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臻
摘?要:本文主要在于提倡完善書法的教育模式。分別對書法教材、教學問題、教師隊伍、學生理解情況、社會上書法普及情況作了論述,對書法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作了詳盡闡述。本文結論為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水平,重視人文文化滲入,符合新時代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書法教育;教育教材;教學思維;書法傳承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73
在新時代的書法的教育教學中,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首先,書法課程的自我定義、自我認識不夠清晰,教學的定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簡單歸類于美術學就不太合時宜了,從倉頡造字到許慎的造字六法,再到書法筆法的討論論述、歷朝書者的情懷表達能力,可以說明,書法是有著自己獨有的一套學術體系,與同時期的美術發(fā)展是同時的,書法的知識框架完整且飽滿,當與國畫、油畫、雕塑……學科并行,當然,在高等院校的這種分類比較明確,但在普通素質教育,中等中職教育教學當中,對書法的定位就有些偏頗。由于在基礎書法教育中的缺陷,而引發(fā)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會形成對書法重視度不充分,對文化傳統(tǒng)淡薄等情況就可能凸顯出來,所以,書法的教育教學應有所思考與反思。針對書法教育中存在的幾處困惑,下面從三個方向進行了分析并嘗試提出了解決方案。
1?書法課程的教材分析
目前,院校當中的書法教材不是很全面。完整的教材仍是從基礎性發(fā)展到專業(yè)性,形成從淺入深的具有連續(xù)性、邏輯性的教材知識體系,但現(xiàn)在的教材普遍不斷重復基礎性訓練、基礎的書法常識,明顯是不符合現(xiàn)階段新形勢下的書法教育。例如,小學所學的書法內容,到了高中仍從田字格、“橫豎撇捺”學起,就略顯枯燥。其次,分類書體,單一進行講解,也是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例如行書的講解只講行書書寫,然而行書的發(fā)展是很復雜的,從隸變、章草,再到二王變法,到顏體篆籀的升華,從宋朝的尚意,再到明清時期的碑體與館閣體的碰撞,最后形成現(xiàn)在的百花齊放的景象,書法中的書體不是單一存在,甚至一幅作品中也有雜糅了兩種書體的作品,顏真卿的《裴將軍詩》就是一個代表,書體的產生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是存在內外規(guī)律的,其規(guī)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符合書寫規(guī)律,當然也包括書寫工具的變化,書寫環(huán)境的變化,書者的總結與發(fā)展等,那么可以看出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書體均離不開其他書體的滲入。所以書體之間不應有明顯界線,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就不應把書體單獨剝離開講授,提倡多體滲透,突出重點,以一個基礎點,一種書體帶動其他書體的教學,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提高了教學效率。那么,這樣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問題,教材該怎么修訂才合理?下面從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1)加深對書法理論的認知,拓展教材當中的書法理論知識面。
普遍書法教材從書寫工具的介紹,規(guī)范書寫姿勢,介紹書體演變,再到碑刻的講解,成為書法教材的開端,然后就戛然而止了,相對而言,綿延千年的書法,文化根基,就有些單薄與倉促。新時代下,這些知識點滿足不了新時代的學生,應適當地增加和延展一些,例如書寫工具的多樣性,筆墨紙硯的由來與演變,書寫姿勢與書寫工具之間的關系,碑刻作品現(xiàn)收藏地等,再增加一些歷史書家的認知,除了王羲之,顏柳歐趙以外,還應該對李斯、虞世南、褚遂良、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有所了解。凸顯出書法的豐富性,又體現(xiàn)了書法的延續(xù)性。
在基礎教育的書法教材、中職教育的書法教材中涵蓋了基礎性技巧、筆畫、偏旁、結構等的教學內容,雖然滿足了學生書寫要求,但仍有偏頗之處,因為漢字是一個整體,拆分了單獨的筆畫、偏旁、或單一字的練習,對整體書寫的掌握,整個字的把握還是缺少掌握與了解。回歸最初識字的狀態(tài),選擇符合階段的名家碑帖,一種書體,一幅作品,從描紅到臨摹,單一字針對性的練習,到通篇的臨寫,最后學生會根據自身感悟提出不同書寫規(guī)律,這樣,書法的教學才會更具有活力。
學前教育與成人教育的教材中有兩點誤區(qū)。其一,學前教育重點放在了識字,而忽略了握筆、筆順的問題,對后面的書法練習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阻力,起始階段的教學,奠定了學生的習字基礎,應多加重視與輔導,反應在教材當中篇幅應多,課時應長;成人教育中,重點應由創(chuàng)作轉為欣賞與臨摹,個人色彩偏濃的自娛自樂的模式轉化為欣賞與點評的理論性討論。其二,學前教材中多數依附在語文教材上,這是不夠全面的,應吸收歷史上的書法典故與詩詞歌賦的表達,典故增加了書法的立體性,詩詞歌賦除了語言的情感表達外,也增加了書者心態(tài)的外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學生對詩詞歌賦的另一種理解,因為書法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形式,最終達到美育的作用;成人教材中弱化規(guī)定的書法技巧,增強理解性,實地觀察碑帖總比書本上的介紹要深刻,往往一通碑的幾個筆畫就會完善成人的書法觀念。理論認知的加深,更全面地展示出書法教育的多樣性,也為挖掘出更好的書法教育模式提供了選擇,符合教育目的的同時,又契合了現(xiàn)代化文化強國的思想。
(2)增強書法教育的多樣性。
時代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帶來了教育方式的改變,多媒體等手段介入,書法教育也應順應時代,不可故步自封,教材的編寫也應與當地實情相符,繁華的城市、偏遠的山區(qū),教材也應有所變化,不可千篇一律,做到有教無類,滿足所有學生的學書要求,增強文化自信,美育是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順應時代發(fā)展,書法可以有廟堂之高,亦可有江湖之遠。
①在數字化的教育模式中,書法教育在這一方面是欠缺的,首先承認,書法沒有強烈的色彩變化,也沒有嚴格的造型要求,弱于其他藝術科類,但并不是不可以深入探討的,將文字數字化固不可取,數字再形象也不能詮釋人的情感流露,那么如何在教育中進行“數字化”?從兩個方面分析是行得通的。一是每一位書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利用現(xiàn)代化手段,將風格列比出來,進行分析研究,橫向與縱向比較,即同時期及其影響,可以直觀細致的觀察出來,這樣就可以大幅度減省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率;二是將字帖的放大、紙質的研究,墨色變化的觀察等都可以成為基礎性的教學方式,書法的細微之處這一古代“難題”在運用現(xiàn)代化的手段后就迎刃而解。偏遠山區(qū)的書法教學,潛力較大,阻力也大。提高書法教材的實用性,綜合當地的特色文化,提倡撰寫適合本地區(qū)的書法教材,依據本地區(qū)的文化氛圍、古跡等,探索是否可以實行實地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模式來提升教學水平,培養(yǎng)、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觀、價值觀。其次,在不滿足條件的情況下,在書寫規(guī)范的前提下,將自然界的形象引入到書法當中,進行書法教育,比如點如高山墜石,橫如千里陣云等意象來描繪書法的筆畫。
②在教育內容選擇上應具有多向性。小學習字時的田字格,中學階段就應以筆記、信札為主,軟筆字也應從回宮格轉變?yōu)樾埖染哂幸欢ㄑb飾性的書寫材料尤為妥當。教學目的也可以從書寫到創(chuàng)作,有層次的遞進。在新時代下,書法儼然不再古板,書法視頻的制作,展示書寫過程的同時,又以短視頻的形式形成視覺沖擊,給書法教育與傳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內容上,選材上,形式上都是多元的,所以書法的教育也應與時俱進,這是符合書法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回顧歷代名家碑帖,有的作品就等同于現(xiàn)在的短信,有的也相當于現(xiàn)在發(fā)的微博、朋友圈,其內涵就是提升審美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3)教材當中的課程設計。
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教學要求,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同時依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大體可安排四類教材類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職教育)、高等教育、繼續(xù)教育。初等教育尤為重要,在“打基礎”的階段里,不應過分解讀筆畫的規(guī)范性,應重點在握筆與書寫姿勢上下功夫,比如如何將字寫得得心應手,是哪用力,是腕子的力量,而不是指尖等,在這些基礎上,再繼續(xù)筆畫的練習,事半功倍,那么在課時安排上,握筆與書寫姿勢就應當貫徹在初等教育教學中;其次是基本筆畫的筆順問題,雖然筆順不是書法的刻意要求,但是整體規(guī)律是一定的。在中等教育當中應以情感和審美的培養(yǎng)為主,區(qū)分專業(yè)性和普遍性,不再重復初等教育內容,可以淺顯介紹漢字的一些結構及規(guī)律,課時安排上,減少練習與訓練的課時安排,多以觀察,情感體驗為主。在高等教育中,專業(yè)性就突出出來了,這里無須贅訴,最好提倡其他專業(yè)也開設書法課程,作為一名中國人,應當寫好中國字。在繼續(xù)教育階段,避免“神話”書法筆畫,書寫的偶然性和自然現(xiàn)象,不是追求目標,應把重點放在理解了基本技法后的欣賞水平、審美觀的提升與樹立上,那么在課時安排上合理縮減技法上的講授,多參與線上線下論壇討論,欣賞領悟古典名碑字帖。更急切地需要將學生主觀的書法“刻板印象”轉化為“二王”書風下的傳統(tǒng)書風,有難度,又有責任,拔高學生眼界,提升書法的綜合水平,從而擴大影響,促動書法的良性發(fā)展。
(4)書法教育教材、教參種類繁多,其中比較有潛力的是職業(yè)教育。
據統(tǒng)計2020-2021年度書法職業(yè)教育教材有13個版本,正處于起步階段,其中北師大版3版,其余遼教、高教、人教、華東師大、人大、湖南師大1到2版。
2?書法的教學方法需要增加更多的方式方法
這里談到的教學方法,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的書法教學,一般有三種方法,多媒體ppt展示、講解;示范、輔導;講解、提問。這三種教學方法有優(yōu)點,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因為書法的教學有一定特殊性,在于“字都學過也都會寫”,教學內容偏于簡單,重點的地方在于筆畫與結構、審美觀等的講授,那么就需要更多的教學方法融合進來,可以與其他美術學科互動,如攝影專業(yè)、雕塑專業(yè)、美術設計專業(yè)等,進行跨學科教學。攝影專業(yè)的取景,視覺分析與書法的章法布局相似;雕塑專業(yè)當中的塑形能力與書法教學當中的字形的間架結構、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避讓關系等相似;美術設計當中的設計概念與書法的市場用途等,都有著藕斷絲連的微妙關系。也可以更復雜的組合在一起,相互促進教學,如攝影的視頻制作,需要有著國風感覺的道具、場景,書法專業(yè)就可作為輔助、協(xié)助完成,雕塑需要書法等國風元素等??傊?,書法的課堂授課方式是生動的,方法是靈活的,是可以深入探究的。
3?初、中等學校的專業(yè)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迷茫與彷徨
首先初、中等學校專業(yè)的書法教師師資不足。教師資源的不豐富,大多數情況都由其他接近的學科兼任,那么就會產生諸多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長遠來看,這些問題會解決的。下面主要是對初、中等學校的專業(yè)書法教師提出的三點建議,希望能有所幫助。
(1)專業(yè)性過強,難將書法走進學生心里。屬于書法的專業(yè)名詞,有很多,逐一解釋又費時費力,學生聽起來也是一頭霧水,課堂上解釋什么是“中鋒行筆”時,學生就很難理解,那么就沒有教師現(xiàn)場示范,更直觀、更直接,所以在授課時,盡可能地減少專業(yè)名詞的解讀。其次,簡化板書,多用圖片或在黑板上繪圖,把知識點活躍起來,然后,將學生的注意力、興趣,留在輔導環(huán)節(jié)中,建議教師讓學生“多動手”。最后,最關鍵的是如何讓學生長久保持對書法的熱情,書法教師作為書法學科的代言人,個人魅力之外,就是在課上課下多用書法特有的審美觀對學生進行講解,例如流云、松柏等形態(tài),爭取這種意象概念留存在學生心田,靜待花開。
(2)示范、輔導的環(huán)節(jié),最好不要“逐一示范、輔導”,容易形成“燕過無痕”的效果。常見的課堂輔導大部分有兩種,一是學生到黑板示范,學生點評,二是小組之間互評。不過這兩種模式不太適合書法的輔導教學,原因有三點,首先學生的粉筆字不等同于硬筆字與軟筆字,其次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學科,沒有優(yōu)劣對錯,所以分組之間的點評,意義不大,最后,忽略了情感培養(yǎng)。首先明確的是輔導的意義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果,基于這個出發(fā)點出發(fā),可以先輔導幾名有一定基礎或學得較快的學生,由“學生帶學生”,向全班輻射開來,最后教師再點評,其順序為“教師輔導-學生互動-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節(jié)省了輔導成本,其儉省的時間就可以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書法情感了。
(3)作業(yè)內容需要多階段、多層次、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布置。作業(yè)共分為四種類型(預習型、基本型、綜合型、發(fā)展型),按時間分又有三種(課前作業(yè)、課中作業(yè)、課后作業(yè)),書法的作業(yè)布置最好具有一定開放性,那么符合書法作業(yè)的內容希望不要再單單“寫幾行筆畫”“寫幾行字”“寫首詩”那么古板了,也是與語文學科的作業(yè)區(qū)分開。初等階段的作業(yè),盡可能地以激起學生的學書興趣,避免枯燥,從書畫同源,又是象形文字居多的角度,可以融入一些“繪畫”,又知道了書體演變,又豐富了對漢字的認知;中等階段的作業(yè),除了寫一些作品外,可以寫一些對書體、字帖的感受,查閱一些書法文獻,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又豐富了學識,又開闊了學習書法的視野。
新時代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勢不可擋,書法教育也在蓬勃發(fā)展。從康有為、梁啟超、吳昌碩,李叔同,到齊白石、李苦禪、啟功、再到今天的百家爭鳴、萬象更新,沿著重傳統(tǒng),又重創(chuàng)新的路途,拼搏向前,一代又一代的書法教育家,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其輝煌的成就也激勵著新一代教師們砥礪前行!在“書法進萬家”“送春聯(lián)送祝福”等活動的開展下,在現(xiàn)在的書法直播新模式的驅動下,每一位書法傳承者,都努力的為書法事業(yè)添磚加瓦,貢獻力量,教育模式也在不斷邁向新的高度,如今書法的普及度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書法教育工作者,一日三省,思考著新時代下發(fā)生的巨變對書法教育的影響,也在不斷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求索著答案。
參考文獻
[1]王怡雯.互聯(lián)網+背景下書法大眾化教育模式探索[J].數碼世界,2020,(11):195196.
[2]倪文東.當代書法的專業(yè)化趨勢及對高等書法教育的思考[J].書法教育,2020,(08):4751.
[3]徐學毅,余凱凱.唐宋書學教育模式對當今高校書法素質教育的啟示[J].書法賞評,2020,(0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