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秋
內容摘要:堀田善衛(wèi)作為日本“戰(zhàn)后派”的代表作家,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反戰(zhàn)小說,其中《時間》不僅是極少數(shù)直接描寫南京大屠殺的小說,而且是第一部從戰(zhàn)爭受害者的中國人的角度進行敘述的小說,此外小說中還運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寫。本文將從《時間》中雙視角下動物意象的描寫出發(fā),進一步探討堀田善衛(wèi)的戰(zhàn)爭觀。
關鍵詞:堀田善衛(wèi) 《時間》 雙視角 動物 意象 戰(zhàn)爭觀
191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縣的堀田善衛(wèi)在中學時曾寄居在美國傳教士家中,接觸到了較多的西方文化,這使他有了較為廣闊的國際視野。1936年進入慶應大學學習政治學的他由于厭惡該學部鼓吹和宣傳戰(zhàn)爭的觀念,便轉到了法國文學部。1944年2月曾被招入東部第48部隊達三個月,1945年3月,堀田善衛(wèi)來到上海,上海的現(xiàn)實使這個文藝青年的夢想破滅,讓他明白日本所鼓吹的所謂救助中國的政策實際上使中國人痛苦不堪。戰(zhàn)后,堀田善衛(wèi)留在上海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對日文化工作委員會服務,1947年1月返回日本。在上海的所見所聞使他開始對戰(zhàn)爭進行深刻的反思,促使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以上海為背景舞臺的作品,比如《祖國喪失》《齒輪》《漢奸》《上海日記》《斷層》《歷史》等等。1952年堀田善衛(wèi)憑借《廣場的孤獨》獲得了第26屆芥川獎,奠定了他作為“戰(zhàn)后派”代表作家的重要地位。
正是大學期間轉入法國文學部之后,堀田善衛(wèi)開始學習象征主義的詩作,這對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他在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寫?!稌r間》中出現(xiàn)了許多器物意象與動物意象,比如“鼎”、“旗桿”、“狗”、“貓”、“白馬”和“魚”等等,與巋然不動的器物意象不同,動物意象是可以動的,也都是我們的生活中所常見的,動物意象更加形象生動,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而在進行意象描寫時,堀田善衛(wèi)既從外視角描寫了動物的特征、外貌、行為,也從內視角描寫了動物的象征意義,以及在動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因此本文將通過《時間》中雙視角下的動物意象描寫進一步分析堀田善衛(wèi)的戰(zhàn)爭觀。
一.雙視角下“狗”的意象描寫
小說中共有一處關于“狗”的描寫:“南京城里,被主人丟棄的很多漂亮的狗,都在四處徘徊。”[1]036在這處描寫中,作者通過外視角描寫了日軍即將來到南京之際,南京城里的“狗”被丟棄、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情況。在內視角下,“狗”中日兩國的底層群眾,以及扮演了預示兇兆的角色。
1.底層群眾
“下午四點左右,周圍剛一開始暗下來,蔣主席夫婦乘飛機逃離南京的傳言,就像突然刮起的暴風一樣襲來?!盵1]034作者在十二月八日的日記里先是寫下了蔣介石夫婦確認出逃南京的這一消息,在隔了一頁紙之后又寫下了“狗”在南京城中自處流浪的情景,由此可見這兩段文字之間的關聯(lián)之大。也是在同一天,有一段表明“我”心情的描述:“在不知道明天會怎樣的圍城里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們,如今被自己的領袖所拋棄,敵軍正在一步步地登上統(tǒng)治者的位置?!盵1]037由此可見,國民黨領袖出逃的事件極大地影響了“我”的心情,而“我”又把自己的心情以及感受通過“狗”這一意象表達出來。因此,在這里“狗”指的是被國民黨政府所拋棄的留在南京的底層群眾,而“主人”指的就是以蔣介石為領導的“國民黨政府”,沒有了國民黨政府的南京人民,就像是沒有了主人的“狗”,無依無靠,無處可去,惶恐不安。堀田善衛(wèi)之所以這樣描寫,與堀田善衛(wèi)的個人經歷有關,“堀田善衛(wèi)當年在國民政府中工作,對國民政府內的種種負面乃至黑暗面看的不少,因而對國民黨及國民政府評價較低”[2]俗話說“狗不嫌家貧”,意思是說不論家境怎么破敗,“狗”都不會背叛主人,“狗”甚至可以為了主人犧牲自己的生命,因此“狗”通常是忠誠的象征,在日本流傳著“忠犬八公”的故事,新宿站前的忠犬八公雕像也是日本著名的景點。由此可知,“狗”這一意象還表現(xiàn)了南京的底層群眾對國民政府的信任和忠心,他們被自己所信任的政府背叛和拋棄,從而更加突出表現(xiàn)了他們的可憐。
另外,在中日兩國都有“走狗”這個詞,在中國,“走狗”“本指獵狗,今比喻受人圈養(yǎng)而幫助作惡的人?!盵3]在日本,“走狗”指“①鳥や獣などを追う猟犬②他人の手先となって追い使われる者?!盵6](筆者譯:①追趕鳥等生物的獵犬②成為某人的手下被使喚的人)因此,“狗”還象征著成為日本高層幫兇的日本的底層群眾,日本政府通過鼓吹“尊皇攘夷”的思想,讓日本的底層群眾不顧生死奔赴侵略中國的戰(zhàn)場,實際上,他們是被日本政府所拋棄的,日本政府試圖通過他們的肉體擋住中國的大炮,通過他們的犧牲實現(xiàn)稱霸中國乃至世界的妄想。而他們也像“狗”一樣,盲目無知地相信日本政府和天皇,肆意地在中國的土地上為非作歹,成為了日本高層行兇的幫手也就是走狗。甚至到宣告戰(zhàn)爭失敗的那一刻,他們也沒能看透這一本質,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直至現(xiàn)在都不承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2.預示兇兆
最后,“狗”可以看家,有盜賊入侵時會吠叫,這說明“狗”能夠預示兇兆,日軍入侵南京,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最開始“紫金山的背后,此刻正埋伏著日軍”[5]005到后來“不僅能聽到炮聲,已經能聽到連續(xù)不斷的槍聲了”[5]037最后到十二月十日“日軍已經完全包圍了南京城”[5]045,在這個過程中,南京城里的人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惶惶不安地等待日軍的到來。通過“狗”這一意象的描寫,暗示了日軍即將入侵南京這一兇兆,營造了不安、緊張的氛圍。
通過雙視角下“狗”的意象描寫,堀田善衛(wèi)既諷刺了政府高層在戰(zhàn)爭中的所作所為,也從庶民的視角出發(fā)表達了對因戰(zhàn)爭被傷害的無辜百姓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大難臨頭各自飛這一人的本性的嗤之以鼻,這體現(xiàn)了其戰(zhàn)爭觀中具有多視角的特點。
二.雙視角下“貓”的意象描寫
“我看到在尸體的咽喉處,一團白白的圓滾滾的東西蹲在那里?!盵1]034在這句話中,作者運用了外視角對“貓”進行描寫,寫出了“貓”外觀的主要特征,即白白的、圓滾滾的,不禁讓人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個可愛的“貓”的形象。
與忠誠的“狗”相對,“貓”通常象征著奸猾。在中世紀的西方,“貓”還被認為是魔鬼的化身,傳說“撒旦魔鬼最喜歡化作一只黑貓,巫婆則常帶這一只貓作為熟友相伴。這一迷信源自于有關枷蘭提亞化作一只貓,成了魔術女神海克提的女祭司。”[4]接觸過較多西方文化的堀田善衛(wèi)也許是受到這個傳說的影響,在內視角下將小說中“貓”刻畫為啃食人的尸體的魔鬼的形象,“貓咬破了尸體最脆弱的部分,正在啃食?!盵1]043而再往更深層發(fā)掘,會發(fā)現(xiàn)“貓”其實象征著侵略中國并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軍。“貓”啃食人的尸體,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時也每天都上演“人吃人”的場面,通過各種方式殘忍殺害中國人,比如用機關槍對中國人進行集體虐殺,比如對中國婦女先奸后殺,就連孩童也不放過。殺完人之后,“貓”舔舐自己的毛,使自己“還原成純白色”[1]043就像日軍對中國人進行大屠殺之后,試圖抹掉這段歷史一樣。殊不知“貓”雖然可以潔白如初,但是日軍所犯的過錯卻是無法挽回的。時間是有記憶的,就算日軍試圖掩蓋這段歷史,它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不爭的事實,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這段歷史。更可怕的是,“貓”是沒有道德感和價值判斷的生物,它們是出于饑餓的本能才會啃食人的尸體。但是作為一個人,應該是有道德感和價值判斷的,應當知道自己殘暴的行為是不可挽回的。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喪失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基本的道德感和價值判斷,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已經不能將他們稱之為人,他們只是天皇思想下的傀儡,是捕食中國人的魔鬼。
通過雙視角下“貓”的意象描寫,堀田善衛(wèi)將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非人的所作所為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出來,表現(xiàn)了他對南京大屠殺中日軍殘忍行徑以及試圖掩蓋歷史真相這一行為的譴責,這體現(xiàn)了其戰(zhàn)爭觀中具有客觀性、真實性的特點。
三.雙視角下“白馬”的意象描寫
外視角下“白馬”的意象是“高大的”[1]116“拖著頸上長長的鬃毛”[1]122內視角下的“白馬”具有三重象征意義,首先,它象征著時間的飛速流逝,其次,它象征著希望,最后,它還象征著恐懼
1.時間的飛速流逝
在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白駒過隙”,“白駒”即是“白馬”,這個成語形容時間過得極快。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自古以來從中國吸收了許多文化,日語中對應的白駒過隙的說法是“白駒の隙を過ぐる”。而單看“白駒”這個詞,在日語中的解釋是“①毛色の白い馬。白馬。②歳月。光陰。”[5](筆者譯:①毛色為白色的馬②歲月。光陰)小說中第一次出現(xiàn)白馬,是在“我”和家人一起逃出馬群小學后,昏睡過去,“不知過了多久,我才醒來?!盵1]116醒來之后,便看見了那匹“白馬”。因此,“白馬”象征著“我”在昏睡時時間的快速流逝。
2.希望
其次,“白色”在日本經常象征著希望、純潔、自由、和平、尊貴等美好的含義,日本人不論是在各種儀式上還是日常生活中都特別喜歡使用白色,比如在日本會舉行白馬節(jié)會,之所以使用白馬,就是因為日本人認為白色高貴,能夠祛除邪氣?!耙黄グ遵R,向暗黑的宇宙奔馳而去?!盵1]122在這句話中“白馬”的白與宇宙的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南京大屠殺的恐怖籠罩了整個南京,使整個南京都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沒有一絲光明。“我們的人生和生命,已經再無法用自己的手去控制和把握”[1]047這時出現(xiàn)了“白馬”,之所以是“白馬”而不是別的顏色的馬或者別的什么動物,就是因為“白馬”在日本所具有的獨特意象,它象征著處在黑暗中的“我”的希望以及沒有戰(zhàn)爭的和平的理想世界。堀田善衛(wèi)用“白馬”這一意象,鼓舞深處地獄的人們不要放棄生的希望。
3.恐懼
“每當想起與莫愁、英武、楊小姐的生離死別,那匹白馬便會拖著長長的馬鬃出現(xiàn)在眼前,并且掠過蒼空,疾馳而去”[1]237與親人的生離死別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夢魘,每當想起這最令“我”心痛、恐懼的時刻,那匹“白馬”就會出現(xiàn)。包括在“我”夢里,一個中國婦女被日軍殘忍奸殺時,那匹“白馬”也出現(xiàn)了,因此,“白馬”還象征著“我”內心的恐懼。
通過雙視角下“白馬”的意象描寫,表現(xiàn)了堀田善衛(wèi)對日本侵略給中國民眾帶來暗無天日的生活、以及心理上創(chuàng)傷的抨擊,同時還表達了對中國民眾要心存希望、尋找光明的鼓舞,體現(xiàn)了他的戰(zhàn)爭觀中具有雙面性的特點。
四.雙視角下“魚”的意象描寫
在日軍即將攻進南京城之際的一個夜晚,“我”看到對面的那戶人家正在清理池塘,“池塘里還游著最后一只巨大的烏鱧,長有三尺多,他們正在追趕它,用棍棒擊打它的頭部,試圖把它打死?!盵1]023“魚”拼命地往池底鉆,但是池底已經被清空,它已經無處可逃。棍棒沒有將其打死,那戶人家的主人便拿來了槍將它射死。可以說,殺害這條“魚”的手段極其殘忍,而之所以要“毫無意義”[1]023地將這條“魚”殺死,是因為那戶人家想要將逃走時無法帶走的財產藏進池塘里,簡直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才將“魚”殘忍地殺害,這是外視角下“魚”的意象描寫。
而在內視角下,“魚”象征著南京大屠殺時南京城里任日軍隨意宰割的中國人。南京大屠殺時的南京,就是那戶人家的池塘,南京城中的中國人就是那條“魚”,“魚”在池塘里拼命逃跑,拼命尋求一線生機,正如南京中的中國人拼命掙扎,拼命從日軍的手下活命一樣?!澳盥牭接⑽涞目蘼?,便開始哀求。但回答她的是我放在門口的那根拐杖?!盵1]079日軍對中國人殘忍施暴,連孩童與孕婦都不放過,想通過求饒獲得一線生機卻迎來更加慘烈的暴行。那條“魚”沒有錯,沒必要將它殘忍殺害,可是那家的主人還是殘忍將其殺害,一次不行就兩次,一個人不行就一起上,用手不行就用槍,無論如何都要將那條“魚”置于死地。這正如日軍對中國人的行徑,日軍沒有非要殺死尋常中國老百姓的理由,也沒有非要殺死他們的必要,可是日軍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禽獸般的私欲,像泄憤一般殘忍殺害中國人,南京城里的中國人最終也像那條“魚”一樣慘死,血流成河,就像池塘里剩下那最后一條“魚”一樣,就算直到最后南京城里只剩下最后一個中國人,日軍也不會心軟。
通過雙視角下“魚”的意象描寫,表達了堀田善衛(wèi)對日軍毫無緣由地殘忍殺害中國人這種行為的批判,以及拼命求生、卻于事無補的中國人的這一慘狀的同情,這體現(xiàn)了堀田善衛(wèi)戰(zhàn)爭觀中殘酷性的特點。
通過《時間》中雙視角下的動物意象描寫,體現(xiàn)了堀田善衛(wèi)的的戰(zhàn)爭觀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多視角、雙面性、殘酷性的特點,他抨擊日本政府隱瞞事實真相、不承擔戰(zhàn)爭責任的行為,試圖還原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將事實真相公之于眾;他反對戰(zhàn)爭,抨擊日軍在戰(zhàn)爭中的殘暴行徑以及不正當入侵中國的行為;他對同情因戰(zhàn)爭被傷害的無辜百姓,也表達了對他們的歉意,以及對中國民眾要心存希望、尋找光明的鼓舞。他警醒我們即使現(xiàn)在世界相對和平,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忘記過去慘痛的歷史,要以史為鑒,只有如此,才能維護世界的長久和平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堀田善衛(wèi)著、秦剛譯.《時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2]王向遠.當代日本作家的中國紀行[J].燕趙學術,2007(01):191-204.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
[4]黃昊文.“貓”到底為何物?——《雨中的貓》中“貓”的意象解讀[J].作品研究,2011(05):135-136.
[5]松村明.大辭林(第三版)[M].三省堂,2006.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