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海云
【摘要】小學音樂教學進行多元文化滲透,能夠為音樂教學注入更多文化內涵,豐富音樂教學內容,在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其文化素養(yǎng)提升。多元文化的熏陶,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教師通過教材滲透、活動滲透、訓練滲透的教學手段,加大多元文化教育,激活生本文化思維,強化生本文化體驗,促進生本文化內化,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解讀,有效傳承文化。
【關鍵詞】小學音樂;文化滲透;途徑
音樂旋律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更多文化內涵,通過音樂旋律、歌詞傳遞的是文化元素。小學生對節(jié)奏感強、歡快的旋律接受度高。在音樂學科教學時,教師依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做針對性教學設計,適當組織滲透多元文化元素的活動和訓練,讓學生在接收音樂知識的同時,拓寬音樂認知水平,感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提升音樂學科綜合素質。
一、教材滲透,激活生本文化思維
小學音樂教材中融入了大量多元文化元素,教師深入教材,對接地域文化,挖掘適合當前學生學情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多元文化不僅需要強化民族色彩,還要注重中西結合,有效激活生本文化思維。
1.對接地域文化
小學音樂教材涵蓋了不同地域和國家的文化元素,不同的地域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風情,典型的地域劃分就是東方音樂和西方音樂。東方音樂和西方音樂表達音樂的樂器也各不相同,東方音樂的樂器代表有二胡、古箏、琵琶、嗩吶等,西方音樂的樂器代表有鋼琴、小提琴、長號、擊打樂器等。不同的樂器帶來的是不同的文化體驗,山東的質樸、江南的優(yōu)美、陜北的豪爽等,都能通過樂器表達、傳遞。
在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花兒與少年”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花兒與少年”的視頻資料,吸引學生的關注,并引導學生思考這首歌曲的特點。學生普遍回答高亢、嘹亮。教師適時介紹歌曲的背景資料,以及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qū)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并提出思考問題,“花兒”是什么意思?學生展開思考,有的回答就是歌曲里四季的花,花草的花,有的回答是指女孩。教師分別介紹“花兒”的兩層含義,并播放不同版本的“花兒與少年”,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樂曲優(yōu)美旋律,分辨出樂曲中兩種不同的情緒。教師通過聽、想、唱、比等多種教學形式,帶領學生感受樂曲的兩個主題在情緒、節(jié)拍、旋律、歌詞等方面的不同表現(xiàn),體驗獨特的民歌韻味,了解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qū)的地域文化。
2.強化民族色彩
小學生對流行音樂、卡通音樂抱有濃厚興趣,卻對民族音樂了解甚少??紤]到這點,新的音樂教材中加大了民族音樂的比重,為教師提供了傳承民族文化的教學素材。在每一部民族音樂的作品中,都有專屬的文化個性,通過不同民族音樂中多元文化元素的對比,讓學生清晰、直觀地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個性,以及文化內涵。學生在特定的音樂場景中領略各地、各民族的風情,了解中華民族是由這文化各異的五十六個民族組成,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師借助多媒體的音頻、視頻、文字等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聆聽、演唱、欣賞中,體會歌曲特點。如教學“我的祖國是歌鄉(xiāng)”時,教師以問題引入教學內容,大家都知道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那么都是哪些民族,大家知道嗎?學生紛紛展開討論,并積極回答,教師對學生的答案給予肯定。教師適時播放“阿里山的姑娘”,展示臺灣高山族的照片,并介紹臺灣的地理地貌、風土人情,高山族的生活習俗、民族特色等,激發(fā)學生對高山族的探索欲望。教師再次利用多媒體展示“我的祖國是歌鄉(xiāng)”,引導學生參與歌曲的聆聽、演唱、伴奏、舞蹈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積累藝術表現(xiàn),培養(yǎng)自主探索、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
3.注重中西結合
學生對于西方音樂并不陌生,很多學生參與了諸如鋼琴、架子鼓、小提琴等樂器的學習,對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也有所了解,但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教師針對這一現(xiàn)象,優(yōu)化教學方案,適當引入世界名曲的欣賞,并對音樂背后深遠的文化加以詮釋,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
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歌曲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鈴兒響叮當”就是具備這些特征的美國歌曲。在教學“鈴兒響叮當”時,教師利用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歌曲描繪的景象,利用直觀的影像對學生形成感官沖擊,帶領學生感受孩子們熱情奔放、活潑好動的性格,理解歌曲所抒發(fā)的對美好生活熱愛的真摯情感。強烈的感官沖擊下,學生能用歡快的情緒演唱這首歌,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教師組織電子琴彈奏和合奏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音樂活動的感受,促進學生的合作協(xié)調能力的發(fā)展。教師介紹這首圣誕歌曲,并適時引入我國新年相應歌曲,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方新年歌曲的各自特點和相同之處,提升學生對中西方音樂文化的認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xiàn)力。
二、活動滲透,強化生本文化體驗
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時,老師適當組織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篩選、優(yōu)化適宜的演繹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活動中融入生活內容,增強學生生活認知、感受,組織創(chuàng)新創(chuàng)編活動,拓寬學生的思維維度。老師通過實踐活動的滲透,強化生本文化體驗。
1.優(yōu)化演繹活動
學唱依舊是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依據學生的歌唱能力、理解能力、認知水平等學情篩選適宜演繹的音樂作品,并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音樂作品的演繹。對音樂作品的演繹,不只是學唱,教師適當融入音樂的背景和相關文化元素,學生分配角色扮演相應的人物、事物,加上旁白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新穎的音樂劇演繹,有效提高學生對音樂課堂的期待。
小學生對情景劇演出比較熱衷,喜歡扮演各種角色,樂于參與演繹活動。在教學第三單元“捉泥鰍”時,教師采取激趣導入的方式引入課題,介紹這首富有濃郁田園風味的臺灣校園歌曲。學生反復聆聽、學唱這首歌曲,體會雨后孩子要去捉泥鰍的急切心情,與在大自然中嬉戲的愉快情緒。教師分配角色扮演,有的學生扮演旁白,有的學生扮演孩子,有的學生扮演泥鰍,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參與活動方式,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體驗“捉泥鰍”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學習音樂的興趣。教師通過組織多種實踐演繹音樂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審美,深入體會音樂作品所抒發(fā)的情感。
2.融入生活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觸及音樂的機會眾多,不管是電視節(jié)目的片頭曲、片尾曲,街頭播放的網紅歌曲,還是學校組織的節(jié)日慶典上的歌唱表演等,都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文化的魅力。教師做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在課堂學科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音樂內容,并對這些作品的文化要義做剖析,激發(fā)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汲取音樂作品的文化營養(yǎng)。學生在對熟悉的音樂作品感知和學習中,完成音樂文化的洗禮。
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有相應觀察經驗,能夠輕松模仿,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融入生活內容,引導學生把生活認知與音樂課堂相融合,深入感受音樂文化。如教學“雷鳴電閃波爾卡”時,教師以播放這首作品的B段a部分音頻的方式開始課程教學,要求學生感受這是什么樣的天氣,學生能夠輕易分辨出打雷、閃電、大雨等。教師繼續(xù)播放這段音樂,要求學生捕捉音樂中的閃電和雷聲,找到節(jié)拍規(guī)律,并對學生進行閃電和雷鳴的分組,閃電組負責拍手抓閃電,雷鳴組負責跺腳模仿雷聲。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能夠準確抓住節(jié)拍,教師適時導入镲和鼓來模仿閃電、雷鳴,學生能夠輕易上手。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利用镲和鼓奏法的音色特點,能夠形象生動的描繪出大自然中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景象。
3.創(chuàng)新創(chuàng)編組織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適當組織創(chuàng)編活動,組織學生運用各種音樂材料創(chuàng)編新的音樂作品。小學生的創(chuàng)編活動需要從模仿開始,由易到難地進行創(chuàng)編學習。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從模仿到即興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創(chuàng)編歌詞是音樂創(chuàng)造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學唱新歌、熟悉新歌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由創(chuàng)編。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教學“打麥號子”時,教師播放這首歌曲的視頻,帶領學生欣賞、感受這首歌曲描繪的場景。再次播放時,教師在襯詞處加上打麥的動作,學生逐漸找到規(guī)律,熟悉襯詞的位置。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一組念領的部分,一組念襯詞,加打麥的動作。學生通過合作完成實踐任務,能夠深入感受到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充滿勞動熱情。教師留出充足時間,供學生自由發(fā)揮“打麥號子”的創(chuàng)編活動,學生在熱烈的勞動情景中,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號子內容,基本概括了農事號子、船漁號子、工程號子、搬運號子。教師對學生創(chuàng)造成果給予正面肯定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造力。
三、訓練滲透,促進生本文化內化
教師適當增加音樂訓練機會,通過傳統(tǒng)音樂的鑒賞、流行歌曲的關注、網絡作品的推薦,磨煉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中,體驗音樂的魅力,感知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文化要義。
1.鑒賞傳統(tǒng)音樂
中國傳統(tǒng)音樂承載著中國數(shù)千年音樂文化歷史的沉淀,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tài)特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傳統(tǒng)音樂的鑒賞時,讓學生先了解音樂的文化背景,挖掘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文化淵源,適時融入傳統(tǒng)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良好的師生互動是順利推進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素,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升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如對《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歌曲教學時,教師選擇活潑、不怯場的學生上臺,運用一些夸張的表情和動作,表達歌曲中的人們對太陽出來的喜悅心情,不畏豺狼的勇敢精神,和一山又一山砍柴的勤勞品質。在基礎教學完成以后,教師引導學生挖掘這首四川民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四川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的特色等,深入感受歌曲中抒發(fā)的不畏艱險、辛勤勞動、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情感,學習四川人民愉悅自得的生活態(tài)度。
2.關注流行歌曲
在日常生活中,流行音樂充斥著大街小巷。流行歌曲是學生最先接觸到的音樂,有許多旋律歡快、歌詞易懂的流行歌曲受到學生推崇。在音樂學科教學中,教師對流行音樂持正視態(tài)度,從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出發(fā),篩選富含積極向上能量的流行歌曲為教學內容,提取流行音樂文化元素中的積極能量,并做相應教學設計,使學生的心理認知與相應文化接軌,獲取更多積極的激勵和鼓舞。
小學生受流行音樂文化的影響,有喜歡的流行歌手,會模仿歌手的一舉一動和唱歌特色。健康向上的行為可以學習,但盲目地追星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如教學七單元“送別”時,教師將流行歌曲引入課堂的教學,比如,播放同樣表達離別之情的歌曲《梔子花開》,引導學生感受歌中離別的難舍和對時光飛逝的無奈之情。教師適時以何炅為例,介紹明星、歌手的慈善行為,武漢疫情時,及時伸出援手的明星,工作認真、努力,為了自己的夢想腳踏實地去追尋的精神等。教師將一些積極向上的歌手的勵志故事滲透到音樂教學中,為學生樹立優(yōu)秀的榜樣,培養(yǎng)學生是非觀、價值觀。流行音樂的精細篩選及合理利用,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樹立正確的三觀。
3.推薦網絡作品
在小視頻充斥著網絡的時代,網紅歌曲因朗朗上口、熱度高而受到眾多小學生的追捧,但其中不乏“三無產品”,影響著小學生的三觀。教師對這些網絡歌曲進行梳理、篩選、整合,選擇適宜小學生發(fā)展的網絡作品進行延伸音樂訓練,培養(yǎng)學生接收多元文化的熏陶。教師開發(fā)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挖掘多元文化元素,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音樂文化滲透的契機,提升學生的審美觀。
網絡歌曲曲風更為自由,內容通俗易懂、范圍廣、原創(chuàng)較多,為教師提供了大量教學素材。如教學《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時,教師對教材進行分析,這首歌曲是影片《鐵道游擊隊》的插曲,表現(xiàn)的是中國人民勇敢無畏,抗擊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通過網絡搜索同是抗戰(zhàn)體裁的《游擊隊之歌》,這首歌節(jié)奏活躍、富于變化、曲調輕快、充滿旺盛的活力,具有鮮明的進行曲風格,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兩首歌的對比、分析,找出共同與不同之處,學習用聲音表現(xiàn)歌曲的力度、速度、情感的變化,用歌唱的形式表現(xiàn)游擊隊員不畏艱苦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教師通過紅色歌曲的融入,引導學生了解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品質。
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通過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推廣民族音樂、分配課堂資源的教學手段,在音樂學科教學中注重滲透多元文化,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解讀,不僅有效傳承音樂文化,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增加音樂實踐組織活動,延伸音樂鑒賞、體驗訓練,為學生拓寬音樂思維、掌握音樂技巧、提升音樂審美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宋赟.多元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與研究[J].學苑教育,2020(07).
[2]程繼紅.多元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與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0(34).
[3]王丁靜.多元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意義闡述[J].天津教育,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