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程不但要注重對學生的智力教育,還要加強對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全面鍛煉其口語能力,實現其審美情趣與道德修養(yǎng)的共同提升。基于此,文章主要以小學語文課程為背景,圍繞學生語文表達能力培養(yǎng)展開研究,首先闡述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幾點具體的培養(yǎng)優(yōu)化策略,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表達能力;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6-0029-04
引? 言
語言表達主要指學生通過語言形式,將自身的思想與情感準確地描述出來。語言表達能力不但與日常生活中的交際交流有密切關聯(lián),而且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未來發(fā)展。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及語文表達能力存在一定欠缺,教師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時,難免會出現一系列的教學問題。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學生語言學習興趣的增強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必修課程,其中蘊含較為豐富的知識點。受年齡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時,往往存在認知困難、知識點不明了等問題,容易逐步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對語文學科的學習壓力也日漸倍增。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識,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1]。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能夠讓學生在接觸更多語文知識的同時,更加樂于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表達情感,學會在語言特征中找出并掌握語文知識的共通之處,進而快速提高學生對新知識掌握的速度與能力,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在學生語文學習中起到的影響是積極的。
(二)提高學生語言構建和運用素養(yǎng)
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語言構建和運用屬于四大維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每個小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2]。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學好語文知識的前期條件,靈活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可以使整個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語言構建思維、語言組織能力的有效提升,使其準確掌握不同語境下語言的運用技巧,進而提高學生個人的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yǎng),這對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效率和寫作水平也有諸多裨益。
(三)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提升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語言知識的傳授不再是重點教學任務,而是要在此基礎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學會通過多種語言表達方式,使自身的所思所想得到真實、準確的表達,并在語言帶領下進行切身感悟與體會。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為達成這一教學目標,許多教師會通過課后作業(yè)或寫作文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但這種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往往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負擔,這就需要教師全面加強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在接觸更多新知識的同時,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在豐富多彩、充滿感情的語言表達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欲望能夠得到充分激發(fā)。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能提高對語文學習的關注度,從而自主選擇動手記錄自身的語言,進而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四)拓展學生人際交往空間
在人們的情感表達與溝通交流中,語言被公認為最重要的載體,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自身知識儲備不夠豐富,他們就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很顯然,
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是帶領學生邁向人際交往道路的第一步。高質量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以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目標,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嘗試與他人進行互動溝通。這能拓展學生的人際交往空間,以此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使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與個性品質[3]。
二、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學模式單一
由于長期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許多學校的教學模式存在單一、滯后現象,過度依賴教材中的文字信息,無法將更多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帶入課堂,這使學生的知識面往往局限在課堂上,學生知識視野得不到有效拓寬。多媒體技術是現代社會的新興產物,因自身資源豐富、圖文并茂等諸多技術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在各地區(qū)學校中[4]。但就目前來看,雖然許多學校已經積極引進了多媒體設備,但在實際教學中,其應用率并不高,這不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與發(fā)展。
(二)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不夠密切
眾所周知,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生活中許多問題需要用語文知識來解決。語言表達能力是表達觀念、處理問題的關鍵手段,無論在學生學習還是在人類社會交際中都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5]。但就目前來看,許多教師在開展語文課程教學時,往往只根據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進行,與生活實際的銜接關注度并不高,忽略了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無法注重二者的有機結合,難以為學生帶來全新的課堂學習體驗,更不能實現學生個人能力的有效提升。這是目前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大因素,也是教師值得深入思考的話題。
(三)重視理論忽略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將這句話應用在語文教學中,無疑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許多教師往往過多關注理論知識的講述,實踐訓練的機會少之又少。盡管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知識內容,但在長期缺乏實踐空間的情況下,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有效發(fā)展,這不僅會降低整體課堂教學效率,還會給自身的全方位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
在現代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注重自身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不再以人工教學模式為主,要擺脫傳統(tǒng)模式下過度依賴教材的現象,加強信息化建設,合理借助多媒體設備,將更多枯燥、抽象的知識內容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為學生的知識掌握與表達應用創(chuàng)造更多有利空間[6]。
例如,以統(tǒng)編語文三年級“身邊的‘小事”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在教學開始前,由教師進行課前引導:
“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本節(jié)口語交際課上,我們將要聊一聊身邊有哪些‘小事。”隨即,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第一個視頻,視頻顯示:周六的一天,小明與同學約好出門游玩,在等公交車時,未經排隊并提前上了公交車。根據視頻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大膽闡述對這種行為的看法。生1說:“這樣的行為不太文明,別人辛苦等了好久,他不排隊直接上車,讓人生氣?!鄙?說:“如果我在現場的話,我一定會阻止他的不文明行為,并告誡他應排隊等車?!苯處熇^續(xù)播放下一個視頻:楠楠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為購買書本進入了文具店,由于進店人數較多,楠楠便在打開門后,先讓后邊的人先行,最后自己把門關上。在視頻觀看結束后,學生分別講述自己的感受。生1說:“這件事情雖然很小,但是楠楠的做法讓人敬佩,是文明的行為?!鄙?說:“這種行為經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令身邊的人感到很溫暖。”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按照每組5~6人的規(guī)模,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組內開展探討交流活動,就以上視頻內容進行補充和延伸,互相探討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學生先小組內交流,再由組長匯總,盡可能反映每個人的想法。在視頻引導與教師的輔助下,各小組很快便總結出一些成果,將生活中的小事大致分為文明行為(如愛護小動物,語言文明,隨手撿拾垃圾,隨手關水龍頭,公交車讓座,見到老師、長輩主動打招呼等)和不文明行為(如隨地吐痰、景區(qū)隨意涂畫、闖紅燈等)兩種。這樣,學生在互動交流中使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并樹立了良好的思想觀念。
(二)組織實踐活動,提供表達舞臺
小學生的年齡普遍較小,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往往對陌生事物充滿興趣。教師要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使學生學會在互動交流、合作學習中提升自我。在開展實踐活動期間,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大局觀,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包括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個性需求等,進而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將語文課堂變成學生的學習樂園,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7]。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根據實踐教學情況、教學需要靈活采用教學手段,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課堂教學。
教師可以積極組織課堂演講活動,以單元主題、傳統(tǒng)節(jié)日為突破口,提煉出有探討價值的演講主題,鼓勵學生嘗試自主創(chuàng)編和撰寫演講內容,根據演講主題填入內容,以便真實表達自身的情感。在學生演講的過程中,教師應將精彩的瞬間和片段記錄下來,在課后進行播放,便于學生從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之處,及時糾正。例如,教師可以“愛國情懷”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進入革命紀念館感受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觀看名勝古跡,感受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歷程,逐步加深學生群體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在完成實踐觀看和訓練活動后,教師要求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訴說觀后感,這些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又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其樹立遠大的理想。在進行實踐活動組織與學生能力評價時,教師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做好知識內容講解的同時,對每個學生進行客觀評價,學會站在學生立場思考問題,解讀知識內容,進而深刻了解學生群體的心理感受,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總結與評價,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或小組互評的方式,對自己和同學進行正確、正向且客觀的評價,確保學生得到更多交流與合作空間,為自身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注重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有效銜接
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運用能力,并在學習交流期間,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8]。為此,教師應著重注意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聯(lián),在充分掌握教材重點內容的基礎上,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在看似真實的模擬環(huán)境中,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與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以“我的暑假生活”這一教學為例,暑假是小學生比較向往的假期生活,以這一主題開展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彼此之間相互交流暑假期間的活動情況。在實際探討交流后發(fā)現,旅游、社會公益活動、觀看名勝古跡等是學生假期生活中的主要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描述的內容,進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將更多生活實例融入課堂教學。如將教學主題設置為“旅游景點介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演練,由各小組成員按照自身喜好,分別扮演景區(qū)工作人員、導游、游客等人物,就景點觀賞與購物問題進行互動交流,模仿實際景區(qū)中時常會發(fā)生的事件,進而將所學的語言技巧應用在生活實踐中,鍛煉自身的語言組織與知識運用能力,并在交流互動中提高綜合能力。
(四)優(yōu)化師生關系,消除畏難情緒
愛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教師與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兩大主體,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心中的畏難情緒得到消除,進而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為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保障。在實踐中,教師要始終秉承“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準確掌握不同學生在情感、心理上的變化情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心與愛護,與其保持密切的溝通,逐步構建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真正成為學生群體的知心朋友,為語言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對語言藝術的靈活運用,盡可能采用鼓勵性、啟發(fā)性的語言表達方式,加強對肢體語言的運用,利用自身的肯定手勢、鼓勵眼神、贊許表情等為學生語言學習提供動力。對于小學生群體,教師要多給予贊賞與肯定,對其進行正確引導,避免因過度指責而打擊學生的信心,要始終保持寬容的心態(tài)對學生進行悉心呵護,深度挖掘不同學生的潛力與閃光點,以便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個性價值。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教師不但要做好學生的智力教育,而且需要做好智力與素質教育的“兩手抓”,推動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為順利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大膽突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充分尊重學生的真實想法與實際需求,走近學生,增強他們語言技巧的學習信心。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深刻貫徹教育公平原則,
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結合教學實際實行分層教學,將更多知識內容與語言表達技巧傳授給學生,為其帶來全新的課堂學習體驗,確保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更多收獲,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五)開展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活動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智發(fā)育并不成熟,正處于自身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但會降低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還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無法順利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為此,教師必須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和教學目標,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有針對性、多元化的語文課堂教學。
例如,在學習“成語”相關知識的過程中,由于每個成語的詞義不同,在不同語境中表達的意思也大不相同,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成語理解與運用技巧,才能有效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此時,教師要因地制宜,開展有針對性、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為枯燥的語文課堂增添幾分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組織開展“成語比拼大賽”,根據不同語境設計不同的比拼主題,注重趣味性元素的加入。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導學生根據同一成語的不同使用語境進行造句,實行輪賽淘汰制,最終獲勝者將得到相應的獎勵。在充滿趣味性的課堂實踐活動中,學生很快便融入其中,跟隨教師思路進行成語接龍、含義解釋以及造句實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自主復述課文,參與表達實踐
復述課文主要指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按照自己的語言進行課文復述,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以《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在做好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知識儲備,準確復述出文章中的具體內容,鞏固學生的課堂學習知識,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該篇文章屬于典型的游記,主要根據游覽先后順序進行具體敘述,將雙龍洞的瀏覽路程、洞外景象真實體現出來,再從洞外到雙龍洞內部依次進行描寫。在進行語言表達引導時,教師可以按照文章描寫順序與思路,引導學生對洞內景象進行具體描述,并跟隨反方向對來時的路線進行描述,將作者的游覽經過表達出來,還可以鼓勵學生對作者的返回場景進行表述,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
結? 語
綜上所述,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必備技能。在現代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在做好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全面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深刻意識到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教學模式、教學情境、實踐活動、師生關系等多角度出發(fā),開展高質量的語言教學,夯實學生的語言知識基礎,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為日后更高層次的語文教學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程芳.抓住時機,鍛煉表達能力:以《豐碑》這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J].新課程(上旬),2018(2):25-26.
劉曉艷.小學語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18(45):65-66.
包海霞.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提升學生表達能力[J].魅力中國,2018(43):48-49.
楊衛(wèi)國.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改下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8(1):9-10.
李重.現代實用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自覺[J].教育科學研究,2013(8):58-62.
鄭飛藝,童志斌.PIRLS評價內容及其對小學閱讀課程變革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3):61-65.
王蘭英.在尷尬中出走,從出走中突破:實用類文本閱讀提高學生信息能力的研究[J].科教導刊,2012(8):118-119,250.
慕君.PIRLS與PISA視域下的閱讀課程改革[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3):41-44.
作者簡介:王玉萍(1979.1-),女,甘肅武威人,
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黃羊鎮(zhèn)靖邊街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