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婷
【摘 要】中華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音樂蘊含歷史文化精神。在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中,文化傳承至關重要。小學音樂教育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而民族器樂欣賞作品在小學教材中居重要地位。然而在小學民族器樂欣賞教學中,存在樂器種類多,教學難度大;欣賞機會少,樂趣難激發(fā)等困難。針對小學音樂課堂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現(xiàn)狀,可采取以源提趣,感受民族樂器之美;以境提氣,塑造文化傳承之神;以奏輔聽,體會民族樂器之樂;以技輔題,感知民族器樂之魂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民族文化傳承 民族器樂欣賞 小學音樂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7-48-04
民族音樂是我國各民族精神文明和藝術特色相結合的產物。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族音樂折射豐富的音樂風格,反映人民的精神、地貌的多樣、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等,教師應重視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的音樂多元教育,引導學生通過民族音樂了解民族風俗、民族樂器、民歌旋律和傳統(tǒng)音樂表現(xiàn)形式,喚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每個學段都強調“以中國作品為主”的要求,因此民族器樂作品在小學音樂教材中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教學中存在學生對于民族器樂的感受和認知較為缺乏,教師對民族器樂的了解不夠充分,課堂教學較難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器樂作品的喜愛,文化傳承性不高等問題。為解決民族器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本文探討如何用多樣的方法推動學生對民族器樂的喜愛,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培養(yǎng)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一、小學音樂課堂中民族器樂欣賞的教學現(xiàn)狀
(一)樂器種類多,教學難度大
音樂屬于非概念性的認知學科,運用音響塑造藝術形象,通過聆聽欣賞與實踐感受傳達形象力量與美的境界。欣賞是最重要的藝術實踐內容,欣賞教學內容包括中外歌曲欣賞(含戲曲作品)和中外器樂曲欣賞,涉及范圍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音樂教學更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和體驗,而在課堂教學中難度較大的是民族器樂作品欣賞。實際上,有課外樂器學習經(jīng)驗的學生大部分學習的是西洋樂器,而有民族樂器學習經(jīng)驗的學生較少。目前使用的民族樂器種類豐富,按演奏方式、形制、音色特點可分為吹奏樂器、拉弦樂器、打擊樂器、彈撥樂器四大類。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民族器樂作品共有29首。在不同年級民族樂器出現(xiàn)的順序、頻率也不同,主要有民族打擊樂器、二胡、笙、阮、琵琶、柳琴、古箏、竹笛、嗩吶等樂器,種類多。而音樂教師大多來自鋼琴和聲樂專業(yè),對于欣賞課中許多涉及的民族樂器了解不深,造成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的難度加大,容易出現(xiàn)部分欣賞教學較表面的問題。
(二)欣賞機會少,興趣難激發(fā)
優(yōu)秀的民族器樂作品涵蓋民族文化、歷史背景、人文特色、樂器音色、演奏特點、主題精神等內容,具有非常高的欣賞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生活中流行音樂隨處可聽,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欣賞機會卻是極少的,更少有機會欣賞樂團演出,對民族樂器大多感到陌生。學生在生活中較常見的是舉行各類儀式時演奏的民樂或管樂表演,這些樂隊的演奏人員一般是音樂愛好者在短時間內學習而成,樂器質量也較普通,演奏作品有局限性,對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有限。由此可見,音樂課堂對于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如何在課堂的40分鐘內引導學生正視民族文化,通過民族器樂作品讓學生感受并激發(fā)興趣,樹立學習的愿望,這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更好的教學策略。
二、小學音樂課堂中民族器樂欣賞的教學策略
(一)以源提趣,感受民族樂器之美
小學音樂課中主要涉及的民族樂器有民族打擊樂、二胡、琵琶、古箏、嗩吶、柳琴。普通學校如果沒有開展民族樂團訓練,則很少能夠配齊這些樂器。音樂教師的專業(yè)各有所長,但只有少數(shù)教師能了解或演奏這些樂器,因此在民族器樂欣賞課堂中,教師一般會簡單介紹相關樂器,介紹音樂背景或作者,讓學生完整聆聽教材音樂作品1~2遍后結束教學。這使得學生對于相關的音樂和樂器缺少體驗,導致興趣不高,印象不深。為了提升民族器樂作品欣賞課的質量,讓學生感受民族樂器之美,教師應增強體驗活動,結合教材作品,充分借助和整合周邊資源,以多樣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樂器種類多、教學難度大的問題。
1.借助教師資源
教師可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多種民族器樂欣賞作品范圍里選擇常見的幾樣樂器,如二胡、古箏、民族打擊樂等進行專門學習。為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可請教民族樂團指導教師、少年宮任教教師或專業(yè)樂團、院校的相關樂器教師和演奏員,邀請他們傳授樂器專業(yè)知識,并結合教材作品進行演奏技巧的指導與簡化練習。這樣能加深教師對民族樂器的了解并提升演奏能力,從而在課堂中正確展示并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感受體驗。
2.借用學生資源
可借助本校或其他學校有民族器樂專業(yè)學習的學生資源,樹立學生榜樣作用,讓他們作為“小老師”,從自己學習的角度分享器樂學習的故事、知識并進行現(xiàn)場演奏,這樣既增強了學生樂器學習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又在班級合作學習中幫助同學,共同進步。還可邀請民族樂團學生錄制民族樂器獨奏視頻,作為課堂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能近距離觀察樂器的形狀,了解多種演奏方法,聆聽不同的音色變化及樂團學生對教材樂曲的演奏等。此外,這些形式對不會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教師也起到很大的教學輔助作用。通過整合資源將演奏視頻結合到?jīng)]有民族器樂專業(yè)基礎的學校欣賞課堂中,既拉近了與民族樂器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感受到民族樂器的音色和演奏特點,理解民族音樂的精神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3.制作微課資源
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實施建議中提到:“善用多種媒材,有機結合繼承與創(chuàng)新?!币虼耍衫眯畔⒓夹g將小學階段民族音樂欣賞作品里常見的幾種樂器介紹分別制作成微課,結合微課可視化、可互動的特點,構建課堂內外結合學習。微課根據(jù)不同年級特點,介紹不同樂器的歷史來源,可直觀看到樂器的外形,了解演奏方法,聆聽相關作品等。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所需,選擇不同樂器的微課,在課堂活動中進行搭配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相關樂器學習進行拓展。例如制作微課“認識民族樂器:二胡”介紹二胡的歷史發(fā)展、構造特點、制作材料、演奏方法,通過截取音頻聆聽對比二胡、板胡和京胡音色,重點感受二胡善于模仿的音色特點,拼圖認知樂器配件與外形,欣賞著名作品、認識演奏家等,課程內容豐富有趣。該微課可作為教材一年級上冊《小青蛙》、二年級上冊《快樂的音樂會》、三年級上冊《賽馬》、三年級下冊《空山鳥語》、四年級上冊《夜深沉》的拓展學習。此外,還可為高年級戲曲類作品學習中伴奏樂器的了解做鋪墊。
(二)以境提氣,塑造文化傳承之神
以美育人是培根鑄魂、啟發(fā)智慧的重要途徑。音樂欣賞教學是學校美育的重要內容,民族器樂欣賞有助于推廣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除了課堂教學,還可通過學校開展“民樂進校園”“小小演奏家”等各類藝術活動,增加學生欣賞民族器樂演奏的機會。通過創(chuàng)造欣賞環(huán)境加強對民族樂器的了解和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生的民族情感。
教師在課堂中要重視情境化的引導,根據(jù)民族音樂情境特點設計民族樂器演奏律動、民族舞蹈律動、角色表演律動等形式輔助欣賞學習。以豐富的民族器樂欣賞方式,引導學生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民族音樂之美,理解特有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使學生在樂器演奏模仿、小組合作探究、角色綜合表現(xiàn)中積累經(jīng)驗,增強集體意識并逐步提高音樂審美水平。在小學音樂每冊教材中都涉及2至3首民樂作品欣賞,傳遞勞動的愉悅、生活的美好、奉獻的精神。單元教學可設置如“過節(jié)啦”“動物朋友”“少數(shù)民族歡迎你”“大自然”“豐收”“美麗鄉(xiāng)景”“人民英雄”等單元主題,通過多項情境活動,使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美與精神,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獲得與音樂相關的歷史知識、民族知識、樂理知識等,并在欣賞過程中學會理解古今優(yōu)秀民族音樂作品的表達內容,了解樂器的特點,感受音樂表現(xiàn)方法,理解音樂情感等。引導學生對作品精神產生共鳴,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表現(xiàn)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鑒賞能力,建立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以奏輔聽,體會民族樂器之樂
音樂欣賞除了聆聽、觀看,動手實操演奏則更能提高學習的興趣、專注度與音樂表現(xiàn)力。在普通學校,音樂教室一般會配備碰鈴、打棒、沙錘、鈴鼓等簡單的打擊樂器,基本不會配備民族樂器,有民族樂團的學校才會配備學生學習的相應民族樂器。教師可在學期初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和登記學習各種樂器的學生,在相關樂器內容教學的課堂上可邀請學生現(xiàn)場演奏。這樣既給表演學生展示的平臺,使其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又讓其他學生拉近與樂器的距離,激發(fā)樂器欣賞及學習的興趣。對于如何在缺乏樂器學校的音樂欣賞課堂上讓學生體驗民族樂器,感受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及音色特點這一問題,需要教師從常見樂器入手,讓學生眼見為實,以奏輔聽,體驗感受,加深印象,提高興趣。
1.演奏樂器,感受表現(xiàn)方法
以二胡為例,二胡是小學器樂欣賞曲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樂器,一年級上冊的《小青蛙》是以二胡為主奏樂器的一首民樂合奏曲,主題音樂來源于山東民間兒歌《花蛤蟆》,曲調活潑、輕快。這是大部分學生對二胡的初次了解,也是對二胡音色的首次聆聽。筆者在《小青蛙》備課過程中,多次反復聆聽樂曲,尋找切入點,發(fā)現(xiàn)全曲主要有3個主題:①小青蛙主題是二胡的拉弦演奏,主題出現(xiàn)多次且都有節(jié)奏及旋律的變化;②靜夜主題是二胡的撥弦演奏;③風雨主題是二胡的顫弓演奏。于是將本堂課的教學重點設為了解感受二胡的拉弦與撥弦兩種演奏方法,在體驗活動中聽辨音色特點。由于筆者主修的是鋼琴專業(yè),于是向主修二胡專業(yè)的教師請教學習初級的二胡演奏,如正確的演奏姿勢,持弓手勢,學習演奏主題中模仿青蛙叫聲的兩個音及拉弦、撥、顫弓等演奏手法,以備課上向學生用二胡演奏示范。課上首先從聆聽二胡音色導入,聽辨三段由二胡演奏的音樂,它們分別是模仿生活中的鳥叫聲、推門聲、笑聲,讓學生感受聽辨與選擇,引起學習興趣。其次結合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討論蛙鳴聲音特點,聆聽生活中的青蛙叫聲錄音,結合青蛙叫聲的音高特點觀察二胡如何演奏模仿,并讓學生用二胡嘗試演奏。學生興致很高,紛紛嘗試體驗。通過聽聲音、看視頻、教師示范,并讓學生親自演奏感受二胡的演奏姿勢與方法,學生對二胡的音色有了初步的感知,促進了學生對音色的聽辨、音樂的理解和想象。
2.模擬樂器,加深聆聽體驗
模擬演奏樂器,將視、聽、奏多覺聯(lián)動,加深聆聽體驗??紤]到全員演奏樂器的難度,同時為了解決學生多而樂器不足的難題,可選擇用常見的皮筋和鉛筆來讓全體學生模擬二胡演奏。首先,借助皮筋用左手手指撐開變?yōu)槎膬筛扒傧摇?,右手持鉛筆變的琴弓穿入兩根“琴弦”之間,靠左或靠右摩擦皮筋來模擬二胡的拉弦演奏。其次,同樣左手撐開皮筋,用右手手指撥動皮筋來模擬二胡的撥弦演奏。最后,在教師的主題演奏輔助下慢速邊哼唱旋律邊模擬演奏,熟練后再逐步回到原速進行演唱和模擬演奏律動,同步訓練了演唱音準與節(jié)奏的準確度,也對二胡的演奏姿勢和方法有了更深的感知。在聆聽過程中應結合情境想象,引導學生對比拉弦與撥弦的音色、長短、強弱、速度變化,了解風雨聲是由二胡顫弓表現(xiàn)出來的,學生在專注聆聽中嘗試模擬演奏,提高了聆聽音樂的參與度及學習二胡的興趣。
3.制作樂器,提升學習興趣
除了二胡,小學音樂欣賞作品中較常接觸到的其他民族樂器有鼓、竹笛、嗩吶、琵琶等,這些可盡量借用樂器展示給學生。另外,可以嘗試利用生活物品自制模擬樂器,提升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不僅能從視覺觀察,而且還能從觸覺感受到樂器的外形、演奏方法,從聽覺感受樂器的音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期待與興趣。為面向全體學生,普通學校可通過用易收集到的紙板繪圖剪切模擬樂器外形,用毛線模擬琴弦,用空奶粉瓶蒙上氣球制作成鼓,用鉛筆盒與皮筋模擬古箏等自制樂器的方式,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道具,模擬真實的民族樂器演奏,使全體學生都能在課堂外體驗樂器演奏的樂趣,并結合樂器加強對樂曲的聆聽感受。
(四)以技輔題,感知民族器樂之魂
民族器樂曲目有的時長較長,在一堂課中,為幫助學生理解和提高欣賞效果,教師在備課時要利用信息技術,根據(jù)作品情境提煉樂曲主題做好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開展教學活動,不能只是單純的簡單聆聽,而是要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及班級學生能力層次設計有指向、有思考的不同難度的活動。教師可根據(jù)各學段核心素養(yǎng)能力目標有的放矢,通過多種豐富的教學手段讓每個學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在教學中感受著、體驗著、快樂著。尤其對于低學段的學生,通過提煉主題降低難度,可幫助學生較快走進音樂世界。
1.運用技術,強化主題聽辨
以一年級上冊《小青蛙》一課為例,結合一年級學生特點,整首樂曲欣賞應以聽故事繪本為線索,通過錄音剪輯、動畫、圖形譜等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聽、感、視、動結合,在故事發(fā)展情境中理解音樂,了解音樂要素??蓪⑶嗤苤黝}樂段提煉出4小節(jié)主題,設定為主角A和主角B,進行聽、唱、動多次感受,對比區(qū)分兩次主題旋律中4分音符與8分音符簡單節(jié)奏的變化。學生在不同活動中由淺入深,加深記憶。教師應熟練使用多媒體技術,如剪輯音樂各個主題、制作精準美觀的旋律譜或動態(tài)圖形譜、根據(jù)音樂設置動態(tài)場景、結合音樂情境提供不同場景圖片供學生選擇、設置游戲互動等,這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起到更直觀的輔助作用。
2.綜合設計,強化主題表現(xiàn)
為增強主題體驗,首先,可綜合使用各種與聆聽作品契合的樂器(如音磚、音鐘、木琴等),選擇并設計節(jié)奏或旋律,在聆聽時能聽辨并演奏,如《百鳥朝鳳》可用音磚演奏,模仿最后樂段鳥鳴聲,體驗長短及音高變化。其次,可設計符合地域文化的律動動作,幫助學生在“玩”中感受主題旋律、節(jié)奏或音色,如教學《快樂的啰嗦》可根據(jù)民族樂器音色及音區(qū)變化結合彝族甩手舞和腳步動作融入體驗,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彝族人民濃郁的生活氣息。最后,可結合主題音樂形象特點編創(chuàng)歌詞,如《小青蛙》:咕 呱 咕 呱 我是小青蛙,咕咕 呱 咕咕 呱 我們一起玩。這樣將主題節(jié)奏變化與角色融入,能夠幫助學生在情境中加深對主題音樂內容的感受及旋律的記憶與聽辨。
民族音樂是我國各民族精神和藝術特色的結晶,在一代代的傳承中發(fā)展。小學生除了了解演奏的民族樂器和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傳承其中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民族器樂欣賞課可融入跨學科教學思想,并進行相關實踐。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多思多練,搜集音樂素材、積累教學經(jīng)驗,并在教研組、課題組多進行交流研討,通過不斷的實踐對比,提煉更多更好的教學策略,向學生準確地傳播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促進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增強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