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項目式教學是依托項目引導學生收集、整合、匯報以掌握知識提升技能的教學方法,通過將項目式教學融入語言學習和學生價值觀塑造,能夠彌補課本知識的封閉性缺陷,全方位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培養(yǎng)思政素養(yǎng)。文章對“新視野大學英語”單元項目主題進行統(tǒng)計梳理,結合課程思政核心要素對單元項目進行分類探究。研究發(fā)現,項目式教學在“新視野大學英語”課程中有較強的應用可行性,能夠基于該教材已有的單元項目部分延伸展開;該教材全四冊所有單元項目較全面地涵蓋課程思政核心內容,能夠在語言技能教學的同時實現課程思政有機融合。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課程思政;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8-003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成都體育學院2022年度教改項目“以‘協同優(yōu)化為進路的外語專業(yè)課程思政整體推進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YJG60);四川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外語學科專項”“傳播學視域下的體育旅游外宣翻譯研究”(項目編號:SC18WY006);成都體育學院2021年校級教學改革實驗與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卓越外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YJG0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彭思銳(1995—),女,碩士,成都體育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與教學法。
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高等學校課程立德樹人作用,教育部提倡高校在課程建設中從教師、課程、高校等多層面全方位融入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提升其品德修養(yǎng)、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法制意識與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響應教育部要求,2020年《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一流課程建設須“豐富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業(yè)意識、家國情懷和融通中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人文素質、科學精神、憲法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將課程思政理念和內容有機融入課程”[1]。為落實指南構想,避免教書與育人二者的割裂,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組均在積極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模式,重構課程、開發(fā)教材、提升教師素養(yǎng)、迭代教學方法。傳統(tǒng)教學方法能有效傳授課程知識,卻因課本知識的封閉性,難以滿足思政融合訴求。項目式教學作為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補充,鼓勵學生進行開放式的學習與探索,將有現實意義的信息帶入課堂,并合作篩選整合資源,能有機地豐富課本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素養(yǎng)[2]。利用項目式教學的高度開放性,教師得以拓展課本內容,融入思政元素。因此,項目式教學能夠全方面發(fā)揮育人優(yōu)勢,與立德樹人具有高度一致性,具有服務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3]。
一、項目式教學
項目通常由一系列有關聯的、具有現實意義的任務組成,一個項目的歷時、側重點、結構性均可有較大差異。依托項目引導學生收集、加工、匯報信息來提升學生知識儲備或語言素養(yǎng)的教學方法叫作項目教學法。在語言教學中,項目的側重點通常不是語言點本身,而是以目的語言為工具、圍繞特定主題展開的、能夠多維度提升學生素質的教學活動。
研究發(fā)現,項目式教學具有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且在項目實施中有較高的自由度,因此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責任感[4-5]。項目式教學也被廣泛應用于國內的大學英語課程并展現出諸多優(yōu)勢。高艷和王勃然發(fā)現項目式教學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促進合作學習、提高語言應用能力[6-7]。該教學方法在大學生群體中也具有較高的接受度[8]。
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項目式教學也對學生以及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熟悉課程整體目標進度,尋找與單元主題密切相關的項目切入點,合理設計項目步驟要求。學生也需要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學習自主性以及資源整合能力。在項目式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加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學生也急需學習如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9]。信息技術與資源的使用可能是教學中需要克服的難點,也是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機會點。然而,現有文獻較少討論項目式教學在課程思政中融合中的優(yōu)勢。
二、項目式教學在“新視野大學英語”中的應用
如需利用項目式教學法將大學英語和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則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課程思政敏感度,從課程內容本身尋找切入點,并設計項目步驟,該過程可能耗費教師較多的時間精力。為在獲利于項目式教學的同時降低課程設計投入,以提升其可行性,教師應該充分將教材已有資源作為項目切入點?!靶乱曇按髮W英語”教材中每單元后均設置單元項目(Unit Project),該項目以每單元主題為中心,由一系列任務組成,學生需要以英語為媒介整合課外資源,合作完成項目目標,符合項目教學法中對項目的定義。各單元項目在適當地調整后,能夠很好地順應課程思政要求,達到育人目標。因此,“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能夠很好地提升項目式教學的可行性,讓教師在堅實立足于教材本身的同時深度挖掘思政內容,也讓語言教育同時具有了工具性與人文性。
(一)單元項目思政元素配置分析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各單元項目為切入點進行成體系的課程思政融合,有必要研究全四冊教材單元項目是否較全面地涵蓋了課程思政提出的核心要素。龔一鳴提出思政元素可分為思政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三個大類[10]。思政素養(yǎng)由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構成。科學素養(yǎng)包含科學的行為、態(tài)度和精神。文化素養(yǎng)涉及文化的鑒賞、傳承與交流。
“新視野大學英語”(1—4冊)共32個單元,每個單元包含一個單元項目。依據上述思政元素分類,全四冊共13個單元項目涉及思政素養(yǎng)提升[如3冊5單元“Giving a report on happiness at work”(以工作幸福度為主題做匯報)],占比40.6%。共16個單元旨在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如4冊1單元“Writing a survey report on logical fallacies”(就邏輯謬誤撰寫調查報告)],占比50%。文化素養(yǎng)類思政元素則僅占9.4%,共3個單元項目有所涉及[如4冊5單元:“Designing a book on Chinese culture”(設計一本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書)]。
該教程總體上在三個大類的思政元素上都有所涉及。其中思政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內容較為豐富,而文化方面相對欠缺。在思政素養(yǎng)方面,單元項目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在校園中和同學友善相處[1冊7單元“Coping with bad behaviors on campus”(如何面對校園中的不當行為)],主動探索職業(yè)發(fā)展方向并熱愛工作[4冊3單元“Writing a report on starting ones own business”(就如何進行創(chuàng)業(yè)撰寫報告)],尊重關心父母長輩[1冊1單元“Writing a letter to your parents”(寫一封信給家長)]。然而上述思政話題更多地停留在個人層面,較少涉及社會乃至國家層面。教師在實施項目教學時應該適當拔高思政深度,鼓勵學生從個人的敬業(yè)友善為起點,思考如何實現國家的富強和諧??茖W素養(yǎng)方面話題豐富,鼓勵學生對網絡技術、性別差異、環(huán)境和經濟問題進行辯證性思考,探索科學的學習、決策和管理方法。文化素養(yǎng)層面涉及相對較少,但該教程每個單元另設有中國文化漢譯英練習,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單元項目中的文化缺失。當然,一個單元項目也可能涉及多個類別的思政元素,上述分類依據每個項目最主要涉及的思政元素作為分類依據,以便較好地了解全四冊的思政元素配比。
如前所述,該教材已有的單元項目主題對三類思政元素均有涵蓋,但存在一定失衡,且在各思政大類中未能多元立體地呈現多層面的豐富話題。因此,教師在運用單元項目進行教學活動之前,需要對思政元素有全面認知,全盤掌握各單元項目主題,以便統(tǒng)籌調整各單元項目主題側重點,確保各類別、各層次的思政內容都能較均勻立體的呈現。
(二)項目式教學實施步驟
由于單元設計的限制,每個項目用時不超過整個單元的總課時時長。且因項目式教學特殊性,需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課下資料收集、小組討論、成果設計的時間,因此一個項目不能在一次課中完成。根據教材中單元項目的特點,結合斯托勒(Stoller)的項目式教學10步法,該論文提議將項目式教學分為三個主要階段[11]。第一階段為項目構思,教師需要明晰本單元項目具體實施步驟以及預期成果形式,引導學生頭腦風暴探討信息搜集需求和主要方向。第二階段為項目準備階段,學生分工開始搜集分析信息,完成最終成果撰寫。最終階段為項目展示,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小組項目成果并開展自評與互評工作。
項目構思階段,教師首先需提煉項目主要思政元素并加以拓展,明確語言、知識目標之外的思政目標。如第一冊第六單元的單元項目主題為“Conducting a survey on university students taking part-time jobs”(就大學生從事兼職工作進行調研)。該單元思政元素可以歸納為個人層面思政素養(yǎng),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yè)”密切相關。因此本單元項目的思政目標可以描述為“鼓勵學生深刻思考工作的本質和內涵,了解我們?yōu)槭裁垂ぷ?,為了誰而工作,培養(yǎng)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敬業(yè)精神”。明確思政目標之后,可以基于教材已有步驟和問題適當增添調整項目細節(jié)。項目調整完成后,在課堂上教師需先使學生熟悉教材中項目步驟以及成果展現方式,引入頭腦風暴,幫助學生熟悉項目大致所需資料和信息。此時教師也需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討論靠近預設的思政目標,這樣才可確保學生下來進行資料搜集整理時主題緊貼本單元思政目標。
在進行項目分組時建議教師結合班級人數情況組成3—5人的小組若干。項目式教學研究學者發(fā)現,當小組人數少于三人時,任務難以分配且每位學生承擔任務較重,而多于六人時會存在個別學生“渾水摸魚”,不參與小組合作的情況,因而降低學生積極性[7]。在確定小組成員后,每個小組需要有明確的任務分工,確保每位同學都參與到項目完成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填寫合作報告,簡單陳述每個人在小組中承擔的具體任務來引導學生產生重視。上述步驟完成之后則可以開始收集整理資料并準備成果匯報。
在項目尾聲,各小組完成匯報之后,需進行項目完成情況評價。評價由教師和其他非展示小組共同完成。評價標準可涵蓋以下四個維度,分別為語言(25%)、內容(25%)、思政(25%)、創(chuàng)新(25%)。語言維度注重考查小組是否能夠使用英語流暢準確地展示項目成果,內容維度側重小組項目完成度,評價項目展示邏輯以及課件制作精美程度,思政維度考察成果是否突出思政主題,貼近時事,推己及人,有一定高度和思辨性,而創(chuàng)新維度則評價小組成果形式或者切入角度是否新穎,在項目本身基礎上是否有較好的延展。上述多維度評價體系不僅對成果展示的內容完成度和創(chuàng)新性進行評價,也關注了學生目標語言掌握情況以及思政深度,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素養(yǎng),促進知識傳授和立德樹人在課堂中的有機融合。
三、項目式教學下的課程思政融合優(yōu)勢
(一)開放性
由于教材的特殊性,其中所囊括的內容相對不完善且缺乏一定時效性。如果課堂教學僅圍繞教材內容,很難達到課程思政有機融合。而在項目式教學中,教學活動空間不再局限于教室,教材與教師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其將外部環(huán)境有機納入教學環(huán)境中,極大程度地提升了教學環(huán)境的開放性。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很好地促進書本外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彌補教材缺乏時效性以及缺乏思政深度等問題。當然,傳統(tǒng)教學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但多由教師充當課堂與外界知識的唯一媒介,引入的思政內容帶有主觀性且相對單一。在項目式教學中,不同小組之間的差異天然導致了項目關注點的差異,也因此確保了思政內容的多元化。
(二)自主性
項目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的任務不是將知識死板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充發(fā)揮助和引導的作用。在項目式教學中,學生作為項目實施的主體,將主動地與教師、同學、教材與外部環(huán)境互動,積極構建知識體系。該教學模式賦予學生的自由度與合作機會也讓他們獲得更強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愿意付出更多并努力接受富有挑戰(zhàn)的任務,自主展開調查學習[7]。在這一自主探索中,學生不僅接觸到了思政知識,還將結合自身特點,辯證地看待不同的觀點,強調了學習中的思辨性。通過完成項目,學生主動合作獲取整合資料,更能潛移默化地進行價值觀引導,避免學生因被動灌輸思政內容而產生反感。在此過程中,語言技能并不作為著重教授的內容,卻能讓學生主動使用英語,最大化其語言提升效果。
(三)工具性
與傳統(tǒng)英語教學法不同,項目式教學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與交際性。在項目實施階段,學生將以英語為媒介進行資料收集、小組互動、成果匯報等,該過程使學生沉浸在真實有意義的語用環(huán)境中,將語言作為完成任務的有效工具,真正體會到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價值,幫助提升學生語言學習興趣。該特征也順應了新《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要求的英語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
相比傳統(tǒng)的由教師教授、學生被動接受的知識傳授模式,學生通過完成項目掌握的英語技能與思政知識也更加深刻。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中表明,高層次的認知需要學生對知識技能進行分析整合,并對其做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推斷,在情感領域教學也以價值觀被動接受為最基礎目標,價值體系的個性化為最高層次目標。項目式教學正是鼓勵學生以語言為工具進行信息分析整理,并以自身為出發(fā)點進行個性化的思政元素探索和匯報。因此,學生在此過程中訓練了高層次認知技能,實現個性化價值觀體系建構,使學生無論是從認知還是情感層面都能得到更全方位的提升。
四、結語
隨著教學方法的迭代與教育技術的創(chuàng)新,教師更應立足課堂,以生為本,深挖教材,實施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助力課程思政融合,實現全面育人。項目式教學在“新視野大學英語”中有天然的實施優(yōu)勢,使教師得以在已有的單元項目基礎上稍作調整便能開展項目式教學,達到價值觀的引導與語言技能提升的協同并進。然而,項目式教學只是作為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補充與輔助,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學方法,也需要反復實踐適應才能發(fā)揮較好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結合學情,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開展項目式教學,不斷提升自身教學素養(yǎng),以求最優(yōu)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李立,杜潔敏. 大學英語分科教學背景下學術英語PBL教學模式研究[J]. 外語教學,2014(05):55-58.
[3] 劉正光,岳曼曼. 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 外國語,2020(05):21-29.
[4] 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 Fried-Booth D L.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Project work[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 高艷. 項目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外語界,2010(06):42-56.
[7] 王勃然. 項目學習模式對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分析[J]. 外語電化教學,2013(149):37-68.
[8] 余渭深. 《新大學英語》項目活動實踐的學生評價研究[J]. 中國外語,2017(03):82-91.
[9] 董艷,和靜宇. PBL項目式學習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19(09):53-58.
[10] 龔一鳴. 課程思政的知與行[J]. 中國大學教學,2021(05):77-84.
[11] Stoller F L. Project work: A means to promote language and content[J]. 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7(04):2-20+37.
(薦稿人:李在輝,成都體育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