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專欄作家Columnist讀書,寫字,旅游,鍛煉
我上中學的時候,買了一本陳鼓應(yīng)的《莊子今注今譯》,讀了“內(nèi)篇”,就記住了要做個“沒用”的人,沒什么用就不會受傷害。那本書當年定價4元,有好長一陣子都是我書架上最貴的書,后來搬家,我把這本書給弄丟了。最近我讀了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顏世安的《莊子評傳》。顏老師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叫“游世與自然生活”,它所表達的生活態(tài)度對我有很強的吸引力。說是“評傳”,其實莊子的生平?jīng)]啥可說的,時世不易,大家主動或者被動地躺平,那么就向莊子學習一下怎么游世吧。
我們能把《莊子》當成生活指南嗎?明代一位學者說,“余弱冠時,所遭多變”,關(guān)起門來讀莊子,兩個月不出門應(yīng)酬,而后“不復(fù)與家人忤,不與世忤”(不再跟家人鬧矛盾,也不跟外界鬧矛盾)。他說,“一切委順,蕭然至今”,活得泰然了。顏世安老師的《莊子評傳》開頭就講“痛苦意識”,人的苦難是找不到最終根源的,如果感覺世道黑暗,恐怕有兩個原因,要么統(tǒng)治者的罪惡,要么是人的爭利之心。人生在世總是追逐富貴名利,這導(dǎo)致精神痛苦,也難免與別人發(fā)生摩擦,這是人無法擺脫的宿命。顏老師提醒我們注意,莊子對人的道德的估價很低,人的內(nèi)心有不可遏制的陰險詭詐。
莊子的意思是,只要你認真看待生命,就知道人生在世非???。人心中的惡是無邊的。那么怎么辦呢?莊子給出的一個辦法是“游世”。我們都熟悉莊子的“庖丁解?!边@篇,顏世安分析說,這篇講的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是莊子闡釋“游世”思想。莊子不太贊賞隱士的行為,莊子強調(diào)“無用”的價值,說要在亂世中自保,可能需要點兒“混子”的精神。莊子游世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貫徹一種徹底的游戲姿態(tài),對世事不必認真,并且嘲笑那些追求政治目標的人。他對“造化”是不信任的,而且有敵意,他認為人與世界之間找不到穩(wěn)定的聯(lián)系。莊子提出的一個概念叫“觀化”,既當演員,又要有觀眾的心態(tài),要不然在人生舞臺上演戲會太當真;只當觀眾也不行,會脫離現(xiàn)實,人也不一定要堅持一副清醒的旁觀者的姿態(tài)。要過世俗生活,但不要抱有什么目的。在莊子的游世思想中,既有輕松化解人生悲苦的溫和,也有許多對俗世的嘲諷和敵意。
要做到與天地精神往來,沒有這樣的文筆可不行,不讀這樣的大手筆也不行。
簡單來說,莊子的人生指南有三條:隨遇而安、品味孤獨和追求生命的清新。說起來也是老生常談,至于“道”這個東西就更玄虛。顏老師解釋說,“道”這個東西,是自然本身的呈現(xiàn),但又跟日常說的自然世界不是一回事。從認知方式上來說,自然本身是不可知的,在莊子的論述中,“道不可知”,以及在“忘我”的狀態(tài)下,達到對道的真知,是一個核心問題。我們常說的天籟,就是一種對道的真知。莊子《大宗師》中有一段寫:得道就是逐步忘卻的過程,忘了仁義的概念,忘了禮樂的規(guī)矩,達到坐忘的境界,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就是坐忘。道雖然玄虛,但“天籟”和“坐忘”這兩個跟審美體驗相關(guān)的概念,早就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讀了顏老師的書,我又下載了一本電子版的《莊子今注今譯》,打算重新讀兩篇,開頭的“逍遙游”,我還是很熟悉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這樣的文章太美了。要達到優(yōu)游自在、無掛無礙的境地,要做到無功、無名,破除自我中心,要做到與天地精神往來,沒有這樣的文筆可不行,不讀這樣的大手筆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