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蘭
(靖遠縣林業(yè)和草原局,甘肅 靖遠 730600)
檸條為豆科錦雞兒屬多年生灌木,又被稱為小葉錦雞兒或白檸條,高度約2.5 米,立地條件好時能達到3.0 米,以多株叢生為主。檸條是品質優(yōu)良的灌木林樹種,根系發(fā)達,主根明顯,側根沿四周延伸,交錯縱橫,適應性強,耐嚴寒、抗干旱、抗風沙、生命力強,能適應多種生存環(huán)境,用途十分廣泛,是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的優(yōu)良造林樹種,對于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是沙漠治理、土壤改良、環(huán)境綠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據(jù)試驗可知,在流沙上建造檸條林,經過三到五年的時間,隨著樹木的成長,風力會慢慢減弱,流沙也會慢慢地穩(wěn)定下來。通過對不同類型的泥沙進行固定,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還可以調節(jié)植物種類、植被覆蓋度、沙地微氣候。在灘地和平原,營造檸條防風混交林是主要的防風措施,單一的檸條防風林帶雖然可以長到2 ~3 米的高度,但是這些林帶的上層和下層都有一定的透風性,當風經過林帶時,一部分會從較低的樹木中穿過去,大部分會繞過林帶,因為林帶較低,僅能在100 米范圍內提供保護。目前,干旱地區(qū)種植的檸條已進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如果后續(xù)產業(yè)發(fā)展跟不上,將嚴重影響檸條的更新?lián)Q代和正常生長,降低其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保護功能。檸條作為多用途灌木,通過延伸產業(yè)鏈條,圍繞其特性進行集中加工和多產品開發(fā),可顯著提高種植收益,提高經濟價值。
靖遠縣地處甘肅省中部,位于黃河上游,位于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全縣總面積5809.4 平方公里,屬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年均氣溫8.9℃左右,年極端最高氣溫35.1℃,年均降水量240 毫米,年蒸發(fā)量1634 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696 小時,無霜期165 天。區(qū)域內氣候干旱,地形地貌較為復雜,平原、高山以及河谷灘地等交錯分布;以侵蝕地貌為主,地形破碎,土壤貧瘠,年降水量稀少。在地形、氣候、人文等多種因素影響下,植被覆蓋率低,荒山荒原面積大,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脆弱,社會經濟發(fā)展速度相對緩慢。為改變靖遠縣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社會經濟現(xiàn)狀,近些年該地區(qū)一直推行植樹造林、荒山改造,檸條是該地造林首選樹種。檸條作為耐旱、耐寒、耐鹽堿地主栽樹種,十分適宜在靖遠縣的丘陵山地栽植,在節(jié)約綠化成本的同時,也有助于提升造林成活率,為推進區(qū)域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檸條種植地主要分布于黃河北部,陜西北部及甘肅地區(qū)種植最多,有大片的人工檸條林。檸條的生長范圍一般在海拔1000 ~2000 米的戈壁灘和黃土丘陵地帶,但是在祁連山這種海拔3800 多米的地方,也可以生長。檸條是一種喜光的植物,它能在-32℃的環(huán)境下生長,在超過55℃的環(huán)境中也能生長。此外,檸條還能耐干旱、耐風蝕、耐沙壓,是干旱草地和沙漠草地上優(yōu)良的旱生灌木。在流沙的耕種區(qū)域,由于種植條件的惡劣,檸條樹成為了一種先鋒植物。但如果把檸條放在高水位、高濕度的地區(qū),很可能會出現(xiàn)生長不順、發(fā)育不良的情況,甚至會造成根部積水甚至死亡。檸條的根系比較發(fā)達,主根比較深,并且有根瘤,所以檸條的發(fā)芽能力很強,生長速度很快。檸條第一年在地面的生長比較慢,生長到第2 年,就會快速生長,一般在3 ~4 年內就會開花[1]。
在荒漠地區(qū)種植檸條并讓檸條繁衍成林,一定要選好時間。根據(jù)檸條生長習性以及靖遠縣造林區(qū)域的土壤、氣候等環(huán)境條件,選擇在春季或秋季造林最為合適。這主要是因為靖遠縣春秋兩季降水相對充足,土壤比較肥沃,風力小,有利于檸條成活與生長。
檸條栽植要根據(jù)樹根的長度和地表的高度來進行。因為沙丘是由流動的沙粒組成的,再加上沙丘表面的流沙,這些濕潤的沙層會隨著沙流一起下陷,所以要讓根系在沙土中生長,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定植深度才行。在開挖時,要把上層的干沙和下層濕潤的沙粒分開,然后再定植。
移栽時,先把幼苗放入定植坑中,填入坑深1/3 的濕沙,輕輕提苗舒展根系,再回填濕沙踏實,高度與地面齊平,在幼苗根部覆蓋些干沙。在定植過程中,首先要確保定植深度不低于30厘米,若有條件,先把幼苗放入坑內,每株澆3~4公斤清水,然后再回填。原因是沙丘水分表層10 厘米是干沙層,10 ~50 厘米是濕沙層,往下是15 ~20 厘米的干沙層,再往下又是濕沙層,澆3 ~4 厘米水可打破干沙層,保證根系下扎,提高存活率;在回填濕沙時必須踏實,以免因挖洞時砂粒間的緊密性受到破壞,導致孔隙度增大,水分蒸發(fā)加速,定植坑土壤水分流失,從而降低造林成活率。
在沙區(qū)檸條種植過程中,要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強檸條豆象,檸條小蜂,檸條莢螟,檸條象鼻蟲的防治。為了從源頭上做好病蟲害的防治,要采用多元化的防治方法,結合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防治措施,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工作整體質量。在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時,要控制藥劑用量,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來進行正確操作,定期更換藥物,有效避免病蟲害產生抗藥性,降低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檸條因具有防風固土功能,已被廣泛應用于甘肅省干旱地區(qū)的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造林。檸條人工造林技術有植樹法和直播法兩大類,一般采用直播法。在雨季,直播造林最好是將種子隨采隨播;如果是春播,應將種子浸泡1 ~2 天,然后在降雨后土壤潮濕的時候播種,播種方式有條播、穴播、溝播等,造林密度可根據(jù)地形等條件確定,一般每畝400 穴,陡坡可適當加密。在有水侵蝕或風化的地區(qū),可以采取移栽育苗法,在春、秋兩季間移栽。
在丘陵、梁峁地區(qū),需建設水土保持林,種植檸條時,應選擇光照充足、干燥的環(huán)境。為保護水土,涵養(yǎng)水源,在特定的綠化工程中,坡度較陡的地帶可以增加種植密度;對于沙害嚴重的緩坡地,還可以種植檸條林網,為了盡快產生保護效果,在陡坡造林也可采用植苗造林[2]。在山腳,因為地形平坦,土壤水肥狀況比較好,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建立針闊葉喬木林,進一步蓄水固土,還可以合理地種植農作物。對已經形成的沖刷溝,由于其地形的復雜性,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按溝頭、溝坡、溝底等不同部位采取擋、蓄、攔措施。在溝頭周圍2 ~3 米處修建2 個溝頭埂,每壟間距4 ~5 米,在上面種植檸條樹;為了防止坡面崩塌,可以進行全面綠化;在溝底處,為了防止溝槽底部被沖刷,不利于泥沙的沉積,可以營造旱柳、楊樹等喜濕性樹種的片林。
使用檸條來建設防風固沙林,是我國多年來常使用的方法,經驗表明,林帶的寬度與防風距離、防風效能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如果林帶太寬,防風效果就會減弱。目前,檸條在平緩沙地上主要采取寬窄帶狀條播,每畝播種量一般為0.5 公斤,播種深度宜淺不宜深,一般為2 ~3厘米,帶寬1.5 ~3 米,帶間距2 ~3 米。帶寬1.5 ~3 米,帶間距2 ~3 米。在丘陵坡面上,應沿等高線橫向栽植,形成一條帶狀梯形,寬度為1 米,隨著坡度的變化,帶間距逐漸減小。
靖遠縣的檸條主要是在山區(qū)、丘陵、沙地等干旱地區(qū)種植,由于這些地區(qū)的道路交通不便,飼養(yǎng)的牲畜大多是牛羊,在沒有退耕之前,大部分牛羊的飼養(yǎng)方式以放牧為主,因此,在靖遠縣檸條的主要用途是供放牧的牛羊吃。春季羊群以嫩枝葉為食,夏季和秋季以花朵為食,霜后以嫩枝為食,而牛則以鮮食為主。在放牧期間,牛羊多采食檸條的細枝和嫩葉,其余的則沒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主枝沒有得到合理地采食和利用而變得越來越粗壯,枝條也開始衰老,加上地徑過粗、木質化嚴重等,對以后的平茬作業(yè)造成困難,使檸條的飼料利用價值顯著下降。
大多數(shù)檸條都是被用作燃料。在生產落后、交通不便、煤炭短缺的偏遠山區(qū),農民主要是燒秸稈、檸條,甚至是其他自然樹種。
檸條樹的萌芽能力很強,每年都要修剪陳枝,不然就會枯死,第二年春天,每一棵檸條樹都能長出60 ~100 根樹枝??紤]到檸條是一種珍貴的植物,可以用來保護農田,還可以用來喂養(yǎng)牲畜,所以應該盡快開發(fā)利用檸條,讓檸條種植成為靖遠縣的一項重要的產業(yè)。
檸條種植在我國已有很長的歷史,是我國西北地區(qū)粗放養(yǎng)殖業(yè)中最好的粗飼料。根據(jù)相關材料可知,檸條中粗蛋白含量>8.67%、粗脂肪含量>0.8%、無氮浸出物高達37.4%,粗蛋白中還富含可食用氨基酸。整條檸條經過粉碎處理后,可以制成粉末、顆粒、餅狀、塊狀粗飼料,可以替代部分豆餅蛋白,降低20%左右的飼養(yǎng)費用。
6.1.1 發(fā)展高品質的氨化飼料
氨化飼料適合于牛、羊等反芻動物,不宜喂單胃型的馬、騾、驢、豬等。將檸條切成0.5 ~1.5 厘米長的細條或小塊,經過氨化處理后,粗纖維、木質素、無氮浸出物的含量降低3.67%,木質素減少4.50%,無氮浸出物降低7.86%,明顯改善了檸條的飼養(yǎng)效果,實現(xiàn)了節(jié)本增效。在養(yǎng)殖場,氨化飼料的飼用量應控制在每天總飼用量的70%~80%,飼喂氨化秸稈0.5 ~1.0 小時后方可喂水。通過合理添加高碳水化合物和適量的青貯飼料,以使氨化飼料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從而提高氨化飼料的利用率[4]。
6.1.2 將菌種貯存,并進行發(fā)酵
檸條粉碎后,可添加適量的EM 秸稈發(fā)酵劑,充分攪拌后放入密閉的塑料袋內,排氣、壓實后進行密封,保持在15℃以上的環(huán)境中連續(xù)發(fā)酵7 ~10 天即可開袋飼喂。經發(fā)酵處理后,其粗蛋白含量達到9.185%,較玉米(粗蛋白含量為3.9%)高5.285%,達到了飼料標準。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增加了4.38%,而不含氮質的單寧含量下降。
6.1.3 膨化處理后的檸條可作飼料
檸條經膨化處理后,其物理性質、營養(yǎng)成分、可溶性組分、可消化吸收組分的含量均有明顯提高,適口性較好。檸條經膨化處理后,其單寧含量下降到0.2%,粗蛋白和無氮浸出物含量增加10.53%,粗纖維減少1.37%,木質素減少3.039%。
根據(jù)相關試驗結果表明,檸條纖維長、韌性好,纖維含量為64.74%~78.96%,細漿得率為38.5%,纖維平均長度為0.41 毫米。檸條的平均產率為1.13 噸/公頃,以115 公斤的檸條為原料,可以生產1 張纖維板,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同時,檸條紙具有較高的抗拉強度和較高的彈性,并具有良好的消音、絕緣隔熱和保暖功能,在市場上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5]。
檸條的熱值比普通煤高出許多,大約高出70%。相關資料表明:檸條顆粒燃料的平均熱值為17154.4 千焦/公斤,灰分≤8%,枝干的含水量為8%~14%,具有較高的加工生產能力。檸條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因此在食品制作所需燃料、取暖等領域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相關資料表明:將58%的檸條、20%的玉米芯、20%的麩皮、1%的石膏、1%的白糖混合在一起作為基質,可以種植各種菌絲。在山西省西北部,采用檸條碾碎料作為原料,加入適當?shù)挠衩仔炯捌渌希苊黠@加快蘑菇的生長,縮短產品周期,增加蘑菇的產量。開發(fā)以檸條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栽培基質,可以提高農業(yè)的再生產價值。
檸條是我國重要的一類綠化樹種,具有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作飼料等功能。因此,在研究和分析檸條的林學特征的基礎上,探討新的造林技術和多種資源化利用途徑,以促進我國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和對檸條的有效利用。