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秋萍
【摘 要】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語文學科是一門以涵養(yǎng)人文為主的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兩大特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項目式學習的策略,根據(jù)語文學科中篇目的特點,設定合適的主題,并且圍繞主題通過調查、合作、探究、交流、評價等方式構建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 文言文教學 《項羽之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6-63-03
一、項目式學習的含義
項目式學習是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guī)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具體項目的開展,圍繞特定的主題進行自主實踐,完成相關任務后將知識內化吸收,在特定的情境中將知識技能轉化為語文素養(yǎng),并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隨著社會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語文課程更加強調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改革,讓學生多經(jīng)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漸實現(xiàn)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質、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1]中學語文項目式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語文教材,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文體特點,圍繞項目問題,選擇合適的閱讀方式,在具體項目的指引下,學會對文本進行信息加工,充分發(fā)揮出語文的聽說讀寫實踐功能。例如可以讓學生為課文中的古詩詞編寫簡易版的唐詩宋詞解讀本,或者為古詩詞的作者編寫詩詞檔案,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本地特色結合所學知識開展當?shù)匚幕{研等。
以項目方式推進高中文言文教學,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力,即將知識轉化成素養(yǎng)的能力。通過設置學習活動—開展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分析問題—成效評估這一流程,以真實問題為驅動,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運用,最終達到學用一體化的效果。
二、以項目式學習方式開展《項羽之死》教學活動實踐研究
本文以《項羽之死》的課堂教學案例為學習項目,借助一系列問題及創(chuàng)設情境完成“準確理解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課程內容的學習,學習的支點為“如何準確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該項目由三個問題、兩個寫作活動、一個交流反饋組成。三個問題是:①司馬遷是采用什么描寫方式來描寫項羽這個偉大而又充滿悲劇性的人物的?②“霸王”這個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必定是其身上有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那么這種魅力究竟是什么呢?③結合所學,歸納概括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兩個寫作活動是:①為項羽畫像寫一段200字以內的介紹詞,放在學校歷史文化角的櫥窗中。②做個SWOT表分析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最后的交流反饋中,整合自己掌握的語文學習方法,并學會遷移,在課后自己去客觀準確地評價其他歷史人物。
(一)立足單元任務設置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具體真實的教學情境
根據(jù)項目式學習的基本含義,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項目式教學,首先要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貼切的問題,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學情境,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將語文課堂文本閱讀教學活動轉化為實際的言語實踐活動。
以高中自主賞析文言文《項羽之死》為例,以項目式學習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項羽之死》是選自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四單元“創(chuàng)造形象 詩文有別”的一篇自主賞析課文。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前言中明確指出:“這本教材的編寫,就是為了適應同學們學習古代詩文的需要。它著重從文學鑒賞角度進一步引導同學們閱讀古代詩文。讓同學們有計劃地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通過自己的鑒賞探究,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提高對古代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項羽之死》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會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準確理解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把握的重點?!俄椨鹬馈饭?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司馬遷在課文中描述的項羽形象與課后相關鏈接中對項羽的人物評價存在差距。教師可以此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提出問題:在學習和理解人物形象的時候需要注意的點有哪些?應該如何準確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并且以這兩個問題為導向,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學校將開展一期“歷史名人文化角——我為歷史人物描畫像”櫥窗海報展示活動,其中就有項羽這個人物,請你根據(jù)《項羽之死》這篇課文中司馬遷對項羽人物的描繪,為項羽寫一段人物性格介紹詞。要求結合課文中項羽的言行舉止來準確說明項羽的性格特點,引用原文相關語句不少于3句,字數(shù)在200字左右,文字表達邏輯清晰,沒有語病。
(二)問題引領與分組合作探究相結合,開展文言文情境教學活動
1.圍繞目標,確定主題:根據(jù)文章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
《項羽之死》的文體屬于文言文,教師要立足文言文的重點字詞句段進行分析講解,指導學生利用參考書目《高中生學習與測評》,初步感知閱讀文本,并對項羽性格特點進行思考。隨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與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分組探究。本篇課文共有四個段落,教師可圍繞主題“客觀準確評價歷史人物之我看項羽”設置問題:司馬遷是采用什么描寫方式來描寫項羽這個偉大而又充滿悲劇性的人物的?請根據(jù)課文內容填寫下列表格。學生通過初步感知課文,在教師的適當點撥下了解到,在本篇課文四個段落的描寫中司馬遷采用常見的人物描寫方式,如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側面描寫等來表現(xiàn)項羽的形象。接著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從課文中找出相應語句并判斷其屬于哪一類描寫方式,用關鍵詞概括項羽的性格特點,完成表格的填寫(見表1)。
通過完成填寫表格這一具體的任務指向,學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就能按照要求準確地從課文中找到相應的語句,初步搭建起理解課文的知識框架,而且開始具備“人物性格的描寫主要方式有兩種(直接與間接),人物性格與其語言及外在行為方式有關”這一語文學習意識,在尋找詞句、分析詞句、概括人物形象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與概括能力。
2.溫故知新,求同存異:柔情“霸王”的人格魅力
通過高中語文必修一中《鴻門宴》的學習,學生初識項羽,在這篇課文中項羽是盛氣凌人的“霸王”,他的不可一世、驕傲自負讓他幾次忽略范增的苦心勸諫,放虎歸山,終自食其果,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而欓T宴》中的項羽與《項羽之死》中的項羽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相同的是可以看到項羽的勇猛,看到他作為“霸王”的孤傲,以及輕信他人的“單純”。不同的是《項羽之死》這篇課文對項羽的描寫更為細致,而且多采用細節(jié)描寫來凸顯項羽的人物形象,讓學生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末路英雄的悲哀與無奈,以及“霸王”身上的俠骨柔情。教師可提出問題:“霸王”這個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必定是其身上有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那么這種魅力究竟是什么呢?請你結合資料,從《史記·項羽本紀》或其他文獻資料中尋找相關的佐證,證明項羽柔情“霸王”的形象。
教師引導學生翻閱資料,通過與劉邦對比的方式,探究項羽身上的柔情赤誠?!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記載:“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备鶕?jù)這段資料,在危急情況下,漢王選擇大義滅親,而同樣是四面楚歌的項羽卻選擇別離寶馬美人后“愿與諸君快戰(zhàn)”,以及別無出路時賜馬烏江亭長,自刎烏江送故人一個人情。這樣有情有義的項羽確實令人惋惜,這樣的悲情也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當學生與項羽共情之時,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就會有更深認識。
3.知識整合,學以致用: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在課后的相關鏈接中,司馬遷分析了項羽失敗的原因,他認為項羽本人把失敗歸咎于天是荒謬的,導致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其不覺悟、不自責,進而身死東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利用SWOT表分析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
學習活動:手繪一張SWOT分析思維導圖,在本圖中要有項羽人物形象關鍵詞、查閱到的相關資料、自己的評價分析,而且不同要素之間要用不同的顏色標注出來。各小組長要負責安排小組成員做好資料收集的工作,落實好小組成員內的分工合作,制作小組成員分工表,要求小組成員每完成一項分工就簽名,完成項目后在班級中開展“性格能否決定命運”的小型辯論賽,小組做好辯論賽的開展方案。
辯論方案的制訂:明確辯論主題“性格能否決定命運”,選定正反方辯手各4名學生,提供辯論賽流程及規(guī)則資料讓辯手學習,指導辯手寫辯論稿和總結陳詞,培訓辯論主席主持本次辯論賽,邀請評委及嘉賓,設置辯論賽評分表,設置觀眾提問環(huán)節(jié),設置舉牌員提示發(fā)言剩余時間,等等。
在本階段中通過問題指引,以及明確的分工與合作,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深刻認識項羽這一人物形象,進而總結出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和歸納出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每個活動都由專人負責,以確保項目能順利進行。
(三)交流表達,遷移拓展
《課程標準》指出:“通過梳理和整合,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構化,將言語活動經(jīng)驗逐漸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2]在學習完本課后,教師應讓學生分享本次學習的心得,把在本課所學到的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如要有理有據(jù),要將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要在評價中獲得經(jīng)驗教訓等)遷移到評價其他歷史人物中。
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本次所學到的關于人物描寫的方法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總結羅列出來,形成實用的文言文知識小手冊,在以后學習其他人物傳記如《廉頗藺相如傳》《張衡傳》等篇目時,可再進行知識補充,并且仔細觀察辨析,認真思考不同人物傳記中作者在描述人物時的側重點是否相同,帶著新的問題進行新一輪的研究。其次,讓學生將辯論主題“性格能否決定命運”所提煉出的正反方的觀點記錄到自己的作文素材本中,在寫作時有意識地借鑒同學提煉觀點的角度及論述說理時的語言表述,如本次辯論中辯手用到的“表明觀點+提供論據(jù)+做出小結”這一“講道理+擺事實”模式,也適用于議論文寫作,使作文更加有理有據(jù)。
以項目式學習方式開展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清晰具體的學習目標,將項目放在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中,在情境的感染、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就會具有強烈的項目意識和任務意識,從而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項目式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舉一反三的學習技巧。總之,項目式教學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而且還有利于提升學生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在日常授課中應調動學生展示與交流的熱情,讓語文學習進入一個開放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