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虹
【摘? ?要】目前,整本書閱讀中存在淺表化、隨意化的現象。對此,教師應綜合運用預測、提問、統(tǒng)整、聯(lián)結等教學策略,按照導讀、引讀、深讀、拓讀四個步驟,深度推進“快樂讀書吧”的教學,彰顯整本書閱讀的真正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快樂讀書吧;閱讀策略
統(tǒng)編教材的“快樂讀書吧”把整本書閱讀納入語文課程,對課外閱讀作了系統(tǒng)的指導,充分體現了“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閱讀要求。然而,目前“快樂讀書吧”的落實情況并不樂觀,學生普遍用瀏覽、泛讀、跳讀代替精讀,看前沒計劃,看時不思考,看后沒提升。那么,如何幫助學生突破閱讀重難點,避免整本書閱讀淺表化、隨意化呢?以六年級上冊的“快樂讀書吧”為例,該“快樂讀書吧”以“笑與淚,經歷與成長”為主題,推薦了《童年》《小英雄雨來》《愛的教育》三部小說,其中重點推薦了《童年》。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綜合運用預測、提問、統(tǒng)整、聯(lián)結等教學策略,按照導讀、引讀、深讀、拓讀四個步驟,由淺入深,引領學生走進整本書閱讀。
一、導讀:運用預測策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
在學生初次閱讀整本書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預測,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真正愿意閱讀。
(一)讀前:大膽預測,提出看法
學生拿到一本書后都會有一定的新鮮感。此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對作者、封面、書評等進行大膽猜測,以此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熱情。
1.對作者的人生經歷進行預測
對作者的人生經歷進行預測能使學生產生親近作家的欲望。在閱讀《童年》這本書之前,教師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認識的高爾基,然后提問:“你們認為這位大作家的童年應該是什么樣的?”有的學生認為,大作家肯定從小就打好了寫作的基礎,他的家庭應該比較富裕,所以童年應該是幸福的。有的學生則拿王冕、匡衡等中國古代文人舉例,他們雖然生于貧窮家庭,卻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成為有才能的人,所以高爾基的童年也可能是窮困潦倒的。這樣有理有據的預測,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2.利用封面進行預測
同樣一本書,不同版本的封面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封面,發(fā)揮想象,對封面人物身上可能發(fā)生的故事進行預測?!锻辍酚泻芏喟姹?,不同版本的封面選擇的人物、事件不盡相同,畫師的手法也各有千秋。據此,教師提問:“你認為哪個封面最貼合這本書的主題?”學生對此興趣盎然,紛紛拿起圖書開始閱讀。
3.鏈接書評進行預測
導讀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書評,看看別人是如何評價這本書的。比如,在導讀《童年》時,教師可以出示羅曼·羅蘭對這本書的評價“在俄羅斯文學中,我們從來沒有讀過比《童年》更美的作品”,讓學生讀一讀,并預測羅曼·羅蘭所說的“美”指的是什么。有的學生認為是語言美、情感美,有的則認為是故事美、人物美。接著,教師引入一段故事——列寧到高爾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島的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向他講起自己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這一切都是富有極好的教育意義的,極好的!”教師讓學生預測“極好的教育意義”指的是什么。通過預測,學生產生了閱讀的興趣,期待與看過該書的人產生共鳴,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讀中:碰撞思維,進行求證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些疑問或猜想。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并進行求證。
1.抓重要信息進行求證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尋找閱讀材料中隱含的重要信息,并進行求證。比如,《童年》第一章中有這樣的句子:滿院子晾曬的都是大塊大塊的濕布……一個看不見的人在大聲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詞匯:“紫檀——洋紅——明礬……”教師可以讓學生據此預測“外祖父家是做什么的”,然后繼續(xù)閱讀,尋找答案。
2.循故事線索進行求證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尋找故事中的重要線索,并作出猜測,不斷進行驗證?!锻辍芬粫?,作者沒有明確交代母親幾次離家以及回家的原因。對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測“母親第一次離家后發(fā)生了什么事”,然后引導學生從第五章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爭吵中尋找線索,閱讀求證。
3.依章節(jié)目錄進行求證
文章的章節(jié)目錄同樣能激起學生猜想的欲望。對于沒有章節(jié)目錄的圖書,教師可以先給出章節(jié)題目,讓學生預測故事內容,再讓他們馬上進行閱讀。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斷尋找閱讀材料中隱含的關鍵信息,求證猜想。
二、引讀:運用提問策略,引導學生堅持閱讀
長篇經典名著篇幅較長、語言深奧,學生很難堅持閱讀。教師應允許學生“囫圇吞棗”地讀,并教給他們速讀方法,幫助他們提高閱讀速度。
(一)用記錄表督促學生閱讀
“快樂讀書吧”的目標不是一兩節(jié)課就能實現的。教師應指導學生自主制訂閱讀計劃,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能力“定制”閱讀方式,逐步落實閱讀目標(如表1)。
溫馨提醒:讀第1遍時要集中精力,不回讀;讀第2遍時要帶著問題默讀。
“閱讀時長”讓學生關注閱讀速度,“溫馨提醒”則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總之,閱讀計劃表能讓學生清楚自己每天的閱讀量,并根據閱讀速度合理安排閱讀時間,從而跟上班級共讀進程。
表2是個性化的閱讀記錄,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完成。根據此表,教師可以實時關注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監(jiān)控學生閱讀的興趣、態(tài)度,掌握班級學生的平均閱讀進度,適時推進、拓展閱讀。
備注:在七項閱讀任務中自主挑選五項及以上并認真完成。
(二)用共讀單引導學生思考
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主題是“有目的地閱讀”。為培養(yǎng)學生的相關能力,教師以《童年》第一章節(jié)內容為例,設計如下共讀單。
(1)第一章里出現了哪些人物?(先在書上畫出來,再畫出人物關系圖)
(2)“我”的弟弟是什么時候出生的?
(3)“我”是怎么描寫在船上頭幾天看到的沿途的景色的?
(4)作者用很多筆墨寫了母親、外祖母、外祖父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請任選一個人物,摘抄描寫他(她)的相關語句。
(5)從對外祖父家院子的描寫中,你能否猜出外祖父家是做什么的?
(6)如果讓你給第一章加標題,你會寫什么?
共讀單分別從梳理內容、預測判斷、關注語言、整理概括四個角度提問。其中,問題(1)指向梳理人物關系,這也是“快樂讀書吧”閱讀提示中的要求;問題(2)和問題(3)指向根據重要信息進行預測;問題(4)和問題(5)是根據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設計的;問題(6)則指向檢測學生的概括能力。在共讀單的導引下,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保持著高漲的閱讀熱情。
三、深讀:運用統(tǒng)整策略,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搭建支架,引導學生搜集、提煉并整合相關信息,讓學生與作品、作者進行深度對話,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其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一)繪制思維導圖,厘清故事內容
整本書通常篇幅較長、情節(jié)復雜、人物眾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應引導他們搜集信息,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來梳理整本書的主要內容。
1.以點帶面,破“人物眾多”之困
只有厘清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才能厘清文本的內容,為整本書的深度閱讀做好鋪墊?!锻辍分校芏嗳宋锒加绊懥酥魅斯⒘紊车某砷L。有的學生以阿廖沙為核心,集中梳理了他周圍的人物關系。有的學生則將人物分成兩大類,一類以外祖母為代表,另一類以外祖父為代表。這樣以點帶面,促使學生整體把握整部小說的人物關系,為他們深入閱讀小說奠定了基礎。
2.尋藤摸瓜,解“情節(jié)繁雜”之難
長篇故事大多以情節(jié)取勝,因而深入閱讀整本書,還需梳理它的故事脈絡。《童年》情節(jié)復雜,故教師可按照如下順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梳理重大事件、整合相關信息,更好地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情節(jié)。
◎聚焦:關注阿廖沙童年時生活地點的變化,聚焦高頻詞“搬家”。
◎交流:阿廖沙一共搬了幾次家?分別搬去了哪里?為什么要搬家?
◎梳理:繪制搬家圖,梳理出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
◎比較:在閱讀交流課上,挑選幾張有代表性的搬家圖,比較異同。
學生按照上面的順序,通過畫搬家圖梳理整本書的結構,從而理清了小說的情節(jié)脈絡,同時培養(yǎng)了提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鏈接故事背景,審視人物形象
雖然學生通過梳理整本書的故事脈絡,對關鍵事件、關鍵人物有了一定的印象,但這種印象還是比較零散的,提煉的人物特點也比較單一。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勾連前后文和社會環(huán)境,統(tǒng)整相關信息,重新審視人物。
1.勾連前后文,重構人物形象
為了讓學生對人物形象有全面、充分的認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某個人物跳讀全書,篩選出相關信息,完整地建構人物形象。因此,教師針對《童年》一書設計了閱讀導航單,讓學生聚焦細節(jié),多角度、多方面品味人物形象。
快速瀏覽書中描寫人物的片段,品味相關細節(jié),將人物身份、事件、人物特點分別填入第二環(huán)、第三環(huán)、第四環(huán),最后把阿廖沙受到的影響填入圖的中間位置。
通過勾連相關信息,學生明白了人物特點不是單一而是多樣的,人物形象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并懂得了如何全面評價人物。全班交流之后,教師讓學生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人物制作人物名片。由此,學生從梳理基本信息、勾連相關信息再到重構信息,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深度加工,形成了對人物的全面認識。
2.勾連社會環(huán)境,體察人物命運
全面把握了人物形象之后,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憑空造出來的,人物性格與他所處的時空和他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理解人物還要勾連社會環(huán)境。
《童年》中,外祖父和兩位舅舅自私、貪婪、暴力,但跳出他們的家庭背景,仔細閱讀“喝醉酒后唱歌”等章節(jié),著重研讀歌詞的具體內容,再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就會明白:他們也和很多底層百姓一樣,只是時代的犧牲品。
通過聯(lián)系社會背景、統(tǒng)整相關信息,學生不但學會了客觀評價人物,也明白了人物性格與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因而對人物命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體察。
四、拓讀:運用聯(lián)結策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學生閱讀時,既要深入理解文本,又要跳出文本,與生活聯(lián)結,通過思辨完善認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收獲閱讀意義,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審美水平。
(一)跨文本聯(lián)結,拓展閱讀內容
整本書交流的結束并不意味著閱讀的結束。這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加強與同類文本的聯(lián)結,在跨界比較中拓展閱讀視域。
1.比較閱讀同類主題作品
成長小說關注的是“心靈”。為了讓閱讀場域繼續(xù)擴大,教師可以把《愛的教育》《小英雄雨來》《草房子》《童年》放一起,讓學生進行比較。
板塊一:討論四部小說的共同之處
都以“成長”為中心,主人公都有一番特別的經歷和不幸的遭遇,最后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適應了特定的時代和環(huán)境,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板塊二:探討四個故事的不同之處
從故事的背景來看,主人公生活的環(huán)境或所處的場景都不一樣。從敘述的細節(jié)來看,主旨不同,故事的寫法也不同。
在這種主題性的對比閱讀中,學生明白了成長小說的共同特征,也清楚了不同小說間的差異,并學會了靈活運用習得的閱讀策略,其思維能力由低階向高階發(fā)展。
2.比較閱讀不同版本作品
很多外國名著都會有眾多譯本。翻譯其實是一種二次創(chuàng)作。比較閱讀同一本書的不同譯本,可以體會不同的語言特色。以《童年》第一章中描寫外祖母出場的片段為例,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品讀不同譯本的語言,談談自己更喜歡哪種風格,并說明理由。
譯本一:外祖母拉起了我的手。她長得胖乎乎的,大腦袋,大眼睛,鼻子上的肉松耷耷的,看起來挺好笑。這時她穿著一身黑衣裳,也在哭,但她的哭跟我母親不同,她哭得很熟練,像唱歌似的。
譯本二:外祖母抓著我的手,她胖胖的體型,大腦袋,大眼睛,鼻子上的肌肉松弛,可笑地耷拉著。她穿一身黑衣服,整個人都軟綿綿的,出奇地招人喜歡。外祖母也在哭,可哭得有些特別,似乎在陪哭,而且隨著媽媽的嗚嗚咽咽配合得挺合拍。
通過比較,學生更喜歡第一個版本,理由是它的語言更能透露出外祖母的與眾不同,暗示她會對“我”今后的生活產生特別的影響。學生通過深度思考不同譯者的語言風格,從而在閱讀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判斷,提高了思辨能力。
3.比較閱讀不同媒介作品
學生可以突破紙質媒介,體會不同媒介的表現力。以《小英雄雨來》為例,該書的故事背景距離現在較遠,將文字和影像進行對比,可以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活動一:粗讀簡介,補充電影信息
如果要把《小英雄雨來》拍成一部電影,你想在哪里拍?主角是誰?你想突出哪些關鍵場景?請快速瀏覽《小英雄雨來》的文字簡介,完成信息卡(如表3)。
◇活動二:選讀片段,聚焦特寫鏡頭
選讀《小英雄雨來》中雨來智斗鬼子的片段,補充相關電影片段,在文字和影像中感受角色魅力。
◇活動三:配話外音,定格無聲鏡頭
播放消除了聲音的《小英雄雨來》電影片段,想象雨來的心理活動并為他配話外音。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讓學生感受到了雨來的機智、勇敢、愛國。原著選文中,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十分細膩,激發(fā)了讀者的無限想象;電影片段中,角色的面部表情、內心獨白以及音效色彩等都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兩者互相補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跟生活聯(lián)結,品味生活哲理
書中的人和事,往往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閱讀感悟結合起來,品味生活哲理,從而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辨別真善美的能力。
1.與自己對話,引發(fā)共鳴
讀成長小說需要從書中讀到自己。讀完整本書后,教師應引領學生再次進入文本,重新審視書中的觀點,在對話中產生共鳴。
在閱讀交流課上,教師出示《童年》中阿廖沙評價自己童年的一段話:甜也好,苦也好,都是豐富心靈的調料;幸福也好,苦難也好,都是滋養(yǎng)成長的蜂蜜。隨后提出疑問“你如何理解苦難是成長的蜂蜜?能結合小說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歷談一談嗎”,幫助學生聯(lián)系現實,進行比照,深入思考人生,學會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用幾句話寫下自己對成長的感悟和理解,從而開啟與作者的對話,更好地體會成長的內涵。
2.與生活對照,增強思辨
學生讀完整本書后,教師還應該設計話題,將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的現象與書中的故事進行聯(lián)系,并組織學生討論、思辨。
學生讀完《小英雄雨來》后,教師拋出話題:“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你覺得雨來能稱為英雄嗎?當今社會,少年兒童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這樣的話題,將學生的視角從書中的人物轉向自己,從抗戰(zhàn)時期轉向當今社會。通過討論交流,學生都覺得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回報家庭、社會和祖國,做一個愛家、愛國、敢于承擔責任的人,這才是新時代真正的英雄。
總之,教師要將預測、提問、統(tǒng)整、聯(lián)結等教學策略融入“快樂讀書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讀起來、讀進去、讀出來,從而引領學生抵達深度閱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張占營.讓學習支架助推整本書閱讀的全過程:以《儒林外史》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2021(1):5-7.
[2]金星閃.任務清單: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突破方式[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35):62-65.
[3]李歡.于“重復”處走向深入:《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推進課[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29):20-22,38.
[4]劉進.丈量閱讀深度,助力名著閱讀:以《西游記》整本書共讀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20(24):48-50.
(浙江省溫嶺市錦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