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
摘 要:2021年貴州省高中學段進入“三新”改革,在“三新”改革的背景下,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與一線課堂教學的聯系更加緊密。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作為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社會責任”有著重要的地位,但相對于其他核心素養(yǎng)而言,未引起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關注,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缺少實踐、脫離社會事實、發(fā)展社會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是現階段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為課例,嘗試探索利用來源于教材和課外的事實資料形成學生社會責任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社會責任;事實資料;高中生物
一、核心素養(yǎng)與社會責任
筆者了解到大多數國家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體系都具有關于社會責任的內容,歐盟的“社會與公民素養(yǎng)”、美國“21世紀技能”生活與生涯技能[1]、新加坡的核心素養(yǎng)框架完全以完善品德的人為導向建構的,其目的是培養(yǎng)充滿自信的人、能夠進行自主學習的人、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熱心公民,滿足個人與國家發(fā)展的和諧統一[2]。在我國社會責任先是作為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構成的18個要點之一被提出,它屬于“社會參與”方面,是“責任擔當”素養(yǎng)的三個要點之一,隨后又作為高中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提出[3]。足以看出為了適應高速發(fā)展的社會需求,保持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社會責任于國家、于個人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是我國培養(yǎng)人才必備的部分,每位教師和學生都必須重視,充分滲透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描述了“社會責任”的定義,是指基于生物學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4]。經分析認為,社會責任雖落腳于“擔當”和“能力”,實際卻包括個體對所應擔負責任的認知、情感和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要
求[5]。具備這種素養(yǎng)后,學生能夠做什么呢?根據課標的解釋,筆者將其分解為4個層次:1.獲得生物學知識和方法后,面對有爭議的社會議題能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2.能將獲得的生物學知識結合本地資源進行應用;3.潛移默化形成生態(tài)意識;前3個層次是對自身層面的發(fā)展,從學習到實踐到植根于內心的認同。第4個層次即在自身發(fā)展的基礎上向他人宣傳,形成對社會有益的促進者,對學生的目標要求逐步提高。以上目標的達成是依靠課堂上一步一步的積累。在完成其他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如何有效滲透對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是教師們面臨的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編輯室資深編輯、編審吳成軍老師提出“在形成生命觀念,進行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義務”[6]。可見,社會責任與其他的核心素養(yǎng)密不可分,是相互促進的。
二、存在問題
筆者通過對貴陽市第六中學生物學教師的訪談與調查問卷分析,發(fā)現在教學過程中社會責任這一核心素養(yǎng)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如何從科學、技術指向社會
生物學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觀察,在特定的目的下進行實驗,生物學不斷地發(fā)展積累了大量生動的教學素材,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需要設置適當的情境,選擇合適的素材,但目前教師使用的素材中,形式上主要以文字為主,內容上以理論為主,學習生物學概念、科學方法,缺少具有針對社會責任的教育素材,缺少實踐。
(二)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
在一節(jié)示范課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比如利用科學史的教學,讓學生體會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艱辛、直面困難的勇氣、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比如搜集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符合本地特色、可圈可點的或有待改進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責任意識;比如選擇有爭議的社會議題,讓學生根據生物學知識進行討論,并做出理性判斷等。但在一節(jié)常規(guī)課中,可能由于課時的限制,缺少關聯性強的素材,場地限制無法進行實踐等因素,教師會選擇將時間放在知識性內容的教學上。
(三)如何處理好社會責任與其他3個素養(yǎng)的關系
進入課程改革以來,筆者所在的備課組一直把研讀《課標》作為首要任務,以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但教師們更關注的是生命觀念的形成,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實施,而社會責任是比較忽略的部分,教師的重視程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社會學家戴維斯曾說過,“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生存的機會”。社會責任是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有責任和義務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
(四)如何對社會責任是否達成進行考核、評價
目前而言,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多以習題、試卷,以書面表達的形式進行。教師們普遍認為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實驗的考查更容易在題目中體現出來。而社會責任需要通過學生對待具體真實的事務的判斷、態(tài)度、行為、習慣等方面體現,需要通過學生面對實際問題,不容易以書面的形式進行考核、評價,所以在高考的題目中較少出現。其實不然,在對2022年高考試卷進行分析時,筆者發(fā)現2022年全國乙卷理綜試卷31題,利用空中拍照技術調查草原中某種哺乳動物的種群數量,考查了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屬于社會責任的內容。
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核心,面對筆者備課組教師們的困惑和問題,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多種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學必修1《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為例,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與社會聯系”欄目并補充有針對性的課外素材,嘗試探索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社會責任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
三、具體措施
(一)整合事實資料,各司其職
從教材的結構來看,包括許多的章、節(jié),每節(jié)內容不能全面、均衡地發(fā)展學生的所有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本節(jié)內容非常強調與社會的聯系,有大量的社會性事實資料,筆者將其作為課例,利用好事實資料,培養(yǎng)社會責任。
利用事實資料:1.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逆濃度吸收碘離子;2.在烏賊的神經纖維對Na+的運輸,當膜外溶液中加入能量抑制劑,則Na+逆濃度移出迅速停止,當用藥物抑制神經纖維膜上的載體蛋白的活動時,Na+移出再次停止。從事實到概念完成主動運輸的概念教學。
利用來源于教材拓展應用的事實資料:3.檉柳是強耐鹽植物,它的葉子和嫩枝可以將吸收到的植物體內的無機鹽排出體外。設計實驗探究檉柳的根部吸收無機鹽離子是主動運輸還是被動運輸?同時補充耐鹽植物鹽腺的結構。培養(yǎng)科學實驗、科學思維。
利用新聞資料:4.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三角洲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考察調研,提出抗鹽堿作物對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義的,對中國的糧倉、中國飯碗也能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培養(yǎng)社會責任。
利用來源于教材與社會的聯系的資料:5.對轉運氯離子的載體蛋白的研究發(fā)現為治療囊性纖維化帶來了新的希望。培養(yǎng)社會責任。
利用事實資料:6.白細胞吞噬病原體;7.分泌蛋白的合成及運輸,完成胞吞、胞吐的教學。
利用來源于教材與社會的聯系的資料:8.變形蟲的胞吞、胞吐;9.痢疾類變形蟲引起阿米巴痢疾,培養(yǎng)社會責任。
學生學習生物學課程主要的時間在課堂,要達到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的目的,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做充分準備,將社會責任有目的地融入課堂教學。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深挖,進行合理的設計,有目的地用好每則資料,各司其職地完成教學目標。筆者在整理教材內容時,發(fā)現強耐鹽的植物,大多具有鹽腺的結構,鹽腺主要位于植物的莖、葉的表面,分泌無機鹽離子,以適應生存在高鹽環(huán)境中。結合課外資料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三角洲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考察調研,提出抗鹽堿作物對提高土地增量的重要意義。將兩則資料聯系起來,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有針對性地課外資料的搜集,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有更大的閱讀量,關注生物學的發(fā)展進步。
(二)關注社會發(fā)展,展望未來
我國現階段對鹽堿地種植經濟作物的研究,從鹽堿地的治理到培育適應鹽堿地環(huán)境的經濟作物。學生在了解了檉柳的泌鹽結構與機制以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比如:通過“某種方式”讓經濟作物擁有鹽腺的結構,將多余的鹽分泌出來以適應高鹽的生活環(huán)境。雖然以學生們現有的知識儲備及實驗條件限制,無法提供真實有效的研究思路或者進行實踐,但筆者認為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大膽提出自己的實驗思路,能讓學生對未來充滿期待,能認識到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能通過不斷地學習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社會責任意識。當然這并非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內容,學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會成為題目中的內容,選擇這則資料更多的是對學生情感上的一種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對國家、社會發(fā)展的使命感和對未來的憧憬。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很多有意義的社會議題,比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植物生長調劑的利與弊、克隆猴的誕生對人類的意義等。利用好這些社會性議題,能讓學生通過討論做出理性的判斷,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也能讓學生更多了解社會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
(三)了解不同領域,注重實踐
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學習科學除了能解釋科學本身外,還必須回到社會。在本節(jié)課中學習了主動運輸的概念,明確了主動運輸所需的條件:需要載體蛋白,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產生的能量。在醫(yī)學領域上,Cl-離子的轉運(主動運輸)受阻,導致患者支氣管中黏液增多,造成細菌感染,引起囊性纖維化。引導學生思考,從主動運輸所需的條件去分析,導致囊性纖維化的原因。學生做出合理假設,可能因為載體蛋白功能異常,可能因為缺少能量的供應。教師指出最終科學家發(fā)現是因為患者肺部支氣管上皮細胞表面轉運氯離子的載體蛋白的功能異常所致,該發(fā)現為疾病的治愈帶來了新的希望。筆者對該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目的是希望讓學生體會科學的發(fā)展、研究的突破,需要借助學習獲得的基礎知識,掌握好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用于社會實踐,服務于社會。學習完胞吞、胞吐的內容,可以以題目的形式,引入脂質體靶向給藥系統,一方面聯系了醫(yī)藥領域的研究熱點,另一方面又對細胞膜的結構與結構特性進行了復習。以上案例通過教師的講授,引導完成科學、技術指向社會的過程,是教學中最容易實現的方式。更好地處理是選擇適合的內容進行實踐。比如:在學習“細胞呼吸”時,可結合貴州本地特色,與釀酒工業(yè)結合起來,可組織學生參觀酒廠,分析釀酒過程中每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分析發(fā)酵罐控制參數溫度、pH值、壓力、空氣通量等與酵母細胞呼吸作用的關系。如不能實地參觀調查,也可以由老師錄制視頻,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分析。
(四)聯系身邊生活,關注健康
“健康生命意識”指的是“主動向他人宣傳關愛生命的觀念和知識,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生物學在研究生命現象與生命規(guī)律,探索生命的奧秘的同時,傳播健康生命意識也是本學科的使命,這一點需要通過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社會責任來實現。本節(jié)內容與社會的聯系中學習了痢疾類變形蟲通過胞吞的方式,吞噬掉腸壁組織細胞引發(fā)阿米巴痢疾。這種病原菌通過飲食傳播,提醒學生們注意個人衛(wèi)生,盡量采取分餐的形式就餐,不吃外面小攤販上的“三無”食品,向周圍的親戚朋友進行宣傳加強公共衛(wèi)生建設的重要性。同時可與研學課程結合,對校園外小吃餐車的衛(wèi)生狀況進行調研,結合《微生物的培養(yǎng)技術及應用》的內容對食物中的微生物進行培養(yǎng)、鑒定,讓學生走近生活,走近社會。當新冠病毒回歸“乙類乙管”以后,全民對身體健康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學生們學習免疫調節(jié)相關知識以后,有責任、義務宣傳接種疫苗的原理和必要性,以及對待病毒的科學態(tài)度,做到有效的預防。
結束語
本節(jié)課已經進行課堂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當與我們生活相關的一個一個實例被拋出,從學生們的眼睛里是能看到光,積極思考,為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當提出對鹽腺的研究可應用在哪些領域時,學生們能聯想到有希望實現經濟作物在鹽堿地的種植;當提出囊性纖維化的致病原因是Cl-的主動運輸受阻時,學生們能說出從主動運輸發(fā)生的條件去分析致病的原因。在討論、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科學思維、科學實驗兩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時自發(fā)形成社會責任的意識和義務。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不是空談大道理,而是將其融入在教學過程。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關注社會的發(fā)展,了解不同領域與生物的聯系,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有計劃地使用好每則資料,也許是在課堂上多提的一個問題,多進行一個的描述,多做的一個題目,就能在發(fā)展其他素養(yǎng)的同時做到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江清遠.高中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中社會責任的現狀調查與教學分析[D].黃岡:黃岡師范學院,2020.
[2]黃四林,左璜,莫雷,等.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的國際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6(6):8-14.
[3]劉恩山.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王穎.高中生物學教材中社會責任素養(yǎng)的內涵與體現.[J].課程.教材.教法.2020(2)125-131
[6]吳成軍.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考命題研究[J].中國考試,2016(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