關LH,比傳統(tǒng)技術安全性更高,適合臨床應用。本研究納入的RCT對不良反應、血糖、炎癥因子等次要結局指標描述較少,且納入研究樣本量較少,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期待更多高質量、大樣本的RCT予以驗證中醫(yī)適宜技術對LH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