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玉剛 李向勇 李蜜 劉彬 彭叢笑 夏青珍 劉友瓊
摘 要:從動物園發(fā)病死亡的高山兀鷲的肝臟、心臟血液、胰臟中分離到2種菌株。經(jīng)形態(tài)學觀察、革蘭氏染色和分子生物學鑒定最終確定2種菌株分別為拉奎拉棒狀桿菌和腸球菌屬。本次試驗結果為高山兀鷲生物學特性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撐。
關鍵詞:高山兀鷲、拉奎拉棒狀桿菌、腸球菌屬、分離鑒定
中圖分類號:S858.39?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1085(2023)07-0054-04
高山兀鷲(Gypshimalayensis),又名喜馬拉雅兀鷲,鷹形目(Accipitr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1-2]、禿鷲亞科(Aegypiinae),屬于大型猛禽,國家二級保護鳥類,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公約)附錄Ⅱ限制貿易鳥類。高山兀鷲集中分布于我國的西部高山、高原地區(qū),為不易歸類的分布型鳥,生活在海拔2 500~4 800 m區(qū)域。資料顯示生活在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qū)的高山兀鷲,秋季沿橫斷山脈向南遷徙至云南西部,或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到印度、緬甸等地越冬[3-4]。高山兀鷲體長120~150 cm,體重可達8~12 kg,于高空翱翔,飛行狀態(tài)時翼尖而長,略向上揚[5],有時結小群活動,或停棲于多巖峭壁,以腐肉為食,對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從動物園一例死亡的高山兀鷲的肝臟、心臟血液、胰臟等病料分離出細菌,經(jīng)革蘭氏染色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并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鑒定分離菌為拉奎拉棒狀桿菌和腸球菌屬,從而為高山兀鷲的疾病防治和動物園飼養(yǎng)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有益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來源 長沙生態(tài)動物園一例死亡的高山兀鷲采集其肝臟、心臟血液、胰臟等臟器組織作為病料樣品。
1.1.2 主要試劑 血瓊脂培養(yǎng)基購自鄭州貝瑞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藥敏紙片套裝購自常德比克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L5000 marker購自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Premix Taq? (TaKaRa Taq? Version 2.0)、Nuclease-free Water購自TakaRa公司。
1.2 方法
1.2.1 細菌分離與革蘭氏染色鑒定 將死亡的高山兀鷲肝臟、心臟血液、胰臟等進行組織處理后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用高溫灼燒后的接種環(huán)蘸取少量病變組織液在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進行劃線接種,在37℃恒溫箱培養(yǎng)18 h后,分別挑取不同形態(tài)的單菌落并編號為1號、2號菌,通過平板劃線法再次接種于血瓊脂平板進行純化,挑取少量純化后的單菌落適當稀釋后進行革蘭氏染色鑒定。
1.2.2 細菌16S rDNA基因序列擴增 用無菌接種環(huán)分別挑取不同形態(tài)的純化后的1號、2號菌,接種于150 ?L滅菌超純水中混勻,按照DNA提取試劑盒提取細菌基因組DNA,根據(jù)先前研究[6]合成用于PCR擴增細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通用引物,16S rRNA-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6S rRNA-1492R:5'-GGCTACCTTGTTACGACTT-3',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PCR反應總體系25 ?L,包括Premix Taq? 12.5 ?L,上下游引物各0.5 ?L,DNA模板1.0 ?L,Nuclease-free Water 10.5 ?L。反應條件:94℃預變性5 min,94℃變性30 s,56℃退火30 s,72℃延伸90 s,共35個循環(huán),最后72℃再延伸5 min。PCR反應結束后取5.0 ?L PCR產(chǎn)物進行瓊脂凝膠電泳,觀察結果。將擴增的陽性PCR產(chǎn)物送至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序,將測序回來的結果使用DNAMAN拼接好后,提交至NCBI進行Blast比對,同源性≥99%可以定義到種的水平;若同源性在97.0%~98.9%,可以定義到屬的水平;若同源性<97.0%,則定義為科水平,鑒定標準按照同源性≥97.0%判定[7]。
2 結果
2.1 細菌形態(tài)及革蘭氏染色觀察結果
接種病料組織液后的血瓊脂培養(yǎng)基,經(jīng)觀察發(fā)現(xiàn)表面長有兩種形態(tài)不同的菌落,1號菌落為圓形、灰白,呈水滴狀,革蘭氏陽性菌,鏡檢顯示兩端膨大呈棒狀,排列不規(guī)則,如圖1;2號菌落形狀不規(guī)則、灰白色,個別呈刺突狀,革蘭氏陽性菌,鏡檢呈圓形或橢圓形短鏈狀排列,如圖2。
2.2 PCR擴增及序列分析結果
用細菌通用引物對其16S rDNA基因序列進行擴增,凝膠電泳結果如圖3所示,菌1和菌2均擴增出大小約為1 500bp的片段,進一步測序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該兩種菌株序列分別與已知拉奎拉棒狀桿菌和腸球菌屬同源性高于99%,提示獲得分離株為拉奎拉棒狀桿菌和腸球菌屬。同源性分析結果見表1。
3 討論
本試驗通過細菌形態(tài)、革蘭氏染色鑒定及PCR擴增及序列分析,從發(fā)病高山兀鷲的肝臟、心臟血液、胰臟中分離到拉奎拉棒狀桿菌和腸球菌屬2種菌株。關于拉奎拉棒狀桿菌在高山兀鷲糞便、病料等檢出的文獻研究較為少見[8]。腸球菌屬為當前益生菌研究的熱點,多種常見的腸球菌菌株已廣泛應用于多種發(fā)酵食品、藥物和微生態(tài)制劑當中[9]。對于高山兀鷲這種食腐食性猛禽,其腸道中的腸球菌屬對其消化腐食以及抑制腐食中病原菌所發(fā)揮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其對于進一步研究高山兀鷲的生態(tài)習性等具有重要意義[10]。
拉奎拉棒狀桿菌和腸球菌屬的病原體大多毒力不高或致病性不強,一些是條件性致病菌,疾病的發(fā)生常與創(chuàng)傷或動物的免疫力低下有關。該例高山兀鷲死亡前經(jīng)歷籠舍調整,由大的開放籠舍轉移到面積小的封閉籠舍,可能存在飛行等行為無法得到有效滿足這一誘因。此外結合剖檢結果,不排除其因機體抵抗力降低,伴隨細菌感染后發(fā)病死亡的可能。因此,在高山兀鷲圈養(yǎng)實踐中應從籠舍環(huán)境與其生活習性之間的關系及疫苗接種、飼養(yǎng)環(huán)境的消殺滅源等疫病防控措施作進一步探討,本研究為高山兀鷲的動物園飼養(yǎng)和疾病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鄭光美.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M].3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2]? Bird Life International. Gyps himalayensis[EB/OL].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2020-11-09].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7-3.RLTS.T22695215A118594518.en.
[3]? 胡慧建, 陳邵峰, 田園.活在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野生動物[M].廣州: 南方日報出版社,2014:92.
[4]? 韓聯(lián)憲, 彭建生.納帕海的鳥[M].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4:90.
[5]? 王斌, 胡慧建, 李晶晶, 等.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鳥類[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6.
[6]? Weisburg W, Barns S M, Pelletier D A, et al.16S ribosomal DNA amplification for phylogenetic study[J].Journal of bacteriology,1991,173(2):697-703.
[7]? 王煒強,孫浩云, 楊志松.動物園梅花鹿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離鑒定及耐藥性[J].野生動物學報,2022,43(01):220-223.
[8]? Fernández-Garayzábal J F, Egido R, Vela A I, et al. Isolation of Corynebacterium falsenii and description of Corynebacterium aquile sp. Nov., form eag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biology,2003,53(4):1135-1138.
[9]? 侯建平, 鄭思思, 龍鑫, 等.高山兀鷲腸道微生物分離鑒定與耐藥性分析[J].野生動物學報,2021,42(02):460-469.
[10] 魯旭, 張影, 曾明.益生性腸球菌安全性評價研究進展與監(jiān)管[J].中國藥事,2019,33(05): 555-560.
第一作者簡介:粟玉剛(1985—),女,湖南長沙人,中級獸醫(yī)師,主要從事動物疾病治療與防治工作,E-mail:412635016@qq.com。
*通信作者簡介:李向勇(1981—),男,河南周口人,高級獸醫(yī)師,主要從事動物疾病治療與防治工作,E-mail:297786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