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敦濱
摘 要 群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模式。本文初步探討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與方法,通過設置深度視域下的群文、單元項目下的群文、學科關聯(lián)下的群文、自我參與下的群文、文本互涉中的群文等形式,促進群文閱讀教學的合理實施,從而推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平穩(wěn)落地,助力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 “雙減”政策? 群文閱讀? 教學策略
在新課標背景下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有助于減少教學活動的碎片化、盲目性,有利于學生建構結構化、整體性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整合遷移、鏈接比較、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思維能力。在此,筆者對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與方法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深度學習視域下的群文閱讀,回歸素養(yǎng)本位
新課標提出:“根據(jù)讀書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币虼嗽诮虒W中我們要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yǎng)本位,聚焦素養(yǎng)點,構建閱讀場,通過群文閱讀驅動學生走向深度閱讀。
以《智取生辰綱》的教學為例。由于該小說的歷史背景及語言風格,讓學生很難靜下心研讀課文并分析人物性格。鑒于展示課文主要人物楊志性格的豐富性與完整性,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引入《水滸傳》第12回《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第13回《急先鋒東郭爭功? 青面獸北京斗武》,與課本形成關于楊志的群文閱讀。并利用電子游戲《水滸榮耀》這一情境,要求學生在閱讀完這些群文后設計并完善英雄技能。這一設置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使學生對楊志的形象性格有了進一步深入的了解,以此推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借力名著的深度群文閱讀,可以構建梯度化發(fā)展與螺旋式上升的學習語境與思維情境,拓展學生閱讀中的獨到見解,推進閱讀素養(yǎng)的融通發(fā)展。
二、單元項目下的群文閱讀,構建別樣認知
新課標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辈⑶野凑諆热莘譃榛A型學習任務群、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在單元項目下構建群文閱讀學習任務群,有助于找到語文學習的生長點,實現(xiàn)從靜態(tài)學習到動態(tài)學習的轉變,使語文學習不斷走向深入。
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單元導語中給出了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古代詩文中有很多歌詠山水的優(yōu)美篇章,閱讀這類作品,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因而在本單元教讀課文《三峽》《答謝中書書》及自讀課文《與朱元思書》的教學中,筆者將以上三篇文章進行整合,在單元項目下整合為以“‘我眼中的山水”為主題的群文閱讀的發(fā)展型任務群學習,為學生構建別樣認知。
在本堂課中,筆者建構以下三個任務群,分別為任務群一:“我”眼中的山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任務群二:“我”心中的山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任務群三:“我”筆下的山水——看山亦是山,看水亦是水。通過以上三個任務群,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內容、手法與情感,構建學生對于山水小品文學習的進一步深化。
三、學科關聯(lián)下的群文閱讀,驅動認知思維
新課標提出:“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遍_展跨學科學習,策劃創(chuàng)意互動,從相關學科中搜集資料,整合信息,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線索,不斷提高跨學科學習的質量。
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8課《中國石拱橋》、第19課《蘇州園林》,在進行這兩篇說明文的教學中,由于其邏輯性較強,因此筆者將本課與物理、地理學科進行了關聯(lián)。
為學生設置南、北方辯論情境,南、北方在地理角度上與“水”相關,北方典型建筑如18課《中國石拱橋》 “趙州橋”“盧溝橋”等,而南方典型建筑則多如19課中的蘇州園林,請學生們充當小小勘探家,通過閱讀文本,完成物理實驗報告《南、北方水上建筑考察表》,通過填寫物理實驗報告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會質疑、獨立思考、嚴謹求實的理科思維。這些教學嘗試都有利于在堅守學科立場的基礎上,借助其他學科工具,兼顧共同點,發(fā)展學生思維。
四、自我參與下的群文閱讀,喚醒共情體驗
文章妙在真實的語言生命與切身體驗,將課文與學生作品形成“自我參與”下的群文閱讀,以此喚醒學生的共情體驗,落實新課標提出的“創(chuàng)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的課程實施建議。
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學習中,為推進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目的,摘取了學生習作《校園的雪》片段:
雪涼涼的,接觸到手不斷地融化,一滴水從指尖劃過。
看到這一滴水,我猛然想到,所謂瑞雪兆豐年,不就指的是這嗎?那一秒,我仿佛感受到了看似冰冷的雪下深藏著的火熱的具有生命氣息的心。
手中的雪已經融化成水,手有些冰冷,但我仍然掩蓋不住內心的心情。我是震撼的,一直以來在我心目中如同冬日使者的雪,在融化之際竟也能做一次初春的接引者?
以“半程風景半程情”為主題,將該學生寫作片段與老舍《濟南的冬天》進行群文閱讀,共同品味冬天“溫晴”的特點,體會景物描寫中融入的作者感情,進一步訓練賞析景物描寫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把握文章融情入境的特點。
五、文本互涉下的群文閱讀,打破課本限制
群文閱讀這一教學形式的出現(xiàn)可以打破課本的限制,通過文本互涉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語文課堂之上,將內容上相關聯(lián)的篇目進行整合再學習,推動課堂有效遷移與深入理解,幫助學生打破單純課本限制,促進以文解文,深化情感體驗。
在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5課《詩詞五首》之《春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其與七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江南逢李龜年》、七年級下冊20課《古代詩歌五首》之《望岳》進行串聯(lián),以“普通人也有資格心憂天下嗎?”為主題,采用群文教學的方式,打破課文的單元界限,增強學生體驗感,豐富學生情懷。
在授課過程中,以“凡人杜甫的心酸飄搖”“儒生杜甫的哀嘆憂懷”“詩圣杜甫的悲憫情懷”三個階段串聯(lián)杜甫的心路歷程,結合本文及七年級學過的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與《望岳》,課外補充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帶領學生走進“凡人杜甫——儒生杜甫——詩圣杜甫”的別樣認知,觸摸真實文人,感受杜甫位卑未敢忘憂國,用悲痛喚醒悲痛、用良知喚醒良知的悲憫情懷,他不僅是濁世之中的落魄儒生,是真正的圣人,亦是擁有愛國心的如我們一般的普通人。引導學生打撈和聆聽底層人喑啞的呼喊、時代沉默的聲音,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人文目標。
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將群文閱讀這一教學方式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有助于改善當前教師常用的機械性教學方法,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新思路,發(fā)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更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當前的學習環(huán)境,增強學生對于語文課堂的學習興趣,保障學生個性發(fā)展和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使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通聯(lián):福州市閩清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