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張明月
摘要:以家用健身單車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可供性理論及其應用,將可供性理論與家用健身單車的設計進行結合,解決用戶在新時代下對健身器材的使用需求?;诳晒┬岳碚搶τ诩矣媒∩韱诬囘M行創(chuàng)新設計,從行為、功能、認知、情感、物理、感官等方面改良現有產品。最終通過設計實踐,使新型家用健身單車滿足用戶鍛煉需求和良好的情感體驗,為企業(yè)及設計師帶來新的視角,滿足用戶對美好生活愿景下的高質量產品的體驗需求。
關鍵詞:產品設計 可供性理念 健身單車 家用健身器材 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1-0126-04
引言
隨著我國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層面,健康理念更加被用戶重視,社會上營造出了重視和參與健身的氛圍[1],各種健身器材越來越受到青睞,尤其是家用健身器材。而健身車作為室內鍛煉的常規(guī)健身器材之一[2],因為其功能性、趣味性、占空間相對較小等,市場銷量可觀,發(fā)展空間巨大。
人們在來自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壓力下,身體逐漸呈現出亞健康狀況。不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缺乏運動等原因,都使人們對于健康的鍛煉方式產生了迫切需要。在人們愈發(fā)追求健康理念的需求下,家用健身單車逐漸成為用戶追求健康生活、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不可或缺的產品之一。因此,創(chuàng)新家用健身單車設計以填補市場空白、增進產品競爭力,打開企業(yè)、社會及用戶共贏局面迫在眉睫。
一、產品設計中的可供性理論
(一)可供性理論概述
隨著設計與科學技術的充分融合,人工智能、環(huán)境交互、體感交互等技術的成熟,可供性概念逐步在我國風靡起來??晒┬赃@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美國生態(tài)心理學家吉布森在其著作《生態(tài)學方法用于視覺感知》中提出。吉布森運用了大量篇幅來解釋他所創(chuàng)造的新詞如:可供性既是不會隨個體意識而改變的客觀存在,又是能夠與個體行為相關聯(lián)的主觀認知,具有可以使主觀個體與環(huán)境或物體的某個屬性產生互動行為的可能性[3]。隨著后續(xù)學者深入研究,美國認知科學及人機交互學者諾曼豐富了可供性概念的內涵,并將其延申至設計界。諾曼認為可供性是“一個行為者恰好容易感知的那些行動的可能性”[4]。因為諾曼的引入,可供性成為現代設計行業(yè)中十分有意義的策略布署,其應用領域覆蓋了產品設計、平面設計、交互設計等。蓋弗(Gave)進一步延申了4種類別的可供性:可感知的可供性、錯誤的可供性、隱藏的可供性和正確的回絕[5]。雷克斯·哈特森(RexHartson)繼續(xù)拓寬深化可供性的內涵,提出了4種可供性:認知可供性、行為可供性、感官可供性、功能可供性[6]??晒┬栽跀滴粚W者的潛心研究下成為了現今極其重要的理論,也是評判一個產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
(二)產品設計中的可供性理論
在產品設計領域,可供性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屬性。在產品設計開發(fā)初期,設計師基于用戶需求進行產品設計研發(fā),產品的可供性則是設計師首要考慮因素,例如產品定位、提供的服務、具備的功效、預期解決的用戶痛點、使用方式等。知名企業(yè)星巴克,是將可供性這一理論運用實踐取得成功的案例之一。該企業(yè)甚至把咖啡開到了原本沒有喝咖啡習慣的地區(qū)并且取得巨大收益。在還沒或剛接觸星巴克的用戶眼中,該企業(yè)只是提供飲品這一服務,其可供性是“飲用”。星巴克在戰(zhàn)略部署上另辟蹊徑,獨具匠心般設計了第二種可供性:空間。它是除了學校、辦公室、家庭外的另一種空間,在這里用戶可以與熟人一起看書、學習,也可以和客戶商談生意,順便向用戶推銷點心及飲品。得益于其精準的戰(zhàn)略定位,星巴克成為全球知名品牌。
可供性也是一種行為的可能,使人與產品交互更加明確和具體,例如產品的按鈕可以按壓、旋轉以達到控制產品某個功能。而行為的發(fā)生取決于人們是否產生某種需求,并且能否感知到對應的可供性,即產品的可供性還分為可以感知的可供性和不可以感知的可供性。如人們口渴時,就能感知到水杯具有容納水的可供性。用戶在與產品接觸的過程中,通過可供性的發(fā)掘可達到方便易用[7]。
因此,人性化的產品的可供性是可以被用戶感知并且用戶在無需說明書情況下就會操作的。
日本著名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對可供性理論進行研究與分析,進一步豐富及拓展內涵,提出產品的可供性應該在潛移默化中滿足人們的需求。以深澤直人的帶凹槽的傘(圖1)為例,這把黑色的長傘與普通的傘整體外形上并沒有較大區(qū)別,唯一區(qū)別是僅僅在傘柄上設計了向下彎曲的弧形缺口,以便外出的人們在攜帶重物時可以懸掛于傘柄上。傘給人大、圓、覆蓋、保護的感覺,傘的可供性呈現出一個隨著人們移動而移動的安全適宜空間。而深澤直人設計了傘的第二種可供性,即支撐作用。傘在需要防雨或遮陽時可以撐開提供移動保護空間,在合上狀態(tài)下可以充當拐杖支撐,在手提重物時又可以引導用戶利用傘柄的凹槽來無意識完成懸掛重物的行為?;诙喾N可供性的產品能夠提高用戶體驗,將好設計轉化為好買賣,為企業(yè)帶來經濟效益。
二、可供性理論與家用健身單車設計的融合
(一)健身與家用健身單車現狀分析
健身從廣義上來說是指人們通過各種科學的運動方式來增強體魄、提高免疫力、舒緩精神壓力達到身心健康的狀態(tài)。隨著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愿意選擇居家健身的方式[8]。家用健身單車作為室內健身產品的一種,其外形類似自行車,配有車輪、車鏈、踏板、握手、車身、座椅等部分。家用健身單車是指通過科學的人工力學工程計算后,根據合理的人機尺寸來使人們在室內或居家環(huán)境下也能夠模擬戶外有氧運動來提高體質、改善體態(tài)、愉悅精神的心肺訓練器械。
家用健身單車市場潛力巨大、蓬勃發(fā)展,已經逐步成為家居鍛煉的首選,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轉變,用戶對產品的期望也發(fā)生了變化。舊有市場健身產品在體積、功能方面存在諸多不足[9],結構也比較復雜,只能對身體單一部分進行鍛煉[10],無法滿足用戶新的需求。因此對家用健身單車進行基于用戶需求的優(yōu)化迭代設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家用健身單車用戶分析
從用戶特點層面,由于工作、學業(yè)繁忙,人們的社交、娛樂、鍛煉時間減少,加上久坐、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亞健康狀態(tài)用戶比例漲幅較大。從用戶生活習性層面,隨著生活方式變化,人們的消費觀念與習慣也隨之改變。人們對家居環(huán)境更加關注,從花草盆栽、空氣凈化器到健身器械,均為實用且具有多種功能的產品。從用戶情感層面,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交流減少。人們時常有孤獨感,紛紛轉向社交軟件尋求虛擬的陪伴如線上互動、游戲陪玩等。因此,家用健身單車設計應該重視用戶情感需求,打造社交圈增強用戶間的情感交流體驗,利用網絡及虛擬現實技術更好地滿足用戶體驗。從用戶健身現狀層面,多數用戶青睞將碎片化時間投入居家和室外輕度鍛煉,少數用戶選擇健身房購買私教課程進行專業(yè)化健身。健身對于亞健康用戶是核心需求,這部分用戶關心自身健康,對生活品質有著很高要求,把健身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非常注重健身體驗及成效。
(三)家用健身單車用戶需求研究
產品設計是以用戶需求為出發(fā)點的創(chuàng)意性活動。是否成功解決用戶的需要是判斷一個產品好與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家用健身單車設計過程中,必須充分關注用戶在室內場景鍛煉的痛點,傾聽他們對于健身的生理及情感訴求,關注他們內心的情感、生活習慣與偏好。
在家用健身產品的選擇上,居家用戶普遍關注性價比、功能豐富度、產品品質、產品外觀。男性和女性居家群體對于家用健身單車的需求各有不同。男性群體在鍛煉過程中更加注重力量訓練,喜歡挑戰(zhàn)自我,同時有強烈的競爭心理,對于家用健身單車外觀偏好富有動感、力量感的風格。而女性群體鍛煉時更注重形體的塑造,偏好輕柔舒緩的運動方式,同時心理活動上喜愛向其他用戶展示自己美麗身材、分享健身成果,更加注重社交關系,對于家用健身單車外觀偏向家居、簡約、精致的產品風格。不同體脂率的居家用戶對于家用健身單車的需求亦有區(qū)分。家用健身單車用戶中肥胖或超重的人群也占有很大比例,這類人群對于健身鍛煉有迫切的需要,對產品的使用需要也比其他用戶更為長久,但大部分都難以堅持下來。因此如何幫助肥胖或超重的居家用戶堅持鍛煉也是家用健身單車設計需求中的重中之重。
(四)可供性理論與家用健身單車設計的融合
家用健身單車設計需要結合可供性理論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設計之初,首先考慮的是使用環(huán)境,設計時就應當明確室內環(huán)境產品的特質,如收納問題。其次產品應該有針對性地體現其主要功能,使用方式需要一目了然。最后,家用健身單車應該融入人文關懷。例如深澤直人設計的雨傘,在用戶需要其防護功能時它是移動的保護屏障,在需要其支撐功能時,其傘柄又是支撐工具,滿足了人們對于產品的功能和情感需求。此外,根據用戶生活習性、情感、鍛煉等需求從各個層面通過設計提高用戶健身體驗,激勵用戶的健身。
可供性理論與家用健身單車設計的融合最直觀地體現在產品造型上。產品造型是向用戶傳達產品可供性的載體,產品造型要素總體可分為:整體特征、功能引導、操作方式、質感特征、幾何形狀特征、符號象征、色彩特征 7 個方面[11]。通過對家用健身單車要素的歸納,與可供性理論融合,得出啟示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在家用健身單車的設計中,從功能上要給用戶提供更多的可供性選擇,讓有著不同健身需求的不同用戶在產品的使用中都能體驗到所需要的功能。從視覺的幾何形狀特征上,產品的整體造型風格應該與居家環(huán)境融合。從引導上,物理按鍵、功能區(qū)以及操作方式應該一目了然,使用戶沒有任何學習成本,輕松掌握使用產品的方法。從整體體驗上,產品應該給用戶持續(xù)激勵,使用戶愉悅地完成運動計劃,并及時反饋,用戶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超出預期的成就感。
三、基于可供性理論的家用健身單車設計分析
(一)行為與功能可供性:融合多種健身功能
行為可供性是指產品給用戶提供的行為引導,讓用戶順利完成某種行為。功能可供性是指產品給用戶帶來功能層面的體驗服務。行為與功能可供性需要設計師根據用戶行為進行分析,對用戶的需求進行拆解、思考,滿足用戶實際需要。家用健身單車行為與功能可供性上應該降低用戶學習成本,幫助用戶正確使用產品從而建立信心并且能夠提供豐富的功能選擇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
家用健身單車作為一款室內運動產品,其本質是對戶外運動項目的模擬。傳統(tǒng)的家用健身單車鍛煉部位與方式單一,鍛煉效果比較局限。因此,家用健身單車功能設計上需要開拓多種健身方式,從室內外運動中提取一些有相似特征的鍛煉加入單車騎行模式里,供用戶選擇。常見的室內外鍛煉器材有臺階器、臥推架、啞鈴、杠鈴、蹬腿訓練器、多功能仰臥板等,通過歸納整合這些鍛煉方式進健身單車軟件課程里,達到線上直接提供多種功能目的。其次在家用健身單車座凳下方可以設計出收納啞鈴等小型鍛煉器材的收納裝置達到間接提供多種功能的目的。最后,用戶運動結束后體內囤積多余的乳酸會讓肌肉產生酸痛感。針對這種情況,家用健身單車軟件課程中增加運動拉伸與按摩恢復訓練課程,提供配件如筋膜槍來舒緩肌肉酸痛來幫助用戶更好地鍛煉與恢復。
(二)認知與物理可供性:融合紫外線消殺功能的外觀設計
認知可供性是指產品給用戶提供的說明書,讓用戶通過觀察產品外觀就能了解、掌握產品的特性。物理可供性是指促進用戶更好地使用產品的設計屬性。家用健身單車的開關需要在合適的位置、擁有明確的啟動方式(向左旋轉還是向右旋轉、波動還是按壓等),以方便用戶無需借助產品說明書完成使用。
以往研究中,多以健身器材或居家產品其中一種為研究對象[12],在今天顯然是不夠的。現今的產品設計強調一物多用、超高性價比。
家用健身單車主要可供性為健身,滿足用戶強健體魄需求。此外,還需要開拓其他可供性來提升用戶體驗。在家庭環(huán)境中,人們會購買一些消殺產品或凈化空氣產品對室內環(huán)境進行消毒。家用健身單車可以搭載紫外線消殺模塊,跨領域融合家用消殺、凈化產品的功能,幫助用戶居家鍛煉同時,實現對生活用品的消殺或空氣凈化處理,達到一物多用的目的。
根據產品融合紫外線消殺功能需要,家用健身單車的外觀設計從造型上通過前輪圓環(huán)形狀、紫外線燈帶,從視覺上強調產品消殺功能,讓用戶直觀地意識到產品工作區(qū)。從整體細節(jié)設計上,外形簡潔,坐凳、車把、腳踏等基礎要素融入整體中,呈現和諧感。產品配色采用黑色為主色,橙色作為點綴色表現產品的運動感,并利用仿生駿馬的意象使產品增添靈巧感。從使用步驟上,用戶通過前輪的快拆槽取下?lián)醢迳w,通過設定消殺模式把口罩、衣物放置產品周圍進行消殺,使用完畢后把蓋子再按扣回去。用戶憑借常識就可以憑借本能掌握使用方式,為用戶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
(三)情感與感官可供性:融合虛擬現實技術的激勵體驗設計
情感可供性是產品給用戶提供的情感體驗,也是產品的核心體驗點。感官可供性是產品依托用戶的嗅覺、聽覺等來多樣化傳達產品信息。情緒是用戶體驗產品的一部分,對用戶的認知、行為都有影響。用戶無法長期堅持健身鍛煉很大程度是得到的互動與反饋較少。
用戶面對冰冷的器材得不到交流,自然產生了枯燥感[9]。相關研究證實,結合了虛擬現實技術的產品,能夠調節(jié)用戶情緒,極大程度調動用戶參與健身的積極性,使用戶在歡暢輕快的狀態(tài)下完成健身,提升用戶的幸福感[13-15]。
融合了虛擬現實技術的家用健身單車從感官等多維度營造愉快的體驗氛圍。從鍛煉模式設計上,增加家庭體驗環(huán)節(jié),用戶可以查看家庭其他成員的鍛煉數據,督促其按時鍛煉,一起抵達設定的目標。
此種模式能夠有效加強家庭成員的互動,增進情感交流,創(chuàng)造產品使用的記憶點。從鍛煉技術上,家用健身單車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用戶游玩產品內置的騎行游戲進行鍛煉,解決鍛煉過程的枯燥乏味感。
此種創(chuàng)新以用戶情緒為出發(fā)點,持續(xù)給用戶短期激勵,幫助用戶堅持鍛煉。致力于尋求新技術融入到游戲設計中的知名游戲公司任天堂就曾推出一款廣受好評的健身類游戲,引發(fā)大眾“現象級”的討論。
該游戲名為《健身環(huán)大冒險》,同樣基于體感交互技術,通過識別和捕捉用戶動作使游戲內的虛擬人物也能和置身真實世界的用戶同步動作,并且根據算法實時顯示用戶完成每組動作消耗的能量,形成正向反饋。用戶通過這種技術,在健身鍛煉時不僅獲得沉浸式的體驗,并且能夠在游戲正向反饋機制下鼓舞信心,堅持健身?;谇楦信c感官可供性的家用健身單車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給用戶創(chuàng)造持續(xù)的正向反饋,幫助用戶樹立健身信心,增強用戶使用產品的體驗。
四、可供性視角下的家用健身單車設計實踐
通過上文對可供性理論的分析,根據居家用戶對家用健身單車的設計需求,將可供性理論應用于產品實踐,設計出一款帶有消殺功能的家用健身單車,如(圖3)所示。
此款家用健身單車設計結合前文分析啟示,融合多種可供性,并通過設計整合為一體,主要擁有以下幾點創(chuàng)新:
(1)配置紫外線消殺功能:產品前輪配置紫外線消殺燈帶裝置,幫助用戶健身之余還能實現對口罩、衣物等生活用品的消殺。消殺使用步驟:用戶首先通過健身車前輪擋板的凹槽將擋板取下,接著點擊健身車屏幕進入消殺模式,設置消殺時長。再接著將口罩、衣服放置消殺燈附近進行隔離消殺。最后消殺完畢,取走物品,將擋板按扣回去。此外,在用戶騎行過程中,紫外線消殺功能暫時鎖定,前輪動感燈光隨著用戶運動節(jié)奏而變化,如(圖4)所示。
(2)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設計獎勵機制和正向反饋激勵用戶使用消殺功能,鼓勵用戶堅持健身、快樂健身。用戶在騎行過程中的步數將轉化為紫外線消殺功能的能量,用戶即可以享受到健身帶來的趣味感,從而堅持健身;又可以通過鍛煉對生活物品進行消殺,一舉多得。除此以外,用戶可以對健身車屏幕進行操作,聯(lián)網與全國健身愛好者共同參與騎行,相關數據排名會實時顯示在屏幕上,增進鍛煉的趣味性,提升用戶體驗。進行如(圖5)所示。
(3)動感的造型設計:產品采用仿生外觀設計,提取駿馬奔騰身形,運用產品設計表現手法賦予家用健身單車輕盈、動感特征,使用戶感受到產品從外到內的運動精神,亦象征健身計劃馬到成功的美好寓意。如(圖6、7、8)所示。
結語
家用健身單車市場潛力巨大,就家用健身單車現狀來看,搭載消殺功能的款式幾乎為零,這一塊存在較大空缺。本文基于可供性理論,為家用健身單車產業(yè)的設計開發(fā)提出研究思路,幫助企業(yè)在轉型路上能夠作為參考以創(chuàng)新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健康、趣味的產品,助力每個用戶都能堅持完成健身計劃,實現居家用戶強健體魄、舒展身心目的,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yǎng)健康儲備力量,促成社會與人民的生機回歸,攜手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基金項目:
1. 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9SJA1107);
2. 2020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B-b/2020/01/1);
3. 2022年常州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MFA“雙創(chuàng)”能力多維促學培養(yǎng)模式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夢玥,趙博.基于KANO模型的室內健身器設計研究[J].設計,2022(15):136-139.
[2]臧倩,任家駿,薛安虎.家用健身車的情感化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14):185-189.
[3]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9,129.
[4]李帥,馮薈.可供性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6):228-231,238.
[5]Gaver W W. Technology affordances[C].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Systems.ACM,1991:79-84.
[6]HARTSON R. Cognitive,Physical,Sensory,and Functional Affordances in InteractionDesign[J]. Behaviour&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3,22(5):315-338.
[7]盧迪,王軍鋒.基于可供性與無意識記憶的日用產品設計方法[J].設計,2021(03):70-74.
[8]陳禹彤,張祿.基于差異化需求的多功能健身衣帽架設計[J].設計,2022(13):70-72.
[9]由文華,王利超,王旭,等.居家型多功能跑步機結構設計與有限元分析[J].機械設計,2020,37(1):140-144.
[10]陶昱,孫亮波,伍正楷,等.一款家用多功能健身器材的創(chuàng)新設計[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9,48(6):75-79.
[11]王新亭,王康,王歡歡,等.基于案例知識的產品造型設計方法研究[J].包裝工程,2019,40(4):140-145.
[12]宋正華. 仿生設計在家用健身器材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4):84-87.
[13]Murray E G,Neumann D L,Moffitt R L,et al. The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others during a rowingexercise in a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J].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2016,22:328-336.
[14]Chao C,Wu S,Yau Y,et al. Effects of three-dimensional virtu- al reality and traditionaltraining methods on mental workload and training performance[J]. Human Factors & Ergonomicsin Manufacturing & Service Industries,2017,27(2):187-196.
[15]Peng F,Labelle V,Yue E,et al. A Trip to the Moon:Per- sonalized Animated Movies for Selfreflection[C]. New York: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