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雙減”政策下區(qū)域館校合作機制的問題與策略研究

      2023-07-23 02:35:26唐酈薇
      中國校外教育 2023年3期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雙減政策

      摘 要:“雙減”政策下,推進博物館與中小學合作機制的建立,在跨領域推進博物館資源活化利用、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國培育德才兼?zhèn)涞臅r代新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南京市雖然在館校合作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但仍存在政策有待完善、發(fā)展水平差異顯著、館校合作有待深化、覆蓋區(qū)域有待擴大等問題。未來館校合作應進一步健全相關制度建設、統(tǒng)籌區(qū)域資源構建教育體系、培育復合型教育專員、合力提升博物館教育項目品質、科技賦能促進博物館教育資源普惠共享。

      關鍵詞:“雙減”政策;館校合作機制;博物館教育;區(qū)域資源

      中圖分類號:G77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4-8502(2023)03-0079-10

      作者簡介:唐酈薇,南京市博物總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

      “若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盵1]近些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以推進博物館教育工作的發(fā)展。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學校要有效實施課后育人活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fā)揮好校外活動場所在課后服務中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博物館資源豐富,致力于打造高質量的“博物館之城”,探索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推進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2021年,南京市出臺了《南京市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生教育教學的實施意見》,在政策的引領下初步打造館校溝通平臺,在該意見的指導下,部分博物館在館校合作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半p減”政策開啟了素質教育的全新局面,博物館作為校外教育的第二課堂,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可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館校雙方密切合作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助推“雙減”政策落地見效、走深走實。本文在對南京市的博物館和中小學合作共建工作現狀進行充分調研摸底的基礎上,針對問題短板,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館校合作的意義與價值

      (一)創(chuàng)新思路:深化教育教學理念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huán)境?!盵2]“雙減”政策旨在深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通過優(yōu)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等舉措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因此,“雙減”政策的落地不僅要求學校教師轉變傳統(tǒng)教學思維,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而且也為以興趣、特長和綜合素質為培養(yǎng)方向的校外教育創(chuàng)設了更適宜的外部環(huán)境。作為校外教育主要陣地的博物館與學校達成長效合作關系,有助于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

      “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盵3]相較于學校教育,博物館教育的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更為靈活多樣。博物館收藏的承載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智慧的眾多文物藏品能極大地拓展校內課程資源,進一步豐富學校教學內容,突破學校教育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瓶頸。同時,博物館廣闊開放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便于教師采取課堂講授、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有利于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特長靈活打造以學習者為本位的教學活動,開展跨學科課程等教育實踐,推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博物館教育資源的獨特優(yōu)勢,推動博物館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將進一步健全社會教育網絡,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

      (二)立德樹人:著力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半p減”政策減輕了中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和作業(yè)負擔,其根本目的是讓教育回歸本源,讓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4],在堅持以德育為先的基礎上,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育并舉”,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質、開發(fā)人的潛能[5]。

      博物館收藏了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見證物,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成就,是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針對青少年開展美學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綜合實踐教育等綜合素質教育的實踐課堂。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說:“博物館的教育,不僅是向孩子們分享藝術文化知識、使他們理解民族文化藝術傳統(tǒng)、培養(yǎng)審美藝術,我們還應當指引他們思考未來,完善道德與人格?!盵6]推進博物館與中小學建立長效化合作關系,常態(tài)化針對青少年策劃并向他們推出更多優(yōu)質的教育產品,可充分發(fā)揮文物展品的文化藝術價值,引導青少年感悟中華傳統(tǒng)美學,提高其審美能力;加深青少年對祖國的認知,激發(fā)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增進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培育其濃厚的家國情懷;讓青少年在博物館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跨界合作:多舉措盤活博物館資源

      “雙減”政策的出臺讓學校教育工作者開始關注作為一種優(yōu)質社會教育資源的博物館,建立館校合作機制可促進更多博物館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從而有效盤活博物館中豐厚的館藏資源。博物館資源不僅包括藏品資源,還包括專業(yè)人才資源、學術研究資源、影像資料資源和場地設施資源等多元化資源。雖然博物館資源屬于公共資源,然而,目前我國還普遍存在博物館資源開放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和社會參與度不夠等問題。同時,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場所與載體,現代博物館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社會教育,但多數博物館因教育專業(yè)人才缺乏等問題導致其社會教育職能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2021年,國家文物局等九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博物館應堅持開放共享的基本原則,實施“博物館+”戰(zhàn)略,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游、商業(yè)、傳媒、設計等跨界融合[7]。推進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探索博物館與教育跨界合作的創(chuàng)新路徑,加強博物館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緊密聯(lián)系,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共同發(fā)掘博物館資源用于教育項目開發(fā),從而彌補文博場館師資力量的欠缺,多措并舉盤活博物館資源,高質量開展文化服務工作,激發(fā)博物館發(fā)展活力,推進博物館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打破了機制和觀念的壁壘,跨界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現雙方互利共贏,通過采用新技術、新管理和新策略,在多元融合中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二、南京市館校合作的現狀和問題

      南京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各類博物館眾多。目前全市登記備案的博物館有65座,涵蓋綜合類、歷史類、科學技術類和藝術類等不同類型。這些博物館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中心集聚、周邊稀疏”的布局特征,大部分場館集中于中心主城區(qū)域,而周邊城區(qū)文博資源匱乏且分散。

      (一)南京市館校合作工作現狀

      1.政策引領:初步打造館校溝通平臺

      2021年,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與市教育局聯(lián)合出臺了《南京市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生教育教學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成立南京市館校合作聯(lián)席會議機制,由市、區(qū)級文旅和教育主管部門、博物館代表及市屬學校召開館校合作工作聯(lián)席會議,傳達相關政策,交流經驗成果,探討合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強館校溝通聯(lián)系,初步為進一步深化合作奠定基礎。

      2.積極探索:開展館校合作實踐

      目前南京市近30座博物館已根據本館特色資源開發(fā)出品牌教育項目,推進博物館與中小學多維度、多渠道、多層面合作共建。其合作形式分為兩類:一是“博物館進校園”,即博物館工作人員走進中小學開展“送展到?!薄盎顒舆M?!被颉肮步ㄕn程”等活動;二是“學校進博物館”,即學生入館參加主題活動或參與志愿者活動等社會實踐,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養(yǎng)。

      3.示范帶動:激發(fā)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南京市多次邀請文博或教育行業(yè)的專家學者開展館校合作專題培訓和學術講座,以及優(yōu)秀示范案例評選活動,形成線上教育資源庫。市級文博課題申報指導方向也體現了對館校合作的鼓勵與支持,引導各單位以優(yōu)秀案例為標桿,不斷提升教育項目的質量。

      (二)南京市館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細化的政策指導和有效的機制保障

      《實施意見》雖明確提出了在全市范圍內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并召集文博、教育行業(yè)代表召開了館校合作聯(lián)席會議,但尚未出臺細化的政策指導和行動方案,并且行業(yè)內也尚無規(guī)范化、體系化的運行模式。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館和學校的合作仍處于各自摸索階段,尚未在區(qū)域范圍內形成自上而下推進館校合作的強大合力。

      保障機制的建立健全是調動人員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關鍵因素。但目前博物館人員和中小學教師參與館校合作多出于自愿,其工作量并不納入績效考評體系,且缺乏相應的獎勵和激勵機制。對于學校而言,它們還須承擔學生外出途中的安全責任和費用支出,因而其積極性勢必降低。在接受調查的南京市中小學中,20%的學校表示與博物館有長期合作,50%的學校表示只帶領學生開展過1~3次短時間的參觀活動,30%的學校表示從未帶領學生去過博物館。

      任何項目工作的開展都少不了經費的支持,目前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的專項資金補助大多針對文物遺址保護或展陳提升等,專門針對博物館社會教育特別是館校合作的資金補助較少,對于部分自收自支的行業(yè)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而言,資金不足是導致館校合作難以維持長效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資源分布不均導致教育服務均等化難以實現

      據統(tǒng)計,截至2020年底,南京市共有643所中小學,在校學生總數突破74.6萬人,而全市60余座備案注冊的博物館僅有從業(yè)人員近3000人,其中專門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員約350人。全市文博資源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主城中心區(qū)域,周邊城區(qū)博物館資源相對匱乏。

      同時,不同層級、不同屬性的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水平參差不齊。相較于大型國有博物館,由于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先天匱乏,中小型非國有博物館無論是在舉辦社會教育活動的數量還是質量方面均明顯不足。部分基層博物館尚未充分認識自身公共屬性,缺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開發(fā)和利用本館資源的渠道與舉措,導致公共文化服務呈現供需錯位等問題。

      “雙減”政策的落地旨在推進教育公平和提升人民群眾的教育滿意度,但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博物館資源滿足全市龐大的中小學生群體的課后服務需求,成為館校合作推行的一大難點。優(yōu)質的博物館教育資源往往集中于主城區(qū)的大型國有博物館,而周邊區(qū)縣、遠離博物館的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活動的難度很大,難以實現教育服務均等化。

      3.博物館和學校資源優(yōu)化整合力度有待加強

      目前,館校合作在很多地區(qū)尚處于起步階段,博物館從業(yè)人員大多從事專門領域的學術研究,既缺乏實際教學經驗,又對學校教育缺少深入研究。而學校教師對博物館的館藏資源又不甚了解,若雙方缺乏充分溝通,則可能導致博物館的教育內容與實際教學相互脫節(jié),或者不符合各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因此,館校合作所開發(fā)的教育內容往往缺乏系統(tǒng)性和進階性,教育項目的品質良莠不齊,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削弱了學校開展館校合作工作的積極性。另外,部分博物館和學校尚未對自身特色定位有清楚認知,對既有資源缺乏梳理,導致館校合作領域大多局限于課程開發(fā)或志愿服務活動,合作形式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

      三、推進區(qū)域內館校合作的對策及建議

      (一)完善政策:健全“博物館進校園”的制度建設

      1.加強頂層設計,部門協(xié)調落實

      針對缺乏館校合作的細化政策指導這一問題,可由市、區(qū)文旅和教育部門根據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的《意見》中的要求,進一步細化落實本市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工作行動方案[8],全方位切實推進博物館資源與中小學的語文、歷史、自然、政治、音樂和美術等學科教學深入融合,促進博物館學習與中小學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內容和考試評價等相銜接,加強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讓博物館教育進校園落到實處。

      2.明確準入標準,健全閉環(huán)機制

      由于目前對各單位館校合作的實施成效還缺乏相應的衡量標準和評價體系,獎勵和激勵機制的缺位更削弱了相關人員投入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主管部門可通過向各單位征集一批博物館優(yōu)秀示范教育項目案例,逐步梳理博物館教育進校園的相應準入標準。在實施過程中,市文旅和教育等部門可通過隨機抽查、館?;ピu、發(fā)放調查問卷等形式收集學生和家長意見,以調研博物館進校園工作的開展情況,根據各方意見指導博物館和學校及時做出調整。最后,結合具體實踐成果,形成相應評價指標和質量參數,借此標準對各單位進行考核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納入博物館運營或定級評估標準、工作人員的業(yè)績考核或專項經費申請等評定參考體系,開展典型工作評選和推廣活動,完善評價和激勵機制。

      3.強化財政扶持,規(guī)范補助準則

      經費匱乏是大多館校合作工作開展過程中遇到的重要問題之一,可由省、市政府機構設立用于館校合作的專項資金,由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申報。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完整的項目申請、審批和評價體制,保證專項資金用在實處。在區(qū)域范圍內,也可由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明確的教育宗旨,梳理市內適合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博物館資源,明確一批定期接待中小學生的博物館名單,將開發(fā)和實施教育項目過程中包括教材用具、交通出行等費用統(tǒng)一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對相關單位予以經費補助。例如,北京“四個一工程”將相關費用納入市教委年度部門預算,活動所需經費從教委預算額度中核減劃撥到相關單位。市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對各區(qū)組織學校學生參加“四個一”活動的交通費給予補助。

      (二)區(qū)域統(tǒng)籌:構建合理化博物館教育體系

      1.整合區(qū)域資源,形成專題化教育菜單

      目前,行業(yè)內尚無關于館校合作的規(guī)范化、體系化運營模式范例,博物館和學校在具體實踐中往往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導致全市范圍內的館校合作進程遲滯。南京作為十朝都會,不同的文化在此融匯,形成包容、寬厚的城市氛圍和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因此本地博物館教育資源類型多樣、種類繁多,中小學校往往不知如何選擇。教育及文旅行政主管部門可對本地的博物館資源以及相關地域文化資源進行全域統(tǒng)籌和整合,深化對文化內涵的挖掘和主題提煉,分解出古都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藝術和生態(tài)科技等不同主題的研發(fā)方向,引導各博物館將本館資源與相關地域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串聯(lián)、或與其他相關主題博物館聯(lián)合聚力,共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教育專題品牌。例如,南京市秦淮區(qū)教育部門利用轄區(qū)內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江南絲綢文化博物館、鄭和紀念館等文博場館資源,經過三年的課程開發(fā),初步形成了以“璀璨明珠·古都海韻”為主題的鄭和文化課程、以“永爭第一”的狀元文化為主題的狀元文化課程以及以蠶桑文化為主題的勞動實踐課程菜單體系,由轄區(qū)內的中小學自主選擇課程到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

      2.結合學科學段,打造層級化課程體系

      由于館校合作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博物館和學校資源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整合,是困擾館校雙方的重要問題之一?!罢n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是學校一切工作最終的物化體現”[9],貫穿于中小學教育全過程,也是落實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載體。博物館是承載人類文明智慧和成果的寶庫,其藏品和展陳包羅萬象,與我國中小學各類課程有很多契合之處。因此,學校課程是博物館資源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的主要渠道之一。

      博物館資源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將博物館資源用于學校既有學段學科課程的教學中。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在講授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中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時,可以用渡江勝利紀念館里的文物故事豐富課程內容。而小學美術教師在教授一年級《美術(下冊)》中的《奇妙的昆蟲》一課時,如果能將學生帶到南京紫金山昆蟲博物館近距離觀察各式各樣的昆蟲活體和標本,應該會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育和文旅等相關部門可通過組織講座培訓、教學觀摩,或將相關博物館資源納入學科教材和教師指導用書等方式,引導和鼓勵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博物館資源。另外,博物館也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藏品信息向包括教師在內的社會公眾公開,供他們使用。如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公開文物藏品等教育資源和研發(fā)指南,或向教師出借文物復制品、活動材料包、學習任務單等教學材料,方便中小學教師了解并應用博物館資源。

      博物館資源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的第二種方式是,在中小學既有的國家規(guī)定學科課程之外,利用博物館資源單獨開設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推進博物館教育課程化。中小學群體包括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學段的學生其認知規(guī)律和興趣特點各不相同。因此,在開發(fā)博物館課程時應遵循青少年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分析和參考國家課程的標準和教材內容,研發(fā)人文類、科技類、藝術類和自然類等系列活動課程,明確各類型、各學段博物館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和方式、評價方法等,以打造層級化的博物館課程體系。

      (三)聯(lián)合培養(yǎng):培育復合型教育專員

      1.文教雙向培訓,奠定師資基礎

      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保障是一支專業(yè)過硬、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育者隊伍。博物館從業(yè)人員對文物藏品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博專業(yè)知識。而中小學教師接受過系統(tǒng)的教學教法培訓,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多樣的教學技能,因此在館校合作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密切配合。如前所述,相較于龐大的中小學群體,博物館的場館空間和人員相對有限,如果單以博物館為主體開發(fā)教育項目,其受眾必然有限。所以,在博物館從業(yè)人員的指導下,中小學教師成為將博物館資源轉化為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的主要實施者。而博物館從業(yè)人員主要承擔文物藏品及相關資料的挖掘和梳理工作,向教師提供博物館資源,并在其課程研發(fā)過程中提供及時指導。博物館可以在“博物館之友”中發(fā)展教師會員或建立“種子教師”團隊,訂立章程,以會員的權利與義務為紐帶,維系與中小學教師之間長效親密的合作關系,激發(fā)教師參與博物館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積極性。例如,2020年,南京博物院舉辦了“館校合作·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課程開發(fā)與實踐工作”的線下培訓,吸引了20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師加入“種子教師”群體,以此為基礎,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組織專家對學校教師開展大運河主題培訓。同時,南京市鼓樓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等區(qū)域教育部門對博物館教育人員進行培訓。故宮博物院在特展期間,策劃并開展了一系列與該展覽相關的教師培訓課程。培訓后,教師再結合各自專業(yè)開設相關課程。

      同時,文旅和教育等部門可聯(lián)合開展聯(lián)席交流會議或專題培訓,包括場館參觀、社教體驗、專題講座、沙龍研討和教學觀摩等活動,組織轄區(qū)內的文博工作者、中小學教師共同參加,選拔人員建立博物館教育專業(yè)人才庫,為館校深度合作奠定師資基礎。

      2.引入社會力量,壯大師資力量

      針對館校合作師資隊伍匱乏這一問題,博物館和學校也可適當引入高校、研究院所、教育機構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以彌補人才短缺,促進合作深入有效推進。這項工作可由博物館牽頭,集中甄選和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同時與中小學溝通,一起參與到教育項目的設計過程中。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合作編著了《認知:國家博物館課程學習繪本》等博物館課程配套用書,內容適用于以年級為單位的學生群體,用于開展館校合作課程;首都博物館組建了“芳華志愿者宣講團隊”,對社會招募的志愿者進行培訓后,專門面向中小學生團隊提供講解導覽服務。

      (四)合作共建:提升館校合作效能

      1.增進館際互助,建立博物館聯(lián)合創(chuàng)新機制

      博物館自身應加強對文物藏品的內涵價值,特別是其時代意義、當代價值的挖掘,促進研究成果轉化為教育資源。如前所述,不同區(qū)域、不同層級、不同屬性的博物館教育工作水平并不均衡,中小型非國有博物館在人力、物力資源等方面相對匱乏,這導致館校合作的開展舉步維艱。因此,可在全市乃至全國范圍內,以博物館聯(lián)盟、博物館協(xié)會等平臺為橋梁紐帶,推進館際資源進一步整合聯(lián)動,創(chuàng)新開發(fā)博物館教育項目,加快推動區(qū)域內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的協(xié)同發(fā)展。例如,2018年在“南京都市圈”框架下,江蘇省和安徽省的8個城市成立了“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館合作聯(lián)盟”,南京市博物館牽頭策劃并組織了“太白之旅”中小學研學課程,以李白及其詩詞為主線,整合了南京市博物館、馬鞍山市博物館等館藏資源,合作開展研學課程。“絲路文化進校園”示范項目以絲路文化為核心,多館聯(lián)合共同開發(fā),成果共享。

      2.優(yōu)化館校合作機制,建立“項目式”合作模式

      由于博物館和學校分屬不同專業(yè)領域,若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缺乏充分溝通和磨合,則會大大降低合作成效。有效的館校合作機制,建立在館校雙方相互了解和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在合作過程中,館校應以目標管理為導向,根據項目完成具體過程,清晰界定館校雙方的職責分工,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及時溝通需求,共同研討合作途徑和創(chuàng)新模式。

      3.拓展融合領域,延伸“博物館+教育+”鏈條

      目前全市既有館校合作項目仍局限于課程開發(fā)或志愿服務等形式,同質化現象嚴重??赏苿羽^校合作工作與其他產業(yè)跨界融合,在跨領域、跨行業(yè)、多元化、多交叉的融合中豐富合作形式。例如,與演藝業(yè)結合,挖掘文物故事,組織中小學生開展歷史話劇、戲曲歌舞等表演展示活動;與游戲業(yè)、動漫業(yè)結合,推出深受青少年歡迎的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博物館教育體驗產品;與文化會展業(yè)結合,舉辦博物館教育博覽會等;與廣播電視業(yè)結合,推出如“跟著書本去旅行”等精品文博教育節(jié)目,加強宣傳力度,吸引更多觀眾。

      (五)線上線下:促進博物館教育資源普惠共享

      1.多措并舉,探索博物館進校園的路徑

      南京市文博資源分布不均,相較于主城中心區(qū)域,周邊郊縣地區(qū)文博資源匱乏,這導致這些地區(qū)的館校合作開展難度更大。對于距離博物館較遠的中小學而言,博物館可探索將博物館資源主動送入學校的路徑,如在校園里開展已經成熟的巡回展覽,或進入校園開展講座和課程。例如,南京市岱山實驗小學在校內專設展陳區(qū)域,由南京博物院、古生物博物館等場館在展區(qū)內定期更換陳列展品并開展配套教育活動;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的初中部專設博物館課程教室,教室內有開展紙張修復體驗等文博活動的教具及任務單,教師可提前預約教室來開展相關課程[10]。

      2.科技賦能,建設線上資源共享平臺

      為進一步解決資源分布不均導致的教育服務不均,以及學校帶領學生外出途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可嘗試開發(fā)虛擬博物館、“云展覽”“云課堂”和“云直播”等線上教育產品并加以整合,建立博物館教育資源庫或共享平臺,構建均等化、覆蓋廣的博物館教育網絡。例如,北京市的郭守敬紀念館積極推動與房山區(qū)、昌平區(qū)等郊區(qū)學校的合作。借助互聯(lián)網直播技術,“帶鄉(xiāng)村孩子走近博物館”直播公益課聯(lián)合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國內多家知名博物館開展了一系列“云博物館”網絡直播課,突破了空間限制,讓更多鄉(xiāng)村孩子接受博物館教育。

      【參考文獻】

      [1] 倪杰.博物館教育再探——從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談起[J].中國博物館,2006(01):26-31.

      [2] 習近平總書記談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使教育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guī)律[EB/OL].(2021-07-14). http://jtj.pds.gov.cn/contents/22101/427408.html.

      [3] 丁衛(wèi)澤.教育技術博物館建設與場館學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64.

      [4] 趙兵.落實“雙減”政策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EB/OL].(2022-01-1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 2082/2021/2021_zl53/zjwz/202201/t20220112_593913.html.

      [5] 臧偉.深刻認識“雙減”政策的重要意義[EB/OL]. (2022-07-12)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096593612141181&wfr=spider&for=pc.

      [6] 洛陽市民間收藏家協(xié)會.博物館的力量:所有過去,皆是未來![EB/OL].(2022-05-18). https://mp. weixin.qq.com/s?biz=MzU3MjU2MDgwNw==&mid=2247485764&idx=1&sn=2b0f87c7a0cc0e86fb34e5c680e1afa7&chksm=fcce4d8ccbb9c49af82c643051ef0e45edb3196f1729e6acb1b036ec3d98986dcafbba0e00c2&scene=27.

      [7] 中央宣傳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fā)展的指導意見[EB/OL].(2021-05-24).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5/24/content_5610893.htm

      [8] 羅靜,張亞娜.館校融合,讓博物館資源“點亮”未來[J].博物院,2021,25(01):6-9.

      [9] 鄭奕,駱云卿.發(fā)揮“課程”在我國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結合中的主渠道作用[J].博物院,2021,28(04):47.

      [10] 王璇. 面向中小學生的博物館藝術教育[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27-28.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museum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dvancing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useum resources across region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with ability and moral integrit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Nanjing city ha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in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area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for example, the policies need to be upd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its development, the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needs to be deepened, and the coverage areas are to be expanded. In the future,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should further improve it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coordinate regional resources to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e composite education specialists,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useum education projects, and promote the inclusive sharing of museum education resources through high technologies.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Library-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Museum Education; Regional Resources

      (責任編輯:邱天敏)

      猜你喜歡
      博物館教育雙減政策
      政策
      房地產導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產導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xù)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科教新報(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助企政策
      政策
      華人時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虛擬現實技術在文物遺產保護和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中美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比較研究
      科教導刊(2017年1期)2017-03-13 15:04:55
      六安市| 平利县| 漯河市| 庆阳市| 襄樊市| 云阳县| 西贡区| 江口县| 荔浦县| 高州市| 扎兰屯市| 迁西县| 尼木县| 准格尔旗| 通化市| 平阳县| 五河县| 那坡县| 陆川县| 廊坊市| 开远市| 故城县| 云和县| 获嘉县| 侯马市| 泗阳县| 保山市| 兴业县| 宁陵县| 永城市| 济宁市| 三穗县| 中超| 赣州市| 柞水县| 大竹县| 牡丹江市| 玉环县| 阜城县| 福建省|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