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好茶者,以一塊木頭為茶席,煮茶待客。室內(nèi)墻壁上掛有字畫,仿古幾上擱了一盆蘭草,壺中茶水咕嘟作響,煮茶之人慢條斯理。
承平已久,又多豐衣足食,坊間烹茶,聞香,藏石,抱琴,行游,風氣習習,日見濃郁。我平時喝茶比較簡單,拿一只玻璃杯,放些茶葉沖泡即可,不求兔毫盞,也不迷紫砂壺??床柙谕该髌髅笾懈〕粒缬^舞臺上角色動靜不一。茶生蒼天厚土中,又寄于杯水之間。
唐人玉川子飲了友人所贈新茶,品出人間至味,即興以“七碗茶”為題寫下妙句,言一碗茶“喉吻潤”,二碗茶“破孤悶”,三碗茶“搜枯腸”,四碗茶“發(fā)輕汗”,五碗茶“肌骨清”,六碗茶“通仙靈”,七碗茶“清風生”。詩中神來之筆,不在于描繪茶味如何奇妙,而是詩人忽然蕩開筆勢,寫到他吃了七碗茶,能登臨仙境,也要為天下蒼生請命。這顆悲憫心,這般大情懷,可贊可嘆。
《七碗茶詩》又作《七碗茶歌》,由表及里,從實到虛,層層遞進,節(jié)奏感強,若是將它譜曲吟唱,當會朗朗上口,入耳也入心?;罩菝窀柚杏小侗P茶歌》《販茶歌》,唱的是茶事百般辛苦,寄托有綿綿情思。所謂盤茶,并非古玩圈所言盤玉石之盤,而是選茶配茶。
山高水長,出門的人遲遲未歸?;展媚锩χP茶做活,也時時哼唱幾句,以抒發(fā)內(nèi)心期待。歌聲清脆,如一只敏捷的鳥,飛上高高的云天。
正月盤茶正月子嗦,
嗦啊啰子哎。
少年的哥哥,
拜年的哥哥,
來得多啊,
啊嘿呀兒喲,
海棠花兒香哦。
這是唱詞較為簡短的《盤茶歌》,也有篇幅更長的歌詞,從新春盤茶唱起,一直唱到臘月盤茶,像有無盡的情思要傾訴?!敦湶韪琛吠瑯佑泻喡园?,也有唱盡一年四季到處販茶內(nèi)容的完整版。
正月販茶走浙江,走呀走浙江。
浙江有個絲棉行嗨,絲棉行。
什么東西都不買呀,都不買。
只買包頭送茶娘嗨,送茶娘。
二月販茶走湖廣,走呀走湖廣。
湖廣有個玻璃行嗨,玻璃行。
什么東西都不買呀,都不買。
只買明鏡送茶娘嗨,送茶娘。
三月販茶走江西,走呀走江西。
江西有個瓷器行嗨,瓷器行。
什么東西都不買呀,都不買。
只買瓷瓶送茶娘嗨,送茶娘。
……
新安江穿越崇山峻嶺,奔流不息,縈繞著茶香的徽州民歌,似散落山水間的粒粒遺珠。當我親耳聽到徽州民歌傳承人的歌唱,真切地感知過才知道,歌詞中那些看起來有些虛頭巴腦的襯詞,并非累贅多余,它們像是從鄉(xiāng)野中冒出來的小精靈,在歌聲中蹦蹦跳跳,給人以歡樂,也讓人體會到裊裊不絕的余音韻味。舊時文人以紅袖添香為雅,認為鄉(xiāng)間采茶、盤茶、奉茶女子有清純之美?!敦湶韪琛肥且粋€人的內(nèi)心獨白,所唱的茶娘,指的是徽姑娘,亦即販茶男子念念不已的心上人。浙江一些地方將茶葉稱為茶娘,并作細茶娘、粗茶娘之分,獨特而有趣。我聽出自浙江的民歌《采茶舞曲》,覺得一問一答也是好聽而有趣的。此外,民間流傳的《采茶歌》版本較多,比較有名的,是這一版本,歌中唱道:
三月鷓鴣滿山游,四月江水到處流,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上白云頭。
草中野兔躥過坡,樹頭畫眉離了窩,
江心鯉魚跳出水,要聽姐妹采茶歌。
……
原生態(tài)的民歌,在唱詞上不一定那么工整。這首《采茶歌》應(yīng)該是做了藝術(shù)加工,頗有文氣,也不失活潑潑的田園風、鄉(xiāng)野氣。我聽了一遍又一遍,散步或飲茶時都拿出來咀嚼回味。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種茶不知茶事艱辛,每一片茶葉都凝結(jié)著天時地利與人工。若無采茶人的躬身勞作,茶客斷難以平心靜氣暢享飲茶之樂。茶歌唱起來多歡愉,一茶一飯的生計有苦有甜,其實苦也是為了甜,甜是人生的奔頭。人行道上,聽歌喝茶,知味就好。
相較于喝茶,飲茶、品茶的說法顯得清雅。至于吃茶,屬舊時做法,生嚼茶葉以吸得絲絲汁液,或者將鮮葉煮沸,連湯帶葉一飲而盡。古人煮茶,也有將蔥、姜、棗、橘皮、薄荷等與茶葉搭配在一起,做成黏稠狀的茶羹。湘粵等地至今還有的擂茶,便是吃茶的一種。假若嘗茶鮮,個人以為不宜一鍋亂燉。當茶風刮到唐代,煮茶就易為煎茶了,即先煮水,然后才放茶。宋人喜歡點茶,做起來尤為煩瑣。明季流行沸水沖泡茶葉,飲下茶湯,簡便省事。此謂喝茶,今日大行其道。
飲食男女,凡塵牽絆難免。每次出差前,都要備一盒綠茶,已成個人習慣。友人打趣,像女士必帶化妝品一樣。素來夜間不大飲茶,若是舌尖沉悶,才拈幾片茶葉放入杯中,以有味沖抵乏味。有時為著提神醒腦,也會泡飲一大杯綠茶,但喝茶后,神經(jīng)末梢興奮度飆升,直到次日凌晨,人才暈暈乎乎入眠。辛丑年秋冬算是例外,當時居京城數(shù)月,常在晚飯后散步,或與三五文友聚在一室閑談。從云南來的文友不吝私藏,以自制冰島生茶招待眾人。她帶有一套茶具,不厭其煩地為眾人烹茶,做法倒也簡易,就是將一壺茶煮沸,挨個倒入素凈的白瓷盞,盞中茶湯純正近似明黃。待喝過三巡,口中回甘,自己身上出了一層薄汗,才知這茶金貴不虛。依林語堂所言,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云南文友所煮冰島生茶,三巡五巡后茶味依然繞舌,也是一奇。記得多年前到云南出差,返程時帶了幾餅普洱茶,有一陣子普洱茶炒成天價,才想起置放家中許久的普洱茶餅,翻箱倒柜找出,送給視茶如飯的一位年長者。
“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與臣子一唱一和,倆人對話組合起來,近似一副對聯(lián)。舞文弄墨者在意琴棋書畫詩酒茶,尋常人家操心柴米油鹽醬醋茶。英國人的下午茶中,傳統(tǒng)以紅茶為主,現(xiàn)今也有綠茶之類。唐魯孫認為北京人喝茶以香片、毛尖為主,天津人講究喝大方、雨前,安徽人專喝祁紅、瓜片,江浙人離不開龍井、水仙、碧螺春,西南各省喝慣了普洱、沱茶,再喝別的茶總覺得不夠醇厚擋口。唐魯孫所言有失偏頗,皖人可選茶葉實在太多,并不局限于祁門紅茶、六安瓜片。至于京中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們愛喝花茶,對安徽茶也是頗多喜好。有一次在京城采訪,為進入工地現(xiàn)場拍照,買了一袋黃山毛峰送給看門大爺,他當即行了個方便。名聲在外的黃山毛峰又添了“身份”,與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等一起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皖西南山多茶多,近年喜飲家鄉(xiāng)白茶。初識白茶,是在一個古董鑒賞會上,主人上茶,有意考問來賓何地何茶,座中客有猜皖南茶,有答皖西茶,我則笑說外省茶。主人伸手相握,稱是鄰省白茶。那時尚不知長江之濱的故里也做白茶,待鄉(xiāng)友寄贈,才知家鄉(xiāng)白茶種植已小有氣候。早些年,家中分得一塊茶地,每到春日,母親提籃去地里采茶,歸來后忙著殺青、揉捻、攤晾,所制茶頂多自給自足。后來,戶戶接到通知,須砍了茶樹植桑樹,便一一照做。幾年后又轉(zhuǎn)了風向,家家改挖桑樹種黃桃。再往后,因磚窯廠燒磚取土所需,那片茶地最終被挖成了大土坑,天長日久,變成了一片澤地。
數(shù)次到臨渙古鎮(zhèn),所見臨街茶樓裝飾平平,桌椅板凳擺設(shè)也平常,屋里屋外卻擠滿茶客。尋個位子坐定,要了一杯棒棒茶,茶水滿至杯沿卻不溢出。棒棒茶非葉非花,而是采用六安、祁門茶枝做成,根根入水浸泡,茶湯濃釅似生抽。出差北方,泡綠茶時多以礦泉水煮沸,否則味道寡淡。個人素喜午休后飲茶,這時人精氣神充足些,又因飲了茶而通身清爽。若是與好友喝下午茶,自己常會先選黃芽,次之毛峰,再者猴魁或瓜片,這純屬個人喜好,無茶道可言。《紅樓夢》里賈母說自己不吃六安茶,這是小說家筆法,隱含了賈母腸胃可能不適此等地方茶。有人認為賈母不吃的六安茶屬于六安黃小茶。六安自明代就有一款黃茶,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均屬微發(fā)酵,性較寒。其中,黃大茶為民間手工制作,黃小茶被列為貢茶,做起來就格外講究。祁門也產(chǎn)有名為六安茶的輕微發(fā)酵茶,介于紅茶與綠茶之間。此六安茶又稱安茶,意指安五臟六腑。其味愈陳愈佳,海邊漁民視其為一劑良藥。慈禧老太卻好齊山云霧,齊山云霧又稱齊云瓜片,以六安金寨縣齊山蝙蝠洞所產(chǎn)為佳。平日里泡祁門紅茶較少,喝功夫茶多在茶舍或友人工作室。對于全發(fā)酵之茶,起初有些忌憚,漸而有飲。其他如岳西翠蘭、桐城小花、舒城小蘭花之類,偶有嘗及。沿江流域所產(chǎn)少數(shù)綠茶,有似某類文章,方正有余,奇崛不夠。前些年,皖西有人復(fù)原古法,做出黃大茶,黃大茶較之于市面上常見的霍山黃芽,味道更為醇厚,但雜有焦苦氣。飯后飲黃大茶、霍山黃芽,大約都可去腸胃所積油水。二十多年前,剛參加工作不久,我赴霍山參加關(guān)涉安徽名茶的會議,歸途中遇到洪水肆虐,四下一望,白茫茫一無所依,與乘車司機涉險突圍。那驚心遭遇,不亞于滑一腳就墜入深淵的境地?;羯近S芽與岳西翠蘭,二者產(chǎn)地相鄰,均是山大云霧多的氣候環(huán)境。層巒疊嶂中野花熱情,片片茶葉得以沁入縷縷花香。牧童遙指杏花春雨的池州,山清水秀,好茶也多,像霧里青、肖坑茶、東至云尖、九華佛茶,喝起來,一律有清香野氣。個人以為信陽毛尖有似肖坑茶,香味鮮爽,回味也綿長。
去皖南行走,仍可見到遺存的古亭。亭有茶亭,也有水口亭、觀景亭。舊時,逶迤而險峻的山道上,往往設(shè)有茶亭驛站,以供人飲茶歇息。古道古亭,吹過長長的古風。在古徽州,就有茶亭專門刻下一副楹聯(lián),上寫:“千里路迢迢,如是我來我往,我坐我行,休嘆關(guān)山難越;一亭風習習,何分誰主誰賓,誰先誰后,大家萍水相逢。”人與人萍水相逢,人與茶也是萍水相逢。春天到皖南,見山即見茶,見村即見茶。村中亭間,老人壯年,個個手中不離茶杯。茶有大名頭中名頭小名頭無名頭,讓人目眩神迷。涌溪火青,汀溪蘭香,天山真香,太平猴魁,黃山毛峰……山重重水宛轉(zhuǎn),茶香一路。
1964年7月初,老舍偕夫人到徽州,逗留期間寫下一首《詠茶》:
春風春日采新茶,生產(chǎn)徽州天下夸。
屯綠祁紅好姊妹,淡妝濃抹總無瑕。
在祁門,看到老舍手書的詩作時,就止步不前了。雖是復(fù)制品,不妨礙品味一番。老舍將祁紅與屯綠兩種徽茶視為好姊妹,有些別出心裁。祁紅即祁門紅茶的簡稱。描述祁紅的詞語繁多,如紅茶皇后,如琥珀光,如紫玉金湯,如黃金圈,透著貴氣與雅意。制茶用具卻尋常,像竹篩、布袋、風箱、木齒耙之類。傳統(tǒng)手工制茶同古法造紙、釀酒一樣,有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工序,講究心、眼、手俱到。若無熟練手藝與足夠耐心,自然出不了細活,遑論創(chuàng)制極品之作。
采茶趁時,殺青做形也緊張。新茶嘗了又嘗,體內(nèi)火氣呼呼上升,嘴唇舌尖密集起泡。在太平湖畔嘗試做手工猴魁,始知與機制茶不同。走至新安源村,這里地理特殊,系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江之源所在,眼見草木繁茂,飛泉濺雪,人頓時生出久居念想,若能化身飛禽靈獸,出沒此地,不亦快哉。溪水曲曲,經(jīng)過一道山彎,山彎積土較厚,土中植有一壟壟山茶,萬丈陽光直射其上,無數(shù)綠葉閃動,無數(shù)翡翠招搖。新安源屬休寧,休寧有松蘿茶,為明季僧人大方所制,一度與碧螺春、龍井平起平坐。當日吃了鄉(xiāng)間菜,喝過休寧茶,記牢的卻是那一脈玉色清泉。
李白到過的敬亭山山腳下,有一大片茶園,萬千茶樹隨地勢起伏,春時滿坡競綠,茶如云浪,美到讓人失語。在山麓,觀看一方制茶古石槽,石槽刻有“色純?nèi)缬?,品靜似天”字樣,落款為“綠雪山人”,石刻隱現(xiàn)古氣,字字句句又有閑味。除了石刻,還見到一幅郭沫若書法。此地綠茶冠以“敬亭綠雪”之名,可見命名者心思靈敏,觸景而發(fā)詩性。敬亭山中有一口古井,名為虎窺泉,以這井中泉水伺候敬亭綠雪,但見葉葉披白毫,飄舞于青綠之湯。不似春茶蕩漾,秋茶氣息內(nèi)斂而不張揚,滋味平和而不濃烈。秋日西墜,于敬亭山中吃過秋茶,又聽些禪意話語,探身俯看,山中層林斑斕,更遠處,水陽江似玉帶,其他無所見,惟朦朦朧朧而已。
年年地氣騰騰,花紅茶綠。得了桃花、杜鵑花的渲染襯托,滿山明媚,村村喜氣盈盈。新茶上市之際,絲絲縷縷的春風殷勤為媒。有一年年初,天氣不同以往,清明前后雨雪時有,皖地新茶遲遲未上市,仿若出嫁之女久不現(xiàn)身賓朋面前。新茶露面后,茶客才解了一腔渴盼。春日飲茶,重在新味,天氣新,陽光新,雨水新,草木新,滿目清新。因了暑氣濃烈,夏日飲茶多是直奔主題,大口解渴,大汗淋漓最為暢快。秋日飲茶,亦因天高氣爽,品茶之人心境愈發(fā)平和。冬日飲茶,若是窗外飛雪,圍爐閑談或夜讀都恰如其分,但凡一盞熱茶入腹,暖意便流轉(zhuǎn)全身。到湖南桃花源,看簇簇桃花燦若煙霞,飲了幾口茶,滋味如何,已然忘得干干凈凈。在杭州喝龍井,匆匆?guī)卓冢形达栍[窗外新綠,便隨眾人趕往下一程。在江南山中喝竹葉茶,覺得茶湯清亮,人也隨之提神,就帶了一袋竹葉茶,回家泡飲,卻少了幾分當日所嘗到的滋味。此后,喝過荷葉茶、桑葉茶,也泡過瓜藤茶、三七茶,各有各的特性與風味。
這些年,愈發(fā)有惜物之心。有新茶則喝新茶,有陳茶即喝陳茶,以舊味佐新茶、以靜氣壓火氣也可,混搭如松蘿綠雪,如黃芽瓜片,如猴魁小花,如毛峰火青,惜它就好,隨意心安。又或者,以花茶配綠茶,以蜂蜜入綠茶,以綠茶入五花肉或鮮魚,炙烤一番,也是舉手之勞。說到底,茶味可以明凈無染,亦可一團混沌。天地間混沌氣由來已久,混沌中有風云激蕩,有虎嘯猿啼,有生離死別,有昔我今我似我非我。
“茶七飯八酒十分”,茶飯老酒里融有鄉(xiāng)情,還有待客之道。人生如茶,茶味也是人生味。飲茶后,沉重肉身仿若變輕了,心境澄明了。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單看這一句,覺得是家常話,也有煙火氣,但《喝茶》一文對于“清?!睂嵱兴?,針砭的是病態(tài)的附庸風雅。好福氣似乎可遇而不可求,于是民間倡導修身積福。好茶配好水,好筆寫好紙,好女遇好男,都可算作福氣,是兩兩相悅,也是世間喜相逢?!芭R湖門外是儂家,郎若閑時來吃茶。黃土筑墻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痹藦堄甑木渥樱降胁栉?。不必雅舍布席,也無需絲竹聲起,臨湖閑飲,于人于己都是自在。
吃茶,可增清氣靜氣;喝酒,或沾濁氣躁氣。茶無言石無語,在水汽茶香中,尋一脈清風與舊緒,得些新味,哪怕淺淡,也是好的。
責任編輯 王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