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 “老王”是楊絳散文系列“小人物”中的一位,他是孤苦寒微的下層勞動者,卻有著善良仁義的美好品質。課文最后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是中心句,也是解讀這篇課文的關鍵?!安恍艺摺崩贤?,即使不幸,依然傳遞著善良; “幸運的人”楊絳并非真的幸運;“愧怍”是兩個高貴靈魂的發(fā)聲。
關鍵詞 楊絳 《老王》 幸運的人 不幸者 愧怍
《老王》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也是楊絳的散文中寫“小人物”的典范之作,文中的“老王”是孤苦寒為微的下層勞動者,卻有著善良仁義的美好品質。解讀文本,應熟讀精思,從文章的結尾處發(fā)現(xiàn)關鍵語句 “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眮砀惺芪恼碌囊馓N。
一、“不幸者”老王是真正的不幸
1.物質上的困窘
老王的不幸首先體現(xiàn)在物質上。老王是蹬三輪車的,楊絳特別強調是破舊的三輪車,按照當時的收費標準,他接送一次客人的費用是一角到三角不等,那時候一斤豬肉大約是八角錢,而破舊的三輪車坐的人少,掙得更低,而這些收入僅僅夠他活命而已。
“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就像現(xiàn)在的出租車,雖然要出份子錢,但是有公司的招牌,不必愁客源。而老王是單干戶,勢單力薄,需要自己去拉生意,維續(xù)客戶,競爭不過有組織的,掙得錢自然就少。
老王住的是荒僻的胡同,這塊少有人來,本就凄涼,這種地方自然只有破破落落的院子和塌敗的屋子,而這院子,楊絳稱之為大院;這屋子,楊絳稱之為小屋,院子之大與屋子之小形成一種反差,更突顯出這地之凄涼,老王之悲慘。而這還不夠,院子是破破落落的,屋子是塌敗的,這樣的居所,老王為何不修好呢?一方面,修葺房屋是需要一定花費的,老王的錢是用來活命的,必然不舍得花在修葺房屋上;另外一方面,老王忙于奔命,沒有時間來維修,更重要的是,老王只是住在這兒,他并沒有把這當做家來對待,自然可以將就著住,只為了活命罷了。
2.身體上的病痛
老王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眼睛也有病,晚上看不見。生病了是不幸,更不幸的是得了惡病卻無法治療,只能忍受身體上的殘缺和他人異樣的眼光,所以楊絳說“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后來老王病了,病到走路都費勁,病到皮包骨,病到像僵尸,像白骨,這中間持續(xù)了好幾個月,從正常人病到如此地步,老王需要承受多大的折磨。生病了是不幸,更不幸的是花了錢,吃了藥,病總不見好,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命一點點消逝,卻無能為力。
老王的身體不好在文章還有一處暗筆,那就是他沒有力氣運送貨物。蹬三輪本來就是賣力氣的活,運送貨物就需要更大的力氣,而老王沒有力氣運送貨物,說明他當時的身體狀況并不是特別好。可能當時已經有隱疾,只是過了一段時候才發(fā)作,到扶病走路,到最后連路都走不了,年老體衰的老王不得不承受著身體上的病痛。
3.精神上的孤獨
老王其實也有親人,有個哥哥,還有個侄兒,可是楊絳筆鋒直轉,死了,沒出息,把老王親情上的最后希望都打碎了。形單影只的孤獨并不可怕,內心的孤寂更讓人悲戚,當楊降問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卻說“住那兒多年了”,家是有親人、有溫暖的地方,而老王所住之地,只是他將就活命的地方,那里不是家。當楊絳痛失丈夫和愛女后,她便稱自己所住之地為“客?!保瑳]有親人的住所,便不是家。文中的老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一個“住”字,滿是心酸。
老王的身心都是孤獨的,還被人排擠,就更加不幸了。在同行中,他是孤獨的,他是單干戶,沒有群體的庇護,其實他很渴望能夠進入組織,內心更加害怕與同行漸行漸遠;在顧客中,他是孤獨的,乘客們因他的眼病,不愿意坐他的車;其他人對他,更是惡意揣測瞎眼的原因。備受排擠和非議,老王精神上的苦悶是很深的。
二、“幸運的人”楊絳并非真的幸運
文中楊絳稱自己是“幸運的人”,那是相對于老王來說,確實如此。出身上,楊絳是幸運的,她出身于書香世家,家庭幸福美滿;事業(yè)上,楊絳是幸運的,他早年出國留學,回國后曾擔任蘇州振華女校校長,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經濟上,楊絳是幸運的,文化大革命前,楊絳家還有存款,文化大革命期間雖存款被凍結,經濟拮據(jù)倒也比老王要強些;身體上,楊絳是幸運的,老王衰病至死,而楊絳享年105歲,壽終正寢。
但是這些幸運,在楊絳眼中并不是真正的幸運,他在《我們仨》中寫道:“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所”。尤其是動亂期間,楊絳遭受巨大打擊,被誣蔑、被懲罰、被下放,年近六十,接受勞動改造,女婿自殺。這對于楊絳來說都是“不幸運”的。
在以上種種不幸中,楊絳遇到了老王,或許就是楊絳“不幸”中最大的“幸運”吧,楊絳的“幸運的人”是對老王無聲的感激和最高的禮贊。
三、“愧怍”是兩個高貴靈魂在發(fā)聲
楊絳為何要愧怍呢?細讀文本,揣摩老王與楊絳天秤兩端的分量。
1.老王給予楊絳的是他最寶貴的真心
別人不愿做坐老王車的,楊絳常坐;別人嫌棄老王,楊絳卻愿意和他說閑話。楊絳的女兒還拿了一大瓶魚肝油給老王,讓他的眼睛晚上能看得見。老王要給楊絳車費減半,楊絳不要他車費減半;老王把默存送進醫(yī)院后,楊絳堅持要給他錢;老王送了香油和雞蛋,楊絳同樣給予了金錢的回報。當老王的載客三輪車變成了拉貨三輪車后,楊絳同樣會關心他是否能維持生活。此時的楊絳就像一束光照進了老王的生命,讓他感受了溫暖和善意,讓老王孤寂的心靈有了慰藉和寄托。老王在不自覺中將這種溫情當做了親情。
因此,老王給了楊絳更多。物質上極度匱乏的老王愿意給楊絳帶送冰塊,車費減半;老王送的冰很大,卻不多收費;老王送了默存后不愿意收錢;送楊絳香油和雞蛋,本意表示感謝,更不是為了錢。在六七十年代,香油和雞蛋是市面上短缺的食品,需憑“副食本”限量購買,老王的這一瓶香油和一二十個新鮮大雞蛋,不僅價格貴,而且超出了一個普通市民一個月的額定購買量。這是老王省吃儉用攢下來的最寶貴的東西。錢是他賴以活命的,可在楊絳面前,他卻心甘情愿不要錢,即使拿了錢也并非出自本意,在金錢與楊絳之間,他選擇傾向楊絳。
精神上極度孤寂的老王在臨死前惦念的是楊絳及其家人。老王知道自己大期將至,忍受病痛,來到楊絳家里,表達謝意。人死之前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他們渴望和最親的人道別,才能安心離開。在老王心里,楊絳一家就是他最需要道別的人,是他的親人。自己深陷泥潭,卻依然心懷他人,感恩他人,在內心的孤寂與對親情的渴望中,他依然選擇付出全部的真心真情。
2.楊絳給予老王的是她偶然為之的善意
楊絳的文字里時時透露著兩人身份的差異,“他蹬,我坐”,這是一個三輪車夫與一個知識分子無法逾越的鴻溝。楊絳對老王的了解來自于閑聊,所謂的閑聊就是隨便聊聊,可以聊這事,也可以聊那事,這不是楊絳有意要去了解老王,只是聊到了這些話題,自然引發(fā)出來的罷了。發(fā)現(xiàn)老王的住所,也是在散步中偶然遇見?!八麖臎]看透我們是好欺負的主顧”,在楊絳的心中,自己是雇主,老王只是一個自己熟悉的車夫,只是相比其他車夫,他更顯老實厚道,更讓人信得過。
臨終前的老王,提著雞蛋和香油,扶病來楊絳家,楊絳的第一反應是“吃驚”。吃驚于,昔日的老王怎么會變成如此模樣,就像鑲嵌在門框里的畫像;吃驚于,如此模樣的老王,怎么還會來找自己。而當時的楊絳,明知他病了,明知他只能托同院的老李來傳話的時候,竟然沒有想過去看看他。接受了香油和雞蛋后,楊絳太過于害怕,一方面想繼續(xù)用錢來補償老王,另一方面,也想用錢來把老王盡快打發(fā)走。錢,在這里成了楊絳心安理得接受謝意的借口,成了楊絳施展善意的工具。而她不知道的是,此時的錢,對于老王來說是最無用的東西,而善良的老王還是接受了。經過幾年,楊絳才明白,當時的老王渴求的是臨終的關懷,最后的慰藉,而他什么也沒有得到,只有冷冰冰的錢。
3.知識分子的心智洞察
小人物老王境遇悲苦,知識分子楊絳身險泥淖,同樣深處逆境的他們,都在為他人著想,都在傳遞善意,但是在情感付出的天秤上,出現(xiàn)了不對等,面對最寶貴的真心,楊絳為自己偶然為之的善意慚愧不已。其實,這就是楊絳作為知識分子,一直“以心靈智慧洞察社會的尖銳與重壓,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富有個性的聲音?!睏罱{在《老王》中展現(xiàn)了社會底層民眾真誠善良的品格,他們?yōu)榱松鷻C奔波勞累,依然面臨著生存危機,楊絳對此十分同情與憐憫,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悲天憫人的大情懷。但是出身高貴,家境優(yōu)渥的楊絳始終無法跨越兩個階層的隔膜,真正走入他們的生活,更近距離地體察他們的感受,她亦為此反思,這是楊絳在浮沉世事中保持獨立清醒、堅守良知的高貴品質。楊絳在《走在人生邊上》中寫道:“人生的價值在于修煉靈魂,在于完善自我。”楊絳的“愧怍”里,有對老王的贊美,更是她修煉靈魂,完善自我的實踐。這是兩顆高尚的靈魂在發(fā)聲,喚醒更多人。
[作者通聯(lián):長沙市明德天心中學]
教考銜接:
引領中小學育人方式變革
高考改革倒逼基礎教育改革,促使教學回歸課程標準??荚囋u價要充分發(fā)揮對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育人風向標作用,堅持教考銜接,“教—學—評”一體化,通過高考命題的變化引領教學回歸育人本位,推動高中育人方式變革,重構教育教學生態(tài)。
首先,在教育教學目的方面,要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為旨歸。扭轉應試教育現(xiàn)象,引導教師把教學重點從總結解題技巧轉向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把教學的精力放在課程的重點內容、核心素養(yǎng)與關鍵能力等方面,注重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其次,在教育教學內容方面,要以高中課程標準為標準,應教盡教。扭轉“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狀況,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活動和理化生實驗等課程。加強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演講、科技創(chuàng)新等社團活動。
再次,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面,要有序實施分科分層選課走班模式。改變簡單以入學年齡為標準的班級編排模式,依據(jù)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興趣特長,推行選課走班制,強化學生學習興趣、需要與教學資源的匹配性,由“齊步走”向“個性化”轉變,提供適合的教育。
最后,在教育教學方式方面,要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啟發(fā)式、探究式、互動式教學。注重加強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同時,還要提高作業(yè)設計質量,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yè),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yè)。
面對新高考,需要轉變應試思維,引導學生減少死記硬背與機械“刷題”的學習方式,引導教師轉變育人方式,依據(jù)課程標準開展教學,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落腳點。
——胡金木,《光明日報》2023年05月02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