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
[摘要] 2022年版數學新課標首次提出“量感”這一核心素養(yǎng),要求在主題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量感和應用意識。第一學段是學生感受數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時期?;诖耍谛W數學教學中開展豐富的主題活動,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形成新型數學日記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形成量感,提升數學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 數學日記;量感;第一學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提出將量感作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量感主要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體現(xiàn)在直觀感知、選擇和估計等幾個具體方面?!皵祵W日記”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與數學課程學習有關聯(lián)的內容記錄下來,并應用到生活中的教學策略。第一學段的學生識字量不多,但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強,是感受數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時期。筆者基于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一學段的測量內容,設計不同的數學日記主題,開展“錢幣變形記”“時間的腳步”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在數學實踐中用“視頻日記”的形式記錄與量感有關聯(lián)的內容,通過推理、辨析、反思等思維過程,從具身體驗向深度學習遞進跨越,有效培育量感這一核心素養(yǎng)。
一、錢幣變形記,培養(yǎng)貨幣量感意識
“錢幣變形記”實踐活動,主要是根據教材內容延伸到“兌換游戲、歷史人文、生活購物”的主題。新課標根據第一學段學生的發(fā)展特點,提出“能體驗長度的測量過程,認識常見的長度單位,在主題活動中認識貨幣、時間單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應用意識”。在小學第一學段,貨幣量感十分重要。學生首次接觸貨幣量感的概念是在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元、角、分”,但一年級學生相對缺少購物經驗,對貨幣量感的認知、應用相對較弱,因此人民幣的兌換與應用就成為本單元教學的重難點。那么,教師可以設計主題為“錢幣變形記”的主題實踐,按照一周的學習時間順序,幫助學生在“認一認”“查一查”“用一用”等多樣化的視頻日記中獲得貨幣量感。
1.“視覺”體驗,初步感知貨幣
在“認識人民幣”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按照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教學人民幣的兌換關系。課上,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體驗,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從而直觀感知貨幣單位。按照一周的學習時間順序,一年級學生在視頻日記“認一認”中提到:“星期一,老師帶著我們認識人民幣。課上,我知道了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進率是1元=10角,1角=10分。課后,我和同學根據進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兌換游戲。瞧!1元不僅可以兌換10角,還可以兌換2張5角、1張5角和5張1角……錢幣游戲真有意思!”
2.查閱歷史,理解度量意義
理解度量的意義是應用度量工具的基礎。但第一學段學生大多只停留在人民幣的初步認識,對貨幣的發(fā)展歷史知之甚少,不能理解度量的深刻含義。為了使學生理解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教師可以布置“查一查”實踐任務,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整理貨幣的發(fā)展過程,并在日記中談談自己的體會。有學生是這樣記錄的:“古代的錢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要統(tǒng)一貨幣呢?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開始了探究之旅。通過上網查閱,我發(fā)現(xiàn),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先后經歷了海貝→銅幣→元寶→北宋交子,錢幣的歷史變化可真大呀。此外,我還查到,是秦始皇統(tǒng)一了度量衡、幣制,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交流。”
3.以錢換物,定量解決問題
量感對學生養(yǎng)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有著重要意義。人民幣的兌換是本單元的一大難點,很多學生在兌換練習中錯誤率較高。教師可以布置“用一用”的實踐任務,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積累購物經驗,感受以錢換物過程,形成量感的應用意識。學生在視頻日記中介紹:“周末,我和媽媽一起去買菜,買了我最喜愛的草莓,媽媽給了我10元,讓我自己去付款,用老師教給我們的數量關系——付出的錢-商品的單價=找回的錢。我算了出來,一盒草莓9塊錢,阿姨應該找回我1塊錢,媽媽對我直豎大拇指,原來學習數學真有用啊!”
二、時間的腳步,豐富單位量的直觀感知
“時間的腳步”主題實踐基于數學實驗,由教師設計實驗主題和任務,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實驗準備、實際觀察、動手操作等過程,用“視頻日記”的形式來記錄實驗結果,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時間單位的直觀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學生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實驗中逐步建立,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可視化的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在認識單位量表象的基礎上,逐步積累量感的活動經驗。在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分、秒”中,學生對于“時、分、秒”的時間單位量理解存在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有關時間單位的量感,教師可以設計“時間的腳步”主題日記,包含立竿測影實驗、日晷實驗、影鐘實驗等,讓學生用“說一說”的方式記錄實驗中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使抽象的感知逐步成為直觀體驗,以此建立初步的時間量感。
1.具身體驗,建立時間量感
學生在學習時間單位量中,由于缺乏時間觀念,經常在選擇時間單位中錯誤百出。教師可以設計“體驗1分鐘”“體驗1秒”“體驗1小時”等實驗,組織學生用視頻的形式記錄自己體驗不同項目的時間。同時,開展估、測、比等活動,組織學生記錄測量結果,從而初步建立時、分、秒的量感。在“體驗1分鐘”實驗中,估一估1分鐘能跳繩多少下?測一測1分鐘的時間,記錄結果。比一比測出的結果和自己估計的結果,進行驗證。實驗后,學生再用同樣的1分鐘時間體驗不同的項目,初步建立1分鐘的量感。在有層次的實驗活動中,學生對時間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歸納發(fā)現(xiàn),促進思維進階
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教師在數學實驗活動中,指導學生圍繞“我的收獲”錄制視頻日記,使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比較、歸納結果,收獲特殊的量感體驗。在日晷實驗中,二年級學生自信地說:“今天,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發(fā)現(xiàn)了日晷是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它主要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并劃分時刻。通過觀察影子的變化,我用鐘表記錄每個大格的時間,還發(fā)現(xiàn)了日晷上的12個大格,每個大格大約兩個小時。我的收獲是,古人的計時工具太神奇了!真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數學日記”能夠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是培育學生量感的一種實踐途徑。學生在記錄數學日記的過程中,以語言為主要載體,調動多種感官經歷觀察、想象、估測、分析、推理等思維活動,積累驗證過程的推理與辨析、梳理結論的反思,助推思維不斷發(fā)展。同時,在學生思維提升過程中,深度理解事物的可測量屬性,直觀感知事物可測量屬性的大小,將直觀量感經驗抽象成理性量感,促進量感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史寧中.為什么要強調量感[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1(10).
[2]陳靜.兒童“量感”素養(yǎng)的理性審視、問題剖析及培養(yǎng)策略——以三、四年級學生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1(10).
[3]董林偉,石樹偉.做數學:學科育人方式的實踐創(chuàng)新[J].數學通報,2021,60(04).
陳 樂? ?江蘇省徐州市民富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