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摘 要】 為了有效回應特需幼兒的差異化需求,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陽光幼兒園根據特需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在差異性的集體教學活動、層次性的區(qū)域活動和補償性的個訓活動中開展個別化教學,并通過專業(yè)診斷與評估,不斷優(yōu)化個別化教學活動,使之更切合特需幼兒健康成長所需。
【關鍵詞】 融合教育;特需幼兒;個別化;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 G760
《江蘇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指出,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全面實施個別化教育,實現特殊教育按需服務。在這一政策指引下,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陽光幼兒園(以下簡稱“幼兒園”)根據特需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在集體教學活動、區(qū)域活動和個訓活動中開展個別化教學,并通過專業(yè)診斷與評估,對其進行優(yōu)化,使之更適合特需幼兒健康成長所需。
一、全面評估,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
個別化教育是對特需學生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幼兒園在實施融合教育過程中,切實落實個別化教育原則,依據幼兒行為發(fā)展診斷結果,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開展針對性的個別化教學活動。
為了保證評估診斷結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幼兒園嚴格按照教育評估的程序對幼兒進行評估:首先,與家長交流并征得同意后,對特需幼兒進行隨班課堂觀察,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初步了解特需幼兒的發(fā)展情況并制訂評估方案。其次,由專業(yè)機構工作人員對幼兒進行測評,家長與班級教師全程參與,并分別填寫問卷,以配合全面、準確地評估幼兒。最后,召開由幼兒園教師、家長、區(qū)特教指導中心教師及專業(yè)機構人員共同參與的研判會,由專業(yè)機構人員依據評估結果,經過數據分析,形成特需幼兒行為發(fā)展評估報告,擬訂長短期發(fā)展目標及教育教學計劃,并與教師、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幫助教師、家長全面客觀地認識幼兒,以便在日常教育教學和生活中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所有的方案須經幼兒園集體審議同意和家長簽字認可。幼兒行為發(fā)展評估讓個別化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
二、根據需求,實施個別化教學活動
(一)差異性的集體教學活動
在大多數情況下,特需幼兒都是在班級集體教學活動中與普通幼兒一起生活、學習和游戲的。為此,在集體活動中對特需幼兒進行差異性指導十分必要。幼兒園教師根據特需幼兒的實際水平,調整教學活動目標和參與方式。如:美術活動“撕貼大樹”,普通幼兒需要自己將紙撕成碎片,并用膠棒將碎紙片粘貼在大樹上;而對于低視力特需幼兒,教師則提供撕好的、略微大一點的碎紙片和含有膠水的海綿,讓特需幼兒將碎紙片粘一下海綿,再貼在大樹上即可。同一項集體活動,面向所有幼兒,提供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操作要求,以使所有幼兒都能參與并有獲得感。
(二)層次性的區(qū)域活動
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園通常會為特需幼兒提供兩種類型的材料。一種是個性化的“專屬”材料。這類材料通常是根據特需幼兒階段性發(fā)展目標而設計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會在這類材料上做專屬標記,既方便普通幼兒進行區(qū)分,也給特需幼兒限定一個范圍,幫助他們在這個范圍內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還便于教師及時進行觀察、指導。另一種是供普特幼兒共成長的“合作”材料。這類材料適合普特幼兒一起玩,只是在操作難度上有不同的要求。如:“小貓釣魚”活動,幼兒需根據擲出的骰子的數字,釣相應數量的魚。教師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兩種骰子,小骰子上的數字大,大骰子上的數字小。操作時,普通幼兒使用小骰子,特需幼兒則使用大骰子。雖然骰子的大小和其上的數字不一樣,但操作規(guī)則是一樣的。在共同游戲的過程中,普通幼兒就像一位小老師,手把手地教特需幼兒掌握玩法。在自由、愉悅的氛圍中,特需幼兒和普通幼兒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共同獲得發(fā)展。
(三)補償性的個訓活動
在開展個訓活動時,幼兒園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整合學科領域,促進幼兒整體發(fā)展?!队變簣@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要求: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注重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領域有機整合,促進幼兒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fā)展。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有意注意時間通常較短,特需幼兒尤為明顯,他們無法長時間參加內容或形式單一的活動。因此,在個訓活動設計上,幼兒園通常圍繞一個目標,整合各學科領域,采用內容和形式豐富的活動,調動、維持幼兒參與的興趣。如:為某特需幼兒設計的“按顏色分類”的活動中,教師先從故事“三只蝴蝶”入手,讓該特需幼兒了解為不同顏色蝴蝶匹配不同顏色花朵的分類原則。接著通過“種花”游戲,結合平衡動作訓練(該特需幼兒平衡能力較弱,需要專門進行訓練),讓該特需幼兒先走過小橋,再將一種顏色的花種在同一個花盆里,進一步學習按顏色分類的活動規(guī)則。最后,通過數學活動“好朋友”,引導該特需幼兒排除蝴蝶大小的干擾,將不同顏色蝴蝶貼在相應顏色的花朵上。特需幼兒在分類的過程中,自然地運用到撕貼膠帶的技能,訓練了手眼的協調性。內容豐富的活動,不僅能讓特需幼兒保持活動興趣,也讓他們在數學、語言、大小肌肉控制等能力上均獲得發(fā)展。
其二,設計特定游戲,以優(yōu)帶弱,促進幼兒均衡發(fā)展?!?—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fā)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fā)展。從特需幼兒行為發(fā)展評估診斷報告中可以看到:每個特需幼兒都有發(fā)展得較好和相對不足的智能領域,有的達到了該年齡階段的發(fā)展水平,而有的則明顯落后。幼兒園教師在實施個訓活動時,設計特定的游戲,讓特需幼兒借助優(yōu)勢智能來帶動弱勢智能的發(fā)展。如:特需幼兒慶慶(化名)數概念發(fā)展得較好,甚至超過了部分普通同齡幼兒的水平,而他的注意力、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教師就借助舒爾特方格游戲,通過找不同、找數字等活動來提高他的注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優(yōu)帶弱,讓特需幼兒更自信、更愉悅地投入活動中,最大限度地實現均衡發(fā)展。
其三,設立同伴助教,提高幼兒交往能力。在融合教育實踐中,普通幼兒通常是教師的合作者,也是特需幼兒的小老師。因此,在個訓活動中,幼兒園教師也會采用小組式學習活動,讓普通幼兒以同伴助教的方式來幫助特需幼兒。教師選擇的助教同伴一般個性開朗、熱情,有較強的包容、接納性。在一起玩的過程中,特需幼兒不僅能學習如何與同伴一起完成活動,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的。而對于普通幼兒來說,他們也在學習用更適宜的方式與特需幼兒交往,這種經驗會被普通幼兒帶到班級中,影響更多的幼兒,以點帶面,讓班級的氛圍更加融洽。
其四,借助專業(yè)器材,促進幼兒動作發(fā)展。大多數特需幼兒都存在大肌肉動作發(fā)展遲緩的問題,幼兒園教師借助體能訓練室中的專業(yè)器材,根據特需幼兒動作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每周安排一次動作練習,從力量、平衡等方面對特需幼兒進行一對一的指導,鍛煉他們肢體的協調性,促進他們動作的發(fā)展。體能訓練室也對普通幼兒開放。在特需幼兒使用時間之外,普通幼兒也可以到體能訓練室活動,從而弱化體能訓練室的特殊性,營造更融合的環(huán)境。
三、改進教學活動,提高個別化教育成效
(一)對比評估數據,調整活動方案
幼兒園每學年都會邀請專業(yè)機構人員,對特需幼兒的行為發(fā)展水平進行專業(yè)診斷與評估;再由幼兒園教師、區(qū)特教指導中心教師和專業(yè)機構人員通過集體審議的方式,將特需幼兒該學年的評估數據與上一學年的評估數據進行對比,通過分析數據的變化,了解特需幼兒現有發(fā)展水平及階段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而對已有的活動方案進行調整,確定特需幼兒下階段的發(fā)展目標和實施計劃;同時,將調整后的活動方案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了解活動實施的情況及需要配合的地方,確?;顒臃桨阜咸匦栌變寒斚碌陌l(fā)展水平和需要。
(二)了解發(fā)展差異,豐富活動內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強調幼兒各自發(fā)展的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并為每個階段幼兒的發(fā)展指明方向。幼兒園在對特需幼兒進行專業(yè)診斷與評估的同時,根據指南中的發(fā)展目標,對特需幼兒進行相關評估,了解特需幼兒和普通幼兒在該領域的發(fā)展水平及差距,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特需幼兒的發(fā)展情況,同時根據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原則,不斷豐富個別化活動的內容,使之更適合普特幼兒成長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陽光幼兒園,2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